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輪滑衣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極限輪滑衣,屬于體育運動用品,包括胸口部和手臂部,所述胸口部設置有至少一組胸口部輪子,所述一組胸口部輪子包括至少三個胸口部子輪,所述至少三個胸口部子輪的圓心位于同一平面,且位于中間的胸口部子輪B的半徑大于位于兩端的胸口部子輪A的半徑;這樣的設置,使得胸口部的輪子位于不同的平面,從而方便轉向,即轉向的靈敏度提高。
【專利說明】極限輪滑衣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體育運動用品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極限輪滑衣。
【背景技術】
[0002]極限輪滑衣是一種在進行極限輪滑時穿戴的用品,其結構一般包括胸口部、背部、手臂部和膝蓋部,在相應的部位設置輪子,以實現轉向和滑行的目的。其中,胸口部和背部往往連接成馬甲狀,胸口部一般設置兩排相同的輪子,每排的輪子大小一樣且所有輪子的圓心位于同一平面,這樣使得胸口部的所有輪子與地面接觸時處于同一平面,即與地面接觸時整個胸口部的輪子沒有高度差,從而導致轉向靈敏度不夠。
[0003]另外,手臂部一般包括完全相同的左手臂部和右手臂部,以左手臂部為例,一般包括三個輪子,三個輪子大小相同且輪子的圓心位于同一平面,三個輪子排列成等腰三角形。這樣的手臂部由于三個輪子大小一樣且圓心位于同一平面,與地面接觸時沒有高度差,在滑行時手臂的靈活度較低,容易翻起來碰到身體。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轉向靈敏度提高的極限輪滑衣,以解決上述的問題。
[0005]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極限輪滑衣,包括胸口部和手臂部,胸口部設置有至少一組胸口部輪子,所述一組胸口部輪子包括至少三個胸口部子輪,所述至少三個胸口部子輪的圓心位于同一直線,且位于中間的胸口部子輪B的半徑大于位于兩端的胸口部子輪A的半徑;
[0006]這樣的設置,使得胸口部的輪子位于不同的平面,從而方便轉向,即轉向的靈敏度提聞。
[0007]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一組胸口部輪子包括四個胸口部子輪,所述四個胸口部子輪的圓心位于同一條直線上,且中間的兩個胸口部子輪B的半徑相同;
[0008]這樣的設置,在滑行時,胸口部可以根據需要,處于三個不同的平面,即輪子的外輪廓連接形成月牙狀,當中間的兩個輪子接觸地面時,可以正?;校曳€定性比中間只有一個輪子時穩定性更好;當前面的輪子與中間的一個輪子接觸地面時,方便轉向;后面的輪子與中間的一個輪子接觸地面時,同樣方便轉向。
[0009]作為優選方案之一,所述胸口部設置有兩組相同的且平行排列的胸口部輪子;
[0010]這樣的設置,滑行和轉向時的穩定性都可以提高。
[0011]作為優選方案之一:手臂部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三個手臂部子輪,所述至少三個手臂部子輪的圓心位于同一平面,且位于中間的手臂部子輪的半徑大于位于兩端的胸口部子輪的半徑;
[0012]這樣的設置,在滑行時,手臂部可以根據需要,處于兩個不同的平面,即輪子的外輪廓連接形成月牙狀,可以提高手臂部滑行和轉向的靈活度,方便減速。[0013]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手臂部的一側設置有五個手臂部子輪;其中,前端設置一個手臂部子輪A,中間設置兩個手臂部子輪B,后端設置兩個手臂部子輪C ;所述一個手臂部子輪A的圓心與所述兩個手臂部子輪B的圓心連接成等邊三角形,所述兩個手臂部子輪B的圓心與所述兩個手臂部子輪C的圓心連接成方形;
[0014]這樣的設置,利用兩個手臂部子輪B和兩個手臂部子輪C與地面接觸形成的平面作為支撐,更穩固,手臂部不會翻轉打傷身體。
[0015]作為更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手臂部的另一側的靠近手臂部子輪A的一端還設置有一手臂部子輪D ;
[0016]這樣的設置,如果不需要利用手臂部進行減速時,可以將手臂部反過來,僅僅采用手臂部子輪D進行滑行,可以減小阻力,節省手臂部的力氣。
[0017]穿上采用上述胸口部和手臂部的輪滑衣,先站起來助跑滑行,有一定速度之后身體向下俯臥手臂向著地之后胸口在著地,就這樣就可以接著緩坡滑行了,滑行的方向靠手臂部和/或胸口部來轉向的,不用起身就能自由轉向,還可以像蛇一樣走S路線。
[001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胸口部的輪子與地面接觸時位于不同的平面,從而方便轉向,即轉向的靈敏度提高;手臂部的輪子與地面接觸時也位于不同平面,也方便采用手臂部進行轉向,轉向靈敏度進一步提高,滑行時穩定性也有提高,安全,而且方便初學者快速學習。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胸口部的其中一個角度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胸口部的另一個角度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手臂部的其中一個角度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22]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手臂部的另一個角度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實施例1
