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健身器材領域,具體為一種智能跑步機。
背景技術:
走跑運動是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中提高心肺耐力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健身走跑是一種非常平凡的運動,適宜于男女老少,是最好的健身方式之一,也是最佳的體育療法之一。跑步機歷來是走跑訓練的重要工具,有著廣泛的基礎需求。跑步作為一項簡便而又實效的運動健身方式,使人們更可以利用跑步機器材,在不受天氣、環境等條件的局限性,進行健身訓練。跑步機作為家庭或健身房等室內健身設備中最為普及的一款鍛煉器材。
但是傳統的跑步機功能單一,一般只能做重復性的機械運動,時間一長,訓練者會覺得非常單調,所以許多訓練者常常因覺得訓練枯燥乏味而不能堅持,使訓練計劃失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跑步機,以解決現在的跑步機的造型過大,不方便使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智能跑步機,包括跑帶調節軸、滾輪、硅膠減震器、跑板、緩沖墊、支撐底座、靜音馬達、支撐架、弧形扶手、支撐臺、藍牙設備、PC板、音響、測心率扶手、緊急按鈕、安全鎖和跑帶,所述跑帶調節軸右下方安裝有滾輪,且滾輪上方安裝有緩沖墊,所述緩沖墊外側安裝有硅膠減震器,且緩沖墊上方安置有跑板,所述跑板右側安裝有靜音馬達,且靜音馬達下方設有支撐底座,所述支撐底座與支撐架相連接,且支撐架上安裝有弧形扶手,所述支撐架中間安置有測心率扶手,且支撐架上方與支撐臺相連接,所述支撐臺上方中間安置有PC板,且PC板右側設有音響,所述PC板左側安裝有緊急按鈕,且緊急按鈕下方安置有安全鎖。
優選的,所述滾輪上安裝有剎車裝置。
優選的,所述PC板設有USB接口。
優選的,所述支撐底座上安裝有蜂窩減震器。
優選的,所述支撐底座左端安裝有滾輪。
優選的,所述跑板中間安裝有跑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智能跑步機設有蜂窩減震器、硅膠減震器和緩沖墊,能夠減小跑步機的跑板與跑臺之間的壓力,具有抗震減壓、緩沖作用,大大減緩了跑步過程中壓力對關節的沖擊,避免了關節損傷,同時帶來了舒適性,減小了震動,從而降低噪音,同時該裝置設有測心率扶手實時監測訓練者的心率,通過全程測心率扶手調控有效的訓練強度范圍以及保證訓練活動的全程安全,另外添加了PC板、音響和藍牙設備,訓練者在訓練過程中,可選擇播放自己感興趣的媒體文件,還在PC板下安裝了支撐臺,可放置手機等物品,增加了趣味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跑帶調節軸,2、滾輪,3、硅膠減震器,4、跑板,5、緩沖墊,6、支撐底座,7、靜音馬達,8、支撐架,9、弧形扶手,10、支撐臺,11、藍牙設備,12、PC板,13、音響,14、測心率扶手,15、緊急按鈕,16、安全鎖,17、跑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智能跑步機,包括跑帶調節軸1、滾輪2、硅膠減震器3、跑板4、緩沖墊5、支撐底座6、靜音馬達7、支撐架8、弧形扶手9、支撐臺10、藍牙設備11、PC板12、音響13、測心率扶手14、緊急按鈕15、安全鎖16和跑帶17,跑帶調節軸1右下方安裝有滾輪2,且滾輪2上方安裝有緩沖墊5,滾輪2上安裝有剎車裝置,緩沖墊5外側安裝有硅膠減震器3,且緩沖墊5上方安置有跑板4,跑板4中間安裝有跑帶17,跑板4右側安裝有靜音馬達7,且靜音馬達7下方設有支撐底座6,支撐底座6上安裝有蜂窩減震器,支撐底座6左端安裝有滾輪2,支撐底座6與支撐架8相連接,且支撐架8上安裝有弧形扶手9,支撐架8中間安置有測心率扶手14,且支撐架8上方與支撐臺10相連接,支撐臺10上方中間安置有PC板12,且PC板12右側設有音響13,PC板12左側安裝有緊急按鈕15,且緊急按鈕15下方安置有安全鎖16,PC板12設有USB接口。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智能跑步機之前,需要對整個智能跑步機進行簡單的結構了解,整個處理的過程大體上可以進行兩個部分的劃分,首先檢查設備是否松動,根據需要轉動跑帶調節軸1,然后打開安全鎖16使跑步機開始工作,跑帶17在靜音馬達7的帶動下開始轉動,在跑步過程中,可將PC板12通過藍牙設備11連接到手機,查找需要的視頻、音樂等,也可握住測心率扶手14查看心跳情況,當遇到突發情況可按下緊急按鈕15,使跑步機停止工作,當運動結束,關閉安全鎖16,從而保證安全。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