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鏈式線跡縫紉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757151閱讀:34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鏈式線跡縫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被縫制物進行縫制物縫制的鏈式線跡縫紉機。
背景技術
一般情況下,由于鏈式線跡縫紉機,與平縫線跡(LOCK STITCH)不同,只用針線形成如網眼那樣的線跡,所以一旦任何一個線跡解開則一直解開到周圍的線跡為止。例如在以鏈式線跡進行縫制鈕扣的鏈式線跡釘扣縫紉機上,具有進行上下運動的機針、保持布料和鈕扣并向左右或前后往復移動的保持機構、在針板之下當每次落針時從機針捕捉機線的機梭。
此外,相對于進行上下運動的機針使鈕扣和布料向規定方向往復移動交替地在鈕扣的兩個穿線孔進行落針并且在每次落針時將機線線套纏繞于下一個落針的機線線套上,進行單線鏈式線跡的鈕扣縫制。
但是,在上述單線鏈式線跡上,由于若機線的最末端解套則機線全體松開縫制物從被縫制物脫落,所以一般是在最末落針及其一針前的落針時,在同一位置反復進行落針,以進行將機線的末端系緊的機線打結。但是,由于在用該機線打結方法在最末落針的一針前的落針時形成的線套中只穿過了機線的末端并被系緊,所以具有機線的末端若從線套脫出則依然松開的問題。
為此,如下的機線打結方法為人眾所周知,即,從最末針兩針前的落針的線套保持較長的機線以不被挑線桿系緊,在被挑線桿系緊之前釋放從最末針前一針的落針的線套,以利用從最末針一針前落針的線套的挑線桿系緊、和最末針線套的機梭向下方的牽引,與最末針的落針形成的線套一起將最末針兩針前的線套,引入最末針一針前的線套內側。
用該機線打結方法形成的線結,由于最末針一針前的線套將最末針兩針前的線套系緊,最末針兩針前的線套將切斷后的機線末端部系緊,所以假如切斷后的機線末端部從兩針前的線套拔出,一針前的線套也能維持系緊狀態,可以進行不易松開的機線打結。
此外,現有的鏈式線跡縫紉機,為了實施上述機線打結,具有設于用于以被縫制物的縫制所需要的針數轉一周的旋轉軸上的板凸輪、與轉動的板凸輪的配合凸起靠接并進行轉動的臂、被能轉動地支撐在針板的下側并且用其前端部牽引機線線套的機線打結部件、連結臂及機線打結部件的多個連桿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上述的機線打結部件,利用轉動其前端部,能從離開機線的避讓位置,被移動到牽引機線線套并且將機線長度維持比被挑線桿系緊狀態長的機線保持位置。
并且,板凸輪,被形成為其配合凸起在距最末針兩針前落針的線套被機梭捕捉后的時刻能與臂靠接,在距最末針一針前落針的線套被挑線桿系緊之前的時刻能解除與臂靠接狀態。
此外,連結臂及機線打結部件的多個連桿體,被連結成在臂與板凸輪的非配合狀態下機線打結部件的前端部能處于避讓位置,在臂與板凸輪的配合狀態下機線打結部件的前端部能處于機線保持位置。
根據該結構現有的鏈式線跡縫紉機,在距最末針兩針前落針的線套被挑線桿系緊之前,板凸輪的配合凸起與臂配合并使機線打結部件的前端部前進到機線保持位置,在距最末針一針前落針的線套被挑線桿系緊之前解除與臂的配合并使機線打結部件的前端部后退到避讓位置。
以此,可以執行上述不容易松開的機線打結。
專利文獻1特開平9-290081號公告上述現有的鏈式線跡縫紉機,不局限于釘扣,例如,也用于釘標簽。由于該標簽在發揮其作用之后大多被從布料上除去,所以與上述的不容易松開的機線打結相比,希望以往進行的容易松開的機線打結縫制。
但是,在上述現有的鏈式線跡縫紉機上,為了執行容易松開的機線打結,必須拆除構成被螺定固定于板凸輪上的配合凸起的凸起部件,以使機線打結部件不能進行轉動,存在著機線打結方法的轉換操作非常繁瑣的缺點。
此外,由于凸起部件的配置,對機線打結部件的轉動時間有很大的影響,在再次安裝操作時必須進行準確的位置調節,其使機線打結方法的轉換操作更繁瑣化。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其目的在于能進行容易松開的機線打結和不容易松開的機線打結的轉換作業,并且能容易地進行該作業。
并且,其目的還在于以簡單地構成用于該轉換的結構。
發明1涉及一種鏈式線跡縫紉機,具有上下運動的機針11、與機針協同動作形成鏈式線跡的旋轉式機梭13、具有凸輪部的機線打結凸輪32、具有與上述機線打結凸輪的凸輪部靠接的抵靠部71、71A、71B、71C、71D、71E,且利用該抵靠部與上述凸輪部的靠接能以軸部件為中心擺動地被樞軸支撐的擺動機構、與上述擺動機構的擺動部位連接而往復移動,保持由最末針的兩針前的落針形成的第一機線線套的機線保持部件63,上述機線保持部件在其機線保持位置上使上述第一機線線套的機線長度比通常的縫紉長,在最末針的落針時,在上述第一機線線套之后的第二機線線套被牽引到被縫制物之前從上述機線保持位置移動釋放上述第一機線線套,而與被最末針落針形成的第三機線線套一起將上述第一機線線套纏繞在第二機線線套上并形成線結,該鏈式線跡縫紉機具備轉換上述機線保持部件對機線打結的執行與非執行的轉換機構70、70A、70B、70C,該轉換機構,具有利用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的位置轉換而轉換上述機線打結的執行與非執行的轉換動作部件73、73A、73B、73C、81D、81E、81F、81G、81H、利用推壓力將該轉換動作部件維持于上述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的彈性體75、75A、75B、75C、82D、82E、82F,克服上述彈力將上述轉換動作部件轉換于上述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而能選擇有無上述線結形成的執行。
發明2,除了與發明1所述相同的結構之外,具備利用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的位置轉換而轉換上述機線打結的執行與非執行的轉換動作部件73、73A、73B、73C、81D、81E、81F、81G、81H、和利用推壓力將該轉換動作部件維持于上述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的彈性體75、75A、75B、75C、82D、82E、82F,通過克服上述彈力將上述轉換動作部件轉換于上述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而能選擇有無上述線結形成的執行。
發明3,除了與發明2所述相同的結構之外,上述轉換機構設有以上述軸部件為中心擺動的連結動作部件72、72A、72B、72C、72D、72E、和具有上述抵靠部的上述轉換動作部件、和在上述抵靠部能與上述凸輪部靠接的上述執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上述非執行位置將上述轉換動作部件相對于上述連結動作部件嵌合鎖止的鎖止機構74、74A、74B、74C。
發明4,除了與發明2所述相同的結構之外,其特征在于上述機線打結凸輪的凸輪部能沿上述機線打結凸輪的外周調整位置。
發明5,除了與發明2所述相同的結構之外,上述轉換機構的上述轉換動作部件,通過上述凸輪部從上述機線打結凸輪的外周面的出沒,能轉換保持于使上述擺動機構擺動的上述執行位置和不使上述擺動機構擺動的上述非執行位置。
(發明效果)發明1,由于具備機線保持部件,所以在打結時能克服將第一機線線套(最末針的兩針前落針的線套)向被縫制物側的牽引而維持較長的線長,并且由于能在向被縫制物側牽引之前釋放第二機線線套,而能與第三機線線套一起將第一機線線套的端部牽引到第二機線線套的內側系緊,所以只需將機線的末端從一個線套拔出就可容易地形成不松開的牢固的線結。
此外,由于不需要零件的更換作業,所以在線結的轉換時,不需要零件組裝位置的微調作業,可以更飛快且容易迅速地進行轉換作業。
以此,即使將縫制作業的縫制物從鈕扣變更為標簽時,只要進行上述的轉換作業即可,能實現飛躍的作業效率的提高。
發明2,由于在進行牢固線結和通常線結的執行的轉換時,只要進行克服彈性體的彈力將轉換動作部件轉換于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的轉換動作即可完成,所以能飛快且容易地迅速進行該轉換作業。
在發明3中,由于以只操作具備抵靠部的轉換動作部件就可進行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的轉換,不必轉換操作整個轉換機構,所以能順暢地進行轉換操作。
在發明4中,由于能調節決定機線保持部件的動作時刻的凸輪部件的位置,所以即使以高速進行運針,也能以準確的動作時刻進行機線打結。
在發明5中,由于能利用凸輪部的出沒操作進行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的轉換,不需要轉換操作整個機線打結凸輪,所以能順暢地進行轉換操作。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鏈式線跡縫紉機側面圖。
圖2是鏈式線跡縫紉機的立體圖。
圖3是鏈式線跡縫紉機的省略了局部的立體圖。
圖4是從圖3的箭頭F方向所見的鏈式線跡縫紉機的立體圖。
圖5是針數調節機構及機線打結機構的放大圖,是將轉換動作部件轉換到執行位置狀態的動作說明圖。
圖6是針數調節機構及機線打結機構的放大圖,是將轉換動作部件轉換到非執行位置狀態的動作說明圖。
圖7(A)是鈕扣用保持機構的局部立體圖,圖7(B)是標簽用保持機構的局部立體圖。
圖8是機線打結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9(A)是線結形成過程的主視圖,圖9(B)是立體圖。
圖10(A)是接續圖9的線結形成過程的主視圖,圖10(B)是立體圖。
圖11(A)是接續圖10的線結形成過程的主視圖,圖11(B)是立體圖。
圖12(A)是接續圖11的線結形成過程的主視圖,圖12(B)是立體圖。
圖13(A)是接續圖12的線結形成過程的主視圖,圖13(B)是立體圖。
圖14(A)是接續圖13的線結形成過程的主視圖,圖14(B)是立體圖。
圖15(A)是接續圖14的線結形成過程的主視圖,圖15(B)是立體圖。
