專利名稱:保溫調理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保溫調理鍋,尤指一種可以擱置在爐具上加熱,同時具有熱絕緣效果的烹飪鍋。
背景技術:
如果將烹飪鍋依其有無保溫功能區分,基本上可歸類為具有保溫效果的燜燒鍋和不具保溫功能的一般調理鍋兩種。其中,燜燒鍋的原理是將食物放在內鍋,加熱至沸騰后熄火,再放入外鍋,這時外鍋的真空斷熱層能有效阻止內鍋的熱能流失,讓溫度已達沸騰的食物,能長時間持續沸騰燜煮,均勻受熱,這種不需要火和電的烹調方式,就是所謂的“真空斷熱調理法”。而食物會保溫的關鍵就在于真空斷熱外鍋,該外鍋的內、外層皆為不銹鋼材質,夾層是真空密閉,熱絕緣效果佳,能長時間持續保溫與燜煮,唯該外鍋因熱絕緣的關系,故不能直接擱置在瓦斯爐、電磁爐等爐具上使用,同時真空斷熱燜燒鍋制造不易,價格較一般調
理鍋昂貴。至于一般調理鍋因屬單壁構造,熱絕緣效果差,幾無保溫功能可言。但是,一般調理鍋也有其優點,包括可以直接擱置在爐具上加熱、制造容易和價格便宜等。因此,如何使一般調理鍋同時具備熱絕緣效果,使食物能長時間持續保溫與燜煮,當為業者及個人發明家努力的方向。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滿足上述要求而提供一種保溫調理鍋,可以直接擱在爐具上加熱,同時具備熱絕緣效果,使食物能長時間持續保溫與燜煮。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保溫調理鍋,可以將火焰盡量集中于鍋底加熱,提高燒煮效率。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具體技術方案一種保溫調理鍋,包含一鍋體和一覆蓋在鍋體上的外鍋蓋,該鍋體由一內容器和一外容器構成,兩容器之間界定出一中空密閉的空氣夾層,并具有一對相對應設置在外容器側壁的把手,及一固著在空氣夾層的底部,而且與內容器和外容器接觸的第一導熱體,使熱可以從外容器經由第一導熱體傳遞至內容器,以烹煮內容器中的食物,再利用空氣夾層的熱絕緣效果,阻止內容器的熱能流失,使食物能長時間持續保溫與燜煮。其中該鍋體進一步包含一第二導熱體,該第二導熱體固著在外容器的底表面,而且直徑小于外容器的直徑,可以將鍋體適度托高,使鍋底形成上寬下窄的形狀,減少火焰往鍋體周圍竄燒的機率,將火焰盡可能集中于鍋底加熱,提高烹煮效率。其中該第二導熱體被一與外容器相同材質制成的罩子所籠罩,一方面保護第二導熱體,同時避免第二導熱體裸露在鍋體外,而沖擊保溫調理鍋的整體外觀。其中又包含一內鍋蓋,該內鍋蓋覆蓋在鍋體上,而且被外鍋蓋所遮蓋,以便獲得較佳的氣密效果。[0013]其中該內鍋蓋包含一透明的內蓋體、一圍繞內蓋體周圍的金屬密封環和一樞接在內蓋體中央的蓋柄。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對照于公知調理鍋的功效在于,具有熱絕緣功能,能夠有效阻止熱能流失,使食物能長時間持續保溫與燜煮,達到節能目的。又,鍋體具有減少火焰往周圍竄燒的設計,可以將火焰盡量集中于鍋底加熱,提高烹煮效率。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保溫調理鍋的剖面圖。[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分解圖。[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剖面圖。[0020]圖ζ1為本實用新型的內鍋蓋單獨覆蓋鍋體的外觀圖O[0021]主要元件符號說明[0022]10. 保溫調理鍋20…鍋體[0023]21. 內容器22…外容器[0024]23. 空氣夾層24…擱架[0025]25. 把手26…第一導熱體[0026]27. 第二導熱體28…罩子[0027]29. 間隙30…內鍋蓋[0028]31. 內蓋體32…密封環[0029]33. 蓋柄40…外鍋蓋[0030]41. 外蓋體 42…蓋鈕43…圓周部。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保溫調理鍋” 10的剖面,圖2為其元件分解狀態,可供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該保溫調理鍋10包含一鍋體20、一內鍋蓋30和一外鍋蓋40。其中鍋體20,由不銹鋼沖壓成型的內容器21和外容器22組成,該內容器21的直徑和高度小于外容器22的直徑和高度,使內容器21可以套入外容器22中,再利用已知的方法將兩容器的頂端結合一起,形成雙壁構造的鍋體20,進而在內容器21和外容器22之間界定出一中空密閉的空氣夾層23。又,所述鍋體20包含一形成于開口的內凹擱架24,用以支持內鍋蓋30和外鍋蓋40。為了方便使用,鍋體20還包含一對相對應設置在外容器22側壁的把手25供雙手同時捧鍋,確保安全。在不考慮成本的前提下,空氣夾層23可以是真空狀態。