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包括上杯蓋、中杯身和下杯體,上杯蓋與中杯身連接圍合成用于容置茶包并沖泡的第一腔體,中杯身和下杯體連接圍合成用于儲存茶水的第二腔體;中杯身上設置有漏網組件,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通過漏網組件連通。本案在中杯身內放置茶包,在加入開水時,開水直接沖擊茶包,含有少量浸出物的茶水通過漏網組件后流入下杯體中。當需要調整茶水濃淡的時候,僅需將整個沖泡杯翻轉過來,第一腔體在下面,第二腔體在上面,這時茶包整個浸泡在茶水中,茶包中的浸出物隨著浸泡時間而增多,當茶水適合飲用時,再次翻回,處于第一腔體的茶包不再浸泡,茶水儲存在第二腔體內,這時分離中杯身和下杯體,直接飲用。
【專利說明】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日常飲用水杯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
【背景技術】
[0002]目前,人們沖泡、飲用袋泡茶時所使用的容器多為普通茶杯,泡茶時袋泡茶茶包直接落于杯底。因為這種茶葉在加工制造時通過切揉,充分破壞了葉細胞,形成顆粒狀或形狀細小的片狀,所以茶葉中的有效內容物沖泡時很容易被浸出來。用沸水沖泡袋泡茶,經3分鐘以后,第一次就能溶出可溶物總量的55%左右。
[0003]通常人們生活習慣和出于科學飲茶考慮,常常要求分段慢慢品飲而非一飲而盡。但袋泡茶茶包隨著浸泡時間的增長,有效內容物浸出越多,杯中茶水往往會出現初期淡、后期濃,越喝到后面越濃越苦,甚至出現刺激胃黏膜情況。若中途取出茶包另行存放,則頗為不便,似乎不值得費時費力,物未盡其用棄之則又覺可惜。
[0004]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號為:“201220565546.8”專利名稱為:“一種用于沖泡袋泡茶的茶杯”的專利文件中公開了一種新型的茶杯裝置,其在茶杯的杯體內壁上置有一外凸的袋泡茶擱置平臺,擱置平臺沿杯體內壁的長度與袋泡茶的寬度相適應。但是,該擱置平臺不能很好地解決控制濃淡的問題,水放多后,把擱置平臺淹沒,茶包全部浸入水中,茶太濃;當水放少后,又不能很方便地將使茶包浸入水中。因此,市場上需要一種更加方便、茶葉浸出物隨時可控的新型袋泡茶沖泡杯。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包括上杯蓋、中杯身和下杯體,所述上杯蓋與中杯身連接圍合成用于容置茶包并沖泡的第一腔體,所述中杯身和下杯體連接圍合成用于儲存茶水的第二腔體;所述中杯身上設置有漏網組件,所述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通過漏網組件連通。
[0007]其中,所述漏網組件包括第一漏臺和第二漏臺,所述第一漏臺和第二漏臺上均設置有多個供茶水流過的通孔。
[0008]其中,所述第一漏臺和第二漏臺均為圓形漏臺,且第一漏臺的直徑大于第二漏臺的直徑。
[0009]其中,所述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均為圓柱形腔體,且第二腔體的容積大于第一腔體的容積。
[0010]其中,所述上杯蓋上設置有第一外螺紋,所述中杯身上部設置有第一內螺紋,所述上杯蓋通過第一外螺紋與中杯身的第一內螺紋適配實現固定連接。
[0011]其中,所述下杯體上設置有第二外螺紋,所述中杯身下部設置有第二內螺紋,所述下杯體通過第二外螺紋與中杯身的第二內螺紋適配實現固定連接。
[0012]其中,所述中杯身表面覆蓋有用于握持時不燙手的隔熱環。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首先將中杯身與下杯體固定好,然后在中杯身內放置茶包,在加入開水時,開水直接沖擊茶包,含有少量浸出物的茶水通過漏網組件后流入下杯體中,在水未將茶葉淹沒時停止加水,隨之蓋好上杯蓋。當需要調整茶水濃淡的時候,僅需將整個沖泡杯翻轉過來,第一腔體在下面,第二腔體在上面,這時茶包整個浸泡在茶水中,茶包中的浸出物隨著浸泡時間而增多,當茶水適合飲用時,再次翻回,處于第一腔體的茶包不再浸泡,茶水儲存在第二腔體內,這時分離中杯身和下杯體,直接飲用。本案的沖泡杯,茶包存放合理,茶水濃淡可調,是袋泡茶不可或缺的伴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的爆炸圖。
[0015]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如下:
[0016]10、上杯蓋11、中杯身
[0017]12、下杯體13、第一外螺紋
[0018]14、漏網組件141、第一漏臺
[0019]142、第二漏臺15、第二外螺紋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描述。
[0021]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包括上杯蓋10、中杯身11和下杯體12,上杯蓋10與中杯身11連接圍合成用于容置茶包并沖泡的第一腔體,中杯身11和下杯體12連接圍合成用于儲存茶水的第二腔體;中杯身12上設置有漏網組件14,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通過漏網組件14連通。