[0024]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一種極限輪滑衣,胸口部、背部、手臂部和膝蓋部;
[0025]其中,胸口部設置有兩組并排的胸口部輪子,如圖1和圖2所示,組與組的設置是一樣的,并且平行對齊排列,以其中一組為例,一組胸口部輪子包括四個胸口部子輪,該四個胸口部子輪的圓心位于同一條直線上,中間的兩個胸口部子輪B12的半徑相同,且胸口部子輪B12的半徑大于位于兩端的胸口部子輪All的半徑;背部設置有四個完全一樣的萬向輪3,其中,靠近胸口部的兩個萬向輪3穿上后位于人的肩部位置,另外兩個萬向輪3穿上后位于人的腰部,四個完全一樣的萬向輪3的圓心連接成正方形或長方形;胸口部與背部連接成馬甲狀;在滑行時,胸口部可以根據需要,處于三個不同的平面,即輪子的外輪廓連接形成月牙狀,當胸口部子輪B12接觸地面時,可以正?;?,穩定性也較好;當前面的胸口部子輪All與中間的一對胸口部子輪B12接觸地面時,方便轉向,轉向靈敏度提高;
[0026]手臂部為筒狀,如圖3和圖4所示,筒內設置有手柄,使用時,人的手伸入筒內并握住手柄,手臂部的外壁的一側設置有五個手臂部子輪,五個手臂部子輪的圓心位于同一平面;其中,前端設置一個手臂部子輪A21,中間設置兩個手臂部子輪B22,后端設置兩個手臂部子輪C23,手臂部子輪A21與手臂部子輪C23的半徑相同,且手臂部子輪A21的半徑小于手臂部子輪B22的半徑;手臂部子輪A21的圓心與兩個手臂部子輪B22的圓心連接成等邊三角形,兩個手臂部子輪B22的圓心與兩個手臂部子輪C23的圓心連接成正方形;手臂部的外壁另一側的靠近手臂部子輪A21的一端還設置有一手臂部子輪D24。在滑行時,手臂部可以根據需要,處于兩個不同的平面,即輪子的外輪廓連接形成月牙狀,可以提高手臂部滑行和轉向的靈活度,方便減速。利用兩個手臂部子輪B22和兩個手臂部子輪C23與地面接觸形成的平面作為支撐,更穩固,手臂部不會翻轉打傷身體。設置手臂部子輪D24,如果不需要利用手臂部進行減速時,可以將手臂部反過來,僅僅采用手臂部子輪D24進行滑行,可以減小阻力,節省手臂部的力氣。手臂部與胸口部和背部分開,當然,也是可以采用有彈性的繩連接的;
[0027]膝蓋部一共設置有四個輪子,一條腿的膝蓋部上設置兩個輪子,分別位于穿上時腿的內側和外側;膝蓋部也是與其他部位分開的,當然,也是可以采用有彈性的繩與其他部位連接。
[0028]穿上上述部件組成的輪滑衣,腳上再穿一雙花樣輪滑鞋或者速滑鞋就可以進行極限輪滑了。本實施例的極限輪滑衣優選在35度以下的斜坡上滑行,先站起來助跑滑行有一定速度之后身體向下俯臥手臂向著地之后胸口在著地,就這樣就可以接著緩坡滑行了,滑行的方向主要是靠手臂部和胸口部的輪子設置方式來控制的,不用起身就能轉向還可以像蛇一樣走S路線。
[0029]實施例2
[0030]本實施例作為另外一種優選的方案,胸口部的一組輪子中,只有中間的一個輪子比其他三個輪子的半徑大,其余特征與實施例1相同,仍然可以實現通過胸口部輪子的高度差進行轉向,靈敏度仍然可以提高。
[0031]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極限輪滑衣,包括胸口部和手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胸口部設置有至少一組胸口部輪子,所述一組胸口部輪子包括至少三個胸口部子輪,所述至少三個胸口部子輪的圓心位于同一直線,且位于中間的胸口部子輪B的半徑大于位于兩端的胸口部子輪A的半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極限輪滑衣,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組胸口部輪子包括四個胸口部子輪,所述四個胸口部子輪的圓心位于同一條直線上,且中間的兩個胸口部子輪B的半徑相同。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極限輪滑衣,其特征在于:所述胸口部設置有兩組相同的且平行排列的胸口部輪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極限輪滑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臂部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三個手臂部子輪,所述至少三個手臂部子輪的圓心位于同一平面,且位于中間的手臂部子輪的半徑大于位于兩端的胸口部子輪的半徑。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極限輪滑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臂部的一側設置有五個手臂部子輪;其中,前端設置一個手臂部子輪A,中間設置兩個手臂部子輪B,后端設置兩個手臂部子輪C ;所述一個手臂部子輪A的圓心與所述兩個手臂部子輪B的圓心連接成等邊三角形,所述兩個手臂部子輪B的圓心與所述兩個手臂部子輪C的圓心連接成方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極限輪滑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臂部的另一側的靠近所述手臂部子輪A的一端還設置有一手臂部子輪D。
【文檔編號】A63C17/00GK203379574SQ201320490437
【公開日】2014年1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2日
【發明者】田小龍 申請人:田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