圖16(A)是接續圖15的線結形成過程的主視圖,圖16(B)是立體圖。
圖17(A)是接續圖16的線結形成過程的主視圖,圖17(B)是立體圖。
圖18是線結的被形成狀態的主視圖。
圖19是第二實施例其他擺動機構的立體圖。
圖20是第二實施例擺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1是第二實施例擺動機構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22是第三實施例擺動機構的立體圖。
圖23是第三實施例擺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4是第三實施例擺動機構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25是第四實施例擺動機構的立體圖。
圖26是第四實施例擺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7是第五實施例機線打結機構的主要部位的立體圖。
圖28是第五實施例機線打結機構的主要部位的分解立體圖。
圖29是沿圖28的V-V線的截面圖及沿圖32的W-W線的截面圖。
圖30是具備第五實施例機線打結機構的轉換機構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31是第六實施例機線打結機構的主要部位的立體圖。
圖32是第六實施例機線打結機構的主要部位的分解立體圖。
圖33是第六實施例機線打結機構的轉換機構向執行位置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34是第六實施例機線打結機構的轉換機構向非執行位置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35是第七實施例機線打結機構的主要部位的立體圖。
圖36是第七實施例機線打結機構具備的轉換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37是第七實施例機線打結機構具備的轉換機構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38是第八實施例轉換機構主要部位的分解立體圖。
圖39是第八實施例轉換機構主要部位的放大立體圖。
圖40是第八實施例轉換機構的執行機線打結時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41是第八實施例轉換機構的非執行機線打結時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42是第九實施例轉換機構主要部位的分解立體圖。
圖43是第九實施例轉換機構的執行機線打結時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44是第九實施例轉換機構的執行機線打結時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45是第九實施例轉換機構的非執行機線打結時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46是第九實施例轉換機構的非執行機線打結時的轉換動作說明圖。
圖中11-機針,12-針板,13-機梭,14-導紗器,20-機架,30-針數調節機構,31-減速軸,32-板凸輪(機線打結凸輪),60、60D、60E、60F、60G-機線打結機構,61、61F-凸輪部件(凸輪部),62-軸部件,63-機線保持部件,64、64E-連結機構,70、70A、70B、70C-擺動機構(轉換機構),70D、70E-擺動機構,71、71A、71B、71C、71D、71E-抵靠部,72、72A、72B、72C、72D、72E-連結動作部件,73、73A、73B、73C、81D、81E、81F、81G、81H-轉換動作部件,74、74A、74B、74C-鎖止機構,72a-第一配合凸部,72b-第二配合凸部,73a-第一配合凹部,73b-第二配合凹部,75、75A、75B、75C、82D、82E、82F-推壓彈簧(彈性體),80D、80E、80F、80G、80H-轉換機構,83A、84A、83C、84C、83D、84D、83E、84E、83F、84F-配合孔部,83G、84G-開口部,83H、84H-第一保持部,85A、85C、85D、86D、85E、86E、85F、86F-縫隙部,100-鏈式線跡縫紉機,B-鈕扣(縫制物),L-標簽(縫制物)。
具體實施例方式
(第一實施例的全體結構)以下,參照圖1~圖8說明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鏈式線跡縫紉機100。圖1是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的側面圖,圖2是立體圖,圖3是省略局部的立體圖。
鏈式線跡縫紉機100,具有收納或保持縫紉機各結構的機架20、作為各結構驅動源的未圖示的縫紉機電機、將來自縫紉機電機的輸出扭矩傳遞給各結構的未圖示的主軸、轉換從縫紉機電機向主軸的動力傳遞的連接和切斷的離合機構25、使機針11上下運動的機針上下運動機構35、具有與機針11協同動作并形成鏈式線跡的旋轉式機梭13(參照圖9)的未圖示的機梭機構、使由機梭13形成的機線的線套避開下降的機針的導紗器14(參照圖9)、保持縫在被縫制物即布料上的縫制物的保持機構40(45)、在縫制時決定機針與縫制物相對位置的移動機構50、用于設定縫制物縫制所需針數的針數調節機構30、縫制后進行機線打結的機線打結機構60、機線打結后進行切線的未圖示的切線機構。
(機架)機架20,如圖1及圖2所示,其整體被形成近似“コ”字狀,具有構成其下部的縫紉機底板部21、從縫紉機底板部21的一端部直立設置的縱機身部22、從縱機身部22向與縫紉機底板部21相同方向延伸的橫臂部23。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縫紉機底板部21的長度方向作為Y軸方向,將與Y軸方向垂直且機針11進行上下運動的方向作為Z軸方向,將與Y軸方向及Z軸方向垂直的方向作為X軸方向。
(各軸的連結)在縫紉機底板部21內沿X軸方向能旋轉地配置主軸,能從縫紉機電機通過離合機構進行旋轉驅動。
此外,在縫紉機底板內部沿Y軸方向能旋轉地配置機梭機構的梭軸,并能從主軸通過螺旋齒輪以與主軸相等速度進行旋轉驅動。
此外,在縫紉機底板內部沿X軸方向能旋轉地配置針數調節機構30的減速軸31,并被安裝在梭軸的縱機身部22側端部的渦輪齒輪以規定的減速比施加旋轉驅動力。
此外,還在縫紉機底板內部沿X軸方向能旋轉地配置了使針數調節機構30與離合機構連動的連動軸34。
(針數調節機構)圖4是從圖3的箭頭F方向所見的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的立體圖,只示出了設于縫紉機底板部21的針數調節機構30及機線打結機構60。此外,圖5及圖6是針數調節機構30及機線打結機構60的放大立體圖。
如這些圖所示,針數調節機構30,具有被安裝在梭軸上的未圖示的渦輪齒輪、具備與渦輪齒輪嚙合的直齒輪且相對于主軸以規定的減速比進行旋轉驅動的上述減速軸31、被設在減速軸31的一端部的近似呈圓板狀的板凸輪32(參照圖4~圖7)、用于實現與離合機構25連動的連動軸34、根端部被固定支撐于連動軸34的一端部并且擺動端部與板凸輪32的外周配合的調節臂33、向板凸輪32的外周推壓調節臂33的未圖示的彈簧。
上述針數調節機構30的渦輪齒輪和減速軸的直齒輪,可以更換為齒距和齒數不同的其他齒輪,以此可以調節減速軸的減速比。減速軸31,根據用于縫制縫制物的針數能進行適當選擇。例如,縫制物是具有四個穿線孔的鈕扣,由于每兩個孔以12針的針數進行縫制時合計需要24針的針數,所以使用減速比為24的渦輪齒輪和直齒輪。此外同樣,當縫制物是標簽,并以10針進行縫制時使用減速比為10的渦輪齒輪和直齒輪。
即,減速軸31,能以相對于主軸通過選擇齒輪所設定的減速比進行旋轉驅動。
板凸輪32,被固定保持在減速軸31上并與其一起進行旋轉,并且其形狀大致為圓形并在其外周的局部形成了凹部32a。
調節臂33,被固定保持在連動軸34上并且以該連動軸34為中心進行擺動。此外,調節臂33,其擺動端部被壓在板凸輪32的外周上,只是在插入板凸輪32的凹部32a時向板凸輪32的中心側進行擺動。
板凸輪32的凹部32a,是為了計算縫制物的縫制所需要的一系列針數而設置的,并按照該計數,執行運針的暫時停止、切線、機線打結等。
例如,在進行上述四孔鈕扣的縫制時由于要進行兩次切線,所以凹部32a被設在板凸輪32外周的直徑方向兩端部。此外,在標簽的場合下,由于只進行一次切線所以只設一個凹部32a。
(離合機構)離合機構25,如圖1~圖3所示,是與計算被設定針數的針數調節機構30連動并轉換與縫紉機主軸的驅動力連接和切斷的機構,具有被縫紉機電機通過未圖示的同步帶旋轉驅動的主動帶輪26、能與主動帶輪26接觸和分離的從動帶輪27、以前端部上下擺動轉換與從動帶輪27的接觸和分離的轉換桿28、制止從接觸狀態轉換到分離狀態惰性旋轉的從動帶輪27的剎車杠桿29。
上述轉換桿28和剎車杠桿29整體地被連動軸34固定支撐,并以連動軸34為中心進行擺動。
轉換桿28,利用以連動軸34為中心的擺動將其擺動端部轉換于上位置和下位置,處于上位置(圖示的狀態)時將主動帶輪26推壓到從動帶輪27側,并且在下位置解除推壓狀態。如上所述,在連動軸34上,與調節臂33連結,當調節臂33與板凸輪32的凹部32a嚙合時將轉換桿28轉換到下位置,當從凹部32a脫離時將轉換桿28轉換到上位置。
即,當調節臂33與板凸輪32的凹部32a嚙合時從主動帶輪向從動帶輪的動力傳遞被切斷,當調節臂33從凹部32a脫離時能進行動力傳遞。
剎車杠桿29,其擺動端部利用以連動軸34為中心的擺動進行上下運動,并被樞軸支撐為能利用下降與從動帶輪27的外周面滑動接觸。
從動帶輪27被固定支撐在主軸上,從主動帶輪26傳遞來的動力通過從動帶輪27被傳遞給主軸。
此外,在從動帶輪27外周的規定位置形成了嵌合部,一旦進行旋轉的從動帶輪27的嵌合部與剎車杠桿29的前端部嚙合則對從動帶輪27起到制動作用。
此外,上述的轉換桿28及剎車杠桿29,各個擺動端部通過人為地進行操作的啟動踏板被向上方擺動操作。即,由于在縫紉機電機啟動時,針數調節機構30的調節臂33的前端部以保持嵌合于板凸輪32的凹部32a的狀態不向主軸傳遞動力,所以利用驅動踏板人為地進行傳遞。
