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 明涉及一種筷子,特別是涉及一種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屬于餐具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筷子是中國的主要餐具,由兩根細棍組成,可以靈活的夾、扒、轉、拌,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也同樣廣泛應用。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先民就隨手采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于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于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經過4000余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勺子是一種有柄的可以舀取東西的器具,常指用來喝湯盛飯用的湯勺子和飯勺。例如
飯勺、飯勺兒裝飯、盛飯用的;
湯勺、湯勺子喝湯時盛湯用的(即湯匙);
炒勺炒菜用的有柄鐵鍋。目前,人們通常使用筷子夾菜,而喝湯就要借助勺子,所以經常需要常備兩種餐具,尤其是經常在外吃飯,或者野餐,或者去不提供餐具的地方吃飯,帶著筷子和勺子兩個餐具是很不方便的。還有一個問題是很多不熟悉中國民俗的外國人,以及兒童,手腳不很靈便的殘疾人,要靈活的掌握筷子比較困難,因為使用筷子必須同時握住兩根筷子進行夾菜,若不熟練不但夾不住菜,甚至都很難穩定的拿住筷子。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現有技術中人們通常使用筷子夾菜,而喝湯就要借助勺子,所以經常需要常備兩種餐具,尤其是經常在外吃飯,或者野餐,或者去不提供餐具的地方吃飯,帶著筷子和勺子兩個餐具是很不方便的。還有一個問題是很多不熟悉中國民俗的外國人,以及兒童,手腳不很靈便的殘疾人,要靈活的掌握筷子比較困難,因為使用筷子必須同時握住兩根筷子進行夾菜,若不熟練不但夾不住菜,甚至都很難穩定的拿住筷子。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既能當筷子用,又能當勺子用,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筷子具有兩根長條形的筷體,所述筷子還具有一單獨設置的勺頭,所述勺頭的后端具有第一連接裝置,所述筷體的前端或后端具有與所述勺頭配合固定的第二連接裝置。
優選的,第一連接裝置為內螺紋,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為內螺紋。優選的,所述筷體從后端向前端逐漸變細。優選的,所述筷體由不銹鋼制成。優選的,所述勺頭的前端還形成有叉取食物的小叉。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所述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既可以作為筷子使用,還可以裝上勺頭之后作為勺子使用,一物兩用,比較方便,尤其適于外國友人使用。
圖I是指本發明所述的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的勺頭的示意 圖2是指本發明所述的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的筷子的示意 圖3是指本發明所述的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作為勺子使用時的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I-筷體,2-勺頭。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結合附圖將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3所示,一種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筷子具有兩根長條形的筷體I,所述筷子還具有一單獨設置的勺頭2,所述勺頭2的后端具有第一連接裝置,所述筷體I的前端或后端具有與所述勺頭2配合固定的第二連接裝置,所述筷體I從后端向前端逐漸變細。
權利要求
1.一種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筷子具有兩根長條形的筷體,所述筷子還具有一單獨設置的勺頭,所述勺頭的后端具有第一連接裝置,所述筷體的前端或后端具有與所述勺頭配合固定的第二連接裝置。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其特征在于第一連接裝置為內螺紋,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為內螺紋。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筷體從后端向前端逐漸變細。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筷體由不銹鋼制成。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勺頭的前端還形成有叉取食物的小叉。
全文摘要
一種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筷子具有兩根長條形的筷體,所述筷子還具有一單獨設置的勺頭,所述勺頭的后端具有第一連接裝置,所述筷體的前端或后端具有與所述勺頭配合固定的第二連接裝置,利用所述可當勺子使用的筷子,既可以作為筷子使用,還可以裝上勺頭之后作為勺子使用,一物兩用,比較方便,尤其適于外國友人使用。
文檔編號A47G21/06GK102908017SQ20121040391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2日
發明者汪亮 申請人:南通芯迎設計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