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沸溢鍋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沸溢鍋蓋,包括中心有孔的圓形蓋板(1),位于圓形蓋板(1)中心的由螺栓(2)緊固的提手(3),所述螺栓(2)及所述提手(3)均有上下向貫通孔并相互借螺紋連接,所述提手(3)設置有與其貫通孔相連通的側孔(4),所述提手(3)的貫通孔內安插有頂端帶旋擰鈕(5)的調節桿(6)。具有當常壓鍋沸騰時,鍋內蒸汽能自所述螺栓(2)和所述提手(3)的貫通孔,經所述側孔(4)排向常壓鍋外,避免沸溢狀況,借所述旋擰鈕(5)讓所述調節桿(6)上下向移動,以調整所述側孔(4)的通氣量,至達既不沸溢,又充分利用熱能的最佳狀態的特點。
【專利說明】防沸溢鍋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鍋蓋,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防沸溢鍋蓋。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常壓鍋鍋蓋由中心有孔的圓形蓋板,及位于圓形蓋板中心的由螺栓緊固的提手構成,在燉燒食品時往往會沸溢,鍋內液體從鍋邊沿流向灶臺以致污損灶具,或燃燒池以致熄火,對于以有毒氣體為燃料的灶具,如煤氣灶,則易因此而發生人體中毒或爆炸事故,如將鍋蓋開啟,雖然能抑止沸溢狀況,但卻會多損耗些燃料,因此,提供一種防沸溢鍋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沸溢鍋蓋。
[0004]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0005]本實用新型一種防沸溢鍋蓋,包括中心有孔的圓形蓋板,位于圓形蓋板中心的由螺栓緊固的提手,所述螺栓及所述提手均有上下向貫通孔并相互借螺紋連接,所述提手設置有與其貫通孔相連通的側孔,所述提手的貫通孔內安插有頂端帶旋擰鈕的調節桿。
[0006]本實用新型一種防沸溢鍋蓋還可是,所述調節桿下部設置有空腔,且空腔壁下端
有一缺口。
[0007]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的有益效果是:
[0008]當常壓鍋沸騰時,鍋內蒸汽能自所述螺栓和所述提手的貫通孔,經所述側孔排向常壓鍋外,避免沸溢狀況,借所述旋擰鈕讓所述調節桿上下向移動,以調整所述側孔的通氣量,至達既不沸溢,又充分利用熱能的最佳狀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所示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防沸溢常壓鍋蓋的正面透視結構示意圖。
[0010]圖2所示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防沸溢常壓鍋蓋的側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1]圖3所示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防沸溢常壓鍋蓋另一個實施例的側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0013]圖1或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沸溢鍋蓋,包括中心有孔的圓形蓋板1,位于圓形蓋板I中心的由螺栓2緊固的提手3,所述螺栓2及所述提手3均有上下向貫通孔并相互借螺紋連接,所述提手3設置有與其貫通孔相連通的側孔4,所述提手3的貫通孔內安插有頂端帶旋抒鈕5的調節桿6。
[0014]進一步,為提高調整所述側孔4的通氣量效率,所述調節桿6下部設置有空腔7,且空腔7壁下端有一缺口 8,在旋擰所述調節桿6上下向移動過程中,借所述缺口 8與所述側孔4的重合面積量變化,快速地調整所述側孔4的通氣量,如圖3所示。
[0015]所述提手3及所述旋擰鈕5由塑料或木材制作,以不燙手,所述螺栓2之根部與所述蓋板I間還襯有密封墊圈。所述調節桿6在所述提手3的貫通孔內的定位方式,可以借螺紋結合或借乳膠襯墊結合。
[0016]常壓鍋沸騰前,擰轉和或提壓所述旋擰鈕5讓所述調節桿6調整至最下位,將沸溢時,借所述旋擰鈕5讓所述調節桿6上下向移動,及所述缺口 7與所述側孔4的重合面積量,以調整所述側孔4的通氣量,至達既不沸溢,又充分利用熱能的最佳狀態。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沸溢鍋蓋,包括中心有孔的圓形蓋板(1),位于圓形蓋板(I)中心的由螺栓(2)緊固的提手(3),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2)及所述提手(3)均有上下向貫通孔并相互借螺紋連接,所述提手(3)設置有與其貫通孔相連通的側孔(4),所述提手(3)的貫通孔內安插有頂端帶旋擰鈕(5)的調節桿(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沸溢鍋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桿(6)下部設置有空腔(7),且空腔(7)壁下端有一缺口(8)。
【文檔編號】A47J36/06GK203815291SQ201420229714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7日
【發明者】印科深 申請人:印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