一旦進行向主軸的動力傳遞,則由于從主軸通過機梭軸減速軸也開始轉動,所以即使腳從啟動踏板離開,調節臂33也被維持從板凸輪32的凹部32a脫離的狀態。
并且,當主軸進行了設定針數數量的旋轉時,由于調節臂33再次與板凸輪32的凹部32a嵌合所以切斷了從主動帶輪26向從動帶輪27的動力傳遞。此外,雖然從動帶輪27進行惰性旋轉,但當其外周的嵌合部插入了剎車杠桿29的前端部時與該前端部嚙合,制動力起作用并停止了從動帶輪27及主軸的惰性旋轉。
(機針上下運動機構)機針上下運動機構35,具有沿上下配置于縱機身部22內并且通過偏心凸輪下端部與主軸連結的未圖示的連桿、保持機針11并且在橫臂部23的前端部能上下運動地被支撐的針桿36、在橫臂部23的部能擺動地被支撐的擺動臂37。
連桿的上端部與擺動臂37的一端部連結,擺動臂37的另一端部以只傳遞因其擺動的上下運動變位的狀態與針桿36連結。因此,通過偏心凸輪與主軸同步進行上下運動的連桿的上下運動驅動力,通過擺動臂37被傳遞給針桿36,機針11與主軸的旋轉同步進行上下運動。
(機梭機構及導紗器)機梭機構,具有上述的梭軸、在設于縫紉機底板部21前端上面的針板12的下側被梭軸支撐的機梭13。
機梭13,具有用于從下降到針板12下方的機針11捕捉機線的尖銳的尖角,當利用梭軸進行全旋轉圓周運動的尖角位于上方位置時捕捉機線,并通過向下方移動將機線線套向下方拉長。然后,當尖角再次朝向上方,從后來下降的機針11捕捉了機線時,從尖角釋放前一次的機線線套以將后來的線套繞在該線套上,重復該動作以進行單線鏈式縫紉。
導紗器14被設在針板12和機梭13之間,利用設于梭軸上的兩個凸輪在每一次運針能描繪三角形軌跡地移動,進行將被機梭13捕捉的機線線套能不與因下一次運針而下降的機針干涉的拉靠動作。
(保持機構)保持縫制物的保持機構40(45),如圖1及圖2所示,其在縫紉機底板部21的上面沿Y軸方向延伸,被支撐于縫紉機底板部21上且其前端部能沿X-Y平面自由地移動。
此外,保持機構40(45),如圖7所示,根據縫制物的種類使用了其前端部構造不同的機構。
即,在以鈕扣B作為縫制物時,如圖7(A)所示,使用了具備朝向前端側延伸的一對夾持爪41、41和將該夾持爪41、41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推壓的未圖示的彈簧的保持機構40。鈕扣B以被夾持于各夾持爪41、41的狀態被進行保持。
此外,在以標簽L作為縫制物時,如圖7(B)所示,使用了具備朝向前端側延伸的板狀框體46、壓住設在框內側部分的標簽L的鎖止爪47的保持機構45。
(移動機構)
移動機構50,如圖3所示,其具有被固定支撐在上述減速軸31上的未圖示的前后移動用槽凸輪、被固定支撐在減速軸31上的未圖示的左右移動用槽凸輪、通過與前后移動用槽凸輪的凸輪槽配合的銷子向保持機構40的底板40施加Y軸方向的移動力的前后移動用傳遞機構51、通過與左右移動用槽凸輪的凸輪槽配合的銷子向保持機構40的底板40施加X軸方向移動力的左右移動用傳遞機構52。
前后移動用槽凸輪及左右移動用槽凸輪,都是圓板狀并在其周面上形成了槽。以在各槽中分別插入了各傳遞機構的銷子的狀態配合,各凸輪被減速軸旋轉驅動,以根據槽形狀對各銷子賦予向X軸方向的變位。
前后移動用傳遞機構51,主要由被樞軸支撐于縫紉機底板部21上的轉動臂或連桿體構成,銷子將從前后移動用槽凸輪接受的向X軸方向的移動變位轉換成向Y軸方向的移動變位并傳遞給保持機構40(45)。
此外,左右移動用傳遞機構52,也主要由被樞軸支撐于縫紉機底板部21上的轉動臂或連桿體構成,銷子將從左右移動用槽凸輪接受的向X軸方向的移動變位傳遞給保持機構40(45)。
即,移動機構50,根據各凸輪的槽形狀,每次運針決定保持機構40(45)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的移動位置,以此,能在被保持機構40(45)保持的縫制物的規定位置進行機針11的落針。
此外,如上所述,減速軸由于在進行縫制物的縫制所需要針數的運針期間能轉一周地進行動力傳遞,前后移動用槽凸輪及左右移動用槽凸輪,都形成了用于進行縫制所需要全針數移動的槽。
此外,在進行運針方式不同的運針時或縫制所需要的針數不同時,需要更換形成了與其適應的凸輪槽的其他各移動用槽凸輪。
(切線機構)切線機構,具有被設在針板12和機梭13之間的固定切刀16及可動切刀15(參照圖17)、傳遞來自主軸的可動切刀15切斷動作的動力的傳遞機構、轉換傳遞機構動力傳遞的連接和切斷的轉換機構。
上述轉換機構,利用針數調節機構30的調節臂33與板凸輪32的凹部32a嵌合時的連動軸34的轉動連接從主軸向可動切刀15的動力傳遞,利用從調節臂33與板凸輪32的凹部32a嵌合到從動帶輪27進行惰性轉動且被剎車杠桿29制動為止的主軸約一轉的驅動力,使可動切刀15進行往復動作并在機線的末端部進行切斷。
(機線打結機構)圖8是機線打結機構60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4~圖6及圖8所示,機線打結機構60,具有作為將具有作為凸輪部的凸輪部件61的打結凸輪的板凸輪32、具有與凸輪部件61靠接的抵靠部71,且利用該抵靠部71和凸輪部件61的靠接能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地被樞軸支撐的擺動機構70、在針板12的下方被能往復轉動支撐,并且利用轉動保持從最末針起由兩針前落針形成的第一線套的機線保持部63、連結擺動機構70的擺動部位和機線保持部63的連結機構64。
并且,上述擺動機構70具有轉換由機線保持部63的執行機線打結及非執行機線打結的轉換機構的功能。
上述機線保持部63,具有與在特開平9-290081號公報的發明詳細說明的敘述中作為「機線打結板」說明的部件大致相同的構造,是在縫制中以相同的時刻進行相同的動作,并實現相同作用效果的部件。
即,機線保持部63,被設置在針板12和切線機構的各切刀15、16之間(參照圖17(A)、(B)),其根端部能轉動地被樞軸支撐在縫紉機底板上,與擺動機構70連結并保持從最末針由兩針前的落針形成的第一線套。
并且,其轉動端部具有利用向一方的轉動(前進轉動)能捕捉機線且利用向相反方向轉動(后退轉動)能釋放機線的爪狀部,并且被配置為該轉動端部的轉動軌跡能通過機針上下運動通道的附近。此外,將利用上述前進轉動能捕捉機線的位置作為機線保持部63的機線保持位置。
上述針數調節機構30的板凸輪32具備以規定的時刻往復驅動上述機線保持部63的機線打結凸輪的功能。即,板凸輪32是被固定支撐于減速軸31上的圓形外接凸輪,裝備了具有朝其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凸起的凸輪部件61。
此外,上述板凸輪32的凹部32a被形成于能與調節臂33配合但不能與擺動機構70的抵靠部71配合的位置,凸輪部件61的凸起被設置為能與抵靠部71配合但不能與調節臂33配合的配置。
此外,板凸輪32除了凸輪部件61的凸起部分以外能沿距減速軸31等距離的圓形外周與抵靠部71靠接。
凸輪部件61,通過圓弧狀的長孔被螺絲固定在板凸輪32上,利用操作螺絲能沿板凸輪32的外周移動定位地進行安裝。以此,可以調節在板凸輪32轉動時凸輪部件61與抵靠部71的靠接時間(減速軸的角度)。
連結機構64,由連結了擺動機構70和機線保持部63的多個連桿體構成。
即,連結機構64的一端部,被連結于利用擺動機構70的凸輪部件61和抵靠部71的靠接進行擺動的部位,另一端部,被連結于機線保持部63的支軸附近。
并且,連結機構64,實現了擺動機構70與機線保持部63的連結,以便能在凸輪部件61利用板凸輪32的轉動向推壓抵靠部71的方向轉動時使機線保持部63向前進轉動方向轉動,在凸輪部件61利用板凸輪32的轉動通過抵靠部71且該抵靠部71向返回原來位置的方向轉動時使機線保持部63向后退轉動方向轉動。
擺動機構70,具有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的連結動作部件72、具有抵靠部71并且以與連結動作部件72重疊的狀態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的轉換動作部件73、被設在兩個動作部件72、73之間,使轉換動作部件73位于抵靠部71能與凸輪部件61靠接的執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非執行位置地與連結動作部件72嵌合鎖止的鎖止機構74、作為以彈力維持與轉換動作部件73的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嵌合鎖止狀態的彈性體的推壓彈簧75。
即,在上述執行位置,利用凸輪部件61能與抵靠部71靠接,在該靠接時連結動作部件72及轉換動作部件73可以擺動,并且可以通過連結機構使機線保持部件63前進轉動并執行機線打結,在上述非執行位置,由于凸輪部件61不能與抵靠部71靠接,機線保持部件63完全不進行擺動動作,可以不執行機線打結。
連結動作部件72被沿X軸方向的軸部件62樞軸支撐,被配置在縫紉機底板部21的側面且與板凸輪32鄰接。
該連結動作部件72,在從軸部件62離開的擺動部位上,與上述連結機構64的一端部連結。
并且,該連結動作部件72,具有構成鎖止機構74的一部分的第一及第二凸部72a、72b。此外,在連結動作部件72上,安裝了向與該連結動作部件72連結的轉換動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推壓接觸板凸輪32外周的轉動方向對連結動作部件72施加壓力的拉伸彈簧76。
轉換動作部件73,以與連結動作部件72重疊的狀態被軸部件62樞軸支撐,具有抵靠部71。并且,該轉換動作部件73具備構成鎖止機構74的一部分的近似“コ”字狀的第一及第二凹部73a、73b。
各配合凹部73a、73b,都朝向連結動作部件72開口,并以使轉換動作部件73與連結動作部件72重疊的方式能將任何一方的配合凹部73a、73b嵌合于一方的配合凸部72a、72b。此外,轉換動作部件73和連結動作部件72,在任何的配合凹部73a、73b和任何的凸部72a、72b嵌合的狀態下,能一體地進行轉動。
此外,第一配合凸部72a、第二配合凸部72b、第一配合凹部73a、第二配合凹部73b的相對配置被設置為在第一配合凸部72a與第一配合凹部73a嵌合的狀態下,如圖5所示,轉換動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位于靠接板凸輪32外周的位置(執行位置),在第二配合凸部72b與第二配合凹部73b嵌合的狀態下,如圖6所示,轉換動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位于從板凸輪32離開且凸輪部件61達不到的位置(非執行位置)。
