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觸地偏轉剎車旱冰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剎車擺動塊觸地偏轉來達到雙重剎車效果的旱冰鞋。
背景技術:
現有旱冰鞋,其剎車裝置多為固定在鞋輪支架上的一塊剎車塊,主要 是靠固定的剎車塊與地面的摩擦來達到剎車的目的。但是由于通常滑冰的 時候速度比較快,慣性比較大,單靠剎車塊與地面的摩擦不能滿足人們對 剎車的要求。
發明內容
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借助于剎車擺動塊觸地偏轉而達到雙重剎車 效果的旱冰鞋,以使剎車的效果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
本發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構思是,將現有旱冰鞋中的固定剎車塊改 為活動的剎車擺動塊,并直接利用剎車擺動塊觸地偏轉來促使剎車片與后 鞋輪接觸,然后再利用后鞋輪的觸地轉動來帶動與其接觸的剎車片偏移并 制動鞋輪,從而實現既利用剎車擺動塊與地面的摩擦又利用剎車片對后鞋 輪制動來達到雙重剎車的目的。具體講,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該旱冰鞋
由鞋體(1)、鞋底殼(2)、連接在鞋底殼(2)上的鞋輪支架(3)、鞋輪(4) 及設在鞋后輪后側的剎車裝置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剎車裝置包括剎車支 架(5)、剎車擺動塊(6)和其下端能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偏移的剎車片(7), 其中剎車支架(5)固定連接在鞋輪支架(3)上;剎車擺動塊(6)通過連 接軸(8)活動連接在剎車支架(5)上,且在剎車支架上設有限制剎車擺 動塊回位幅度的回位止件(15);剎車片(7)又連接在剎車擺動塊(6)上, 剎車片(7)可隨剎車擺動塊偏轉而與鞋輪接觸,剎車片(7)的剎車面是一 個表面基本光滑的且能與鞋后輪的后上半部分輪子表面相契合的觸輪面, 剎車片在觸輪后可隨鞋輪轉動而偏移并制動鞋輪。當需要剎車時,翹起旱 冰鞋,讓前三鞋輪懸空,而后鞋輪與剎車擺動塊觸地,此時剎車擺動塊觸 地偏轉并自行帶動剎車片與后鞋輪的外上半部分輪子表面接觸,此時若后 鞋輪繼續往前轉動,則剎車片的下端會隨后鞋輪轉動而向內偏移,該偏移
會促使剎車片的剎車面逐漸強力擠壓后鞋輪,從而頂陷輪子軟性表面而單 向制動后鞋輪(剎車片能頂陷鞋輪表面的程度約大于鞋輪的最大彈性形變, 從而可以完全止住鞋輪轉動),實現剎車;而若后鞋輪往后倒轉時,剎車片 并無剎車作用。當需要解除剎車而繼續往前滑行時,將前三輪著地,使剎 車擺動塊離地,由于剎車擺動塊上的連接軸(8)的連接位置較高,導致剎車 擺動塊在連接軸以下的活動臂較長、較重,剎車擺動塊在離地后靠自重即 可回位偏轉,剎車片也隨之自行回位,由此解除剎車片對后輪的制動以及 剎車擺動塊本身與地面的摩擦,整個剎車裝置恢復到剎車前狀態,剎車作 用消失。
上述剎車片(7)可通過連接軸(12)活動連接在剎車擺動塊上的凹槽(-13) 內,凹槽左、右兩外側能直接限制剎車片的擺動幅度。當剎車擺動塊離地 后,剎車片因自重也可及時回位。
上述剎車片(7)也可通過連接件(12)連接在剎車擺動塊上的凹槽(13) 內,并在凹槽內安置有能限制剎車片偏擺幅度的彈性體(14)。該彈性體或 置于剎車片的側面(彈性體為單片時,嵌于剎車片的左側;彈性體為雙片時, 則嵌于剎車片的左、右兩側),或置于剎車片底部與剎車擺動塊之間。該類 彈性體既有限制剎車片擺動幅度的作用,也有在剎車擺動塊離地后促使剎 車片迅速回位的作用。
上述剎車片(7)還可通過彈性片(20)連接在剎車擺動塊上的凹槽(13) 內,并在凹槽的內壁上設有限制彈性片擺動的凸塊(21)。該剎車片加彈性 片所構成的彈性構件,既能限制剎車片的擺動幅度,也能在剎車擺動塊離 地后促使剎車片迅速回位。
