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體育訓練器材,具體的涉及一種抱腿器。
背景技術:
摔跤、散打和MMA對抗比賽中“潛入抱摔”技術經常會用到,目前,還沒有一種體育器材能夠全面專業的對這一技術進行訓練,所以提出一種體育訓練器材對摔跤、散打和MMA對抗比賽中“潛入抱摔”技術進行訓練很有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對摔跤、散打和MMA對抗比賽中“潛入抱摔”技術進行訓練的抱腿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抱腿器,包括底座、支撐組件、重力件和彈性組件,所述支撐組件固定安裝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重力件通過所述彈性組件套裝在所述支撐組件上,并可在外施向上的力和所述彈性組件的作用下沿所述支撐組件上下移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抱腿器在彈性組件的拉力下向上發力抱起重力件沿支撐組件相上移動;在訓練時先用兩臂抱緊重力件,然后向上抱起重力件然后放下,在此過程中連接支撐組件和重力件的彈性組件被拉伸,人的兩臂需要承受重力件的重力和彈性組件逐漸增大的拉力,從而起到訓練的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模仿“潛入抱摔”時對方腿的力學特征,設計該抱腿器,采用彈性組件連接重力件與支撐組件,在抱起重力件時阻力逐漸增大,使人在訓練時能反復體驗“潛入抱摔”的感覺,從而在對抗賽中能熟練運用該技巧。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支撐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支撐板和底面固定在所述支撐板上的下支撐桿,以及固定在所述下支撐桿的頂面上并與所述下支撐桿同軸的上支撐桿,且所述上支撐桿的端面面積小于所述下支撐桿的端面面積,所述重力件為管狀結構且內部軸向設有與所述上支撐桿的形狀和尺寸相匹配的通孔,所述重力件通過所述通孔套裝在所述上支撐桿上并可沿所述上支撐桿上下滑動,所述重力件的底面擱置在所述下支撐桿的頂面上。
進一步,所述彈性組件包括上連接環、下連接環和彈力件,所述重力件外表面的一圈上均勻分布有兩個以上的所述上連接環,所述下支撐桿的外表面的一圈上均勻分布有兩個以上與所述上連接環一一對應的下連接環,且每對所述上連接環和下連接環沿軸向分布并通過所述彈力件相連。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訓練者的體質選擇不同重量的重力件和使用不同數量的彈力件,在實際應用中如果對訓練人員有較高要求,可以在每對上連接環和下連接環之間都連接上彈力件,而對于初次訓練、體質稍弱者或女性訓練人員,可以只在相對較少的上連接環和下連接環之間連接彈力件,可以實現不同階段的訓練。
進一步,所述彈性組件包括上連接環、下連接環和彈力件,所述重力件內表面的一圈上均勻分布有兩個以上的所述上連接環,所述上支撐桿的外表面的一圈上均勻分布有兩個以上與所述上連接環一一對應的下連接環,且每對所述上連接環和下連接環沿軸向分布并通過所述彈力件相連。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訓練者的體質選擇不同重量的重力件和使用不同數量的彈力件,在實際應用中如果對訓練人員有較高要求,可以在每對上連接環和下連接環之間都連接上彈力件,而對于初次訓練、體質稍弱者或女性訓練人員,可以只在相對較少的上連接環和下連接環之間連接彈力件,可以實現不同階段的訓練;同時,上連接件和下連接件設置在器材的內部,增加了本實用新型的美觀性。
進一步,所述重力件的內表面上沿軸線方向設有滑軌,在所述上支撐桿的外表面上沿軸向方向設有多個與所述滑軌對應的滑塊,多個所述滑塊可沿所述滑軌上下滑動。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當上連接件和下連接件設置在器材的內部時,在重力件的內表面上沿軸線方向設有滑軌,在上支撐桿的外表面上沿軸向方向設有多個與滑軌對應的滑塊,可以使得重力件與上支撐桿之間的滑動更加順暢。
進一步,還包括緩沖墊,所述緩沖墊安裝在所述下支撐桿的頂面上或安裝在所述重力件的底面上。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下支撐桿的頂面上或重力件的底面上設緩沖墊,可防止重力件下落時與支撐件碰撞發出較大聲音,提高器材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所述下支撐桿為圓柱體形結構或長方體形結構。
進一步,所述上支撐桿為圓柱體形結構或長方體形結構。
進一步,所述重力件為圓柱形結構或方形管狀結構。
進一步,所述重力件外套設有一層柔軟的人形沙包。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柔軟的人形沙包的加入可以使得利用本實用新型的抱腿器對摔跤、散打和MMA對抗比賽中“潛入抱摔”技術的訓練更加逼真,同時方便進行摟抱,或進行擊打訓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抱腿器的初始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抱腿器被抱起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抱腿器的第一剖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抱腿器的第二剖面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抱腿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座,2、支撐板,3、下支撐桿,4、上支撐桿,5、重力件,6、上連接環,7、下連接環,8、彈力件,9、緩沖墊,10、滑軌,11、滑塊,12、人形沙包。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抱腿器,包括底座1、支撐組件、重力件5和彈性組件,所述支撐組件固定安裝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重力件5通過所述彈性組件套裝在所述支撐組件上,并可在外施向上的力和所述彈性組件的作用下沿所述支撐組件上下移動。