并且,如上所述,在連結動作部件72上安裝了將抵靠部71推壓接觸在板凸輪32的外周上的拉伸彈簧76,但設有在上述轉換動作部件73位于執行位置的狀態下,抵靠部71不能向板凸輪32外周更深側(減速軸側)轉動超過規定距離的未圖示的擋塊。以此,在非執行位置,抵靠部71能維持達不到凸輪部件61前端的位置。
此外,在轉換動作部件73上,還并排設置了向連結動作部件72側推壓的推壓彈簧75。以此,轉換動作部件73的配合凹部73a或73b,可以維持與連結動作部件72的配合凸部72a或72b嵌合的狀態。
此外,在進行執行位置與非執行位置的轉換時,利用手動操作克服推壓彈簧75將轉換動作部件73從連結動作部件72拉開,能進行位置轉換地使其轉動以便利用推壓彈簧75嵌合,并維持該狀態。
(鏈式線跡縫紉機的動作說明)以下,進行由上述結構構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的動作說明。首先,在以鈕扣作為縫制物進行縫制時,將保持機構40安裝在縫紉機底板部21的上面,在其一對夾持爪41之間夾持了鈕扣,在保持機構40和針板12之間安置被縫制的布料C。
此外,為了進行牢固的機線打結的執行,克服推壓彈簧75并牽引轉換動作部件73,將第一配合凹部73a與第一配合凸部72a位置對齊并返回連結動作部件72側。以此,轉換動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位于執行位置,與板凸輪32外周靠接。
然后,當開始縫紉機電機的驅動、踩踏啟動踏板時,調節臂33從板凸輪32的凹部32a脫離,利用與其相隨的連動軸34的轉動,轉換桿28和剎車杠桿29向上方轉動并向主軸、梭軸、減速軸31傳遞旋轉驅動力。因此,鈕扣B進行規定的移動且進行運針,由機梭13依次形成線跡。
然后,在設定針數的最末針的兩針前的落針以后當機針11從上升的狀態(圖9)到機針11位于最末針的一針前的落針位置(圖示右側的鈕扣孔)時,向箭頭方向旋轉的板凸輪32的凸輪部件61與抵靠部71靠接并使擺動機構70轉動,通過連結機構64使機線保持部63前進轉動。以此,如圖10所示,由最末針的兩針前的落針形成的線套L1(第一機線線套L1)被掛在機線保持部63的前端部,即使由未圖示的眾所周知的挑線桿向布料側牽引也能將線套確保為一定的長度。
然后,進行最末針的一針前的落針,機梭13開始捕捉將該機線L,導紗器14從機線保持部件63的下部撥動在單側(圖示的左側)由最末針的兩針前的落針形成的第一線套L1,機線保持部件63在規定的位置保持第一線套L1(圖11)并使機線L彎曲,且保持形成第一線套L1的機線長度比通常的機線長。然后,機針11上升,導紗器14從線套L1離開,機梭13捕捉機線L并與第一線套L1纏繞由最末針的一針前的落針形成線套L2(第二線套L2),第一線套L1脫離機梭13,機針11上升(圖12)。
此時,最末針在與一針前的落針的鈕扣孔相同的鈕扣孔上開始落針,導紗器14將第二線套L2靠向單側(圖示的左側),機梭13開始捕捉機線L(圖13)。
然后,機梭13開始將機線L纏繞于第二線套L2,導紗器14從第二線套L2離開(圖14)。隨后,機線保持部件63在被向布料C拉靠前釋放第二線套L2。以此,形成了用纏繞于第二線套L2的最末針的落針形成的線套L3(第三線套L3)(圖15)。
然后,機針11再上升,第三線套L3被拉下(圖16)。此時,如前所述,由于機線保持部件63捕捉第一線套L1的一根線并以使機線彎曲的狀態形成了第二線套L2,所以第二線套L2部分的機線長度被保持得比以往長,可以與第三線套L3一起牽引第一線套L1并纏繞于第二線套L2(圖17)。
在此狀態下拉下第三線套L3,當第三線套L3被可動切刀15、固定切刀16切斷時,可以形成第一線套L1形成的線結部分被第二線套L2形成的線結部分纏緊的牢固的線結(圖18)。
然后,調節臂33與板凸輪32的凹部32a嵌合,利用與其相隨的連動軸34的轉動,使轉換桿28和剎車杠桿29向下方轉動并切斷向主軸、梭軸、減速軸31的旋轉動力。然后,當惰性轉動的從動帶輪27旋轉到嵌合部時,旋轉被剎車杠桿29制動。
另一方面,利用連動軸34的轉動,從主軸向切線機構的可動切刀15傳遞往復轉動動作的驅動力,在惰性轉動的從動帶輪27被制動為止的期間,最末針線套的一端被切斷,縫制作業結束。
在進行以標簽L作為縫制物的縫制時,將保持機構45安裝在縫紉機底板部21的上面,在框體46內側將標簽L配置在鎖止爪47的下側,在保持機構45和針板12之間安置被縫制的布料。
由于在縫制標簽L中不執行牢固打結,所以克服推壓彈簧75拉伸轉換動作部件73,將第二配合凹部73b與第二配合凸部72b位置對齊并返回連結動作部件72側。以此,轉換動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位于非執行位置,從板凸輪32外周離開。
隨后的縫紉機動作,與縫制鈕扣相同。但是,由于轉換動作部件73的抵靠部71被設定在非執行位置,所以機線保持部63的旋轉沒有終止,兩針前的線套沒有被引進一針前的線套,執行了容易解開的線結并在進行了切線之后結束縫制作業。
(第一實施例的效果)上述鏈式線跡縫紉機100,在利用機線打結機構60進行牢固線結和通常線結的執行轉換時,能以簡單的操作完成克服推壓彈簧75的彈力進行將轉換動作部件73轉換于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的轉換動作,所以能飛快且容易迅速地進行該轉換操作。
此外,由于不需要零件的更換作業,所以在轉換線結時,不需要零件組合位置的微調整作業,可以更飛快且容易迅速地進行該轉換操作。
以此,即使將縫制作業的縫制物在鈕扣B和標簽L之間改變時,只要進行上述的轉換即可,能實現飛躍的作業效率的提高。
并且,由于能調節左右機線保持部件63動作時間的凸輪部件61的位置調節,所以即使以高速進行運針,也能以準確動作時間使機線保持部件63動作并進行機線打結。
(其他)此外,以同一部件實現了上述針數調節機構30的板凸輪32、和機線打結機構60的結線凸輪的通用化,但它們也可以是分別被固定安裝于連動軸34上的單獨的凸輪。
(第二實施例)作為第二實施例,與上述擺動機構70一樣,參照圖19~圖21說明具有作為能容易地轉換有無牢固機線打結的執行的轉換機構功能的其他擺動機構70A的實例。圖19是擺動機構70A的立體圖,圖20是分解圖,圖21是轉換動作說明圖。此外,主要說明與鏈式線跡縫紉機的不同點,與上述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相同的結構使用了相同的符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
擺動機構70A,具有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的連結動作部件72A、具有抵靠部71A的轉換動作部件73A、被設在兩個動作部件72A、73A之間,使轉換動作部件73A位于抵靠部71A能與凸輪部件61靠接的執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非執行位置地與連結動作部件72A嵌合鎖止的鎖止機構74A、作為以彈力維持與轉換動作部件73A的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嵌合鎖止狀態的彈性體的推壓彈簧75A。
連結動作部件72A,其中央部被沿X軸方向的軸部件62樞軸支撐,被配置在縫紉機底板部21的側面且與板凸輪32鄰接。
該連結動作部件72A,在從軸部件62離開的擺動部位81A上,與上述連結機構64的一端部連結。
并且,該連結動作部件72A,具有向板凸輪32側的延伸部82A,在該延伸部82A上,以貫通狀態形成了沿其延伸方向排列的構成鎖止機構74A的一部分的第一及第二配合孔部83A、84A。這些配合孔部83A、84A內徑相等,并被比這些內徑狹窄的寬度的縫隙部85A連結。
此外,在該連結動作部件72A上,安裝了向與該連結動作部件72A連結的轉換動作部件73A的抵靠部71A推壓接觸板凸輪32外周的轉動方向對連結動作部件72A施加壓力的拉伸彈簧。
此外,設有在轉換動作部件73A處于執行位置的狀態下,抵靠部71A不能向板凸輪32外周更深側(減速軸側)轉動超過規定距離的未圖示的擋塊。以此,在非執行位置,抵靠部71A能維持達不到凸輪部件61前端的位置。
轉換動作部件73A,具有軸部91A、被固定安裝于軸部91A兩端部比軸部91A直徑大的頭部92A、93A。此外,軸部91A被插入上述配合孔部83A或84A中,并且,以在頭部93A側被插入推壓彈簧75A及套筒狀的抵靠部71A的狀態,將轉換動作部件73A安裝于連結動作部件72A上。
即,在頭部92A及93A之間,以夾持連結動作部件72A的延伸部82A、推壓彈簧75A及抵靠部71A的狀態將轉換動作部件73A安裝在連結動作部件72A上。
此外,軸部91A的外徑被設定為比縫隙部85A寬,并能插入配合孔部83A、84A的大小。
并且,在軸部91A的中途頭部92A附近形成構成鎖止機構74A一部分的小直徑部94A。該小直徑部94A的外徑被設定得比縫隙部85A的寬度小,小直徑部94A的寬度被設定的比連結動作部件72A的板厚寬。
根據該結構,轉換動作部件73A在被安裝于連結動作部件72A的狀態下,頭部92A處于被推壓彈簧75A壓接在連結動作部件72A上的狀態,維持了位于配合孔部83A或84A中任一個位置上的狀態。
此外,如圖21所示,利用手動操作克服推壓彈簧75A將頭部92A從連結動作部件72A離開地拉伸,以將軸部91A的小直徑部94A插入縫隙部85A的方式可以在配合孔部83A和84A之間移動轉換動作部件73A。
此外,配合孔部83A的位置被設定為,當轉換動作部件73A位于配合孔部83A時抵靠部71A位于能與板凸輪32的外周面靠接的執行位置。
此外,配合孔部84A的位置被設定為,當轉換動作部件73A位于配合孔部84A時抵靠部71A能位于從板凸輪32的凸輪部件61離開的非執行位置。
根據該結構,擺動機構70A可以起到與擺動機構70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三實施例)作為第三實施例,與上述擺動機構70一樣,參照圖22~圖24說明具有作為能容易地轉換有無牢固機線打結的執行的轉換機構功能的其他擺動機構70B的實例。圖22是擺動機構70B的立體圖,圖23是分解圖,圖24是轉換動作說明圖。此外,主要說明與鏈式線跡縫紉機的不同點,與上述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相同的結構使用了相同的符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
