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帶頭、背帶和自卡背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背帶設計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背帶頭、一種背帶和一種自卡背帶。
背景技術:
當人們居家旅行時,隨身需要攜帶大量的物品,而背包能夠幫助承裝大量物品,深受人們的喜愛,并且能夠通過背帶背負在身上,依靠身體進行負重,大大的減輕了雙手的負擔。請參考圖4,圖4為現有技術中的背帶頭與掛扣配合使用的結構示意圖。目前市場上箱包背帶種類繁多,其中兩端以固定在箱包上的居多,還有就是用金屬件做掛扣4,背帶可以卸下,這種背帶使用時,首先將背帶頭I穿過掛扣4上的一個孔,然后回繞,再次從掛扣4上的兩個孔中穿過,利用背帶上的背帶本體3之間的摩擦力,將背帶牢牢的與掛扣4固 定,但是在裝載有地質儀器的箱體5中,由于地質儀器比較重,并且會長期在野外操作,都是把儀器掛在身體上,所以背帶使用頻繁,背帶本體3之間的摩損比較嚴重,導致摩擦力下降,在使用中很容易出現了背帶滑脫,導致儀器掉出,摔壞儀器,財產損失嚴重。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背帶頭,以實現背帶與掛扣的牢固連接,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帶頭,以實現背帶與掛扣的牢固連接。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帶和一種自卡背帶。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種背帶頭,所述背帶頭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凸起在所述背帶頭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優選的,上述背帶頭的頂端具有加固結構。優選的,上述加固結構為折疊并固定的背帶頭,所述背帶頭為兩層。優選的,上述加固結構為折疊并固定的背帶頭,所述背帶頭不少于三層,所述凸起部為由所述背帶頭中的任意兩層形成。優選的,上述凸起部中具有填充物。優選的,上述凸起部的凸起長度不小于8毫米。優選的,上述加固結構采用線繩固定。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背帶,包括背帶本體和背帶頭,所述背帶頭為如上述任意一項所述背帶頭。本發明還一種自卡背帶,包括背帶本體、背帶頭和掛扣,所述背帶頭為如上述任意一項所述背帶頭。優選的,上述卡扣為金屬掛扣。本發明提供的背帶頭的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凸起在所述背帶頭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在使用時,首先將背帶頭穿過掛扣上的一個孔,然后回繞,再次從掛扣上的兩個孔中穿過,利用背帶本體之間的摩擦力,將背帶牢牢的與掛扣固定,同時,由于背帶頭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的凸起部的存在,那么回繞過來的背帶頭會被掛扣卡住,具體的是被掛扣與背帶本體卡住,實現了背帶與掛扣的牢固連接,不容易滑脫。本發明中的背帶頭的改進點在于在背帶頭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設置了凸起部,使得背帶牢牢的卡在掛扣上,實現了背帶與掛扣的牢固連接。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 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背帶頭與掛扣配合使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自卡背帶與箱體配合使用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三層折疊固定的背帶頭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現有技術中的背帶頭與掛扣配合使用的結構示意圖。上圖1-4 中背帶頭I、凸起部2、背帶本體3、掛扣4、箱體5、中間輥6。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背帶頭,以實現背帶與掛扣的牢固連接。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背帶和一種自卡背帶。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請參考圖1,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背帶頭與掛扣配合使用的結構示意圖。本發明提供的背帶頭I的具有凸起部2,凸起部2凸起在背帶頭I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在使用時,首先將背帶頭I穿過掛扣4上的一個孔,然后回繞,再次從掛扣4上的兩個孔中穿過,利用背帶本體3之間的摩擦力,將背帶牢牢的與掛扣4固定,同時,由于背帶頭I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的凸起部2的存在,那么回繞過來的背帶頭I會被掛扣4卡住,具體的是被掛扣4與背帶本體3卡住,實現了背帶與掛扣4的牢固連接,不容易滑脫。本發明中的背帶頭的改進點在于在背帶頭I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設置了凸起部2,使得背帶牢牢的卡在掛扣4上,實現了背帶與掛扣4的牢固連接。具體的,背帶頭I的頂端具有加固結構,使得背帶頭I變的堅硬一些,便于背帶頭I從掛扣4中的穿插。具體的,加固結構為折疊并固定的背帶頭1,背帶頭I為兩層,將背帶頭I雙層折疊并固定,也能起到加固的效果,使得背帶頭I的頂端變得堅硬,便于背帶頭I從掛扣4中的穿插,這樣無需添加其他的加固用的部件,十分簡便,同時降低了制作繁瑣程度。
