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織品編織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使用橫機編織使袖與前后身大片相接合的針織品的方法。
為編織作為無縫制針織物的套形,作為在兩端連接起來的筒狀針織物編織出前身大片與后身大片,同時,在前后身大片兩側分別以筒狀編織出左右袖,在從腋下部到肩部的接合區域、使袖向前后身大片側移動,使袖與前后身大片重疊、接合。
使用
圖12A與圖12B來說明以改變袖與前后身大片的接合編織開始后的袖與前后身大片的線圈橫列數的比率來調整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角度θ(以下叫裝袖角度)的編織方法。圖12A示出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過程的編織程序,圖12B表示按圖12A的編織程序將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起來的套衫101。線W-W表示由右前袖105a、前身大片103a、左前袖107a構成的前針織物、和由右后袖105b、后身大片103b、左后袖107b構成的后針織物的分界線。
在圖12的編織方法中,使用單一的導紗器用于前針織物與后針織物兩方的編織,在線圈橫列111中,連續向右前袖105a、前身大片103a喂紗之后,使右前袖105a與左前袖107a分別向前后身大片側移動、將袖與前身大片接合起來。接下來,在線圈橫列113~117中,在對前針織物103a每1線圈橫列編織中,反復進行5次使右前袖105a與左前袖107a向前身大片103a側移動、接合袖與前身大片的編織。在線圈橫列119中,在連續對前身大片103a與左前袖107a編織后,使右前袖105a與左前袖107a向前身大片103a側移動,接合袖與前身大片。接下來轉向后針織物的編織,在線圈橫列121中,在連續編織左后袖107b、后身大片103b之后,使右后袖105b,左后袖107b分別向后身大片103b側移動,接合袖與身大片。而后,在線圈橫列123~127中,在編織后身大片的每1個線圈橫列中,使右后袖105b與左后袖107b向后身大片103b側移動,并使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反復進行5次這樣的袖與后身大片的編織;在線圈橫列129中,在連續進行后身大片103b與右后袖105b的編織之后,使右后袖105b與左后袖107b向身大片側移動,接合袖與前后身大片。關于裝袖角度θ,由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開始后的袖∶前后身大片的線圈橫列數的比率變化,前后身大片的線圈橫列數比率越高,裝袖角度θ越大,和前后身大片間的角度越接近直角;反過來,前后身大片的線圈橫列數比率越低,裝袖角度θ越小,和前后身大片間越接近平行。
在上述的編織方法中,在線圈橫列113~117與線圈橫列123~127中不編織袖105、107,連續進行前后身任何大片與袖的接合,其間僅在前針織物與后針織物的任何一方針織物減少編織寬度。如果像圖12那樣,5次連續不編織袖而僅在前針織物與后針織物的任何一方的針織物接合袖與前后身大片,前針織物的端線圈與后針織物的端線圈成錯開5圈狀態,在跨過前針織物端線圈與后針織物的端線圈間的編織線上產生斷頭,不能進行編織,產生織疵(編筋)等顯著有損其商品價值的一系列問題。另外,由于裝袖角度θ接近直角,對袖不編織、僅向前后身大片側移動,反復進行袖與前后身大片的接合,從一次編袖之后到下一編袖之間,由于對相同線圈幾次移圈,與前后身大片的線圈重疊的線圈被伸展,在袖與前后身大片的接合線109a、109b產生孔,造成接合線污染,產生斷頭。
作為接合袖與前后身大片的編織方法,利用橡筋線的編織方法展示于本申請人的日本專利公開A2000-256947號公報中。在該編織方法中,由邊編織袖與前后身大片兩方邊使袖向前后身大片側移動以接合袖與前后身大片的步驟,中斷前后身大片編織并由線圈折回編織來編織袖山頭再由橡筋線編織袖的最終線圈橫列步驟,以及再開前后身大片編織并由每規定線圈橫列的移圈來接合袖山頭與前后身大片的步驟這三個步驟來接合袖與前后身大片。在該編織方法中,由線圈折回編織將袖山頭編成所希望的形狀,線圈折回編織結束之后,不編袖山頭而接合前后身大片,由于這樣,故可自由設定袖的形狀與裝袖角度。另外,由于是由橡筋線形成袖的最終線圈橫列,即使連續移圈相同線圈,也不必擔心產生斷頭和線圈伸長。
本發明的編織方法是在筒狀身大片兩側編織筒狀袖,在袖與身大片接合區域內,使袖向前后身大片移動,接合袖與前后身大片來編織成針織品,其目的在于展示可以自由的裝袖角度編織成袖與前后身大片的接合線很漂亮的針織品的針織品編織方法。另外,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展示不使用橡膠線等特殊線,可編織成以接近直角的裝袖角度接合袖與身大片的針織品的針織品編織方法。