擺動機構70B,具有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的連結動作部件72B、具備抵靠部71B的轉換動作部件73B、被設在兩個動作部件72B、73B之間,使轉換動作部件73B位于抵靠部71B能與凸輪部件61靠接的執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非執行位置地與連結動作部件72B嵌合鎖止的鎖止機構74B、作為以彈力維持與轉換動作部件73B的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嵌合鎖止狀態的彈性體的推壓彈簧75B。
連結動作部件72B,其中央部被沿X軸方向的軸部件62樞軸支撐,被配置在縫紉機底板部21的側面且與板凸輪32鄰接。
該連結動作部件72B,在從軸部件62離開的擺動部位81B上與上述連結機構64的一端部連結。
并且,該連結動作部件72B具有向板凸輪32側的延伸部82B,在該延伸部82B的前端部以貫通狀態形成有配合孔部83B,在配合孔部83B的內周面上形成了從連結動作部件72B的前面到背面的槽部84B。此外,在配合孔部83B的一端開口側(連結動作部件72B的前面側),以與槽部84B相等的寬度且以不達到連結動作部件72B背面的深度形成了凹部85B。
此外,在連結動作部件72B上安裝有向與該連結動作部件72B連結的轉換動作部件73B的抵靠部71B推壓接觸板凸輪32外周的轉動方向對連結動作部件72B施加壓力的未圖示的拉伸彈簧。
此外,設有在轉換動作部件73B處于執行位置的狀態下,抵靠部71B不能向板凸輪32外周更深側(減速軸側)轉動超過規定距離的未圖示的擋塊。以此,在非執行位置,抵靠部71B能維持達不到凸輪部件61前端的位置。
轉換動作部件73B具有軸部91B、被固定安裝于軸部91B兩端部比軸部91B直徑大的頭部92B、93B。此外,軸部91B被插入上述配合孔部83B中,并且,以在頭部93B側被插入推壓彈簧75B及套筒狀的抵靠部71B的狀態,將轉換動作部件73B安裝于連結動作部件72B上。
即,在頭部92B及93B之間以夾著連結動作部件72B的延伸部82B、推壓彈簧75B及抵靠部71B的狀態將轉換動作部件73B安裝在連結動作部件72B上。
此外,軸部91B的外徑被設定為能插入配合孔部83B的大小。
并且,在軸部91B的外周面上從頭部92B側端部到軸部91B長度方向中間位置為止形成軌道狀的凸部94B。
該凸部94B的寬度被設定得比槽部84B窄,當將軸部91B插入配合孔部83B時,能使凸部94B在槽部84B內滑動。
即,鎖止機構74B由上述的配合孔部83B、槽部84B、凹部85B及凸部94B構成。
根據該結構,轉換動作部件73B,以將其軸部91B插入配合孔部83B且將凸部94B插入槽部84B內的狀態,被安裝于連結動作部件72B上的狀態下,頭部92B維持被推壓彈簧75B壓接在連結動作部件72B上的狀態。即,如圖22所示,軸部91B被插入到最深處,成為抵靠部71B處于離延伸部82B最遠的位置的狀態。
此外,克服推壓彈簧75B能從凸部94B的前端部離開地拉出頭部92B,當轉動操作軸部91B將凸部94B的前端部插入凹部85B時,如圖24所示,軸部91B只能插入到淺處,轉換為抵靠部71B距延伸部82B最近的狀態。
此外,進行了軸部91B的長度設定,以便能在軸部91B插入到最深處,抵靠部71B位于距延伸部82B最遠的位置時抵靠部71B處于能與板凸輪32的外周靠接的執行位置。
此外,進行了凸部94B的長度設定,以便能在軸部91B只能插入到淺處,抵靠部71B位于距延伸部82B最近的位置時抵靠部71B處于距板凸輪32的凸輪部件61不能到達的非執行位置。
根據該結構,擺動機構70B可以獲得與擺動機構70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四實施例)作為第四實施例,與上述擺動機構70一樣,參照圖25~圖26說明具有作為能容易地轉換有無牢固機線打結的執行的轉換機構功能的其他擺動機構70C的實例。圖25是擺動機構70C的主視圖,圖26是分解立體圖。此外,主要說明與鏈式線跡縫紉機的不同點,與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相同的結構使用了相同的符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
擺動機構70C,具有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的連結動作部件72C、具有抵靠部71C并且以與連結動作部件72C重疊的狀態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的轉換動作部件73C、被設在兩個動作部件72C、73C之間,使轉換動作部件73C位于抵靠部71C能與凸輪部件61靠接的執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非執行位置地與連結動作部件72C嵌合鎖止的鎖止機構74C、作為以彈力維持與轉換動作部件73C的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嵌合鎖止狀態的彈性體的推壓彈簧75C。
連結動作部件72C,其中央部被沿X軸方向的軸部件62樞軸支撐,被配置在縫紉機底板部21的側面且與板凸輪32鄰接。
該連結動作部件72C,在從軸部件62離開的擺動部位81C上,與上述連結機構64的一端部連結。
并且,該連結動作部件72C,以貫通狀態形成了構成鎖止機構74C一部分的第一及第二配合孔部83D、84C。這些配合孔部83C、84C內徑相等,并被沿軸部件62為中心的圓弧方向形成的比各配合孔部83C、84C內徑狹窄寬度的縫隙部85C連結。
此外,在該連結動作部件72C上安裝了向與該連結動作部件72C連結的轉換動作部件73C的抵靠部71C推壓接觸板凸輪32外周的轉動方向對連結動作部件72C施加壓力的拉伸彈簧76C。
此外,設有在轉換動作部件73C處于執行位置的狀態下,抵靠部71C不能向板凸輪32外周更深側(減速軸側)轉動超過規定距離的未圖示的擋塊。以此,在非執行位置,抵靠部71C能維持達不到凸輪部件61前端的位置。
轉換動作部件73C,以與連結動作部件72C重合的狀態被軸部件62樞軸支撐,具有圓桿狀的抵靠部71C。該抵靠部71C被配置為位于從軸部件62離開的位置,并且利用鎖止機構74C相對于連結動作部件72C以將轉換動作部件73C轉換到執行位置狀態能與板凸輪32的外周靠接。
鎖止機構74C,具有被設在連結動作部件72C上的相互相同直徑的第一及第二配合孔部83C、84C及縫隙部85C、通過分段螺絲87C被轉換動作部件73C支撐并且能有選擇地插入第一配合孔部83C和第二配合孔部84C的轉換把手86C。
轉換把手86C,呈筒狀,其一端部與其他部分相比被形成了小直徑,另一端部為了在對各配合孔部83C、84C插拔時容易把握住被形成了大直徑。并且,轉換把手86C的一端部,其直徑的大小被設定為能插入各配合孔部83C、84C但不能插入縫隙部85C。
在轉換把手86C的內側收納了上述推壓彈簧75C并且分段螺絲87C穿過推壓彈簧75C和轉換把手86C的中心。該分段螺絲87C,其前端部被螺紋固定在轉換動作部件73C的螺孔77C中,以壓縮狀態保持推壓彈簧75C。利用該推壓彈簧75C的壓縮,轉換把手86C被向向插入各配合孔部83C、84C的方向施加壓力。
鎖止機構74C,利用推壓彈簧75C彈性,維持轉換把手86C被插入各配合孔部83C、84C的任何一方的狀態,并能以軸部件62為中心使連結動作部件72C和轉換動作部件73C一起轉動。
并且,在轉換把手86C被插入各配合孔部83C、84C的任何一方的狀態下,當克服推壓彈簧75C將該轉換把手86C拉出時,由于內側的分段螺絲87C被設定為能通過轉換把手86C的外徑,所以能跨過該縫隙部85C,在配合孔部83C和84C之間能以連結了轉換動作部件73C的狀態移動轉換把手86C。
另一方面,第一配合孔部83C的位置被設定為當插入了調整把手86C時,被轉換動作部件73C保持的抵靠部71C能位于與板凸輪32的外周靠接的執行位置(圖25的雙點劃線位置)。根據該位置設定,當利用板凸輪32轉動在凸輪部件61上靠接了抵靠部71C時連結動作部件72C和轉換動作部件73C同時轉動,可以將機線保持部件63移動到機線保持位置并執行機線打結。
此外,第二配合孔部84C的位置被設定為當插入了調整把手86C時,被轉換動作部件73C保持的抵靠部71C能位于從板凸輪32的外周離開的非執行位置(圖25的實線位置)。根據該位置設定,即使板凸輪32轉動凸輪部件61也碰不到抵靠部71C,由于連結動作部件72C和轉換動作部件73C不進行轉動,所以能不執行機線打結。
根據上述結構,在擺動機構70C上利用鎖止機構74C的推壓彈簧75C的彈性,維持了在各配合孔部83C、84C的任何一方插入轉換把手86C的狀態,并能維持機線打結的執行或非執行狀態,利用克服推壓彈簧75C的彈力將轉換把手86C從配合孔部83C或84C拉出并且在配合孔部83C與84C之間使其移動并有選擇地插入,可以轉換機線打結的執行或非執行的設定。
根據該結構,擺動機構70C可以獲得與擺動機構70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五實施例)作為第五實施例,參照圖27~圖30說明其他機線打結機構60D的實例。圖27是機線打結機構60D的主要部位立體圖,圖28是分解立體圖,圖29是沿圖28的V-V線的截面圖,圖30是具備機線打結機構60D的轉換機構80D的轉換動作說明圖。此外,主要說明與鏈式線跡縫紉機的不同點,與上述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相同的結構使用了相同的符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
該機線打結機構60D,其特征在于在擺動機構70D和連結機構64之間設置了轉換由機線保持部件63的機線打結的執行和非執行的轉換機構80D。
