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滑雪板,包括設于兩端翹起的頭部和尾部、以及設于所述頭部和所述尾部之間的平滑的板體,所述頭部和所述尾部的底面分別向下凸設有第一底表面和第二底表面,所述第一底表面和第二底表面分別與所述板體連接,并且在所述滑雪板水平放置時所述第一底表面和第二底表面均位于所述板體的底面以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滑雪板,通過在頭部和尾部的底面設置向下凸設的第一底表面和第二底表面,增大滑雪板的浮力,提高滑行的速度,使得滑行過程非常輕松。此外,根據人腳的特性,針對滑雪板設計不同的邊弧半徑,使得滑雪過程中,由于滑雪者的腳部受力均勻,不易產生疲勞,從而提高滑行的舒適度。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滑雪用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滑雪板。 滑雪板
【背景技術】
[0002] 現有的對稱雙板滑雪板在粉末狀松雪或野雪上滑行時,由于板沒有浮力,滑雪板 容易陷到雪里面,從而導致滑行速度減慢;此外,現有雙板在拐彎的時候,由于人的腳內側 與腳外側的力度不一樣,有一側腳受力很多,容易使滑雪者產生疲勞. 實用新型內容
[0003]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滑雪板,旨在增大滑雪板的浮力,提高滑行 速度,使得滑行過程非常輕松。
[0004]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滑雪板,包括設于兩端翹起的頭部和尾部、 以及設于所述頭部和所述尾部之間的平滑的板體,所述頭部和所述尾部的底面分別向下凸 設有第一底表面和第二底表面,所述第一底表面和第二底表面分別與所述板體連接,并且 在所述滑雪板水平放置時所述第一底表面和第二底表面均位于所述板體的底面以上。
[0005] 優選地,所述頭部和所述尾部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底表面和第二底表面分別對應凹 設的第一上表面和第二上表面。
[0006] 優選地,所述頭部和尾部均呈弧形。
[0007] 優選地,當沿所述滑雪板的長度方向的對稱中線縱向切開時,所述頭部和尾部的 上表面中部分別具有第一切割線和第二切割線,所述第一底表面與所述頭部的第一切割線 之間的最大距離為2?10mm,所述第二底表面與所述尾部第二切割線之間的最大距離為 2 ?10mm〇
[0008] 優選地,所述第一底表面與所述頭部的第一切割線之間的最大距離大于所述第二 底表面與所述尾部第二切割線之間的最大距離。
[0009] 優選地,將所述滑雪板水平放置時,所述板體上設有對稱的前接觸點和后接觸點, 所述前接觸點到所述頭部端部的距離大于所述后接觸點到所述尾部端部的距離。
[0010] 優選地,所述頭部的端部到水平面的距離為60mm,所述尾部的端部到水平面的距 離為50mm。
[0011] 優選地,所述前接觸點到所述后接觸點之間為一段側弧,所述側弧弦長為700_。
[0012] 優選地,所述頭部相對兩側相距最遠的點與所述尾部相對兩側相距最遠的點,在 所述滑雪板一側之間為一邊弧,所述邊弧弦長為1520mm,所述邊弧半徑為20380mm。
[0013] 優選地,所述頭部、尾部及板體為一體成型。
[0014]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滑雪板,通過在頭部和尾部的底面設置向下凸設的第一底表面 和第二底表面,增大滑雪板的浮力,提高滑行的速度,使得滑行過程非常輕松。此外,根據人 腳的特性,針對滑雪板設計不同的邊弧半徑,使得在滑雪過程中,由于滑雪者的腳部受力均 勻,不易產生疲勞,從而提高滑行的舒適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滑雪板一實施例的主視圖;
[0016] 圖2為圖1中所示的滑雪板的俯視圖;
[0017] 圖3為圖2中所示的滑雪板的長度方向對稱中線的縱向剖視圖。
[0018] 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19] 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 本實用新型。
[0020]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滑雪板,參見圖1至圖3,在一實施例中,包括設于兩端翹 起的頭部1和尾部2、以及設于所述頭部1和所述尾部2之間的平滑的板體3,所述頭部1 和所述尾部2的底面分別向下凸設有第一底表面11和第二底表面21,所述第一底表面11 和第二底表面12分別與所述板體3連接,并且在所述滑雪板水平放置時所述第一底表面11 和第二底表面12均位于所述板體3的底面以上。通過在頭部1和尾部2的底面設置向下 凸設的第一底表面11和第二底表面21,增大滑雪板的浮力,提高滑行的速度,使得滑行過 程非常輕松。
[0021] 進一步地,所述頭部1和所述尾部2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底表面11和第二底表面21 分別對應凹設的第一上表面12和第二上表面22。
[0022] 進一步地,所述頭部1和尾部2均呈弧形。
[0023] 進一步地,當沿所述滑雪板的長度方向的對稱中線縱向切開時,所述頭部1和尾 部2的上表面中部分別具有第一切割線13和第二切割線23,優選地,所述第一底表面11與 所述頭部1的第一切割線13之間的最大距離為2?10mm,所述第二底表面21與所述尾部 2的第二切割線23之間的最大距離為2?10mm。
[0024]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底表面11與所述頭部1的第一切割線13之間的最大距離大 于所述第二底表面12與所述尾部2第二切割線23之間的最大距離。這樣,一方面可以增 大滑雪板的浮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滑雪板的重量,使得滑雪者的滑雪過程,不僅滑雪速度 快而且輕松。
