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古琴的髹漆工藝。
背景技術: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漢民族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古琴的音色以聽起來要有下沉感,聲音松透不散而韻味悠長者為佳。一把古琴的好壞受槽腹結構和漆胎處理的影響最大,特別是漆胎處理,往往影響琴體的使用壽命和音色的變化。現有的油漆工藝中主要涉及化學漆、合成漆和傳統漆。化學漆光亮度大,漆脆,光滑,但漆面手感生澀、易開裂,使用壽命最短。合成漆漆質光滑,豐潤,流平性佳,但在擦漆后仍會留存一些細微的痕跡。傳統漆漆質堅韌光滑,有質感,使用壽命長,但現有的制備工藝進行髹漆處理后其效果仍不滿意。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古琴髹漆方法,該方法對傳統髹漆工藝進行改進,制備出的古琴音質優美,漆質光滑,無劃痕,使用壽命長。
一種古琴髹漆方法,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1、找平:用生漆調和精細鹿角霜,生漆和精細鹿角霜的重量比為1-2.5:1,調和后將其刮涂在古琴木坯上進行找平,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陰干后用砂紙打磨光滑平整。
2、蒙布:將生漆均勻涂刷在步驟1得到的木坯上,然后用麻布包裹,再將生漆均勻的涂刷在麻布上,反復涂刷使麻布與琴面緊密貼合;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
3、粗灰:將生漆與粗目數鹿角霜按照質量比1-2.5: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刮在步驟2得到的琴體上,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
4、中灰:將生漆與中等目數鹿角霜按照質量比1-2.5: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刮在步驟3得到的琴體上,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
5、細灰:將生漆與細目數鹿角霜按照質量比1-2.5: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刮在步驟4得到的琴體上,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干透后的灰胎進行標簽,記錄,放入特定倉庫,時間不低于半年,使其適應自然變化,讓灰胎更穩定。
6、找平:用砂紙打磨平整后用生漆調和精細鹿角霜按照質量比1-2.5:1的比例混合均勻后刮涂在步驟5得到的琴體灰胎上找平,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干透后再打磨平整。
7、排音:調節龍齦與岳山高度,以保持手感最佳,然后打磨排除沙音、打板現象。
8、收毛孔:將生漆調和精細鹿角霜按照質量比1-2.5: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進行收刮,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干透后打磨光滑;此步驟重復4-7遍。
9、復音:檢查手感,排除沙音、打板。
10、收毛孔:將生漆調和精細鹿角霜按照質量比1-2.5: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進行收刮,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干透后打磨光滑;反復收毛孔打磨不少于9遍,直至達到擦漆標準。
11、擦漆:用精制生漆均勻的涂擦于琴體表面,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
12、水磨:用砂紙進行水磨處理直至光滑。
13、擦漆:再次用精制生漆均勻的涂擦于琴體表面,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然后再水磨;反復涂擦水磨不少于10遍,直到表面光滑,溫潤,有質感。
進一步地,步驟1至13中要求溫度為9-12℃,濕度為60%-80%。
進一步地,粗目數鹿角霜的粒度為20-30目,中等目數鹿角霜的粒度為50-60目,細目數鹿角霜的粒度為80-100目,精細鹿角霜的粒度為200-300目。
進一步地,精制生漆采用如下步驟制得:以1kg生漆計,采用烤燈進行照射,邊照射邊攪拌以蒸發其水分,直至生漆重量減少到0.6kg為止,即得精制生漆。
進一步地,步驟1-2中在陰房里陰干的時間為5-8天,步驟3-5中在陰房里陰干的時間為20-25天,步驟6中在陰房里陰干的時間為7-9天,步驟8和10中在陰房里陰干的時間為2-5天,步驟11和13中在陰房里陰干的時間為1-3天。
進一步地,古琴木坯的長度為1.1-1.26m。
進一步地,將古琴木坯分為13個單元,依次進行如下操作,對第1-13單元執行步驟1,對第2-13單元執行步驟2,第3-13單元執行步驟3,第4-13單元執行步驟4,第5-13單元執行步驟5,第6-13單元執行步驟6,第7-13單元執行步驟7,第8-13單元執行步驟8,第9-13單元執行步驟9,第10-13單元執行步驟10,第11-13單元執行步驟11,第12-13單元執行步驟12,第13單元執行步驟13。
