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袋泡茶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袋泡茶杯,它屬于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用于沖泡袋裝茶葉。其包括杯體和把手,所述的杯體為分體式結構,它包括相互配合連接的上杯體和底座,所述的把手包括上把手和下把手,上把手與上杯體連接,下把手與底座連接,所述上把手的端部和下把手的端部間留有間隙,所述上把手的端部設有第一夾縫。本實用新型解決了袋泡茶拉繩的固定問題,結構設計合理,便于大量生產,使用方便。
【專利說明】一種袋泡茶杯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茶杯,特別是一種袋泡茶杯,它屬于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用于沖泡袋裝茶葉。
【背景技術】
[0002]袋泡茶,即日常用的小包裝茶包,其包括包有茶葉的茶包及系在該袋上的拉繩,力口工時將茶葉切揉制成顆粒狀或細小的片狀包制成茶包,在使用時,將茶包浸入水杯中,而將拉繩置于杯外。
[0003]現(xiàn)有技術中,為防止拉繩掉入水杯中,通常在水杯的把手上固定有拉繩固定裝置,如中國專利號為“200720120282.4”的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袋泡茶杯”,其在杯體的外層設有袋泡茶線固定體。該固定體雖能起到拉繩的固定作用,但是其結構影響水杯整體美觀性,且使得結構復雜,使用效果不佳。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的袋泡茶杯。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種袋泡茶杯,包括杯體和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杯體為分體式結構,它包括相互配合連接的上杯體和底座,所述的把手包括上把手和下把手,上把手與上杯體連接,下把手與底座連接,所述上把手的端部和下把手的端部間留有間隙,所述上把手的端部設有第一夾縫。本實用新型采用本體與底座的配合連接,可起到防燙作用;且上把手的端部與下把手的端部間留有間隙,上把手與杯體連接,下把手與底座連接,可方便杯體與上把手的一體成型,底座與下把手的一體成型;上把手的端部設有第一夾縫,該第一夾縫可夾住袋泡茶的拉繩。
[0006]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的所述上把手的外側面設有第一凹槽。該第一凹槽具有導向作用,可使得拉繩沿第一凹槽與上把手的第一夾縫連接。
[0007]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的所述下把手包括橫桿和豎桿,所述豎桿與橫桿連接,且豎桿在連接處延伸有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設有第二夾縫。該第二夾縫與第一夾縫均可將拉繩夾住,起到固定拉繩且調節(jié)茶包在杯中位置的作用。
[0008]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的所述豎桿的外側面設有第二凹槽。該第二凹槽具有導向拉繩的作用。
[0009]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對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結構設計合理,便于大量生產,使用方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0011]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0012]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13]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使用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一。
[0014]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使用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二。
[0015]附圖中:1為杯體,10為上杯體,11為環(huán)形空腔;2為底座,21為環(huán)形突出;3為把手,30為上把手,31為第一夾縫,32為第一凹槽;4為下把手,41為豎桿,42為橫桿,43為突出部分,44為第二夾縫,45為第二凹槽;5為拉繩;6為茶包,7為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0017]實施例。
[0018]參見圖1-圖3,本實施例包括杯體I和把手3,和底座2,杯體I為分體式結構,它包括相互配合連接的上杯體10和底座2。
[0019]底座2與上杯體10配合連接,可以采用套接的方式連接,該上杯體10底部設有環(huán)形空腔11,底座2設有環(huán)形突出21,該環(huán)形空腔11與環(huán)形突出21配合套接。本實施例中的上杯體10與底座2可分別單獨制造,在使用過程中隔熱效果強。
[0020]本實施例中的把手由上把手30和下把手4共同組成,上把手30與上杯體10 —體成型,下把手4與底座2 —體成型,上把手30的端部和下把手4的端部間留有間隙7,且上把手30的端部設有第一夾縫31,上把手30的外側面設有第一凹槽32。采用該結構的目的是在使用過程中,茶包6的拉繩5可沿第一凹槽32的表面通過并固定于第一夾縫31中。
[0021]該袋泡茶杯的下把手4包括橫桿42和豎桿41,豎桿41與橫桿42連接,且豎桿41在連接處延伸有突出部分43,該突出部分43設有第二夾縫44,且豎桿41的外側面設有第二凹槽45。采用該結構的目的是在使用過程中,茶包6的拉繩5可沿第一凹槽32和第二凹槽45的表面通過并固定于第二夾縫44中。
[0022]參見圖4,為本實施的使用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一。在泡茶階段,將茶包6放入上杯體10底部位置,拉繩5固定于第一夾縫31中。
[0023]參見圖5,為本實施的使用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二。在茶泡好后或者當飲茶者感覺茶濃度差不多時,可將茶包6提至上杯體10上部位置,將拉繩5固定于第二夾縫44中,待第二次泡茶時直接將茶包6降至上杯體10底部位置,并將拉繩5固定于第一夾縫31即可。
[0024]本實施例中的袋泡茶杯,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可根據(jù)使用者的需要進行茶包6的位置調節(jié),且拉繩5按指定方向沿把手側面繞過,不影響該袋泡茶杯的正常使用,且美觀性好。
[0025]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任何熟悉該項技術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范圍內所作的更動與潤飾,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袋泡茶杯,包括杯體和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杯體為分體式結構,它包括相互配合連接的上杯體和底座,所述的把手包括上把手和下把手,上把手與上杯體連接,下把手與底座連接,所述上把手的端部和下把手的端部間留有間隙,所述上把手的端部設有第一夾縫。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袋泡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把手的外側面設有第一凹槽。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袋泡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把手包括橫桿和豎桿,所述豎桿與橫桿連接,且豎桿在連接處延伸有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設有第二夾縫。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袋泡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豎桿的外側面設有第二凹槽。
【文檔編號】A47G19/16GK203953155SQ201420402130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7月21日
【發(fā)明者】郭瑤禎, 李曉軍, 田源申, 方嘉銘 申請人:杭州藝福堂茶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