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S”型軌跡自動越障礙無碳小車。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隨著人們節能環保意識的提升,無碳的理念也越來越被人們提上研究的課題。目前已有的無碳競賽車模,存在諸多不太完善的地方,無法走在現實科技發展的前列。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能獨立的完成“S”型移動的“S”型軌跡自動越障礙無碳小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S”型軌跡自動越障礙無碳小車,包括底板、軸桿、直桿、前輪、定滑輪、繞線輪和圓盤,所述軸桿的長度長于底板的寬度,軸桿通過軸桿支架固定于底板表面上,圓盤和繞線輪均固定安裝于軸桿上,軸桿兩端均固定安裝一滾輪,圓盤的兩側面上均固定安裝一圓桿,兩個圓桿呈上下結構設置,底板表面位于圓盤兩側處均固定安裝一滑軌,滑軌上均活動安裝一滑塊,滑塊表面上均固定安裝一擋板,擋板的頂部均呈傾斜結構設置,擋板均能與相對應的圓桿相觸,底板的頭部通過支撐桿固定安裝一軸承,軸承的內環中固定安裝一前輪支架,前輪固定安裝于所述的前輪支架上,前輪支架上端固定安裝一手柄,手柄右側面上通過鉸接件固定安裝一兩個彈簧,彈簧均與擋板相抵設置,底板表面上位于彈簧右側處垂直固定安裝兩根限位桿,限位桿與彈簧固定連接,限位桿上正對于彈簧處均設有一通孔,通孔中均設有一拉繩,拉繩一端分別穿過相對應的彈簧與所述的手柄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通孔與相對應的擋板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直桿固定安裝于底板表面上,直桿與繞線輪相對設置,直桿頂面上固定安裝一頂板,底板上固定安裝一定滑輪支架,定滑輪安裝于所述的定滑輪支架上,繞線輪上盤繞一線繩,線繩一端經定滑輪并固定安裝一重物。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底板、直桿和擋板均由塑料材料制成。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拉繩呈繃緊狀態設置。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構思其妙,在完成設計要求的情況下充分考慮了成本等問題,方便以后的擴展和進一步的開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處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S”型軌跡自動越障礙無碳小車,包括底板13、軸桿10、直桿19、前輪1、定滑輪8、繞線輪12和圓盤17,所述軸桿10的長度長于底板13的寬度,軸桿10通過軸桿支架固定于底板13表面上,圓盤17和繞線輪12均固定安裝于軸桿10上,軸桿10兩端均固定安裝一滾輪11,圓盤17的兩側面上均固定安裝一圓桿18,兩個圓桿18呈上下結構設置,底板13表面位于圓盤17兩側處均固定安裝一滑軌16,滑軌16上均活動安裝一滑塊15,滑塊15表面上均固定安裝一擋板14,擋板14的頂部均呈傾斜結構設置,擋板13均能與相對應的圓桿18相觸,底板13的頭部通過支撐桿固定安裝一軸承20,軸承20的內環中固定安裝一前輪支架21,前輪1固定安裝于所述的前輪支架21上,前輪支架21上端固定安裝一手柄2,手柄2右側面上通過鉸接件固定安裝一兩個彈簧3,彈簧3均與擋板14相抵設置,底板13表面上位于彈簧3右側處垂直固定安裝兩根限位桿4,限位桿4與彈簧3固定連接,限位桿4上正對于彈簧3處均設有一通孔5,通孔5中均設有一拉繩6,拉繩6一端分別穿過相對應的彈簧3與所述的手柄2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通孔5與相對應的擋板14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中,直桿19固定安裝于底板13表面上,直桿19與繞線輪12相對設置,直桿19頂面上固定安裝一頂板9,底板9上固定安裝一定滑輪支架,定滑輪8安裝于所述的定滑輪支架上,繞線輪12上盤繞一線繩,線繩一端經定滑輪8并固定安裝一重物7。
本實施例中,底板13、直桿19和擋板14均由塑料材料制成,減輕了重量,使該裝置能更快的移動;拉繩6呈繃緊狀態設置。
工作原理:在放下重物后,重物能有效的將線繩向下拉動,直至繞線輪旋轉,繞線輪的旋轉有效的帶動了滾輪和圓盤的旋轉,通過滾輪能有效的使小車向前移動,而圓盤的旋轉同時帶動了圓桿的旋轉,當圓盤上一側的圓桿旋轉到下端時,會碰觸到該一側的擋板,并將該擋板頂向右側,擋板的移動有效的拉動了拉繩,通過拉繩有效的將手柄拉到,致使手柄向左擺動,從而使得小車向左移動,且在拉到手柄時,能有效的將彈簧壓縮,當該一側的圓桿從擋板上脫離后,擋板會失去圓桿的推力,使得在彈簧的反作用力下將手柄彈回原位,且在該一側面的圓桿脫離擋板后,另一側的圓桿正好碰觸到另一側的擋板,并將該另一側的擋板定向右側,致使手柄向右擺動,在圓盤的不斷旋轉下,能使手柄也不斷的向右或者向左擺動,直至小車能呈“S”型移動。
本具體實施結構簡單,構思其妙,在完成設計要求的情況下充分考慮了成本等問題,方便以后的擴展和進一步的開發。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