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手眼協調訓練旋轉陀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玩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手眼協調訓練旋轉陀螺。
背景技術:
陀螺是一種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了不少的樂趣。傳統的大部分陀螺是使用鞭子進行抽打使其旋轉。經過長時間發展,陀螺經過了多種方式的演變,加入了聲,光,電等其他方式,目的是為了激發人的興趣,使陀螺的使用更具樂趣。但是這樣的演變在執行方式上也是傳統方式的進一步發展,難免單一。
發明內容
鑒于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新型的手眼協調訓練旋轉陀螺,使之能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的手段實現的。手眼協調訓練旋轉陀螺,由具有旋轉頭的中心旋轉體和旋轉外環組成。所述中心旋轉體為旋轉桿軸和固連在旋轉桿軸上的短桿構成的十字架結構,旋轉外環可旋動地套置在旋轉桿軸上;所述短桿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彈簧,彈簧的一端與短桿固連,另一端與旋轉外環固連。本發明陀螺的旋轉方式與現有結構不同,在施力啟動后,需要雙手在適宜的時間間隔內先后釋放而產生內外轉速差,才能獲得滿意的旋轉效果,抓住了人的向往成功的心態,使人更有興趣把玩,并通過游戲訓練玩耍者的手眼協調能力。采用本發明的結構,與現有陀螺玩具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現有技術都是著眼于如何使陀螺更容易玩,旋轉時間更長以及趣味性追求。本發明從不同的出發點,通過獨特的旋轉方式,提高玩耍效能,訓練人的手眼協調能力。本發明陀螺因為旋轉方式的不同使它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抓住了人的向往成功的心態,使人更有興趣把玩。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工作狀態軸測視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非工作狀態側視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非工作狀態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手眼協調訓練旋轉陀螺,由具有旋轉頭I的中心旋轉體和旋轉外環2組成。所述中心旋轉體為旋轉桿軸3和固連在旋轉桿軸上的短桿4構成的十字架結構,旋轉外環2可旋動地套置在旋轉桿軸3上。所述短桿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兩根彈簧,彈簧7的一端與短桿4固連,另一端與旋轉外環2固連。所述中心旋轉體旋轉桿軸3的頂端設置有手柄5。本發明的各部件可根據實際的情況做成整體的或分離的,在本實施例中中心旋轉體的各組件:旋轉頭1、旋轉桿軸3、短桿4采用分離元件組裝而成。彈簧7的一端與短桿4掛接固連,另一端與旋轉外環2固連通過螺栓6完成。玩耍時,一手固定住手柄5,另一只手握住旋轉外環2,使之克服彈簧力繞旋轉桿軸3旋動,旋動程度依所選彈簧的回復系數大小相關,可為大半圈至數圈,彈簧上就儲存了旋動力。此時,先放開旋轉外環,在一定時延之后放開手柄4,其間的時間間隔需控制準確,不能同步也不能延遲過后,通常是在旋轉主體旋轉一周的時候放開手持位置是最好的執行方式。因為時間相隔需要控制得相當準確才能產生滿意的陀螺運動,所以在玩的時候成功率并不是很高。而這也恰恰是此陀螺的微妙之處。這種方式會刺激人不斷的去嘗試,不斷地使旋轉時間更為長久。本發明結構精巧緊湊,制作成本小,操作方式獨特帶來不一樣的樂趣,并可在把玩過程中鍛煉人的手眼的協調能力。
權利要求
1.手眼協調訓練旋轉陀螺,由具有旋轉頭的中心旋轉體和旋轉外環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旋轉體為旋轉桿軸和固連在旋轉桿軸上的短桿構成的十字架結構,旋轉外環可旋動地套置在旋轉桿軸上;所述短桿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彈簧,彈簧的一端與短桿固連,另一端與旋轉外環固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手眼協調訓練旋轉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旋轉體旋轉桿軸的頂端設置有手柄。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手眼協調訓練旋轉陀螺,由具有旋轉頭的中心旋轉體和旋轉外環組成。所述中心旋轉體為旋轉桿軸和固連在旋轉桿軸上的短桿構成的十字架結構,旋轉外環可旋動地套置在旋轉桿軸上。所述短桿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彈簧,彈簧的一端與短桿固連,另一端與旋轉外環固連。本發明陀螺的旋轉方式與現有結構不同,在施力啟動后,需要雙手在適宜的時間間隔內先后釋放而產生內外轉速差,才能獲得滿意的旋轉效果,抓住了人的向往成功的心態,使人更有興趣把玩,并通過游戲訓練玩耍者的手眼協調能力。
文檔編號A63H1/00GK103028253SQ201210552600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9日
發明者楊建 申請人: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