在上述剎車擺動塊上開有限制剎車擺動塊擺動幅度的限位孔(16),剎 車支架上的回位止件(15)伸入限位孔內?;匚恢辜荒茉谙尬豢變纫苿?, 從而將剎車擺動塊的擺動幅度限定在較小范圍內,這樣即可控制剎車擺動 塊在觸地時的初始位置至剎車片觸輪時的位置的偏轉活動范圍,由此可減 小剎車時翹起旱冰鞋的高度,同時也保證剎車擺動塊的下部觸地面的磨損 相對平整、不易形成圓弧狀而降低剎車力。
在上述剎車擺動塊(6)與剎車支架(5)之間可設有回位彈簧(17)。該回 位彈簧能增強剎車擺動塊的回位力。
上述剎車片(7)也可采用V字型或異V字型結構。即剎車片可采用雙片
結構,兩片剎車片的觸輪面可以位于后輪軸心與兩片剎車片的連接中心之
間的連線的同側,也可以是異側。再有,剎車擺動塊(6)的上端部也可直 接延伸成帶剎車面的剎車塊(22X
在上述剎車支架(5)上設有連接軸預留孔(18)和回位止件連接預留 孔(19)。該兩個預留孔的設定可以用于提高剎車擺動塊的安裝位置,便于 人們更流暢的進行多花樣的滑行。
為了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該實用新型還可以在剎車擺動塊或鞋底 殼上設置聲光發生裝置,其控制電源電路中設有可隨剎車擺動塊(6)偏轉 運動而同步斷開或閉合的觸頭開關(29)。在剎車的時候,剎車擺動塊的偏 轉使該裝置電路閉合,從而可以達到在剎車的同時發光發聲以示提醒的效 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明顯的優點(1)實現了輪上剎車和摩 擦剎車相結合,大大地增強了剎車功能,且剎車平穩,剎車動作可靠;(2) 利用剎車片在觸輪后的偏移(鞋輪轉動帶動剎車片的偏移)來制動輪子,既可 實現緊急剎車,而又無需剎車擺動塊對剎車片施加太大的直接壓力,這有 助于提高滑行的穩定性,又使旱冰鞋具有良好的防止前、后摔的作用,尤 其適合于初學者學習旱冰滑行之用;(3)在剎車片側面或底部設置彈性體, 或在剎車片上增加彈性體構件,可使剎車片在實施剎車抖動過程中迅速回 位,保持高速剎車時處于連續的間歇性剎車狀態,當低速的時候這種剎車 片的迅速回位也能保證剎車片有足夠的偏擺距離和剎車力;(4)剎車擺動 塊上的連接軸的連接位置設置得較高,從而可提高剎車擺動塊在連接軸以 下的活動臂長度,這樣杠桿力加大,保證剎車擺動塊的較小偏轉即可達到 剎車片對鞋輪所需的基本壓力(或初始壓力),當然剎車擺動塊的活動臂增 長、增重也能促使剎車擺動塊在離地后的回位偏轉;(5)剎車擺動塊的擺 動范圍可限制,因為旱冰鞋的偏轉剎車主要是靠鞋輪自身轉動帶來剎車片 偏移并頂壓輪子而實現的,所以剎車擺動塊適度的偏轉能帶給剎車片對鞋 輪一定的初始壓力即可;當剎車擺動塊的擺動幅度減小后,就可減小剎車 時翹起旱冰鞋的高度,也使剎車擺動塊的觸地面的磨損相對平整;(6)設 置有聲光發生裝置,.可增加觸地觸發聲光效果,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也可 以起到一定的安全保障作用;(7)剎車裝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本發明 同日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 —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結構。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連接軸結構示意圖 圖3為彈性體采用彈簧結構的示意圖 圖4為剎車片與鞋輪表面契合示意圖 圖5為剎車片一安裝示意圖
圖6為彈性體置于剎車片底部與剎車擺動塊之間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剎車片與彈性片結合結構示意圖 圖8為剎車片采用U字型結構示意圖-圖9為剎車片采用異U字型結構示意醫 圖10為剎車擺動塊上的剎車塊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剎車擺動塊內部結構放大示意圖 圖12為聲光發生裝置電路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旱冰鞋見圖l,由鞋體K鞋底殼2、連接在鞋底殼2上的鞋輪 支架3和安裝在鞋輪支架上的鞋輪4以及設在鞋后輪后側的剎車裝置構成, 剎車裝置包括剎車支架5、剎車擺動塊6和其下端能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偏移 