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膠合板板材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板層間貼合牢固的膠合板。
背景技術:
作為承重結構件的木材制品,以前均是采用實木制作。但隨著森林資源的缺乏和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以實木作為木材制品的成本也在逐漸增加。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在木材制品加工領域推出了密度板、膠合板、科技木、竹膠板等替代產品。現有的膠合板是直接將多層板進行膠合得到,膠合板的層與層之間長時間使用后容易進行剝離,需要進行更換。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板層間貼合牢固的膠合板,能夠有效確保膠合板使用后層層間不分離。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板層間貼合牢固的膠合板,包括上層板、鋼絲網層和下層板,所述上層板、所述下層板分別設置于所述鋼絲網層的上下端面并膠合在一起,所述上層板的下表面上設置有若干第一凹槽,所述下層板的上表面設置有若干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為口型,在所述口型的上表面設置有開口,在所述鋼絲網層的鋼絲節點處設置有連接件,所述連接件包括鋼絲圈和鋼絲線,所述鋼絲線的一端與所述鋼絲節點相連,所述鋼絲線的另一端與所述鋼絲圈相連,所述鋼絲圈伸入到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內。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形狀為圓形。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膠合板的厚度為2-3mm。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上層板和所述下層板的材質為樺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板層間貼合牢固的膠合板,膠合板采用鋼絲網層結構,不僅能夠增強膠合板的強度,還能使上層板和下層板貼合緊密,不容易剝離,即使長時間使用也不用進行更換,節省更換的勞力,使用上也便捷。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板層間貼合牢固的膠合板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上層板,2、鋼絲網層,3、下層板,4、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開口,7、鋼絲節點,8、鋼絲圈,9、鋼絲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包括:
一種板層間貼合牢固的膠合板,包括上層板1、鋼絲網層2和下層板3,所述上層板1、所述下層板3分別設置于所述鋼絲網層2的上下端面并將所述上層板1、所述鋼絲網層2和所述下層板3膠合在一起。
所述上層板1的下表面上設置有若干第一凹槽4,所述下層板3的上表面設置有若干第二凹槽5。所述第一凹槽4和所述第二凹槽5為口型,在所述口型的上表面設置有開口,如圖1所示。在所述鋼絲網層2的鋼絲節點7處設置有連接件,所述連接件包括鋼絲圈8和鋼絲線9,所述鋼絲線9的一端與所述鋼絲節點7相連,所述鋼絲線9的另一端與所述鋼絲圈8相連,所述鋼絲圈8伸入到所述第一凹槽4或所述第二凹槽5內。不一定每個所述鋼絲節點7上都設置有連接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第一凹槽4、第二凹槽5和連接件的個數的設置。
所述第一凹槽4或所述第二凹槽5的形狀任選,只有連接件能卡扣于凹槽中即可,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4或所述第二凹槽5的底面形狀為圓形。所述膠合板的厚度為2.5mm。所述上層板1和所述下層板3的材質為樺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所述板層間貼合牢固的膠合板采用鋼絲網層結構,不僅能夠增強膠合板的強度,還能使上層板和下層板貼合緊密;
二、所述板層間貼合牢固的膠合板不容易剝離,即使長時間使用也不用進行更換,節省更換的勞力,使用上也便捷。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