如圖1至3所示,所述雙壁構造的鍋體20進一步包含一第一導熱體26,該第一導熱體26以高導熱度的金屬如鋁或銅制成,并固著在空氣夾層23的底部,同時與內容器21 和外容器22接觸,作為傳熱媒介,如此,鍋體20便可以直接擱置在爐具上加熱,使熱得以從外容器22傳導至第一導熱體26,再經由第一熱導體26傳遞至內容器21,以烹煮內容器21 中的食物,再利用空氣夾層23之的熱絕緣效果,配合內鍋蓋30和外鍋蓋40的使用,即能有效阻止熱能流失,使食物能長時間持續保溫與燜煮,達到節能目的。為了避免爐火往鍋體20周圍竄燒,形成無效的熱能,在較佳的實施例中,鍋體20 又包含一固著在外容器22底表面的第二導熱體27,該第二導熱體27同為鋁或銅等高導熱系數的金屬制成,而且直徑小于外容器22的直徑,其可以在不影響熱傳導的前提下,將外容器22適度托高,使鍋體20的底部形成上寬下窄的形狀,減少火焰往鍋體20周圍竄燒的機率,將火焰盡可能集中于鍋底加熱,提高烹煮效率。又,第二導熱體27被一與外容器22 相同材質制成的罩子28所籠罩,此設計一方面可以保護第二導熱體27,同時避免第二導熱體27裸露在鍋體20外,而沖擊保溫調理鍋10的整體外觀。在第二導熱體27外覆以罩子 28加以隔絕保護的實施例中,其熱傳導順序為罩子28 —第二導熱體27 —外容器22 —第一導熱體26—內容器21。需知,雖然銅的熱傳導效率高于鋁,但鋁的比重遠較銅為小,而且價格相對便宜。 因此,僅僅考慮制造成本和重量時,則鋁比銅更適合作為第一導熱體26和第二導熱體27的材質。內鍋蓋30,覆蓋在鍋體20所提供的擱架24上。該內鍋蓋30包含一以耐熱強化玻璃制造的內蓋體31、一圍繞內蓋體31周圍的金屬密封環32和一樞接在內蓋體31中央的蓋柄33。因為內蓋體31為透明材料制成,因此可以在不掀開內鍋蓋30的情況下,直接檢視鍋體20的內容物或其烹煮狀況(圖4)。所述內鍋蓋30的外徑介于內容器21和外容器22 之間,因此在內鍋蓋30覆蓋在鍋體20上時,會在兩者之間產生一環形間隙29,其作用留待后述,暫且表過。外鍋蓋40,包含一外蓋體41和一結合在外蓋體41上表面中央的蓋鈕42。該外蓋體41具有一沿徑向向內收縮的圓周部43,在外鍋蓋40覆蓋在鍋體20上時,可以松緊適當地嵌入上述間隙29,使外鍋蓋40保持在定位,同時對內鍋蓋30產生限制作用防止其松動。所述內鍋蓋30和外鍋蓋40視需要可以單獨覆蓋鍋體20,也能夠一起使用。當兩個鍋蓋同時覆蓋在鍋體20上時,其氣密效果比僅僅使用一個鍋蓋更好。
權利要求1.一種保溫調理鍋,包含一鍋體和一覆蓋在鍋體上的外鍋蓋,該鍋體由一內容器和一外容器構成,兩容器之間界定出一中空密閉的空氣夾層,并具有一對相對應設置在外容器側壁的把手;其特征在于,該鍋體包含一第一導熱體,該第一導熱體固著在空氣夾層的底部,而且與內容器和外容器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溫調理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鍋體進一步包含一第二導熱體,該第二導熱體固著在外容器的底表面,而且直徑小于外容器的直徑。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保溫調理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二導熱體被一與外容器相同材質制成的罩子所籠罩。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保溫調理鍋,其特征在于,其中又包含一內鍋蓋,該內鍋蓋覆蓋在鍋體上,而且被外鍋蓋所遮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保溫調理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內鍋蓋包含一透明的內蓋體、一圍繞內蓋體周圍的金屬密封環和一樞接在內蓋體中央的蓋柄。
專利摘要一種保溫調理鍋,包含有鍋體、內鍋蓋和外鍋蓋。內、外鍋蓋可以單獨或同時覆蓋在鍋體上。鍋體由內、外容器組成,兩容器之間界定出一空氣夾層,空氣夾層的底部固設第一導熱體,使熱能夠從外容器傳遞至內容器,以烹煮內容器中的食物,并利用空氣夾層的熱絕緣效果,阻止熱能流失,使食物能長時間持續保溫與燜煮,達到節能目的。又,鍋體包含一固著在外容器的底表面,而且直徑小于外容器的直徑,同時被一與外容器相同材質制成的罩子所籠罩的第二導熱體,以將外容器適度托高,使鍋體的底部形成上寬下窄的形狀,減少火焰往鍋體周圍竄燒的機率,將火焰盡可能集中于鍋底加熱,提高烹煮效率。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2044089SQ20112009356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日
發明者林國禎 申請人:東宏金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