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狂奔輪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狂奔輪,包括車體和遙控器,所述車體包括可拆卸固定的上殼和下殼。本實用新型由于把狂奔輪車體上的殼體,殼體包括上殼和下殼,上殼和下殼進行可拆卸的固定,從而就方便拆卸殼體。
【專利說明】一種狂奔輪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玩具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狂奔輪。
【背景技術】
[0002]玩具汽車、狂奔輪等一些玩具車類一般有自動控制和無線控制兩種,無線控制一般是由紅外遙控器進行控制,玩具汽車、狂奔輪等玩具車的遙控器內置有電池進行供電。遙控器內的電池電量一旦用完就需要更換,從而就需要經常更換電池,進而費用較高。
[0003]本人設計了一種狂奔輪,包括車體和用于控制車體的遙控器,遙控器包括固定在一放置盒內的和電腦連接的USB接頭以及插頭,車體包括和插頭插接的接口,當USB接頭和電腦連接時,可同時為車體和遙控器內的電池充電。車體包括殼體,殼體包括通過熱熔固定的上殼和下殼,熱熔固定牢固。此方案未公開。由于上殼和下殼之間通過熱熔固定,不易拆卸,一旦殼體內部的器件出現問題,就不方便將殼體拆開進行檢查和維修。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車體的上殼和下殼可拆卸固定的狂奔輪。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狂奔輪,包括車體和遙控器,所述車體包括可拆卸固定的上殼和下殼。
[0006]優選的,所述上殼和下殼通過螺絲固定。螺絲固定牢固,方便拆卸。
[0007]優選的,所述下殼上設有螺絲孔,所述上殼上設有與所述螺絲孔配合的螺絲孔柱。這是上殼和下殼通過螺絲固定的一種具體方式。
[0008]優選的,所述下殼沿所述螺絲孔延伸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內有與所述螺絲孔的螺紋配合的螺紋。設置延伸部能夠增加和螺絲的配合面積,從而增加螺絲固定的牢固性。
[0009]優選的,所述延伸部設有用于放置所述螺絲孔柱的第一凹陷。將螺絲孔柱插入到延伸部的第一凹陷內,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從而方便螺絲固定,而且使固定更加牢固。
[0010]優選的,所述螺絲孔邊沿設有用于放置所述螺絲的螺帽的第二凹陷。設置第二凹陷和螺絲的螺帽配合,使螺絲完全位于殼體內,防止螺絲受損。
[0011]優選的,所述螺絲孔柱和延伸部都設有加強筋。設置加強筋增加強度,進而增加固定的牢固性。
[0012]優選的,所述加強筋為板狀結構。板狀結構的加強筋強度大。
[0013]優選的,所述螺絲孔柱為兩個,所述上殼設有用于避讓所述車體上用于接收所述遙控器信號的接收器的第一通孔,所述車體還包括通過卡接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邊沿處的用于保護所述接收器的保護罩,所述第一通孔邊沿設有兩個相對的卡扣,所述螺絲孔柱和卡扣根部一體連接;所述螺絲孔配合所述螺絲孔柱設置。這樣設置不僅能夠增加卡扣的強度,還能夠增加螺絲孔柱的強度。
[0014]優選的,所述上殼和下殼通過卡接固定??ń庸潭ɡ喂蹋奖悴鹦丁0015]本實用新型由于把狂奔輪車體上的殼體,殼體包括上殼和下殼,上殼和下殼進行可拆卸的固定,從而就方便拆卸殼體。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狂奔輪的整體結構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車體的拆分示意圖;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上殼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下殼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保護罩和上殼的配合示意圖。
[0021]其中:1、上殼;11、螺絲孔柱;12、加強筋;13、第一通孔;14、卡扣;100、車體;2、下殼;21、延伸部;200、遙控器;211、第一凹陷;3、保護罩;4、車輪;41、防滑圈;42、固定殼;5、馬達;6、電路板;7、電池;8、放置盒;9、齒輪組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和較佳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3]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狂奔輪,如圖1至圖5所示,包括車體100和遙控器200,所述車體100包括可拆卸固定的上殼I和下殼2。本實用新型由于把狂奔輪車體100上的殼體,殼體包括上殼I和下殼2,上殼I和下殼2進行可拆卸的固定,從而就方便拆卸殼體。一旦殼體內的器件出現問題就可以將上殼I和下殼2拆開進行檢查和維修。本實施例上殼I和下殼2通過螺絲固定,螺絲固定牢固,方便拆卸。
[0024]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狂奔輪的遙控器200上設有和電腦連接的USB接頭,通過此USB接頭可為遙控器200內的電池進行充電;USB接頭設置在遙控器200的一端,另一端設有和車體100連接的插頭,結合圖2,通過此插頭可為車體100內的電池7進行充電,從而不必經常更換遙控器200內的電池和車體100內的電池7,方便使用。
[0025]如圖1和圖2所示,車體100的車輪4通過固定殼42固定在殼體的兩端端部,殼體的豎截面為橢圓形結構,殼體在和車輪4配合部分和水平面的角度小于90度,從而使兩個相對的車輪4形成八字結構。車輪4上設有齒直接和齒輪組件9嚙合,齒輪組件9通過放置盒8固定在殼體內部,并同驅動馬達5嚙合,馬達5通過導線和電路板6以及電池7連通,從而實現馬達5驅動車輪4。本實用新型進行雙驅動,即設置兩個馬達5分別為兩個車輪4進行驅動,這樣就可增加狂奔輪的速度,且方便轉彎,從而便于控制。為了防滑,車輪外表面設置一橡膠材料制成的防滑圈41。