請參考圖3,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三層折疊固定的背帶頭的結構示意圖。具體的,加固結構為折疊并固定的背帶頭1,背帶頭I不少于三層,凸起部2為由背帶頭I中的任意兩層形成,將背帶頭I三層折疊并固定,也能起到加固的效果,使得背帶頭I的頂端變得堅硬,便于背帶頭I從掛扣中4的穿插,這樣無需添加其他的加固用的部件,十分簡便,同時降低了制作繁瑣程度。同時,背帶頭I中的任意兩層形成能夠形成凸起部2,該凸起部2朝向掛扣4上的中間輥6,那么凸起部2與背帶本體3正好卡在中間輥6上,從而很好的將背帶卡在掛扣4上。具體的,凸起部2中具有填充物,加強凸起部2的凸起強度,使其不容易 被壓扁或者壓縮,更好的將背帶卡在掛扣4上,更好的實現背帶與掛扣4的牢固連接。具體的,凸起部2的凸起長度不小于8毫米,這里主要是考慮到應用在裝載有地質儀器的箱體5上時,凸起長度不小于8毫米,長度足夠,凸起部2能夠更牢固的將背帶卡在掛扣4上,不容易從掛扣4中滑脫,同時考慮到相應的美觀效果,凸起部2過長的話會很不美觀,因此,凸起部2的長度在8暈米與12暈米之間比較合適。 具體的,加固結構采用線繩固定,線繩固定很牢固,相對于粘結等其他固定方式來說,野外環境比較惡劣,粘結劑容易失效導致加固結構本身松散,影響背帶頭I的使用。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背帶,包括背帶本體3和背帶頭1,背帶頭I為如上述任意一實施例所述的背帶頭I。這種背帶能夠很好的實現與掛扣4的牢固連接。請參考圖2,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自卡背帶與箱體配合使用的結構示意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自卡背帶,包括背帶本體3、背帶頭I和掛扣4,背帶頭I為如上述任意一實施例所述的背帶頭I。由于有的地質儀器箱的箱體5的外部只有通孔,那么這時候需要使用自卡背帶,使用時,首先將背帶頭I穿過掛扣4上的兩個孔,然后穿過地質儀器箱的箱體5的外部的通孔,然后再回繞,再次從掛扣4上的兩個孔中穿過,那么自卡背帶就固定的連接在地質儀器箱上了,由于背帶頭I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的凸起部2的存在,那么回繞過來的背帶頭I會被掛扣4卡住,具體的是被掛扣4與背帶本體卡3住,實現了背帶與掛扣4的牢固連接,背帶不容易從掛扣4中滑脫,自然地質儀器箱也不容易掉落。具體的,掛扣4為金屬卡扣,金屬掛扣比較牢固,適合在野外惡劣的環境下使用。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
1.ー種背帶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帶頭(I)具有凸起部(2),所述凸起部(2)凸起在所述背帶頭(I)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背帶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帶頭(I)的頂端具有加固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帶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結構為折疊并固定的背帶頭(1),所述背帶頭(I)為兩層。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帶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結構為折疊并固定的背帶頭(1 ),所述背帶頭(I)不少于三層, 所述凸起部(2)為由所述背帶頭(I)中的任意兩層形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帶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2)中具有填充物。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帶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2)的凸起長度不小于8毫米。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帶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結構采用線繩固定。
8.一種背帶,包括背帶本體和背帶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帶頭為如上述權利要求1-7任意一項所述背帶頭(I)。
9.ー種自卡背帶,包括背帶本體、背帶頭和掛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帶頭為如上述權利要求1-7任意一項所述背帶頭(I)。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卡背帶,其特征在于,所述掛扣(4)為金屬掛扣。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背帶頭,該背帶頭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凸起在所述背帶頭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在使用時,首先將背帶頭穿過掛扣上的一個孔,然后回繞,再次從掛扣上的兩個孔中穿過,利用背帶本體之間的摩擦力,將背帶牢牢的與掛扣固定,同時,由于背帶頭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的凸起部的存在,那么回繞過來的背帶頭會被掛扣卡住,具體的是被掛扣與背帶本體卡住,實現了背帶與掛扣的牢固連接,不容易滑脫。本發明中的背帶頭的改進點在于在背帶頭的橫截面積最大的側面上設置了凸起部,使得背帶牢牢的卡在掛扣上,實現了背帶與掛扣的牢固連接。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背帶和一種自卡背帶。
文檔編號A45F3/14GK102846003SQ201210379938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9日
發明者廖水平, 林品榮, 陳紅, 鄭采君, 李麗, 劉旭川 申請人:重慶地質儀器廠,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