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吸塵器底座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吸塵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
背景技術:
吸塵器按結構可分為立式、臥式和便攜式。吸塵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電動機帶動葉片高速旋轉,在密封的殼體內產生空氣負壓,吸取塵屑。底座和風道隔板是吸塵器的重要部件,但是目前現有的底座和風道隔板大多采用一體式結構,由于底座和風道隔板的結構比較復雜,制造工藝復雜,其中一個破損,將全部報廢,不能拆裝,更換不便,使用壽命短。
實用新型內容(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結構比較復雜,不能拆裝,更換不便的缺陷。(二)技術方案為解決所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包括底座及設置有進風口和出風口的風道隔板,所述風道隔板與所述底座插接固定;所述底座兩側設置有第一卡槽;所述風道隔板兩側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卡槽卡接配合的卡扣;所述卡扣帶有斜度;在靠近所述第一卡槽一側設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靠近所述卡扣一側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卡接的第二凹槽。
進一步,所述第一凸起與所述第二凸起之間設置有密封條。進一步,所述進風口處設置有若干導片。進一步,所述風道隔板設置在所述底座的中間位置。(三)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吸塵器底座結構,結構簡單,底座與風道隔板卡接,拆裝方便快捷,方便更換,使用壽命長,將底座與風道隔板分開制造,制造工藝簡潔。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中風道隔板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中底座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A的局部放大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中風道隔板的后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中風道隔板的右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的爆炸圖。圖中,I為底座,2為風道隔板,3為第一^^槽,4為卡扣,5為第一凸起,6為第二凸起,7為第二凹槽,8為進風口,9為密封條,10為出風口,11為導片。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如圖1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包括底座I及設置有進風口 8和出風口 10的風道隔板2,上述風道隔板2與上述底座I插接固定;上述底座I兩側設置有第一卡槽3 ;上述風道隔板2兩側設置有與上述第一卡槽3卡接配合的卡扣4 ;上述卡扣4帶有斜度。在靠近上述第一卡槽3 —側設置有第一凸起5和第二凸起6 ;在靠近上述卡扣4 一側設置有與上述第一凸起5和第二凸起6卡接的第二凹槽7。底座I與風道隔板2采用卡接,拆裝方便快捷,方便更換。上述進風口 8處設置有若干導片11。上述導片11起到引導空氣的作用。若干上述導片11以傘狀的分布在上述進風口 8處。上述第一凸起5與上述第二凸起6之間設置有密封條9。上述密封條9的作用是:提高風道隔板2的密封效果。上述風道隔板2設置在上述底座I的中間位置。本實用新型的吸塵器底座結構,結構簡單,底座與風道隔板卡接,拆裝方便快捷,方便更換,使用壽命長,將底座與風道隔板分開制造,制造工藝簡潔。綜上所述,上述實施方式并非是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性實施方式,凡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容的 基礎上所進行的修飾或者等效變形,均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疇。
權利要求1.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I)及設置有進風口(8)和出風口( 10)的風道隔板(2),所述風道隔板(2)與所述底座(I)插接固定;所述底座(I)兩側設置有第一卡槽(3);所述風道隔板(2)兩側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卡槽(3)卡接配合的卡扣(4);所述卡扣(4)帶有斜度;在靠近所述第一卡槽(3)—側設置有第一凸起(5)和第二凸起(6);在靠近所述卡扣(4) 一側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5)和第二凸起(6)卡接的第二凹槽(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塵器底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5)與所述第二凸起(6)之間設置有密封條(9)。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塵器底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口(8)處設置有若干導片(11)。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塵器底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隔板(2)設置在所述底座(I)的中間位置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吸塵器底座結構,包括底座及設置有進風口和出風口的風道隔板,所述風道隔板與所述底座插接固定;所述底座兩側設置有第一卡槽;所述風道隔板兩側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卡槽卡接配合的卡扣;所述卡扣帶有斜度;在靠近所述第一卡槽一側設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靠近所述卡扣一側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卡接的第二凹槽。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底座與風道隔板卡接,拆裝方便快捷,方便更換,使用壽命長,將底座與風道隔板分開制造,制造工藝簡潔。
文檔編號A47L9/00GK203107001SQ20132014380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6日
發明者沈錦煥 申請人:寧波錦隆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