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床上用品,具體的涉及一種羽絨被的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現在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羽絨被,款式和加工工藝也各不相同,但是大多功能單一,受到工藝的限制,羽絨絨朵不能充分的舒展并形成更多相對靜止的空氣,從而不能充分發揮羽絨的保暖性能。市場上常規的羽絨被是由整塊面料覆蓋包裹被芯的整個區域,不能很好的貼合人體的生理曲線,造成被子與人體間產生空隙,冷空氣進入被子內部,降低保暖·度。因此,本領域需要通過改進工藝和被芯的結構,使得羽絨能夠均勻且充分填充在被芯的各個區域,使用時能自然貼合人體自然曲線,提升羽絨被的保暖性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新型羽絨被,此款羽絨被采用分層的形式設計,中間起皺部分分上下兩層,四周不分層。根據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原理,此款羽絨被中間以兩層防絨襯隔開,使空氣對流阻力增大,熱空氣上升減慢,冷空氣下降減緩,使羽絨被的保暖性能得到提高。彈力帶第一次運用到羽絨被上,底線使用彈力帶,可減少人工打裥繁復的工作,同時使每個格子的裥更加均勻、精致,打裥后使得每個格子的空間更大,相同克重的羽絨具有的靜止空氣更多,羽絨被更加保暖。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使產品更加科技化,使用舒適,提高使用者的睡眠質量。本發明提供一種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
將被面和上立襯、被里和下立襯分別縫合在一起,被面和上立襯縫合時以彈力帶為絎縫底線;
將上立襯和下立襯縫合在一起,縱向立襯或橫向立襯上均留有開口 ;
將被面和被里縫合,縱列或橫列的端部預留沖絨孔;
向被芯內沖絨,縫合沖絨孔。上述步驟a)中彈力帶為481號。上述步驟b)中開口留在縱向立襯上,且開口相互錯開;所述沖絨孔設在被芯橫列
的一端或二端。上述步驟b)中開口留在橫向立襯上,且開口相互錯開;所述沖絨孔設在被芯縱列
的一端或二端。上述被芯被橫向立襯分割成頸部區域、胸部區域、腿部區域和尾部區域,各區域內填充的羽絨的單位重量不同。上述腿部區域內填充的羽絨的單位重量大于頸部區域、胸部區域和尾部區域。
上述胸部區域羽絨的單位重量大于頸部區域和尾部區域。上述尾部區域羽絨的單位重量大于頸部區域。上述胸部區域羽絨的單位重量與尾部區域羽絨的單位重量相等,且大于頸部區域羽絨的單位重量。本發明的優點是
I.羽絨是一種動物性蛋白質纖維,羽絨纖維上密布千萬個三角形的細小七孔,能隨氣溫變化而收縮膨脹,調節內環境的溫度,同時可吸收人體散發流動的熱氣,隔絕外界冷空氣的入侵。羽絨纖維是天然紡織纖維材質中最為保暖的材質。本發明產品多維空間羽絨被,采用中間部分分層的形式,中間以兩層防絨襯隔開,使空氣對流阻力增大,熱空氣上升減慢,冷空氣下降減緩,使羽絨被的保暖性能得到提高。同時上下兩層之間的空隙也會 形成靜止空氣層,為此,該發明多維空間羽絨被的保暖性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2.該發明多維空間羽絨被在生產過程中,絎縫底線使用彈力帶,從而在被面形成自動打裥的效果,既可減少人工打裥繁復的工作,降低人工成本,同時使每個格子的裥更加均勻、精致。打裥后使得每個格子的空間更大,使羽絨填充空間更大,故使羽絨的彈性得到更好的體現,相同克重的羽絨具有的靜止空氣更多,羽絨被更加保暖。如果要增強被面褶皺效果,絎縫上線也可以采用彈力帶。3.市場上常規的羽絨被是由整塊面料覆蓋包裹被芯的整個區域,不能很好的貼合人體的生理曲線,造成被子與人體間產生空隙,冷空氣進入被子內部,降低保暖度。該實用型多維空間羽絨被,打裥后突起的格子能夠根據人體生理曲線自由變形,貼合人體的自然曲線,填補人體與被子間產生的空隙,提升羽絨被的保暖性能,營造溫暖舒適的睡眠環境。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圖I是本發明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多維空間羽絨被俯視圖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多維空間羽絨被左視圖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多維空間羽絨被一實施例橫截面的結構示意圖。I.被面;11.絎縫;12.中部;13.四周;131.立襯;14.內側面料;15.內側面料;16.立襯;161.上立襯;162.下立襯;17.立襯。圖6是本發明上層被芯立襯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制作多維空間羽絨被芯和被子的材料均為市售商品。實施例I多維空間羽絨被芯I