即,機線打結機構60D,具有具備凸輪部件61的板凸輪32、具有與凸輪部件61靠接的抵靠部71D,且利用該抵靠部71D與凸輪部件61的靠接能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地被樞軸支撐的擺動機構70D、被能往復轉動地支撐在針板12的下方,并且利用轉動保持由從最末針兩針前的落針形成的第一線套的機線保持部件63、連結擺動機構70D的擺動部位和機線保持部件63的連結機構64、轉換利用機線保持部件63的打結執行和非執行的轉換機構80D。
首先,擺動機構70D,具有具備與凸輪部件61靠接的抵靠部71D并且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的連結動作部件72D、向該連結動作部件72D的抵靠部71D推壓接觸板凸輪32的外周的轉動方向對連結動作部件72D施加壓力的拉伸彈簧76D。
連結動作部件72D,其中央部被沿X軸方向的軸部件62樞軸支撐,被配置在縫紉機底板部21的側面且與板凸輪32鄰接。
該連結動作部件72D,在離開軸部件62沿X軸方向折彎形成的擺動部位73D上,通過轉換機構80D與上述連結機構64的一端連結。
此外,連結動作部件72D,在從軸部件62離開的另外的擺動部位74D上,連結了拉伸彈簧76D,并對抵靠部71D施加彈力以便能向推壓板凸輪32外周的方向轉動。
此外,當抵靠部71D利用板凸輪32的轉動動作與凸輪部件61靠接時,能向與拉伸彈簧76D施加彈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
轉換機構80D,具有利用位置轉換操作而轉換連結動作部件72D的擺動部位73D和連結機構64的連結與切斷的轉換動作部件81D、在能將連結動作部件72D的擺動部位73D上的Y軸方向的往復動作傳遞給連結機構64的一端部的執行位置保持轉換動作部件81D的第一配合孔部83D、在不能將連結動作部件72D的擺動部位73D上的Y軸方向的往復動作傳遞給連結機構64的一端部的非執行位置保持轉換動作部件81D的第二配合孔部84D、引導第一配合孔部83D和第二配合孔部84D之間的轉換動作部件81D移動的縫隙部85D、86D、作為利用壓力在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維持轉換動作部件81D的彈性體的推壓彈簧82D。
第一配合孔部83D及縫隙部85D,以貫通狀態被設在連結動作部件72D的擺動部位73D上。第一配合孔部83D是以貫通狀態形成的圓孔,縫隙部85D,其一端部與第一配合孔部83D連通并且寬度被設定為比配合孔部83D的內徑窄。此外,縫隙部85D的另一端部朝外部開口。
第二配合孔部84D及縫隙部86D,以貫通狀態被設在被固定安裝于縫紉機底板部21上的板狀托架88D上。第二配合孔部84D是以貫通狀態形成的與第一配合孔部83D相同直徑的圓孔,縫隙部86D,其一端部與第二配合孔部84D連通并且寬度被設定為比配合孔部84D的內徑窄。此外,縫隙部86D的另一端部朝外部開口。并且,縫隙部86D被配置為在連結動作部件72D抵靠部71D與板凸輪32的凸輪部件61以外的外周部靠接的狀態下,與上述的縫隙部85D平行,并且各縫隙部85D、86D的開口端部能彼此接近相對。
轉換動作部件81D,呈筒狀被插入保持于設在連結機構64一端部的球面軸承65中。該轉換動作部件81D,其一端部(下端部)被形成比其他部分直徑小以便能在各配合孔部83D、84D中插拔,另一端部(上端部)被形成在對各配合孔部83D、84D插拔時容易握住的大直徑。
上述轉換動作部件81D的下端部的外徑被設定為能插入各配合孔部83D、84D但不能插入縫隙部85D、86D的大小。
在轉換動作部件81D的內側收納了上述推壓彈簧82D并且在推壓彈簧82D和轉換動作部件81D的中心穿入了分段螺絲87D。該分段螺絲87D,以其前端部(下端部)穿過配合孔部83D或84D的狀態在其前端部擰緊安裝了螺母89D。該螺母89D比配合孔部83D及84D的直徑大,以此,防止轉換動作部件81D相對于配合孔部83D或84D向上方脫出。
此外,推壓彈簧82D,總向螺母89D側推壓轉換動作部件81D,其結果是,能維持轉換動作部件81D下端部的小直徑部被插入配合孔部83D或84D中的狀態。
根據上述結構,在上述各縫隙部85D、86D的相互開口部處于接近相對的狀態,在任何一個配合孔部83D或84D中插入了轉換動作部件81D下端部的狀態下,當克服推壓彈簧82D將該轉換動作部件81D拉出時,由于內側的分段螺絲87D外徑被設定為可以通過縫隙部85D及86D,所以能跨過隙部85D及86D,在配合孔部83D和84D之間移動轉換動作部件81D。
并且,在轉換動作部件81D被插入第一配合孔部83D的狀態下,連結動作部件72D的擺動部位73D與連結機構64處于被連結的狀態,利用被保持于連結動作部件72D上的抵靠部71D與轉動的板凸輪32的凸輪部件61靠接可以將進行的連結動作部件72D的擺動動作傳遞給機線保持部件63,并可以使其移動到機線保持位置執行機線打結。
此外,在轉換動作部件81D被移動插入第二配合孔部84D的狀態下,由于連結動作部件72D的擺動沒有傳遞給連結機構64,并且,連結機構64的一端部被保持在配合孔部83D上,所以機線保持部件63可以被保持于保持位置的后方位置且不執行機線打結。
根據上述結構,在轉換機構80D上,利用推壓彈簧82D的彈性,維持轉換動作部件81D被插入各配合孔部83D或84D任何一方的狀態,可以維持機線打結的執行或非執行狀態,利用將轉換動作部件81D從配合孔部83D或84D拉出并在配合孔部83D或84D之間移動且有選擇地插入,可以轉換機線打結的執行或非執行的設定。
根據該結構,機線打結機構60D可以獲得與機線打結機構60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六實施例)作為第六實施例,參照圖31~圖34說明其他機線打結機構60E的實例。圖31是機線打結機構60E的主要部位的立體圖,圖32是分解立體圖,圖33、34是具備其他機線打結機構60E的轉換機構80E的轉換動作說明圖。此外,由于本實施例的轉換機構80E與上述的轉換機構80D構造相同所以本實施例也沿用圖29,在該圖29上關于轉換機構80E的結構全記載在括號內。
此外,主要說明與上述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的不同點,與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相同的結構使用了相同的符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
在該機線打結機構60E中,其特征在于將轉換利用機線保持部件63的機線打結的執行和非執行的轉換機構80E設在連結機構64上。
即,機線打結機構60E,具有具備凸輪部件61的板凸輪32、具有與凸輪部件61靠接的抵靠部71E,且利用該抵靠部71E與凸輪部件61的靠接能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地被樞軸支撐的擺動機構70E、被能往復轉動地支撐在針板12的下方,并且利用轉動保持由從最末針兩針前的落針形成的第一線套的機線保持部件63、連結擺動機構70E的擺動部位和機線保持部件63的連結機構64E、轉換利用機線保持部件63的打結的執行和非執行的轉換機構80E。
首先,擺動機構70E,具有具備與凸輪部件61靠接的抵靠部71E并且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的連結動作部件72E、向該連結動作部件72E的抵靠部71E與板凸輪32的外周推壓接觸的轉動方向對連結動作部件72E施加壓力的拉伸彈簧76E。
連結動作部件72E,其中央部被沿X軸方向的軸部件62樞軸支撐,被配置在縫紉機底板部21的側面且與板凸輪32鄰接。
該連結動作部件72E,在離開軸部件62的擺動部位73E上,與連結機構64連結。
此外,連結動作部件72E,在離開軸部件62的其他擺動部位74E上,與拉伸彈簧76E連結,并施加彈力以便能向抵靠部71E推壓板凸輪32外周的方向轉動。
此外,當抵靠部71E利用板凸輪32的轉動動作與凸輪部件61靠接時,能向與拉伸彈簧76E施加彈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
連結機構64E,具有一端部與連結動作部件72E連接的第一連桿體65E、一端部與機線保持部件63連結的第二連桿體66E、一端部與第二連桿體66E的另一端部連結并且通過分段螺絲68E中央部被能轉動地樞軸支撐于縫紉機底板21上的第三連桿體67E。此外,該第三連桿體67E其另一端部,能通過轉換機構80E與第一連桿體65E的另一端部連結。
此外,該連結機構64E,除了能切斷第一連桿體65E與第三連桿體67E的連結以外,結構與上述的連結機構64幾乎相同。
轉換機構80E,如上所述,被設在第三連桿體67E和第一連桿體65E之間,能進行它們的連結-切斷。
轉換機構80E,具有利用位置轉換操作轉換連結機構64E的第一連桿體65E和第三連桿體67E的連結及切斷的轉換動作部件81E、在從連結機構64的第一連桿體65E能向第三連桿體67E傳遞擺動動作的執行位置保持轉換動作部件81E的第一配合孔部83E、在從連結機構64E的第一連桿體65E不能向第三連桿體67E傳遞擺動動作的非執行位置保持轉換動作部件81E的第二配合孔部84E、引導第一配合孔部83E和第二配合孔部84E之間的轉換動作部件81E的移動的縫隙部85E、86E、作為利用壓力在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維持轉換動作部件81E的彈性體的推壓彈簧82E。
第一配合孔部83E及縫隙部85E,以貫通狀態被設在連結機構64E的第三連桿體67E的另一端部。第一配合孔部83E是以貫通狀態形成的圓孔,縫隙部85E,其一端部與第一配合孔部83E連通并且寬度被設定為比配合孔部83E的內徑窄。此外,縫隙部85E的另一端部朝外部開口。
第二配合孔部84E及縫隙部86E,以貫通狀態被設在通過分段螺絲90E能轉動地被樞軸支撐于縫紉機底板部21上的L字狀的臂部件88E上。第二配合孔部84E是以貫通狀態形成的與第一配合孔部83E相同直徑的圓孔,縫隙部86E,其一端部與第二配合孔部84E連通并且寬度被設定為比配合孔部84E的內徑窄。此外,縫隙部86E的另一端部朝外部開口。
并且,第三連桿體67E,從拉伸彈簧92E接受張力并與并排設置的擋塊91E側靠接。此外,臂部件88E也同樣地從拉伸彈簧92E接受張力并與并排設置的擋塊94E側靠接。被配置為在該狀態下,縫隙部86E與縫隙部85E平行,并且各縫隙部85E、86E的開口端部能彼此接近相對。
