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保齡球回球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保齡球運動用的自動化沒備,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保齡球設備中的回球裝置。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保齡球設備已有多種,現有保齡球的回球裝置多數是采用一套由電動機驅動的加速輪,帶動投瓶后的保齡球進入回球鋼軌滾道,也就是說依靠加速輪和球產生的摩擦力,一方面將球擠壓引導到鋼軌滾道上,同時也使回球產生滾動加速度。這樣,借助于球的慣性使球沿鋼軌滾道返回到投球區的球臺上。這種回球裝置中升球和回球提升裝置分別由兩臺電動機驅動。現有技術中的保齡球回球裝置存在很多缺點,例如,由于加速對球的擠壓以及球在鋼軌滾道上的運動與加速,使保齡球表面產生劇烈的摩擦與磨損,并且因互相碰撞而造成球面的傷痕,從而降低了球的壽命。此外,還因加速輪和球之間及球和球之間的接觸與碰撞而產生過大的噪聲,同時,現有的回球裝置是采用雙動力分別驅動,所以更加大了噪聲污染,影響娛樂氣氛造成嘈雜的娛樂環境。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改進的保齡球設備中的回球裝置,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回球裝置能使撞瓶后的球方便、快捷地運回到置球臺上,該裝置可有效地減少球的磨損、碰傷,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裝置產生的噪聲。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下述實施技術方案實現的,保齡球回球裝置包括升球裝置和回球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升球裝置有使球運行的前部溜道和回球溜道,使球減速的緩沖砂袋,還包括后升球器,它和鋼絲繩一端固定連接,回球提升裝置中的前升球器的一端與鋼絲繩另一端相連,后升球器和前升球器通過鋼絲繩聯動,置球臺上放置經過提升后的保齡球。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可將撞擊后的保齡球平穩、安靜地連續返回到置球臺上。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附圖是本實用新型回球裝置的示意圖;圖中件號1后升球器,2緩沖砂袋,3球的前部溜道,4回球溜道,5前升球器,6置球臺,7鋼絲繩;8、9保齡球。
圖1中用虛線表示的保齡球9是經碰瓶后滾來的球,該球碰到起緩沖作用的懸垂砂袋2后,使球9減速,同時由于前部溜道3呈向前傾斜的坡道形狀,所以球9不會向后滾動,經緩沖減速后的球9引導至后升球器1中,后升球器1的底部為一個可翻轉的活塊,當后升球器降到最底位置時,活塊向斜上方翻起,(如虛線所示),這樣,溜入槽中的球被“兜”在里面而不致掉落。此時啟動后升降器1,經傳動鏈把攜帶球的后升球器1提升到預定高度后停止;打開后升球器1的活塊使其向斜下方翻轉,于是球順勢緩慢地溜回球道4,然后后升球器1的傳動鏈轉動,將空的后升球器下降回到下面的接球位置,以便迎接下一個經緩沖砂袋2減速的第二個保齡球。溜向回球道4的球被運送到前升球器5進入5的凹槽中(如虛線所示位置),等待前升球器5轉動以便將球提升到置球臺6的位置。前升球器的翻轉動作是靠鋼絲繩7拉緊和松脫完成的,鋼絲繩7一端連接前升球器5,另一端連接后升球器1,因此前、后升球器5和1通過鋼絲繩7聯動,從而達到使后升球器1往復上升和下降,與此同時,前升球器相應地進行轉翻。也就是說,當后升球器1上升時,拉動鋼絲繩另一端的前升球器5的臂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在后升球器1到達最高位置時,后升球器1中的球開始溜入回球道4,這時,前升球器5的搖臂轉到基本上與地面垂直的位置,已裝在搖臂凹槽中的球因自重而溜到置球臺6上。然后起動后升球器1使其下降到最低位置,等待下一個投來的球,另一方面聯動的前升球器5的搖臂靠同軸扭簧拉回至下位,等待由后升球器1溜來的球落入搖臂凹槽中。本實施例中的鋼絲繩為撓性元件之一種,當然也可用其他撓性元件如鏈條、皮帶代替。
本實用新型的回球裝置中,前、后升球器采用一個動力源聯動,因此節約動力裝置,同時由于采用緩沖元件及溜道平穩將球運送到達置球臺,從而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碰球擠球現象,減少球的損壞,另外還降低了噪聲,使投球者在一個無環境噪聲干擾的氣氛中進行文體活動。
權利要求1.一種保齡球回球裝置,包括升球裝置和回球提升裝置,其特征是升球裝置有使球運行的前部溜道(3)和回球溜道(4),使球減速的緩沖砂袋(2),還包括后升球器(1),它和鋼絲繩(7)的一端固定連接,回球提升裝置中的前升球器(5)的一端與鋼絲繩(7)另一端相連,后升球器(4)和前升球器(5)通過鋼絲繩(7)聯動,置球臺(6)上放置經過提升后的保齡球(8)。
2.按照權利要求1的保齡球回球裝置,其特征是前部溜道(3)呈向前傾斜的坡道形狀。
3.按照權利要求1的保齡球回球裝置,其特征是鋼絲繩(7)是撓性元件的一種,也可用其它撓性元件如鏈條,皮帶代替。
專利摘要一種低噪聲、低能耗,不損傷球的保齡球回球裝置,該裝置主要由緩沖砂袋,前部溜道,后升球器,回球道,前升球器和置球臺組成。前和后升球器由一臺動力源驅動,球經緩沖砂袋減速,該裝置與現有回球裝置相比具有可減小噪聲、節省動力,降低球的磨損等優點。
文檔編號A63D5/02GK2270535SQ9621354
公開日1997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1996年6月13日 優先權日1996年6月13日
發明者董國良 申請人:董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