如依上述本發明的構成,可由下述步驟1接合袖與身大片將身大片與左右袖分別成筒狀編織到腋下部,在從腋下部到肩部的接合區域,分別以不同的導紗器使用于前身大片與后身大片的編織,在前后身大片兩端反轉導紗器、折返編織,同時在每適宜線圈橫列編織身大片中、使左右袖向身大片側移動,使前身大片與前袖重疊接合,后身大片與后袖重疊接合的編織為1個反復單元反復進行。接下來由下述步驟2接合袖與身大片在分別使用不同的導紗器編織前身大片與后身大片同時,在向左右任何袖部喂紗、于袖部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時,對前袖與后袖的前后身大片側側端的線圈增針(割リ增し),由增針形成的線圈與被增針線圈中的任何一方的線圈與身大片的線圈重疊在身大片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而后另一方的線圈也與身大片的線圈重疊在身大片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依次對左右袖進行這樣的編織,將前述編織作為一反復單元反復進行。以后,交互反復進行步驟1與步驟2,接合袖與前后身大片。
另外一個特征是比袖與身大片的接合編織開始后的袖∶身大片的線圈橫列數的比率1∶4還高地提高身大片線圈橫列數的比率。如依上述發明之構成,可編織成袖對前后身大片以大的裝袖角度接合的針織品。
圖1B表示接合開始前的套衫圖。
圖2A是表示步驟1中導紗器軌跡的圖。
圖2B是表示步驟2中導紗器軌跡的圖。
圖3是編織程序圖。
圖4是步驟1的編織線圈橫列圖。
圖5是步驟1的編織線圈橫列圖。
圖6是步驟2的編織線圈橫列圖。
圖7是步驟2的編織線圈橫列圖。
圖8是步驟2的編織線圈橫列圖。
圖9是步驟2的編織線圈橫列圖。
圖10是前身大片與左前袖接合處的線圈圖。
圖11A與圖11B是表示其他實施例的圖。
圖12A是表示現有編織方法的編織程序圖。
圖12B表示按圖12A的編織程序編織的針織物的圖。
在以下的說明中,作為針織品,說明了使用雙床橫機編織由平針組織構成的裝袖套衫的情況,但是以提花機或羅紋機等的編織組織編織、或4床橫機編織也可以。橫機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具有前后方向相對的前后一對針床,各針床具有多個針,前后針床中至少1方可在左右方向移動,在前后針床間的移圈可以可能的通用橫機實施。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后針床可移動橫機,將前針織物編織用針與后針織物編織用針在針床上交互配置,在前針織物與后針織物的編織中分別使用裝1根的針,以便在對向的針床上確保移圈用空針、進行編織。這樣做,在編織筒狀針織物的過程中,線圈向側方的移動成為可能。在使用4針床橫機的情況下,借利用上針床的針,可不在用于線圈形成的針間配置移圈用空針、而以全針進行編織。在以下的說明中,為說明方便,編織中使用的針數比實際的要少來進行說明。
套衫1由身大片3與右袖5、左袖7構成。身大片3與左右袖5、7分別編織成筒狀,身大片3由前身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構成,在袖5由右前袖5a與右后袖5b構成,左袖7由左前袖7a與左后袖7b構成。左、右袖5、7從身大片3的腋下到肩部的接合區域連結身大片3。前身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以左右肩部9a、9b接合,由公知的包縫方法進行鎖縫處理。在前身大片3a上形成領口用開口部11。領口用開口部11形成開始后,前身大片3a夾著領口用開口部11左右分支形成。
在本實施例中,在對前身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的每1個線圈橫列編織中,使袖5、7向身大片3a、3b側移動,將袖5、7與前后身大片3a、3b接合,這是步驟1,編織袖5、7與前后身大片3a、3b兩方并接合袖5、7與前后身大片3a、3b,這是步驟2,由反復進行步驟1與步驟2,接合袖5、7與身大片3。圖1A的右袖5與左袖7中包含有由步驟2形成的部分12a、12b。在本實施例中,在步驟1中,袖5、7與身大片3a、3b接合的編織連續進行10次;接下來在步驟1中,袖5、7與身大片3a、3b的接合編織進行2次;由此,編成袖子∶身大片的線圈橫列數比率為1∶6的套衫。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做成袖子∶身大片的線圈橫列數的比率為1∶6,所編織的套衫1成了圖1A所示的裝袖角度θ比較大的套衫1。然而,借助改變袖子∶身大片的編織線圈橫列數的比率也可編織出裝袖角度θ比較小的針織品。身大片比率越高,裝袖角度θ越大;反過來,前后身大片比率越低,裝袖角度θ變得越小。
