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包括設置在機身內的烘烤腔,第一發熱元件和第二發熱元件設置在烘烤腔內,其中,第一發熱元件設置在烘烤腔的底部,第二發熱元件設置在烘烤腔的側壁上,飯鍋和面包桶可交替的安裝在烘烤腔內,面包桶內設置有攪拌葉片,該攪拌葉片與設置在機身內的驅動裝置相接,側壁包括與外鍋相接的鍋圈,外鍋與鍋圈共同圍成凹槽,第二發熱元件設置在凹槽內。鍋圈的頂部內凹,外鍋的底部內凹,鍋圈的底部與外鍋頂部相接,第二發熱元件設置在鍋圈的最小內徑的豎向投影線上或豎向投影線以外。第二發熱元件環繞在飯鍋的外側且并固定在外鍋上。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合理、產品標準化高、熱效率高、利于清潔的特點。
【專利說明】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空調器,特別是一種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背景技術】
[0002]中國專利文獻號C N2647065Y于2004年10月13日公開了一種具有煲飯功能的面包機,包括外殼、烤箱、面包桶、電熱管、散熱筒、、熱敏電阻傳感器、攪拌棒、傳動系統、控制電機和微電腦控制器,還設置有一套煲飯裝置。煲飯裝置包括發熱盤和內鍋,設置在面包機的烤箱內。這種面包機雖然能夠煲飯,但是,體積比較大,制作成本也比較高。
[0003]現有煲飯和自動做面包的多功能鍋,如附圖1所示,因機器內的烘烤腔內設置的發熱管外露在烘烤室的側壁,導致現有飯鍋30只能做成圓錐狀以避開與發熱管40產生干涉,從而導致現有飯鍋的容量比較小,且現有飯鍋的形狀怪異、空間利用率低,另外,由于現有飯鍋的底部與發熱盤之間的接觸面比較少,導致熱傳遞效率低,采用這種現有飯鍋煮飯時,在米飯沸騰階段時,米飯無法正常翻滾,從而影響了米飯質量及口感。另外,當發熱管工作時,輻射到烘烤腔側壁的熱量不能集中反射到面包桶或現有飯鍋所在的區域,導致烘烤熱效率低、能耗比較高。與此同時,由于發熱管露在外面,橫置在烘烤腔內,故而存在發熱管的底部有無法清潔干凈的盲區。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產品標準化高、成本低、熱效率高、利于清潔的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
[0005]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包括設置在機身內的烘烤腔,第一發熱元件和第二發熱元件設置在烘烤腔內,其中,第一發熱元件設置在烘烤腔的底部,第二發熱元件設置在烘烤腔的側壁上,飯鍋和面包桶可交替的安裝在烘烤腔內,面包桶內設置有攪拌葉片,該攪拌葉片與設置在機身內的驅動裝置相接,其結構特征是側壁包括與外鍋相接的鍋圈,外鍋與鍋圈共同圍成凹槽,第二發熱元件設置在凹槽內。
[0006]進一步,所述鍋圈的頂部內凹,外鍋的底部內凹,鍋圈的底部與外鍋頂部相接,第二發熱元件設置在鍋圈的最小內徑的豎向投影線上或豎向投影線以外。
[0007]進一步,所述第二發熱元件環繞在飯鍋的外側且并固定在外鍋上。
[0008]進一步,所述第二發熱元件設置在外鍋底部的上方。
[0009]進一步,所述飯鍋為直筒狀飯鍋。
[0010]進一步,所述外鍋上設置有用于能量反射的反射板。
[0011]進一步,所述鍋圈上設置有用于能量反射的反射板。
[0012]進一步,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機、傳動帶和聯軸器,電機通過傳動帶、聯軸器與攪拌葉片相接。
[0013]本實用新型中的側壁包括與外鍋相接的鍋圈,外鍋與鍋圈共同圍成凹槽,第二發熱元件設置在凹槽內,能夠直接使用現有的直筒狀飯鍋,從而避免了現有直筒狀飯鍋容易碰觸到電熱管而不得不將飯鍋的形狀改為錐狀的弊端,提升了飯鍋的容量,提升了整機的空間利用率,且制作的米飯的質量更好。
[0014]本實用新型在烘烤腔的外鍋和/或鍋圈上設置有用于能量反射的反射板;提高了第二發熱元件工作時能量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
[0015]本實用新型將第二發熱元件設置在烘烤腔的側壁上的凹槽內,當烘烤腔因使用后出現臟污時,由于沒有外露的發熱管的阻擋,就不存在清潔盲區,利于清潔。
[0016]本實用新型將現有的外鍋改為分段式結構:側壁包括與外鍋相接的鍋圈,其中的的鍋圈可更換,通過更換不同高度的鍋圈和機身可延伸開發使用不同容量的飯鍋,標準通用化的程度高,降低了開發及制作成本。
[0017]本實用新型中的飯鍋為直筒狀飯鍋;當用戶放入該飯鍋時,不會干涉到第二發熱元件,同時能夠加大飯鍋與第一發熱元件的接觸面,提升米飯質量及工作效率。
[0018]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合理、產品標準化高、成本低、熱效率高、利于清潔的特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現有煲飯和自動做面包的多功能鍋的剖切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未放飯鍋和面包桶前的剖切結構示意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放置飯鍋后的剖切結構示意圖。
