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乒乓球撿拾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撿拾車,特別是涉及一種乒乓球撿拾車。
背景技術:
乒乓球學員在初期練習時,教練為了訓練學員的接球能力經常會像發球機一樣不 停地一個個發球,學員接到球后無論是否上案都會散落到地上,而未接到的球則一部分進 入類似足球大門的擋球小棚中,另一部分也散落到地上,所以我們會見到散落滿地的乒乓 球。通常的辦法是由學員或其家長一個個地將球揀起,再放入臉盆等容器中供教練重復使 用。這種做法很不方便,效率也不高。
發明內容為了克服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了 一種能夠使散落到地面上的乒乓球在人推 行的同時自動收集起來的撿拾車。本實用新型是由前端板、側板、后端板、后斜板組成的一個底部均勻、平行分布著 橡皮筋的車箱與把手、同步連桿、偏心傳動軸、車輪和心軸構成,其特征在于心軸固定于同 步連桿上,把手及車輪與心軸成轉動聯接,車輪通過偏離中心的孔與固定于車箱側板上的 偏心傳動軸成轉動聯接;橡皮筋的兩端固定于前端板與后斜板的下沿之間,其直徑為5毫 米,間距為38毫米;后端板與后斜板之間有間距為60毫米的空隙。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在車被推行時通過車輪的旋 轉使安裝在車輪上偏心傳動軸帶動車箱前行的同時做上下運動,在車箱向上運動到一定程 度,車箱底部與地面的間隔大于乒乓球的直徑,乒乓球被覆于車箱底部;繼續推行時,車箱 越過最高點后又向下運動,車箱底部的乒乓球被擠入兩根橡皮筋之間,當橡皮筋與地面之 間的距離小于15毫米時,由于橡皮筋的彈力作用及地面的支撐便將乒乓球擠到橡皮筋之 上的車箱內。這樣周而復始地運動就做到了乒乓球的自動撿拾。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高效方便地揀拾散落于地面的乒乓球。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車箱位于最低位置時的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車箱位于中間位置時的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車箱位于最高位置時的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從車中倒出乒乓球時的示意圖。圖中1前端板,2側板,3橡皮筋,4車輪,5心軸,6同步連桿,7后斜板,8把手,9偏 心傳動軸,10后端板,11被揀拾到車內的乒乓球,12散落在地面上的乒乓球。
具體實施方式
從
圖1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是由前端板1、側板2、后端板10、后斜板7組成的一 個底部均勻、平行分布著橡皮筋3的車箱與把手8、同步連桿6、偏心傳動軸9、車輪4和心 軸5構成;橡皮筋3的兩端固定于車箱前端板1與后斜板7的下沿之間,其直徑為5毫米, 間距為38毫米。心軸5固定于同步連桿6上,把手8及車輪4與心軸5成轉動聯接,車輪 4通過偏離中心的孔與固定于車箱側面的偏心傳動軸9成間隙配合。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過程作進一步的說明從圖2可以看出,車停下時由于重力的作用車箱處于最低位置,當通過把手8推行 車時,車輪4的旋轉使安裝在車輪上偏心傳動軸9帶動車箱前行的并向上運動(圖3),在車 箱向上運動到一定程度,車箱底部與地面的間隔大于乒乓球的直徑,散落在地面上的乒乓 球12被覆于車箱底部(圖4);繼續推行時,車箱越過最高點后又向下運動,車箱底部的乒 乓球被擠入兩根橡皮筋之間,當橡皮筋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小于15毫米時,由于橡皮筋的彈 力作用及地面的支撐便將乒乓球擠到橡皮筋之上的車箱內(圖2)。這樣周而復始地運動就 做到了乒乓球的自動撿拾。由于同步連桿6的作用,車箱的底部始終保持與地面平行。由 于后斜板7的阻擋作用,揀到車箱內的乒乓球11不會跑出車外。當車箱內裝滿乒乓球時,將把手8提起,車箱便向后傾斜,揀到車箱內的乒乓球11 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后斜板7從后端板10與后斜板7之間的空隙被倒出到指定的容器內(圖 5)。
權利要求一種乒乓球撿拾車,由前端板、側板、后端板、后斜板組成的一個底部均勻、平行分布著橡皮筋的車箱與把手、同步連桿、偏心傳動軸、車輪和心軸構成,其特征在于心軸固定于同步連桿上,把手及車輪與心軸成轉動聯接,車輪通過偏離中心的孔與固定于車箱側板上的偏心傳動軸成轉動聯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乒乓球撿拾車,其特征在于橡皮筋的兩端固定于前端板與 后斜板的下沿之間,其直徑為5毫米,間距為38毫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乒乓球撿拾車,其特征在于后端板與后斜板之間有間距為 60毫米的空隙。專利摘要一種乒乓球撿拾車。它是由前端板、側板、后端板、后斜板組成的一個底部平行、均勻分布著橡皮筋的車箱與把手、同步連桿、偏心傳動軸、車輪和心軸構成。心軸固定于同步連桿上,把手及車輪與心軸成轉動聯接,車輪通過偏離中心的孔與固定于車箱側面的偏心傳動軸成轉動聯接;橡皮筋的兩端固定于前端板與后斜板之間;后端板與后斜板之間有空隙。在車被推行時通過車輪的旋轉使安裝在車輪上偏心傳動軸帶動車箱前行的同時做上下運動,地面的乒乓球由于橡皮筋的彈力及地面的支撐作用被擠到橡皮筋之上的車箱內,以解決手工揀球效率低、不方便的問題。
文檔編號A63B47/02GK201701701SQ20102022721
公開日2011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4日
發明者者中林, 者宸旭, 者渝蕓 申請人:者宸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