的剎車片7,其中剎車支架5固定連接在鞋輪支架3上(或剎車支架固定連 接在鞋輪支架與鞋底殼上);剎車擺動塊6通過連接軸8活動連接在剎車支 架5上,連接軸8由螺桿9、套在螺桿9外面的套筒10和螺帽11組成;該 套筒10的長度應略長于剎車擺動塊6的寬度以使剎車擺動塊6和剎車支架 5之間有一定的空隙以便于剎車擺動塊6的擺動,連接軸8的位置較高,以 增加剎車擺動塊在連接軸以下的活動臂的長度比例,同時活動臂觸地面適 度向后延伸,這樣可以保證剎車擺動塊的觸地偏轉能使剎車片對鞋輪施加 足夠的觸輪壓力;剎車片7通過連接軸12活動連接在剎車擺動塊6上的凹 槽13內,在凹槽內于剎車片的左、右兩側面鑲嵌有能限制剎車片擺動的彈 性體14;彈性體14可采用彈簧結構,彈性體14也可為一個,位于剎車片 的左側面(見圖3);剎車片7的剎車面是一個表面基本光滑的且能與鞋后輪 的后上半部分輪子表面相契合的觸輪面(見圖4),剎車片7隨著剎車擺動塊 6觸地偏轉而與后鞋輪4接觸,剎車片在觸輪后隨著鞋輪4的觸地強力轉動
而被帶動向內偏移,并頂陷鞋輪軟性表面、且頂陷鞋輪表面的程度約大于 鞋輪的彈性形變范圍,從而可以完全止住鞋輪往前轉動,實現剎車。由于 剎車片的剎車面是一個與輪子表面相契合的曲面,故不易損壞鞋輪表面。
在剎車支架上設有限制剎車擺動塊回位幅度的回位止件15,回位止件是連 接在剎車支架上的連接螺絲或連接桿,在剎車擺動塊6中開有限位孔16, 回位止件15伸入限位孔16內,這樣回位止件與限位孔配合即可限制剎車 擺動塊的擺動范圍;還可以在剎車擺動塊與剎車支架之間設置回位彈簧17, 以增強剎車擺動塊離地時的回位力。在剎車支架5位于連接軸8位置的上 方上設置有連接軸預留孔18,在剎車支架5位于回位止件15位置的上方上 設置有回位止件連接預留孔19,利用兩預留孔可以提升剎車擺動塊6的安 裝位置,以便初學者水平提高后使用。需要剎車時,旱冰鞋前三輪適當懸 空,后輪與剎車擺動塊觸地,剎車擺動塊6便可以連接軸8為支點偏轉, 帶動其端部上的剎車片7接觸后鞋輪,剎車片7在觸輪后隨著鞋輪4的觸 地強力轉動而被帶動向內偏移,并頂陷鞋輪軟性表面,且剎車片的臂長應 能使彈性輪胎達到最大凹陷形變,從而可以完全止住鞋輪往前轉動,實現 剎車。當然,剎車片7擠壓后輪,也能增加后鞋輪與地面的摩擦。需要繼 續滑行時,將前三輪著地,致剎車擺動塊6離地,剎車擺動塊6即復位, 剎車片7在彈性力和剎車擺動塊的拉動下也回位,從而解除對后輪的制動, 整個剎車裝置恢復到剎車前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剎車片7在剎車擺動塊6上的連接方 式還有(l)剎車片7通過連接軸12活動連接在剎車擺動塊6上的凹槽13 內后,凹槽相對狹窄和/或剎車片設計得較大、較重,則可以無需鑲嵌彈性 體,此時凹槽的左、右兩外側可限制剎車片的擺動幅度(見圖5); (2)剎車 片通過另一結構的連接件12連接在剎車擺動塊上的凹槽13內后,其彈性 體14設置于剎車片底部與剎車擺動塊之間(參見圖6); (3)剎車片7也可以 通過彈性片20連接在剎車擺動塊6上(彈性片一端固接在剎車擺動塊上, 另一端與剎車片固接在一起),并在凹槽的內壁上設有限制彈性片擺動的凸 塊21(見圖7)。
在本實施例中,剎車片7還可采用U字型雙片結構(見圖8),彈性體 14置于剎車片底部與剎車擺動塊之間(當然也可置雙剎車片的左、右兩側或 左側),兩片剎車片的觸輪面位于后輪軸心與兩片剎車片的連接中心之間的
連線的異側,上一剎車片可起到平穩剎車的作用;剎車片7也可采用異U 字型雙片結構(見圖9),兩片剎車片的觸輪面位于后輪軸心與兩片剎車片的 連接中心之間的連線的同側。此外,剎車擺動塊6的上端部也可直接延伸 成帶剎車面的剎車塊22(見圖10)。
在本實施例中增設有聲光發生裝置見圖11,在剎車擺動塊的內腔23里 安裝有發聲器24、發光器25及電源電池26,控制電源開關27設在可拆卸 的蓋板28上;控制電源電路中設有可隨剎車擺動塊6偏轉運動而同步斷開 或閉合的觸頭開關29,并在內腔23的底部上通過軸30活動連接有聲光觸 發擺動桿31,該擺動桿31的一端與回位止件15接觸,另一端與觸頭開關 29的下觸頭接觸r謝車對,剎車擺動塊6逆時針偏轉致使剎車片接觸鞋輪 時,擺動桿31也隨之逆時針轉動,并使觸頭開關29閉合,發聲發光(參見 圖12),發光器25采用多彩電子芯片控制跳閃發光二極管;當剎車擺動塊 離地回位時,擺動桿31作順時針轉動,從而使觸頭開關29斷開,則停止 發聲發光;圖11中,32為電路板,33為發聲器(即喇叭)的頂柱。需指出 的是,聲光發生裝置的發聲器、發光器及電源電池也可安裝在鞋底殼的適 當位置上。