此外,擋塊91E,其位置被設定為在連結動作部件72E的抵靠部71E位于與凸輪部件61以外的板凸輪32的外周接觸狀態下的第一連桿體65E另一端部的前端位置和第三連桿體67E的第一配合孔部83E在Y軸方向上一致,并且擋塊91E能從不妨礙連結動作部件72E的抵靠部71E與凸輪部件61靠接時的轉動的方向與第三連桿體67E靠接。
轉換動作部件81E,呈筒狀被插入保持于設在連結機構64E的第一連桿體65E另一端部的球面軸承69E中。該轉換動作部件81E,其一端部(下端部)被形成比其他部分直徑小以便能在各配合孔部83E、84E中插拔,另一端部(上端部)被形成在對各配合孔部83E、84E插拔時容易握住的大直徑。
上述轉換動作部件81E的下端部,外徑被設定為能插入各配合孔部83E、84E但不能插入縫隙部85E、86E的大小。
在轉換動作部件81E的內側收納了上述推壓彈簧82E并且在推壓彈簧82E和轉換動作部件81E的中心插入了分段螺絲87E。該分段螺絲87E,以其前端部(下端部)穿過配合孔部83E或84E的狀態在其前端部擰緊安裝了螺母89E。該螺母89E比配合孔部83E及84E的直徑大,以此,防止轉換動作部件81E相對于配合孔部83E或84E向上方脫出。
此外,推壓彈簧82E,總向螺母89E側推壓轉換動作部件81E,其結果,能維持轉換動作部件81E下端部的小直徑部被插入配合孔部83E或84E中的狀態。
根據上述結構,在上述各縫隙部85E、86E的相互開口部處于接近相對的狀態,在任何一個配合孔部83E或84E中插入了轉換動作部件81E下端部的狀態下,當克服推壓彈簧82E將該轉換動作部件81E拉出時,由于內側的分段螺絲87E外徑被設定為可以通過縫隙部85E及86E,所以能跨過隙部85E及86E,在配合孔部83E和84E之間移動轉換動作部件81E。
并且,在轉換動作部件81E被插入第一配合孔部83E的狀態下,如圖33所示,連結機構64E的第一連桿體65E和第三連桿體67E處于被連結的狀態,被保持于連結動作部件72E上的抵靠部71E可以將利用與轉動板凸輪32的凸輪部件61靠接而進行的連結動作部件72E的擺動動作傳遞給機線保持部件63,使其移動到機線保持位置執行機線打結。
此外,在轉換動作部件81E被移動插入第二配合孔部84E的狀態下,如圖34所示,由于連結動作部件72E的擺動動作被傳遞給臂部件88E而沒有傳遞給機線保持部件63,所以機線保持部件63因拉伸彈簧92E的張力被保持于機線保持位置的后方位置且不能執行機線打結。
根據上述結構,在轉換機構80E上,利用推壓彈簧82E的彈性,維持轉換動作部件81E被插入各配合孔部83E或84E任何一方的狀態,可以維持機線打結的執行或非執行狀態,利用將轉換動作部件81E從配合孔部83E或84E拉出并在配合孔部83E或84E之間移動且有選擇地插入,可以轉換機線打結的執行或非執行的設定。
根據該結構,機線打結機構60E可以獲得與機線打結機構60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七實施例)作為第七實施例,參照圖35~圖37說明其他機線打結機構60F的實例。圖35是機線打結機構60F的主要部位的立體圖,圖36是具備其他機線打結機構60F的轉換機構80F的分解立體圖,圖37是具備其他機線打結機構60F的轉換機構80F的轉換動作說明圖。此外,主要說明與上述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的不同點,與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相同的結構使用了相同的符號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在該機線打結機構60F中,其特征在于將轉換利用機線保持部件63的機線打結的執行和非執行的轉換機構80E設在板凸輪32上。
即,機線打結機構60F,具有具備凸輪部件61F的板凸輪32、與上述機線打結機構60E相同的擺動機構70E、被能往復轉動地支撐在針板12的下方,并且利用轉動保持由從最末針兩針前的落針形成的第一線套的機線保持部件63、連結擺動機構70F的擺動部位和機線保持部件63的連結機構64、轉換利用機線保持部件63的打結執行和非執行的轉換機構80F。
轉換機構80F,具有被固定安裝于減速軸31上并一起旋轉同時以分段螺絲86F作為支軸并能轉動地樞軸支撐凸輪部件61F的基座88F、利用位置轉換操作能轉換凸輪部件61F能與抵靠部71E的執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非執行位置的轉換動作部件81F、被設在基座88F上并且在執行位置保持轉換動作部件81F的第一配合孔部83F、被設在基座88F上并且在非執行位置保持轉換動作部件81F的第二配合孔部84F、引導第一配合孔部83F和第二配合孔部84F之間的轉換動作部件81F的移動的縫隙部85F、作為利用壓力在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維持轉換動作部件81F的彈性體的推壓彈簧82F。
基座88F,呈長板狀并具備在其中間位置穿過并保持調節軸31的滑套。并且,夾持滑套在一端部側設有分段螺絲86F,在另一端部側貫通設置了第一及第二配合孔部83F、84F及縫隙部85F。
凸輪部件61F是與板凸輪32相同直徑的圓弧狀的板體,在其一端部被分段螺絲86F樞軸支撐,在另一端部,通過后述的分段螺絲87F安裝了轉換動作部件81F。
此外,在其圓弧邊緣部的中間朝向圓周外方向突出設置了具有作為凸輪主節功能的凸起。
第一配合孔部83F,被配置為通過插入轉換動作部件81F使凸輪部件61F的圓弧邊緣部能定位在與板凸輪32的外周邊緣部一致的位置(執行位置)。
第二配合孔部84F,被配置為通過插入轉換動作部件81F使凸輪部件61F的凸起能定位在從板凸輪32的外周邊緣部后退位置(非執行位置)。
縫隙部85F,其一端部與第一配合孔部83F連通,另一端部與第二配合孔部84F連通,并且被設定了比各配合孔部83F、84F的內徑窄的寬度。
轉換動作部件81F,呈筒狀,其一端部被形成比其他部分直徑小以便能在各配合孔部83F、84F中插拔,另一端部(上端部)被形成在對各配合孔部83F、84F插拔時容易握住的大直徑。
上述轉換動作部件81F的局部,其外徑被設定為能插入各配合孔部83F、84F但不能插入縫隙部85F、86F的大小。
在轉換動作部件81F的內側收納了上述推壓彈簧82F并且在推壓彈簧82F和轉換動作部件81F的中心插入了分段螺絲87F。該分段螺絲87F,以穿過配合孔部83F、84F或縫隙部85F的狀態,其前端部與凸輪部件61F螺紋配合并被固定。
此外,推壓彈簧82F,總向基座88F側推壓轉換動作部件81F,其結果是,能維持轉換動作部件81F的下端部的小直徑部插入配合孔部83F或84F的狀態。
根據上述結構,在轉換動作部件81F的下端部被插入任何一個配合孔部83F或84F的狀態下,當克服推壓彈簧82F將該轉換動作部件81F拉出時,由于內側的分段螺絲87F外徑被設定為可以通過縫隙部85F,所以能跨過該隙部85F,在配合孔部83F和84F之間移動轉換動作部件81F。
并且,在轉換動作部件81F被插入第一配合孔部83F的狀態下,如圖35所示,凸輪部件61F的凸起處于從板凸輪32的外圓邊緣部凸出的狀態,隨著板凸輪32的轉動,凸輪部件61F的凸起與抵靠部71E靠接,可以使連結動作部件72E擺動并且將機線保持部件63移動到機線保持位置并執行機線打結。
此外,在轉換動作部件81F被插入第二配合孔部84F的狀態下,如圖36所示,凸輪部件61F的凸起處于從板凸輪32的外圓邊緣部后退的狀態。連結動作部件72E,由于具備限制轉動范圍的未圖示的擋塊使其不能轉動到板凸輪32外周的內側,所以即使板凸輪32進行轉動,凸輪部件61F的凸起也不與抵靠部71E靠接,可以使機線保持部件63從機線保持位置后退且不執行機線打結。
根據上述結構,在轉換機構80F上,利用推壓彈簧82F的彈性,維持轉換動作部件81F被插入各配合孔部83F或84F任何一方的狀態,可以維持機線打結的執行或非執行狀態,利用克服推壓彈簧82F將轉換動作部件81F從配合孔部83F或84F拉出并在配合孔部83F或84F之間移動且有選擇地插入,可以轉換機線打結的執行或非執行的設定。即,在本實施例中,轉換動作部件81F,利用凸輪部件61F的凸起(凸輪部)出沒于機線打結凸輪32外周面,可轉換地保持擺動機構70E的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
根據該結構,機線打結機構60F可以獲得與機線打結機構60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八實施例)作為第八實施例,參照圖38~圖41說明其他轉換機構80G的實例。圖38是轉換機構80G的主要部位分解立體圖,圖39是轉換機構80G的主要部位放大立體圖,圖40、41是轉換機構80G的轉換動作說明圖。此外,主要說明與上述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的不同點,與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相同的結構使用了相同的符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將轉換機構80G設在從連結動作部件72E向機線保持部件63傳遞擺動動作的連結機構上,除了轉換機構80G及未圖示的連結機構以外的結構與安裝了機線打結機構60E的縫紉機完全相同。安裝了轉換機構80G的未圖示的連結機構,與連結機構64E一樣,具有一端部與連結動作部件72E連接的第一連桿體、一端部與機線保持部件63連結的第二連桿體、一端部與第二連桿體的另一端部連結的第三連桿體。此外,未圖示的連結機構,與連結機構64E不同,第三連桿體其另一端部,通過螺紋孔86G直接與第一連桿體的另一端部連結,在第二連桿體與機線保持部件63之間設置了轉換機構80G。
該轉換機構80G,具有從連結機構的第二連桿體的一端部向機線保持部件63延伸,賦予來自連結動作部件72E的擺動移動力的板狀連桿體82G,和由被位于板狀連桿體82G上面的前端部附近的支軸87G能旋轉地支撐的板狀彈簧部件構成的轉換動作部件81G。
板狀連桿體82G和轉換動作部件81G,能利用轉換動作部件81G的轉動操作,將相互的前端部重合,在各個前端部上貫通設置了能插入設于機線保持部件63的配合凸起63a的第一開口部83G及第二開口部84G。