多維空間羽絨被芯I結構參見圖1、2、3、5和6,該被芯選用高支高密全棉面料,里面填充100%的白鵝絨(含絨量95%)。該羽絨被芯中部12起皺部分分為上下兩層小被芯,每一層小被芯都內設立襯16、17,所述立襯與被芯任一面料形成的銳角為45度,四周13不分層,中部12小被芯的內側面料14、15均為防絨布,中間12小被芯被面(被芯被面)起皺部分是以彈力帶為車縫底線自動打裥的絎縫11,將被面和上立襯161縫合在一起,內側面料14與下立襯162縫合,然后將上立襯161和下立襯162縫合(即上層被芯的立襯),縫合時上立襯和下立襯之間都留有開口,如在被芯橫向立襯或縱向立襯上,上立襯與下立襯不完全縫合,留有開口,且相互錯開,則對應的,在被芯每列或者每行的端部(一端或二端)設沖絨孔,這樣可以在內部形成的六面體內填充羽絨。橫向的上立襯和下立襯縫合成橫向立襯;縱向的上立襯和下立襯縫合成縱向立襯。。四周13內立襯與被芯任一面料形成的銳角為45度,將四周13分割為多個六面體,六面體內部填充90%白鵝絨。
實施例2多維空間羽絨被芯2
如圖4所示,羽絨被芯2被分割成4*6的六面體,六面體內填充70%白鴨絨,該被芯尺寸為1.5X2.0米。第一行格子內填充羽絨密度每平方米160g (頸部區域),第二行填充羽 絨密度為每平方米180g (胸部區域),第三-五行填充的羽絨密度為每平方米210g (腿部區域),第六行格子內填充羽絨密度每平方米180g(尾部區域)。這樣根據人體各部分對溫度的不同需求,將整個被芯分割成頸部、胸部、腿部區域和底部區域。被芯內立襯與被面或被里形成的銳角為10度。被面上絎縫底線為481#彈力線,從而使被面自然形成褶皺,增加了每個格子的空間,使被芯保暖性更佳。縱向立襯和橫向立襯將被芯2分割成復數個六面體,具體制作方法同實施例1,在內部的橫向立襯上均留有開口,及上立襯與下立襯不完全縫合,開口之間相互錯開;每個縱列的上端設7厘米的沖絨孔。通過沖絨孔對每列填充好羽絨后,將沖絨孔縫合即可。而且,根據人體不同部位對溫度的不同要求,橫向立襯將被芯分成了區域填充不同單位重量的羽絨,在具備更好的保暖性能的同時,可以節約填充物。這樣,該被芯羽絨分布合理,而且減少了羽絨的使用量,獲得了更佳的保暖性能。該被芯被面和被里均采用莫代爾纖維面料,里面增加一層防絨布。
實施例3多維空間羽絨被芯3
多維空間羽絨被芯3立襯與被芯任一面料形成的銳角為60度。被芯面料為真絲面料加防絨布。被芯內填充灰鴨絨,羽絨密度為每平方米190g,其余結構基本同實施例2。本發明多維空間羽絨被內填充羽絨。所述羽絨可以是鵝絨或鴨絨,含絨量在50-100%,優選70-100%。面料可以是普通紗支密度的全棉面料加防絨襯,或者高支高密全棉面料,或莫代爾纖維面料等。以上對本發明的描述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做出各種相應的改變,這些改變都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 將被面和上立襯、被里和下立襯分別縫合在一起,被面和上立襯縫合時以彈力帶為絎縫底線; 將上立襯和下立襯縫合在一起,縱向立襯或橫向立襯上均留有開口 ; 將被面和被里縫合,縱列或橫列的端部預留沖絨孔; 向被芯內沖絨,縫合沖絨孔。
2.如權利要求I所述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彈力帶為481號。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開口留在縱向立襯上,且開口相互錯開;所述沖絨孔設在被芯橫列的一端或二端。
4.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開口留在橫向立襯上,且開口相互錯開;所述沖絨孔設在被芯縱列的一端或二端。
5.如權利要求3所述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芯被橫向立襯分割成頸部區域、胸部區域、腿部區域和尾部區域,各區域內填充的羽絨的單位重量不同。
6.如權利要求4所述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芯被橫向立襯分割成頸部區域、胸部區域、腿部區域和尾部區域,各區域內填充的羽絨的單位重量不同。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區域內填充的羽絨的單位重量大于頸部區域、胸部區域和尾部區域。
8.如權利要求7所述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部區域羽絨的單位重量大于頸部區域和尾部區域。
9.如權利要求8所述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區域羽絨的單位重量大于頸部區域。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部區域羽絨的單位重量與尾部區域羽絨的單位重量相等,且大于頸部區域羽絨的單位重量。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多維空間羽絨被芯的制作工藝,所述制作工藝包括步驟將被面和上立襯、被里和下立襯分別縫合在一起,被面和上立襯縫合時以彈力帶為底線;將上立襯和下立襯縫合在一起;將被面和被里縫合,預留沖絨口;向被芯內沖絨,縫合沖絨口。使用本工藝制作的羽絨被芯保暖性能好,制作工藝簡單,省時。
文檔編號A47G9/00GK102755048SQ201210095299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日
發明者唐明慧, 王娟 申請人:羅萊家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