[0022]相較于現有技術的情況,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首先將中杯身與下杯體固定好,然后在中杯身內放置茶包,在加入開水時,開水直接沖擊茶包,含有少量浸出物的茶水通過漏網組件后流入下杯體中,在水未將茶葉淹沒時停止加水,隨之蓋好上杯蓋。當需要調整茶水濃淡的時候,僅需將整個沖泡杯翻轉過來,第一腔體在下面,第二腔體在上面,這時茶包整個浸泡在茶水中,茶包中的浸出物隨著浸泡時間而增多,當茶水適合飲用時,再次翻回,處于第一腔體的茶包不再浸泡,茶水儲存在第二腔體內,這時分離中杯身和下杯體,直接飲用。本案的沖泡杯,茶包存放合理,茶水濃淡可調,是袋泡茶不可或缺的伴侶。
[0023]在本實施例中,上述漏網組件14包括第一漏臺141和第二漏臺142,第一漏臺141和第二漏臺142上均設置有多個供茶水流過的通孔。當然,本案并不局限于采用兩個漏臺的結構,也可以直接設置一個漏網,或者設置三個漏臺,只要是利用通孔連通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當翻轉杯子實現泡茶,翻回杯子直接引用的實施方式,均落入本案的保護范圍。
[0024]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漏臺141和第二漏臺142均為圓形漏臺,且第一漏臺141的直徑大于第二漏臺142的直徑。當然,本案并不局限于采用圓形的漏臺,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狀,只要是利用通孔連通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當翻轉杯子實現泡茶,翻回杯子直接引用的實施方式,均落入本案的保護范圍。
[0025]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均為圓柱形腔體,且第二腔體的容積大于第一腔體的容積。當然,本案并不局限于采用圓柱形腔體結構,還可以為其他形狀的腔體結構。只要是利用通孔連通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當翻轉杯子實現泡茶,翻回杯子直接引用的實施方式,均落入本案的保護范圍。
[0026]在本實施例中,上述上杯蓋10上設置有第一外螺紋13,中杯身11上部設置有第一內螺紋(圖未示),上杯蓋10通過第一外螺紋13與中杯身11的第一內螺紋適配實現固定連接。當然,本案并不局限于在上杯蓋10上設置外螺紋,在中杯身11上設置內螺紋,容易想到的是,可以在上杯蓋10上設置內螺紋,在中杯身11上設置外螺紋,從而實現緊配。
[0027]在本實施例中,上述下杯體12上設置有第二外螺紋15,中杯身11下部設置有第二內螺紋(圖未示),下杯體12通過第二外螺紋15與中杯身11的第二內螺紋適配實現固定連接。當然,本案并不局限于在下杯體12上設置外螺紋,在中杯身11上設置內螺紋,容易想到的是,可以在下杯體12上設置內螺紋,在中杯身11上設置外螺紋,從而實現緊配。
[0028]在本實施例中,上述中杯身表面覆蓋有用于握持時不燙手的隔熱環(圖未示)。當然,本案并不局限于隔熱換的材料和厚度,同時隔熱環還可以用杯把來替代,只要是利用現有的隔熱手段,實現握持時不燙手的目的,均屬于對本案的簡單變形,落入本案的保護范圍。
[0029]當然,本案還可以在沖泡的茶水中加入奶粉,這樣來回翻轉搖晃之后,就可以變為奶茶,適合不同喜好的人群飲用。
[0030]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杯蓋、中杯身和下杯體,所述上杯蓋與中杯身連接圍合成用于容置茶包并沖泡的第一腔體,所述中杯身和下杯體連接圍合成用于儲存茶水的第二腔體;所述中杯身上設置有漏網組件,所述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通過漏網組件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網組件包括第一漏臺和第二漏臺,所述第一漏臺和第二漏臺上均設置有多個供茶水流過的通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漏臺和第二漏臺均為圓形漏臺,且第一漏臺的直徑大于第二漏臺的直徑。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均為圓柱形腔體,且第二腔體的容積大于第一腔體的容積。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杯蓋上設置有第一外螺紋,所述中杯身上部設置有第一內螺紋,所述上杯蓋通過第一外螺紋與中杯身的第一內螺紋適配實現固定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杯體上設置有第二外螺紋,所述中杯身下部設置有第二內螺紋,所述下杯體通過第二外螺紋與中杯身的第二內螺紋適配實現固定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濃淡的袋泡茶沖泡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杯身表面覆蓋有用于握持時不燙手的隔熱環。
【文檔編號】A47G19/22GK204071513SQ201420343642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6日
【發明者】劉烘昌 申請人:深圳竑昌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