權利要求
1.一種觸地偏轉剎車旱冰鞋,由鞋體(1)、鞋底殼(2)、連接在鞋底殼(2)上的鞋輪支架(3)、鞋輪(4)及設在后鞋輪后側的剎車裝置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剎車裝置包括剎車支架(5)、剎車擺動塊(6)和其下端能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偏移的剎車片(7),其中剎車支架(5)固定連接在鞋輪支架(3)上;剎車擺動塊(6)通過連接軸(8)活動連接在剎車支架(5)上,且在剎車支架上設有限制剎車擺動塊回位幅度的回位止件(15);剎車片(7)又連接在剎車擺動塊(6)上,剎車片(7)可隨剎車擺動塊偏轉而與鞋輪接觸,剎車片(7)的剎車面是一個表面基本光滑的且能與鞋后輪的后上半部分輪子表面相契合的觸輪面,剎車片在觸輪后可隨鞋輪轉動而偏移并制動鞋輪。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旱冰鞋,其特征在于剎車片(7)通過連接軸(12) 活動連接在剎車擺動塊上的凹槽(13)內。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旱冰鞋,其特征在于剎車片(7)通過連接件(12) 連接在剎車擺動塊上的凹槽(13)內,并在凹槽內設有能限制剎車片偏擺幅 度的彈性體(14)。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旱冰鞋,其特征在于剎車片(7)通過彈性片(20) 連接在剎車擺動塊上的凹槽(13)內,并在凹槽的內壁上設有限制彈性片擺 動的凸塊(21)。
5. 根據權利要求l、 2、 3或4所述旱冰鞋,其特征在于在剎車擺動塊 上開有限制剎車擺動塊擺動幅度的限位孔(16),剎車支架上的回位止件(15) 伸入限位孔內。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旱冰鞋,其特征在于在剎車擺動塊(6)與剎車 支架(5)之間設有回位彈簧(17)。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旱冰鞋,其特征在于剎車片(7)采用V字型或 異V字型結構。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旱冰鞋,其特征在于剎車擺動塊(6)的上端 部延伸成帶弧形剎車面的剎車塊(22)。
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旱冰鞋,其特征在于在剎車支架(5)上設有 連接軸預留孔(18)和回位止件連接預留孔(19)。
10.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旱冰鞋,其特征在于在剎車擺動塊(6)上設有 內腔(23),內腔內安裝有發聲器(24)、發光器(25)及電源電池(26),其控制電源電路中設有可隨剎車擺動塊(e)偏轉運動而同步斷開或閉合的觸頭開關(29)。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觸地偏轉剎車旱冰鞋。它主要由鞋體、鞋底殼、鞋輪支架、鞋輪、及設在鞋后輪后側的剎車裝置構成。剎車時,剎車擺動塊觸地偏轉,使剎車片接觸并擠壓后輪,然后剎車片在后輪的轉動之帶動下向內偏移,并頂陷后輪的軟性表面而制動鞋輪。本發明具有輪上剎車與摩擦剎車的雙重剎車效果。本發明剎車力大,剎車平穩,防摔效果好,還設置了聲光發生器,適合各層次的滑行需求,尤其適合于初學者學習旱冰滑行之用。
文檔編號A63C17/14GK101104107SQ20071004969
公開日2008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7年8月7日 優先權日2007年8月7日
發明者群 孫 申請人:林蘇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