[0025] 進一步地,所述板體3的對稱中線為Μ線,所述板體3上設有對稱的前接觸點P1 和后接觸點Ρ2,所述Ρ1到Μ線的距離為L1,所述Ρ2到Μ線的距離為L2,所述L1大小與所 述L2相等。所述接觸點為將所述滑雪板放置在水平面時,滑雪板與水平面相接觸的部位, 所述頭部1和所述尾部2與水平面相接處的部位分別為前接觸點Ρ1和后接觸點Ρ2。所述 前接觸點Ρ1到所述頭部1端部的垂直距離S1大于所述后接觸點Ρ2到所述尾部2端部的 垂直距離S2。
[0026]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所述頭部1的端部到水平面的距離Η1為60mm,所述尾部2的 端部到水平面的距離H2為50mm。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根據實際需要設置不同的頭部1和尾 部2聞度。
[0027] 如上所述,通過設置所述第一底表面11與所述頭部1的第一切割線13之間的最 大距離大于第二底表面12與所述尾部2第二切割線23之間的最大距離,所述前接觸點P1 到所述頭部1端部的距離大于所述后接觸點P2到所述尾部2端部的距離以及頭部1的端 部到水平面的距離大于所述尾部2的端部到水平面的距離。這樣,可以避免所述頭部1過 多的深入到雪中,同時還可避免滑雪者在滑雪過程中遇到小障礙時停止或失去穩定。
[0028]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前接觸點P1到所述后接觸點P2之間為一段側弧, 優選地,所述側弧弦長為700_。這樣,通過側弧的設置可以使滑雪者腳部的作用力更好的 通過雙腳傳遞到板邊,同時,還能使滑雪者感受到板邊的反彈力。
[0029] 進一步地,所述頭部1相對兩側相距最遠的點為Q1,所述尾部2相對兩側相距最遠 的點為Q2,在所述滑雪板一側,所述Q1和所述Q2之間為一邊弧。優選地,在本實施例中,所 述邊弧弦長為1520mm,所述邊弧半徑為20380mm。其他實施例中,可根據人腳的特性,設計 不同的邊弧半徑,使得滑雪者在滑行過程中,腳部受力均勻,不易產生疲勞。
[0030] 進一步地,所述頭部1、尾部2及板體3為一體成型。這樣,不僅使成型操作簡單, 而且能提高滑雪板的強度和穩定性。
[0031] 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實施方式,在上述實施方式公開的技術內容下,還可 以進行各種變化。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 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滑雪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設于兩端翹起的頭部和尾部、以及設于所述頭部和所 述尾部之間的平滑的板體,所述頭部和所述尾部的底面分別向下凸設有第一底表面和第二 底表面,所述第一底表面和第二底表面分別與所述板體連接,并且在所述滑雪板水平放置 時所述第一底表面和第二底表面均位于所述板體的底面以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和所述尾部還包括與所述第一 底表面和第二底表面分別對應凹設的第一上表面和第二上表面。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滑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和尾部均呈弧形。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雪板,其特征在于,當沿所述滑雪板的長度方向的對稱中線 縱向切開時,所述頭部和尾部的上表面中部分別具有第一切割線和第二切割線,所述第一 底表面與所述頭部的第一切割線之間的最大距離為2?10mm,所述第二底表面與所述尾部 第二切割線之間的最大距離為2?10mm。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滑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表面與所述頭部的第一切割 線之間的最大距離大于所述第二底表面與所述尾部第二切割線之間的最大距離。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雪板,其特征在于,將所述滑雪板水平放置時,所述板體上設 有對稱的前接觸點和后接觸點,所述前接觸點到所述頭部端部的距離大于所述后接觸點到 所述尾部端部的距離。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滑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的端部到水平面的距離為60mm, 所述尾部的端部到水平面的距離為50mm。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滑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接觸點到所述后接觸點之間為一 段側弧,所述側弧弦長為700mm。
9.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滑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相對兩側相距最遠的點與所述 尾部相對兩側相距最遠的點,在所述滑雪板一側之間為一邊弧,所述邊弧弦長為1520mm,所 述邊弧半徑為20380mm。
10. 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滑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尾部及板體為一 體成型。
【文檔編號】A63C5/044GK203899111SQ201420247871
【公開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14日
【發明者】廖雪峰 申請人:亞奇體育制品(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