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兒童防護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合梯,尤其是一種兒童防護梯。
背景技術:
梯子由于其上、下攀登方便,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一直廣泛地應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 活。目前,市場上銷售有單體梯、伸展梯、組合梯、關節梯、木梯和鋁合金梯等不同材料、 結構的梯子。 一些梯子應用于水池中,如中國專利文獻刊載的ZL專利號01261704.0,授權 公告日2002年6月26日,實用新型名稱"一種鐵管水池樓梯",該梯子可方便人們在水池內 外的上、下攀登。但是,該梯子和大多數梯子的梯板跨度未考慮到兒童上、下攀登,以及兒 童上、下攀登的安全性。同時,由于兒童成長較快,個體間身高差異較大,市場上專門提供 兒童上、下攀登,并適用于每戶家庭中兒童不同年齡段和身高的梯子較少。而其中一些用于 兒童攀登的組合梯,其結構復雜,拆裝較為不便,穩定性、安全性較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克服上述的不足,目的是向本領域提供一種具有多功能的兒童防護梯,解 決同類產品中結構設計欠佳的技術問題。具體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兒童防護梯,該防護梯包括防滑套、人字梯架、梯板、腳套,其設計要點是所述的 人字梯架由兩根梯管和一根曲管組成,人字梯架一側的腳管端呈"L",腳管端套有防滑套, 該側兩根人字梯架中間橫穿有梯板;另一側設有直梯架,直梯架通過鉸接件、螺母、螺栓與 該側人字梯架的管件連接,兩根直梯架中間橫穿有梯板。兩根人字梯架和一側的梯板組成人 字梯,兩根直梯架和梯板組成直梯,如圖4所示,折疊起直梯,可防止成年人和兒童從一側 的直梯上、下攀登。
所述的人字梯架、直梯架設有管槽,嵌套固定于管槽,梯板的連接件、板體與嵌套連接, 板體通過螺釘與兩端的連接件連接。或者人字梯架和直梯架設有安裝孔,梯板通過螺釘固定 于人字梯架、直梯架對應的安裝孔。根據上述兩種方式,組裝不同跨度或者不同數量梯板, 以方便成年人和兒童上、下攀登或防止兒童上、下攀登。所述的梯板的板體板面和兩側面有 弧形拱起,板面和兩側面成圓倒角,板體和腳踏板的板面設有防滑塊。板面和兩側面有弧形 拱起和防滑塊防止成年人和兒童上、下攀登時滑落梯板和碰撞,圓倒角使成年人和兒童上、 下攀登時踏腳更舒適。
所述的直梯架設有鎖扣件,鎖扣件與直梯架的管件扣合。當成年人和兒童從從直梯上、 下攀登時,鎖扣件扣緊人字梯架,直梯固定于人字梯架,防止直梯架自由擺動,使成年人和兒童安全、穩定地從直梯上、下攀登。如圖4所示,180度轉動鎖扣件,折疊起直梯,鎖扣 件扣緊人字梯架,直梯固定于人字梯架。
所述的直梯架一側人字梯架的腳管端套入腳踏板,直梯架與腳踏板的U型槽扣合。當直 梯架套入踏板的U型槽口,直梯和人字梯扣合,使成年人和兒童從直梯一側上、下攀登更加 安全、穩定。
所述的人字梯架設有平臺、平臺扶手,當向成年人和兒童上攀登至平臺時,方便其在平 臺上進行其他作業和轉身。
本實用新型的設計合理,外形美觀,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應用范圍廣,適合于人們日 常生產和生活中攀高,尤其適用于兒童在水池內外的上、下攀登。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二步梯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第二種結構示意圖,圖中人字梯架、直梯架設有安裝孔和普通梯板。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主體管架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二步梯直梯折疊狀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三步梯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四步梯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平臺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梯板爆炸結構示意圖,圖中螺釘用插銷代替。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梯板結構示意圖。
圖IO是本實用新型在水池中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以上附圖序號及名稱1、防滑套,2、人字梯架,201、梯管,202、曲管,3、鉸接件, 4、螺母,5、螺栓,6、梯板,601、連接件,602、嵌套,603、板體,604、防滑塊,7、鎖 扣件,8、直梯架,9、腳踏板,10、安裝孔,11、螺釘,12、腳套,13、平臺,14、平臺扶 手,78、管槽。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以本實用新型的實際裝配和實施方式為例。如圖2所示,梯板6為普通梯板, 或者如圖l所示,連接件601、嵌套602、板體603組成的梯板。如圖l、圖8、圖9所示, 梯板根據人字梯架2和直梯架8對應的管槽78套入嵌套,連接件與板體夾緊嵌套,連接件與 板體內的凹槽與嵌套的凸槽扣合,由螺釘11分別將人字梯架或者直梯架兩端的連接件與板體 固定,梯板固定于人字梯架和直梯架。或者如圖2所示,梯板根據人字梯架和直梯架對應的 安裝孔10,由螺釘將梯板固定于人字梯架和直梯架。人字梯架一側呈"L"型的管腳端套有
4防滑套1,另一側的腳管端插入腳踏板9或者另一側的腳管端和直梯架的管腳端分別套有腳 套12。
實施例一
兩根人字梯架和兩根直梯架根據對應的管槽或者安裝孔裝配不同數量、跨度的梯板,直 梯架與腳踏板的U型槽扣合,鎖扣件7與人字梯架扣合,即可作為上、下攀登的梯子。其攀