[0026]電路板6上設有狂奔輪工作指示燈和接收遙控器200的信號的接收器,為了使接收器能夠正常的接收到遙控器200上的信號,結合圖3,上殼I上設有用于避讓接收器的第一通孔13,這樣沒有殼體阻擋就可在適當的范圍內就可保證接收器能夠正常接收到遙控器200的信號。結合圖5,車體100在上殼I的第一通孔13處配合一保護罩3,保護罩3套住接收器,保護罩3上設有多個通氣孔,從而不僅方便接收器接收信號,而且對接收器還有保護作用,防止其受損。
[0027]如圖2和圖3所示,下殼2設有螺絲孔,上殼I設有與螺絲孔配合的螺絲孔柱11,這是上殼I和下殼2通過螺絲固定的一種具體方式。當然,也可在上殼上設置螺絲孔,下殼上設置和上殼上的螺絲孔配合的螺絲孔柱,從而實現螺絲固定,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螺絲孔和螺絲孔柱11都設置為兩個,且分別位于兩端處。也可設置三個、四個,甚至更多的螺絲孔和螺絲孔柱進行配合固定。
[0028]在本實施例中,下殼2沿螺絲孔延伸有延伸部21,所述延伸部21內有與所述螺絲孔的螺紋配合的螺紋,設置延伸部21能夠增加和螺絲的配合面積,從而增加螺絲固定的牢固性。所述延伸部21設有用于放置所述螺絲孔柱11的第一凹陷211,將螺絲孔柱11插入到延伸部21的第一凹陷211內,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從而方便螺絲固定,而且使固定更加牢固。所述螺絲孔邊沿設有用于放置所述螺絲的螺帽的第二凹陷(圖中未顯示),設置第二凹陷和螺絲的螺帽配合,使螺絲完全位于殼體內,防止螺絲受損。本實施例也可以在螺絲孔柱上設置凹陷,然后將延伸部插入到螺絲孔柱的凹陷內,同樣能夠起到限位作用。
[0029]所述螺絲孔柱11和延伸部21都設有加強筋12,加強筋12為板狀結構,設置加強筋12增加強度,進而增加固定的牢固性,板狀結構的加強筋強度大。當然,也可以設置條形加強筋或其他結構的加強筋。
[0030]如圖3和圖5所示,保護罩3和上殼I通過卡接固定,具體的,上殼I在第一通孔13的邊沿處設有兩個相對的卡扣14,保護罩3上設有和卡扣14配合的卡槽,從而實現固定???4的個數為兩個,螺絲孔柱11和卡扣14根部一體連接,這樣就能夠相互增加強度,下殼2上的螺絲孔和延伸部21配合螺絲孔柱11設置。
[0031]在本實施例中,下殼2的邊沿外表面設有凸沿,上殼I的邊沿外表面設有平臺,所述凸沿放置在平臺上,且配合設置,從而使上殼I和下殼2之間的配合更加緊密。當然,也可以在上殼上設置凸沿,在下殼上設置和凸沿配合的平臺。
[0032]本實用新型上殼和下殼還可以通過卡接固定,或其它可拆卸固定的方式進行固定;卡接固定方便配合和拆卸。
[0033]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狂奔輪,包括車體和遙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體包括可拆卸固定的上殼和下殼。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狂奔輪,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殼和下殼通過螺絲固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狂奔輪,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殼上設有螺絲孔,所述上殼上設有與所述螺絲孔配合的螺絲孔柱。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狂奔輪,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殼沿所述螺絲孔延伸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內有與所述螺絲孔的螺紋配合的螺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狂奔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設有用于放置所述螺絲孔柱的第一凹陷。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狂奔輪,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絲孔邊沿設有用于放置所述螺絲的螺帽的第二凹陷。
7.如權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狂奔輪,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絲孔柱和延伸部都設有加強筋。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狂奔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筋為板狀結構。
9.如權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狂奔輪,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絲孔柱為兩個,所述上殼設有用于避讓所述車體上用于接收所述遙控器信號的接收器的第一通孔,所述車體還包括通過卡接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邊沿處的用于保護所述接收器的保護罩,所述第一通孔邊沿設有兩個相對的卡扣,所述螺絲孔柱和卡扣根部一體連接;所述螺絲孔配合所述螺絲孔柱設置。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狂奔輪,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殼和下殼通過卡接固定。
【文檔編號】A63H17/26GK203507517SQ201320523118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6日
【發明者】樊書印 申請人:樊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