使用圖2與圖3,來說明在本實施例的編織方法的導紗器軌跡與編織程序。而且,在本實施例中,是對使用2個導紗器的情況進行說明,對使用2個以上導紗器進行編織也可以。圖2與圖3的W-W線表示由前身大片3a、右前袖5a、左前袖7a構成的前針織物、和由后身大片3b、右后袖5b、左后袖7b構成的后針織物的分界線。身大片3以步驟1與步驟2各步驟編織;袖5、7僅以步驟2編織。在步驟1中如圖2A所示,將導紗器13使用于前身大片3a的編織;而將導紗器15使用于后身大片3b的編織,導紗器13在前身大片3a兩端折返編織來編織前身大片3a;而導紗器15在后身大片3b兩端折返編織來編織后身大片3b。在步驟2中,如圖2B所示,將導紗器13使用于前身大片3a與左袖7的編織,按前身大片3a→左前袖7a→左后袖7b→左后袖7b→左前袖7a→前身大片3a來折返編織;而將導紗器15使用于后身大片3b與右袖5的編織,按后身大片3b→右后袖5b→右前袖5a→右前袖5a→右后袖5b→后身大片3b來折返編織。
由圖4的線圈橫列0來說明步驟1。線圈橫列0表示袖5、7與前后身大片3接合開始前。在線圈橫列0中,在前身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兩外側,結合著右前袖5a、右后袖5b、左前袖7a、左后袖7b。在線圈橫列0以前的編織中,前后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右前袖5a與右后袖5b,左前袖7a與左后袖7b分別編織成筒狀;在袖5、7與前后身大片3a、3b的接合開始后,由前身大片3a、右前袖5a、左前袖7a構成的前針織物,和由后身大片3b、右后袖5b、左后袖7b構成的后針織物在兩端連接起來編織成一個大的筒狀針織物。
在線圈橫列1中,將導紗器13使用于前身大片3a,將導紗器15使用于后身大片3b,以先行的凸輪系列編織前身大片3a,以后行的凸輪系列編織后身大片3b。在線圈橫列2中,使導紗器13、15在左側跳返(蹴リ返し),使右后袖5b向前針床移圈,使左前袖7a向后針床移圈。在線圈橫列3中,使后針床左移2節距,使右前袖5a、右后袖5b向后針床移圈,使左前袖7a、左后袖7b向前針床移圈;使右后袖5b的側端線圈21重疊于后身大片3b的線圈23,使左前袖7a的側端的線圈25重疊于前身大片3a的線圈27。在線圈橫列4中,使后針床右移2個節距,使右前袖5a的側端的線圈29重疊于前身大片3a的線圈31,使左前袖7a的側端的線圈33重疊于后身大片3b的線圈35。
其次,在圖5的線圈橫列5中,在使導紗器13、15向右跳返之后,以向左移動的導紗器13編織前身大片3a,以導紗器15編織后身大片3b。由上述圖4的線圈橫列2~圖5的線圈橫列5的編織,右袖5與左袖7的前袖線圈重疊于前身大片3a的線圈,后袖的線圈重疊于后身大片3b的線圈,使袖子與前后身大片接合起來。在線圈橫列6中,使導紗器13、15向右跳返,使后針床右移2個節距,使右前袖5a,右后袖5b向前針床移圈,使左前袖7a、左后袖7b向后針床移圈,使右前袖5a的側端的線圈37重疊于前身大片3a的線圈39,使左后袖7b的側端的線圈41重疊于后身大片3b的線圈43。在線圈橫列7中,使后針床左移2個節距,使右后袖5b的側端的線圈45重疊于后身大片3b的線圈47;使左前袖7a的側端的線圈49重疊于前身大片3a的線圈51。而后,在線圈橫列8中,在導紗器13、15向左側跳返后,使其右移,編織前身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由以上的編織,即完成了從圖4線圈橫列0的狀態,右前袖5a、右后袖5b、左前袖7a、左后袖7b的每各自2個線圈與身大片的接合。將上述前身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向右方向編織、接合的圖4線圈橫列2~圖5的線圈橫列5的編織、和向左方向編織接合的圖5的線圈橫列6~線圈橫列8的編織作為1個反復單元,經5個反復即可完成步驟1的編織。
下邊,對步驟2從到圖5的線圈橫列5步驟1的編織完成時刻進行說明。在步驟2中,在一方的袖、比如右袖5側先對袖與前后身大片兩方編織、接合,而在左袖7側不對袖編織地接合;接下來在編織前身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后,在左袖7側對袖和前后身大片兩方編織,使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在右袖5側對袖不編織地使袖與身大片接合。在圖6的線圈橫列1中,使導紗器13、15向右側跳返,將右前袖5a移圈到前針床。