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包括支架,支架上設有橫向延伸的支撐臂,支撐臂的端部固定安裝有一安裝座,安裝座上具有一個與支撐臂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安裝空腔,安裝空腔內轉動安裝有一轉軸,轉軸的兩端均設有一手柄;安裝腔內設有一半環形的瓦套,瓦套與轉軸的外徑相適配,瓦套位于轉軸與安裝座之間,安裝座上螺紋連接一調整螺栓,調整螺栓的端部與瓦套通過萬向軸聯軸器連接在一起,瓦套與安裝座之間設有復位彈簧。本實用新型能夠調整上肢康復時的負載量,滿足不同恢復期的額定鍛煉量,縮短了上肢機能康復的周期,廣泛應用于術后上肢康復中。
【專利說明】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胸外科手術通常會影響上肢神經以及其他肌肉組織,因此對于患者術后康復尤為重要,目前醫療條件不夠的醫院只能夠依靠靜養來恢復上肢機能,醫療設施好一些的醫院配備的康復機,可以輔助患者進行上肢機能的恢復,但是目前上肢康復只能簡單的實現上肢的基本動作,隨著上肢機能的恢復,這些簡單的動作患者都已經能夠輕松實現,而達不到進一步恢復的目的,這就是使用傳統康復機恢復時,為什么開始恢復較快,后期恢復較慢的一個因素。
[0003]因此,基于上述缺陷,在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對于新型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仍存在研究和改進的需求,這也是目前醫療器械【技術領域】中的一個研究熱點和重點,更是本實用新型得以完成的出發點和動力所在。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上述存在的諸多缺陷,本發明人經過大量的深入研究,在付出了充分的創造性勞動后,從而完成了本實用新型。
[0005]具體而言,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能夠調整上肢康復時的負載量,滿足不同恢復期的額定鍛煉量,縮短了上肢機能康復的周期。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所述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設有橫向延伸的支撐臂,所述支撐臂的端部固定安裝有一安裝座,所述安裝座上具有一個與所述支撐臂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安裝空腔,所述安裝空腔內轉動安裝有一轉軸,所述轉軸的兩端均設有一手柄;所述安裝腔內設有一半環形的瓦套,所述瓦套與所述轉軸的外徑相適配,所述瓦套位于所述轉軸與安裝座之間,所述安裝座上螺紋連接一調整螺栓,所述調整螺栓的端部與所述瓦套通過萬向軸聯軸器連接在一起,所述瓦套與安裝座之間設有復位彈簧。
[0007]在本實用新型的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中,作為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支架上豎向安裝有滑軌,所述支撐臂固定安裝于一滑塊上,所述滑塊滑動安裝于所述滑軌上且所述滑塊與滑軌之間設有緊定螺釘。
[0008]在本實用新型的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中,作為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支撐臂包括套裝在一起的內筒和外筒,所述內筒和外筒的截面形狀均為方形,所述內筒與外筒之間設有鎖緊螺釘,所述外筒固定安裝于所述滑塊上,所述安裝座固定安裝于所述內筒上。
[0009]在本實用新型的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中,作為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支架的底部設有帶有剎車機構的滾輪。
[0010]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由于設置了沿轉軸徑向移動的瓦套,可以通過調整螺栓,選擇瓦套與轉軸之間的預緊力,滿足不同恢復期的患者的上肢加載鍛煉,大大提高了上肢康復效果,從而縮短了術后恢復期。
[0011]由于支撐臂能夠豎向滑動安裝在支架上,能夠調整手柄的高度位置,可以實現不同高度患者的使用。
[0012]由于支撐臂包括套裝在一起的內筒和外筒,能夠調整手柄距離支架的距離,從而滿足不同位置的患者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圖1中A的放大示意圖;
[0015]圖3是圖2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0016]其中,在圖1、圖2和圖3中,各個數字標號分別指代如下的具體含義、元件或部件。
[0017]圖中:1、支架;2、支撐臂;21、外筒;22、內筒;23、鎖緊螺釘;3、滑軌;4、滑塊;5、緊定螺釘;6、安裝座;7、瓦套;8、調整螺栓;9、萬向軸聯軸器;10、轉軸;11、復位彈簧;12、螺栓;13、滾輪;14、手柄。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但這些列舉性實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僅用來列舉本實用新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實際保護范圍構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將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局限于此。