[0022]圖4為第二發熱元件在烘烤腔內的放置示意圖。
[0023]圖5為本實用新型放置面包桶的剖切結構示意圖。
[0024]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圖。
[0025]圖中:1為機身,2為控制面板,3為上蓋,4為烘烤腔,4.1外鍋,4.2為鍋圈,5為第一發熱元件,6為第二發熱元件,7為飯鍋,8為面包桶,9為攪拌葉片,10為驅動裝置,10.1為電機,10.2為傳動帶,10.3為聯軸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27]參見圖2-圖6,本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包括設置在機身I內的烘烤腔4,第一發熱元件5和第二發熱元件6設置在烘烤腔4內,其中,第一發熱元件5設置在烘烤腔4的底部,第二發熱元件6設置在烘烤腔4的側壁上,飯鍋7和面包桶8可交替的安裝在烘烤腔4內,面包桶8內設置有攪拌葉片9,該攪拌葉片9與設置在機身I內的驅動裝置10相接,側壁包括與外鍋4.1相接的鍋圈4.2,外鍋4.1與鍋圈4.2共同圍成凹槽,第二發熱元件6設置在凹槽內。
[0028]在本實施例中,鍋圈4.2的頂部內凹,外鍋4.1的底部內凹,鍋圈4.2的底部與外鍋4.1頂部相接,第二發熱元件6設置在鍋圈4.2的最小內徑d的豎向投影線上或豎向投影線以外。
[0029]驅動裝置包括電機、傳動帶和聯軸器,電機通過傳動帶、聯軸器與攪拌葉片相接。第一發熱元件5、第二發熱元件6、電機與控制面板2中的主控制器連接。
[0030]第二發熱元件6環繞在飯鍋7的外側且并固定在外鍋4.1上。[0031]第二發熱元件6設置在外鍋4.1底部的上方。
[0032]飯鍋7為直筒狀飯鍋。當用戶放入飯鍋時,不會干涉到第一發熱元件,同時加大與第二發熱元件的接觸面,提升米飯質量及工作效率。
[0033]外鍋4.1上設置有用于能量反射的反射板。
[0034]鍋圈4.2上設置有用于能量反射的反射板。
[0035]當第二發熱元件工作時,通過反射板把輻射熱量反射到烘烤腔中心區域,提升熱效率,降低能耗。
[0036]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熱元件可為壓鑄的發熱盤,第二發熱元件可為金屬的干燒管。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包括設置在機身(I)內的烘烤腔(4),第一發熱元件(5)和第二發熱元件(6)設置在烘烤腔(4)內,其中,第一發熱元件(5)設置在烘烤腔(4)的底部,第二發熱元件(6)設置在烘烤腔(4)的側壁上,飯鍋(7)和面包桶(8)可交替的安裝在烘烤腔(4)內,面包桶(8)內設置有攪拌葉片(9),該攪拌葉片(9)與設置在機身(I)內的驅動裝置(10)相接,其特征是側壁包括與外鍋(4.1)相接的鍋圈(4.2),外鍋(4.1)與鍋圈(4.2)共同圍成凹槽,第二發熱元件(6)設置在凹槽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其特征是所述鍋圈(4.2)的頂部內凹,外鍋(4.1)的底部內凹,鍋圈(4.2)的底部與外鍋(4.1)頂部相接,第二發熱元件(6)設置在鍋圈(4.2)的最小內徑的豎向投影線上或豎向投影線以外。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其特征是所述第二發熱元件(6)環繞在飯鍋(7)的外側且并固定在外鍋(4.1)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其特征是所述第二發熱元件(6)設置在外鍋(4.1)底部的上方。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其特征是所述飯鍋(7)為直筒狀飯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其特征是所述外鍋(4.1)上設置有用于能量反射的反射板。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其特征是所述鍋圈(4.2)上設置有用于能量反射的反射板。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具有自動煲飯及制作面包的多功能鍋,其特征是所述驅動裝置(10)包括電機(10.1)、傳動帶(10.2)和聯軸器(10.3),電機(10.1)通過傳動帶(10.2)、聯軸器(10.3)與攪拌葉片(9)相接。
【文檔編號】A47J36/00GK203609208SQ201320736672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0日
【發明者】郭建剛, 陳栗, 陳水兵 申請人:廣東新寶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