本發明還提供了采用上述方法制備得到的古琴。
本發明通過對傳統髹漆工藝進行改進,采用特定配比的漆料和細化的工藝步驟,對古琴進行髹漆,在保證古琴高品質琴音的同時,實現漆質堅韌光滑,有質感,漆面貼合牢固,使用壽命長,經過多次擦漆操作后無擦痕。同時通過對琴面進行區域設置,對不同區域實施不同的操作步驟,能夠將整個髹漆工藝在同一把琴中展示出來,方便教學和展示。
附圖說明
通過參考以下結合附圖的說明,并且隨著對本發明的更全面理解,本發明的其它目的及結果將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2古琴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的附圖標記包括:1-第1單元,2-第2單元,3-第3單元,4-第4單元,5-第5單元,6-第6單元,7-第7單元,8-第8單元,9-第9單元,10-第10單元,11-第11單元,12-第12單元,13-第13單元。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描述本發明,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實施例1
一種古琴,采用如下工藝步驟制備而成:
1、找平:用生漆調和精細鹿角霜,生漆和精細鹿角霜(200目)的重量比為1:1,調和后將其刮涂在古琴木坯上進行找平,然后放置在溫度為10℃、濕度為60-80%的陰房里,直至干透(約8天);陰干后用砂紙打磨光滑平整。此步驟是為了防止后續步驟中蒙布脫殼。
2、蒙布:將生漆均勻涂刷在步驟1得到的木坯上,然后用麻布包裹,再將生漆均勻的涂刷在麻布上,反復涂刷使麻布與琴面緊密貼合;然后放置在在溫度為10℃、濕度為60-80%的陰房里,直至干透(約8天)。
3、粗灰:將生漆與粗目數鹿角霜(20目)按照質量比1: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刮在步驟2得到的琴體上,然后放置在溫度為10℃、濕度為60-80%的陰房里,直至干透(約25天)。
4、中灰:將生漆與中等目數鹿角霜(50目)按照質量比1: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刮在步驟3得到的琴體上,然后放置在溫度為10℃、濕度為60-80%的陰房里,直至干透(約25天)。
5、細灰:將生漆與細目數鹿角霜(80目)按照質量比1: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刮在步驟4得到的琴體上,然后放置在在溫度為10℃、濕度為60-80%的陰房里,直至干透(約25天)。干透后的灰胎進行標簽,記錄,放入特定倉庫,時間不低于半年,使其適應自然變化,讓灰胎更穩定。
6、找平:用砂紙打磨平整后用生漆調和精細鹿角霜(200目)按照質量比1:1的比例混合均勻后刮涂在步驟5得到的琴體灰胎上找平,然后放置在在溫度為10℃、濕度為60-80%的陰房里,直至干透(約9天)。干透后再打磨平整。
7、排音:調節龍齦與岳山高度,以保持手感最佳,然后打磨排除沙音、打板現象。
8、收毛孔:將生漆調和精細鹿角霜(200目)按照質量比1: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進行收刮,然后放置在溫度為10℃、濕度為60-80%的陰房里,直至干透(約5天)。干透后打磨光滑;此步驟重復5遍。
9、復音:檢查手感,排除沙音、打板。
10、收毛孔:將生漆調和精細鹿角霜(200目)按照質量比1: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進行收刮,然后放置在溫度為10℃、濕度為60-80%的陰房里,直至干透(約5天)。干透后打磨光滑;反復收毛孔打磨不少于9遍,直至達到擦漆標準。
11、擦漆:用精制生漆均勻的涂擦于琴體表面,然后放置在溫度為10℃、濕度為60-80%的陰房里,直至干透(約3天)。精制生漆采用如下步驟制得:以1kg生漆計,采用烤燈進行照射,邊照射邊攪拌以蒸發其水分,直至生漆重量減少到0.6kg為止,即得精制生漆。
12、水磨:用砂紙進行水磨處理直至光滑。
13、擦漆:再次用精制生漆均勻的涂擦于琴體表面,然后放置在溫度為10℃、濕度為60-80%的陰房里,直至干透(約3天),然后再水磨;反復涂擦水磨不少于10遍,直到表面光滑,溫潤,有質感。
采用上述特定工序制備得到的古琴,琴聲悠揚,漆質堅韌光滑,有質感,漆面貼合牢固,使用壽命長,經過多次擦漆操作后無擦痕。
實施例2
一種古琴,采用如下工藝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不同點在于將古琴分為13個區域,并命名為第1-13單元,具體髹漆時,對第1-13單元執行步驟1,對第2-13單元執行步驟2,第3-13單元執行步驟3,第4-13單元執行步驟4,第5-13單元執行步驟5,第6-13單元執行步驟6,第7-13單元執行步驟7,第8-13單元執行步驟8,第9-13單元執行步驟9,第10-13單元執行步驟10,第11-13單元執行步驟11,第12-13單元執行步驟12,第13單元執行步驟13。
采用上述方法制備的古琴,能夠使得古琴第1-13單元上分別顯示出步驟1-13操作完畢后的漆面形貌,即人們可以通過該把古琴的漆面形貌變化,了解整個古琴的制作工藝變化,方便教學和展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