登的高度和跨度不同,即可方便成年人和不同年齡段和身高的兒童上、下攀登;將直梯折疊, 轉動鎖扣件與人字梯架扣合,即可防止成年人和兒童從一側的直梯上、下攀登。 實施例二
不同高度的人字梯架,裝配不同髙度的直梯架,根據兩根人字梯架和兩根直梯架的管槽 或者安裝孔裝配不同數量、跨度的梯板。直梯架與腳踏板的U型槽扣合,鎖扣件與人字梯架 扣合,即可作為不同高度上、下攀登的梯子。不同高度的人字梯架和直梯架結合不同跨度的 梯板,即可方便成年人和不同年齡段和身高的兒童上、下攀登不同的高度;將直梯折疊,轉 動鎖扣件與人字梯架扣合,防止成年人和兒童從一側的直梯上、下攀登。
根據上述實施例一、實施例二,如圖l、圖5、圖6所示,人字梯架和直梯架可分別組裝 成二步梯、三步梯、四步梯。
實施例三
結合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在不同高度或者相同高度的兩根人字梯架一側安裝跨度較大 的梯板,兩根直梯架安裝跨度較小的梯板,直梯架與腳踏板的U型槽扣合,鎖扣件與人字梯 架扣合。此時,成年人可以從跨度較大一側的人字梯或跨度較小的直梯上、下攀登,兒童卻 只能從跨度較小的直梯上、下攀登。將直梯折疊起,轉動鎖扣件與人字梯架扣合,兒童由于 一側跨度較大而無法上、下攀登,而成年人可以順利從該側上、下攀登。這樣,起到防止兒 童在無人監護下上、下攀登梯子,從而造成危險。調節直梯架上不同數量、跨度的梯板,即 可供成年人或不同年齡段和身高的兒童從一側的直梯上、下攀登。
實施例四
通過螺母4、螺栓5卸下直梯和鉸接件3,不同高度或者相同高度的兩根人字梯架兩側對 應的管槽或安裝孔裝配上梯板,即可作為普通的人字梯使用。調節不同數量、跨度的梯板, 可供成年人或不同年齡段和身高的兒童從人字梯兩側上、下攀登。
實施例五
結合實施例一、實施例二、實施例三、實施例四對人字梯架的結構進行改進,在人字梯 架上安裝平臺13和平臺扶手14,即可方便成年人和兒童攀登至平臺,并在平臺上進行其他 作業和轉身。結合圖10所示,以本實用新型在水池中的使用為例,將人字梯架于水池圍欄兩側, 一側 的直梯朝向水池外。放下直梯可方便成年人和兒童上、下攀登水池內外;折疊起直梯,可防 止兒童或成年人從水池外攀登進入水池。根據不同年齡段和身高的兒童,可調節人字梯一側 和直梯架上的梯板數量和跨度,以方便不同年齡和身高的兒童上、下攀登。如在家庭水池中 使用,即可免除因兒童成長變化,而需更換梯子的不便。根據實施例五所述,亦可對人字梯 架的結構進行改進,安裝平臺和扶手,以方便成年人和兒童在平臺上轉身。
本實用新型裝卸方便,組合方式多,應用范圍廣,尤其方便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攀登,以 及游池中的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兒童防護梯,該防護梯包括防滑套(1)、人字梯架(2)、梯板(6)、腳套(1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字梯架(2)由兩根梯管(201)和一根曲管(202)組成,人字梯架一側的腳管端呈“L”,腳管端套有防滑套(1),該側兩根人字梯架中間橫穿有梯板(6);另一側設有直梯架(8),直梯架通過鉸接件(3)、螺母(4)、螺栓(5)與該側人字梯架的管件連接,兩根直梯架中間橫穿有梯板。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兒童防護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字梯架(2)、直梯架(8)設 有管槽(78),嵌套(602)固定于管槽,梯板(6)的連接件(601)、板體(603)與嵌套連 接,板體通過螺釘(11)與兩端的連接件連接。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兒童防護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梯架(8)設有鎖扣件(7), 鎖扣件與直梯架的管件扣合。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兒童防護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梯架(8) —側人字梯架(2) 的腳管端套入腳踏板(9),直梯架與腳踏板的U型槽扣合。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兒童防護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字梯架(2)設有平臺(13)、 平臺扶手(H)。
6、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兒童防護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梯板(6)的板體(603)板面和 兩側面有弧形拱起,板面和兩側面成圓倒角,板體和腳踏板(9)的板面設有防滑塊(60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涉及組合梯技術領域的一種兒童防護梯,針對現有同類產品結構設計欠佳的技術問題而設計的。其設計要點是所述的人字梯架由兩根梯管和一根曲管組成,人字梯架一側的腳管端呈“L”,腳管端套有防滑套,該側兩根人字梯架中間橫穿有梯板;另一側設有直梯架,直梯架通過鉸接件、螺母、螺栓與該側人字梯架的管件連接,兩根直梯架中間橫穿有梯板。兩根人字梯架和一側的梯板組成人字梯,兩根直梯架和梯板組成直梯,折疊起直梯,可防止成年人和兒童從一側的直梯上、下攀登。其設計合理,外形美觀,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應用范圍廣,適合于人們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攀高,尤其適用于兒童在水池內外的上、下攀登。
文檔編號A63B9/00GK201343988SQ200820170998
公開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25日
發明者傅乾洪 申請人:傅乾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