在線圈橫列2中,以在步驟1中用于編織后身大片3b的導紗器15向右后袖5b喂紗時,以結合于右后袖5b的側端的線圈53(該右后袖5b隨后與前后身大片的線圈重疊)的針進行增針,將線圈53向相對的針床上移圈,同時,形成新的線圈55,以其以外的針針織在右后袖5b上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在線圈橫列3中,使后針床左移2個節距,使線圈53與后身大片3b的線圈57重疊。在線圈橫列4中,使導紗器15在右袖5的左端反轉,向右前袖5a喂紗,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同時,對隨后與前身大片3a的線圈重疊的右前袖5a的側端的線圈59增針(按比例增加),將線圈59向后針床移圈,同時形成新的線圈61。在線圈橫列5中,使后針床后移2個節距,使線圈59與前身大片3a的側端的線圈63相重疊。
在圖7的線圈橫列6中,使導紗器15在右前袖3a的右端反轉,再度向右前袖5a喂紗,但這時對結合于線圈橫列4中增針的線圈61的針實施浮線(不編織),對其以外的針喂紗,在右前袖5a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在線圈橫列7中與線圈橫列6中一樣,對結合于線圈橫列2中增針的線圈55的針實施浮線,在右后袖5b的線圈上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在線圈橫列8中,將后針床右移2個節距,將左前袖7a與左后袖7b向后針床移圈,使左后袖7b的側端的線圈65與后身大片3b的線圈67重疊。而后,在線圈橫列9中,使后針床左移2個節距,使左前袖7a向前針床移圈,使右前袖7a的側端的移圈69與前身大片3a的線圈71重疊。在線圈橫列10中,使導紗器13、15向左跳返后,以右移的導紗器13編織前身大片3a,以導紗器15編織后身大片3b,同時,將右后袖5b的線圈向前針床移圈。
在圖8的線圈橫列11中,在將導紗器13、15后左跳返后,在以導紗器13向左前袖7a喂紗時,以結合于隨后重疊于身大片的線圈的左前袖7a的線圈71的針進行增針,形成新的線圈73,以其以外的針進行針織,在左前袖7a上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在線圈橫列12中,使后針床左移2個節距,使線圈71與前身大片的線圈75重疊。在線圈橫列13中,使后針床右移2個節距,使導紗器13反轉,在左后袖7b上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同時,對側端線圈77增針,形成新的線圈79。在線圈橫列14中,使后針床右移2個節距,使線圈77與前身大片3a的線圈81重疊。接下來,在線圈橫列15中,使后針床左移2個節距,在左袖7的左端使導紗器13反轉,除線圈橫列13中增針的線圈79外,在左后袖7b上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
在圖9的線圈橫列16中,對結合于線圈橫列11中新形成的線圈73的針實施浮線,在其以外的左前袖7a的線圈上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在線圈橫列1 7中,將左后袖7b移圈到前針床;在線圈橫列18中,使后針床左移2個節距,將右前袖5a與右后袖5b向后針床移圈,使左后袖7b的側端的線圈81與后身大片3b的線圈83重疊。在線圈橫列19中,使后針床右移4個節距,使右前袖5a的側端的線圈85與前身大片3a的線圈87重疊。而后,在線圈橫列20中,使導紗器13、15向右跳返,使其左移,在前身大片3a、后身大片3b上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在步驟2中,以圖6的線圈橫列2~圖9的線圈橫列20的編織為反復單元進行編織;但在本實施例中,為降低袖的線圈橫列數的比率,不反復,從圖5的線圈橫列6返回到步驟1的編織。而后,在接下來的編織中,由增針形成的線圈55、61、73、79與前后身大片3a、3b的線圈相重疊。以后交互進行步驟1與步驟2的編織,將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在前身大片3a上,在形成領口用開口11處,追加使用于領口用開口11左側的導紗器,以不同的導紗器編織領口用開口11的右側與左側。由上述編織,完成袖5、7與前后身大片3的接合之后,以肩部9a、9b接合前身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制成套衫1。