所述支撐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的支撐板2和底面固定在所述支撐板2上的下支撐桿3,以及固定在所述下支撐桿3的頂面上并與所述下支撐桿3同軸的上支撐桿4,且所述上支撐桿4的端面面積小于所述下支撐桿3的端面面積,所述重力件5為管狀結構且內部軸向設有與所述上支撐桿4的形狀和尺寸相匹配的通孔,所述重力件5通過所述通孔套裝在所述上支撐桿4上并可沿所述上支撐桿4上下滑動,所述重力件5的底面擱置在所述下支撐桿3的頂面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1中,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彈性組件包括上連接環6、下連接環7和彈力件8,所述彈力件8為彈性皮條或彈簧,所述重力件5外表面的一圈上均勻分布有兩個以上的所述上連接環6,所述下支撐桿3的外表面的一圈上均勻分布有兩個以上與所述上連接環6一一對應的下連接環7,且每對所述上連接環6和下連接環7沿軸向分布并通過所述彈力件8相連。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訓練者的體質選擇不同重量的重力件5和使用不同數量的彈力件8;在實際應用中如果對訓練人員有較高要求,可以在每對上連接環6和下連接環7之間都連接上彈力件8,而對于初次訓練、體質稍弱者或女性訓練人員,可以只在相對較少的上連接環6和下連接環7之間連接彈力件8,可以實現不同階段的訓練。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2中,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彈性組件包括上連接環6、下連接環7和彈力件8,所述彈力件8為彈性皮條或彈簧,所述重力件5內表面的一圈上均勻分布有兩個以上的所述上連接環6,所述上支撐桿4的外表面的一圈上均勻分布有兩個以上與所述上連接環6一一對應的下連接環7,且每對所述上連接環6和下連接環7沿軸向分布并通過所述彈力件8相連。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訓練者的體質選擇不同重量的重力件5和使用不同數量的彈力件8,在實際應用中如果對訓練人員有較高要求,可以在每對上連接環6和下連接環7之間都連接上彈力件8,而對于初次訓練、體質稍弱者或女性訓練人員,可以只在相對較少的上連接環6和下連接環7之間連接彈力件8,可以實現不同階段的訓練;同時,上連接件6和下連接件7設置在器材的內部,增加了本實用新型的美觀性。在具體實施例2的基礎上,所述重力件5的內表面上沿軸線方向設有滑軌10,在所述上支撐桿4的外表面上沿軸向方向設有多個與所述滑軌10對應的滑塊11,多個所述滑塊11可同步沿所述滑軌10上下滑動;當上連接件6和下連接件7設置在器材的內部時,在重力件5的內表面與上支撐桿4的外表面之間設置的滑軌10和滑塊11,可以使得重力件5與上支撐桿4之間的滑動更加順暢。
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所述上支撐桿4的外表面上沿軸線方向設有滑軌10,在所述重力件5的內表面上沿軸向方向設有多個與所述滑軌10對應的滑塊11,多個所述滑塊11可沿所述滑軌10上下滑動。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1和具體實施例2中:均還包括緩沖墊9,所述緩沖墊9安裝在所述下支撐桿3的頂面上或安裝在所述重力件5的底面上,在本實用新型的兩個具體實施例中,緩沖墊9是安裝在所述下支撐桿3的頂面上的。在下支撐桿3的頂面上設緩沖墊9,可防止重力件5下落時與下支撐件3碰撞發出較大聲音,提高器材的使用壽命。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下支撐桿3為中空的圓柱體型結構或長方體形結構;所述上支撐桿4為圓柱體型結構或中空的長方體形結構;所述重力件5為圓柱形結構或方形管狀結構;下支撐3、上支撐桿4和重力件5的形狀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所述重力件5外套設有一層柔軟的人形沙包12,柔軟的人形沙包12的加入可以使得利用本實用新型的抱腿器對摔跤、散打和MMA對抗比賽中“潛入抱摔”技術的訓練更加逼真,同時方便進行摟抱,或進行擊打訓練。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1和具體實施2中,所述上支撐桿4、下支撐桿3和重力件5均采用圓柱體型結構,上支撐桿4的外徑小于下支撐桿3的外徑,下支撐桿3的外徑不小于重力件5的外徑,重力件5的內徑大于上支撐桿4的外徑,重力件5的外徑為150-300mm,重力件5的重量為20-200kg。
在本實用新型的兩個具體實施例中,上連接環6和下連接環7均分別設有四個,采用四對連接環,充分考慮到了其受力的平衡問題,在實際應用中如果對訓練人員有較高要求,可以四個連接環全部用上,而對于初次訓練、體質稍弱者或女性訓練人員,可以只使用相對的兩個連接環。如果采用四個以下的連接環,那么就無法根據訓練人員的要求進行調整了,如果選擇四個以上的連接環,則重力件上連接環太多,安裝不方便。
在實際訓練中,可以在同一底座1上設置兩套支撐組件和重力件5,兩組支撐組件的水平距離為20-100cm;一個人兩支臂分別抱緊一個重力件,然后向上抱起,再放下;該抱腿器在“潛入抱摔”訓練中,既可作抱腿訓練,又可以作抱腰訓練,還可在外層套一層軟質人形沙包,以方便進行摟抱,或進行擊打訓練。
本實用新型一種抱腿器在彈性組件的拉力下向上發力抱起重力件5沿支撐組件相上移動;在訓練時先用兩臂抱緊重力件5,然后向上抱起重力件5然后放下,在此過程中連接支撐組件和重力件5的彈性組件被拉伸,人的兩臂需要承受重力件5的重力和彈性組件逐漸增大的拉力,從而起到訓練的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模仿“潛入抱摔”時對方腿的力學特征,設計該抱腿器,采用彈性組件連接重力件5與支撐組件,在抱起重力件5時阻力逐漸增大,使人在訓練時能反復體驗“潛入抱摔”的感覺,從而在對抗賽中能熟練運用該技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