[0019]如圖1、圖2和圖3共同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包括支架1,支架I上設有橫向延伸的支撐臂2,支撐臂2的端部固定安裝有一安裝座6,安裝座6上具有一個與支撐臂2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安裝空腔,安裝空腔內轉動安裝有一轉軸10,轉軸10的兩端均設有一手柄14 ;安裝腔內設有一半環形的瓦套7,瓦套7的邊緣設有沿瓦套7徑向延伸的折邊,瓦套7與轉軸10的外徑相適配,瓦套7位于轉軸10與安裝座6之間,安裝座6上螺紋連接一調整螺栓8,調整螺栓8的端部與瓦套7通過萬向軸聯軸器9連接在一起,瓦套7與安裝座6之間設有復位彈簧11,安裝復位彈簧11時,通常先在安裝座6上開設兩個工藝孔,將復位彈簧11從工藝孔中插入,正好對著瓦套7的折邊,然后使用螺栓12頂緊復位彈簧11,螺栓12與安裝座6螺紋連接。當然,為了增加摩擦效果,在瓦套7的內壁上通常設計有摩擦片,摩擦片為橡膠材料制成,且通過螺釘固定安裝在瓦套7上。
[0020]支架I上豎向安裝有滑軌3,支撐臂2固定安裝于一滑塊4上,滑塊4滑動安裝于滑軌3上且滑塊4與滑軌3之間設有緊定螺釘5,能夠調整手柄14的高度位置,可以實現不同高度患者的使用。
[0021]支撐臂2包括套裝在一起的內筒22和外筒21,內筒22和外筒21的截面形狀均為方形,內筒22與外筒21之間設有鎖緊螺釘23,外筒21固定安裝于滑塊4上,安裝座6固定安裝于內筒22上,能夠調整手柄14距離支架I的距離,滿足不同位置的患者使用。
[0022]支架I的底部設有帶有剎車機構的滾輪13,這種帶有剎車機構的滾輪13在市場上廣泛使用,價格低廉且使用方便,便于移動,并且移動后可以將該康復裝置位置固定,移動到指定位置后鎖緊剎車機構,滾輪13便不會輕易移動,增加了穩定性。[0023]使用時,首先調整支撐臂2的高度位置,然后旋緊緊定螺釘5,再將支架I移動到患者床邊,調整內筒22伸出外筒21的長度,然后旋緊鎖緊螺釘23,根據患者上肢恢復情況,調整調整螺栓8,使得瓦套7移向轉軸10,選擇合適的預緊力,或者反向調整,在調整螺栓8和復位彈簧11共同作用下,瓦套7遠離轉軸10,患者可以在床上雙手把握手柄14,負荷運動,進行上肢的康復鍛煉,縮短了術后恢復期。
[0024]盡管為了舉例和描述之目的,而介紹了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方式和附圖所示結構及處理過程。但這些并非是詳盡的描述,也不能將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局限于此。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可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方式做出多種修改和變化,而這些所有的修改和/或變化都包括在如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之內,并不脫離如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和精神。
【權利要求】
1.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設有橫向延伸的支撐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臂的端部固定安裝有一安裝座,所述安裝座上具有一個與所述支撐臂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安裝空腔,所述安裝空腔內轉動安裝有一轉軸,所述轉軸的兩端均設有一手柄;所述安裝腔內設有一半環形的瓦套,所述瓦套與所述轉軸的外徑相適配,所述瓦套位于所述轉軸與安裝座之間,所述安裝座上螺紋連接一調整螺栓,所述調整螺栓的端部與所述瓦套通過萬向軸聯軸器連接在一起,所述瓦套與安裝座之間設有復位彈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豎向安裝有滑軌,所述支撐臂固定安裝于一滑塊上,所述滑塊滑動安裝于所述滑軌上且所述滑塊與滑軌之間設有緊定螺釘。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臂包括套裝在一起的內筒和外筒,所述內筒和外筒的截面形狀均為方形,所述內筒與外筒之間設有鎖緊螺釘,所述外筒固定安裝于所述滑塊上,所述安裝座固定安裝于所述內筒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胸外科術后上肢康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底部設有帶有剎車機構的滾輪。
【文檔編號】A63B22/10GK203803041SQ201420154334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5日
【發明者】趙景嵐 申請人:趙景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