將由上述編織編成的套衫1的左前袖7a與前身大片3a的接合處的線圈圖示于圖10。在圖10中,由步驟2編織形成的線圈以粗線表示。套衫1是左前袖7a的最終線圈橫列的線圈與前身大片3a的端部的線圈重疊,將袖子與前后身大片接合起來。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是使用多個導紗器對前身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并行編織,將前袖5a、7a與前身大片3a的接合、后袖5b、7b與后身大片3b的接合并行進行,在前針織物與后針織物的編織寬度上不會產生斷頭,不會由線圈的伸展產生差別。而將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起來。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在編織袖的線圈橫列中、對側端線圈71增針形成新的線圈73,將線圈71與線圈73和前身大片3a的不同線圈橫列的線圈75、89接合,由增針形成的線圈73,形成為比通常的線圈要小的線圈,由于拉近了周圍的線圈91、93,可形成袖與前后身大片無間隙接合的漂亮的接合線。
在上述實施例中,在每1個線圈橫列編織中使前后身大片與袖重疊,但也可以是在每2個以上的線圈橫列編織中使前后身大片與袖重疊。另外,也可以像圖11A所示那樣,將前身大片3a和右袖5與左袖7以同一導紗器編織,而只是后身大片3b以別的導紗器編織;或像圖11B所示那樣,將前身大片3a、后身大片3b、右袖5、左袖7分別以不同的導紗器編織。另外,這里對作為針織品的套衫進行編織的情況做了說明,但也可適用于開領絨線衫或其他針織品的編織。還有,也可使袖∶前后身大片的線圈橫列數之比率在前后身大片接合范圍內變化。
如依上述這樣的本發明,可以自由的裝袖角度編織出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線很漂亮的針織品。另外,由于相對編織成袖與前后身大片兩方再使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的線圈橫列,僅編織成前后身大片再使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的線圈橫列增多了,故可以不需使用橡筋線等特殊線而編織成袖以接近于直角的角度接合于前后身大片的針織品。
權利要求
1.一種針織品的編織方法,在這種針織品編織方法中,所使用的橫機具有至少前后一對針床,各針床具有多個針,前后對向配置的第一針床與第二針床中至少一方可左右滑動,該橫機并具有用于向第一針床與第二針床的針喂紗的導紗器和凸輪部件;所編織的針織品具有身大片和左右的袖,其中身大片是作為使前身大片與后身大片重疊起來的筒狀針織物編織成,袖子是以在身大片兩側使前袖與后袖前后重疊起來的筒狀針織物形成的左右袖子;在從腋下部至肩部的接合區域,在每個以規定的線圈橫列編織身大片中使袖向身大片側移動,借使袖的最終線圈橫列的線圈與身大片的線圈重疊的接合編織,使袖與前后身大片接合;其特征在于,前述接合編織包含有a)在每個使用相異的導紗器以適宜的線圈橫列編織前身大片與后身大片中,使左右雙方袖分別向身大片側移動、接合的工序;b)在使用相異的導紗器編織前身大片與后身大片的同時,向左右任何一方的袖喂紗而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時,對前袖與后袖的身大片側側端的線圈增針,使各增針了的線圈分別與身大片不同的線圈橫列的線圈重疊,使袖與身大片接合的工序。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織品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對袖與身大片接合編織開始后的袖∶前后身大片的線圈橫列數比率為從1∶4起,提高前后身大片的線圈橫列數的比率。
全文摘要
一種針織品編織方法,由(a)、(b)工序在每個以規定線圈橫列編織前后身大片3中使袖5、7向前后身大片側移動,由使袖5、7最終線圈橫列的線圈與前后身大片3的線圈重疊的接合編織可以自由的裝袖角度編織成接合線很漂亮的針織品1。其中(a)工序是在每個使用不同的導紗器以適宜的線圈橫列編織前身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時,使左右雙方的袖5、7分別向前后身大片側移動進行接合;(b)工序是在使用不同的導紗器編織前身大片3a與后身大片3b的同時,向左右任何一方的袖5、7喂紗形成下一線圈橫列的線圈時,對前袖5a、7a與后袖5b、7b的前后身大片側側端的線圈增針,使各增針了的線圈與前后身大片3a、3b的不同線圈橫列的線圈重疊,使前后身大片3與袖5、7接合。
文檔編號D04B1/24GK1396969SQ01804290
公開日2003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01年1月24日 優先權日2000年1月31日
發明者由井學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