設于機線保持部件63的配合凸起63a,被設置為從機線保持部件63的旋轉支軸63b離開,并能以對配合凸起63a施加外力使機線保持部件63以旋轉支軸63b為中心轉動。此外,在機線保持部件63上能接受由未圖示的彈簧向從機線保持位置向后退轉動方向側的張力,只要不對配合凸起63a施加外力,就能維持位于比機線保持位置更后方位置的狀態。
在轉換動作部件81G后端部附近的下面側設有向下方凸出的定位凸起85G,如圖40、圖41所示,利用將以支軸87G為中心使轉換動作部件81G轉動并將定位凸起85G與板狀連桿體82G的X軸方向兩側面靠接,能轉換后述的機線打結的執行位置及非執行位置。此外,由于轉換動作部件81G,是具有彈性的材料,所以需要克服從自身產生的彈力向上方翹曲使定位凸起85G越過板狀連桿體82G的上方進行上述各位置的轉換。即,轉換動作部件81G本身具有作為利用推壓力維持在機線打結的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的彈性體的功能。
設于板狀連桿體82G上的第一開口部83G被形成L字狀,L字的縱邊被形成為能與從抵靠部71E向板狀連桿體82G傳遞的往復動作方向一致并被形成與其往復行程一致的長度或超過行程的長度。
此外,設于板狀連桿體82G上的第二開口部84G被形成直線狀,且被位置設定為在非執行位置上與第一開口部83G的L字縱邊一致且被形成與板狀連桿體82G的往復行程一致的長度或超過行程的長度。
圖40表示轉換動作部件81G被上述定位凸起85G定位于機線打結執行位置的狀態。如圖40所示,在執行位置,板狀連桿體82G的第一開口部83G和轉換動作部件81G的第二開口部84G,只是一部分重疊,機線保持部件63的配合凸起63a處于不晃動地插入的狀態。因此,利用板狀連桿體82G的往復動作能對機線保持部件63施加轉動力。
圖41表示轉換動作部件81G被上述定位凸起85G定位于機線打結非執行位置的狀態。如圖41所示,在非執行位置,板狀連桿體82G的第一開口部83G的L字縱邊部分與轉換動作部件81G的第二開口部84G一致,機線保持部件63的配合凸起63a處于能沿重疊部分的長度方向移動的狀態。因此,即使進行板狀連桿體82G的往復動作,配合凸起63a在各開口部83G、84G內部相對移動,也不對機線保持部件63施加轉動力。
根據上述結構,在轉換機構80G上利用轉換動作部件81G的彈性和定位凸起85G,可以有選擇地維持機線打結的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通過維持機線打結的執行狀態或非執行狀態,利用克服轉換動作部件81G的彈性將該轉換動作部件81G轉換于執行及非執行位置,能轉換機線打結的執行及非執行的設定。
根據該結構,具備轉換機構80G的機線打結機構可以獲得與機線打結機構60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九實施例)作為第九實施例,參照圖42~圖46說明其他轉換機構80H的實例。圖42是轉換機構80H的主要部位分解立體圖,圖43、圖44、圖45、圖46是轉換機構80H的轉換動作說明圖。此外,主要說明與上述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的不同點,與鏈式線跡縫紉機100相同的結構使用了相同的符號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以將轉換機構80H并排設于機線保持部件63上為特征,除了轉換機構80H及未圖示的連結機構以外的結構完全與安裝了上述機線打結機構60E的縫紉機相同。未圖示的連結機構,與連結機構64E一樣,具有一端部與連結動作部件72E連接的第一連桿體、一端部與機線保持部件63連結的第二連桿體、一端部與第二連桿體的另一端部連結的第三連桿體。此外,未圖示的連結機構,與連結機構64E不同,第三連桿體其另一端部直接與第一連桿體的另一端部連結,第二連桿體66和機線保持部件63的配合凸起63a被直接連結。
轉換機構80H,具有在其上面具備機線保持部件63的旋轉支軸63b的長條板狀的轉換動作部件81H、被設于針板82H上且將轉換動作部件81H定位于用于執行機線打結的執行位置的第一保持部83H、被設于針板82H上且將轉換動作部件81H定位于用于不執行機線打結的非執行位置的第二保持部84H。
轉換動作部件81H,其一端部被樞軸支撐于針板82H下面側的軸部87H上,并能利用對另一端部的手動操作被轉動。
此外,在轉換動作部件81H的長度方向中間位置的上面側具備向上方突出的機線保持部件63的支軸86H,利用轉換動作部件81H的轉動操作,可以沿以支軸86H為中心的圓周移動機線保持部件63的轉動支點位置。
第一保持部83H和第二保持部84H都由設于針板側邊緣部的缺口構成,可以將轉換動作部件81H的轉動端部有選擇地嵌入各缺口狀的第一保持部83H和第二保持部84H。
轉換動作部件81H是具有彈性的板狀體,需要克服從自身產生的彈力向下方翹曲而越過形成于第一保持部83H和第二保持部84H之間的隔開凸起部85H進行上述各位置的轉換。即,轉換動作部件81H本身具有作為利用推壓力維持在機線打結的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的彈性體的功能。
圖43、圖44表示利用上述第一保持部83H將轉換動作部件81H定位于機線打結執行位置的狀態。如該圖43、圖44所示,在執行位置,在機線保持部件63的前端部轉動軌跡的緊靠外側進行了落針,可以準確地進行機線保持并執行機線打結。
圖45、圖46表示利用上述第二保持部84H將轉換動作部件81H定位于機線打結的非執行位置的狀態。如該圖45、圖46所示,在非執行位置,在機線保持部件63的前端部轉動軌跡的內側進行了落針,不能準確地進行機線保持并不能執行機線打結。
根據上述結構,在轉換機構80H上利用轉換動作部件81G的彈性和各保持部83H、84H及凸起部85H,該轉換動作部件81H能有選擇地維持機線打結的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可以維持機線打結的執行或非執行狀態,利用克服轉換動作部件81H的彈力將該轉換動作部件81H于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轉換,可以轉換機線打結的執行或非執行的設定。
根據該結構,具備轉換機構80H的機線打結機構可以獲得與機線打結機構60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鏈式線跡縫紉機,其中,具有上下運動的機針、與所述機針協同動作來形成鏈式線跡的旋轉式機梭、具有凸輪部的機線打結凸輪、擺動機構,其具有與所述機線打結凸輪的凸輪部靠接的抵靠部,且通過該抵靠部與所述凸輪部的靠接能以軸部件為中心擺動地被樞軸支撐、機線保持部件,其與所述擺動機構的擺動部位相連接而往復移動,保持由最末針的兩針前的落針形成的第一機線線套,所述機線保持部件在機線保持位置保持所述第一機線線套的機線長度比通常的縫紉狀態長,在最末針落針時,所述第一機線線套之后的第二機線線套被牽引到被縫制物之前從所述機線保持位置移動并釋放所述第一機線線套,而與被最末針落針形成的第三機線線套一起將所述第一機線線套纏繞在第二機線線套上形成線結,其特征在于具備轉換由所述機線保持部件對機線打結的執行與非執行的轉換機構,通過將所述轉換動作部件轉換于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而能選擇有無執行所述機線打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鏈式線跡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機構具有通過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的位置轉換而轉換所述機線打結的執行與非執行的轉換動作部件、和利用推壓力將該轉換動作部件維持在所述執行位置或非執行位置的彈性體,通過克服所述彈力將所述轉換動作部件轉換于所述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能選擇有無執行所述機線打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鏈式線跡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機構設有以所述軸部件為中心擺動的連結動作部件、具有所述抵靠部的所述轉換動作部件、鎖止機構,其在所述抵靠部能與所述凸輪部靠接的所述執行位置和不能靠接的所述非執行位置使所述轉換動作部件相對所述連結動作部件嵌合鎖止。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鏈式線跡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線打結凸輪的凸輪部能沿所述機線打結凸輪的外周調整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鏈式線跡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機構的所述轉換動作部件,基于所述凸輪部從所述機線打結凸輪的外周面的出沒而能轉換保持在使所述擺動機構擺動的所述執行位置和不使所述擺動機構擺動的所述非執行位置。
全文摘要
一種鏈式線跡縫紉機,其具有機針(11)、旋轉式機梭、具有凸輪部(61)的機線打結凸輪(32)、具有與凸輪部靠接的抵靠部(71),通過該靠接以軸部件(62)為中心擺動的擺動機構(70)、進行牢固機線打結的機線保持部件(63),擺動機構(70),具備轉換機線打結的執行位置和非執行位置的轉換動作部件(73),利用各位置的轉換選擇有無執行機線打結的形成。此外,設有利用推壓力將該轉換動作部件維持于各位置的彈性體(75)。因此,這種鏈式線跡縫紉機能容易地進行有無牢固線結執行的轉換。
文檔編號D05B1/00GK1962986SQ200610143908
公開日2007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05年11月8日
發明者坂本真一, 吉田文彥 申請人:重機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匀市| 拉萨市| 兰州市| 隆安县| 邛崃市| 乃东县| 德保县| 阿拉善右旗| 南汇区| 保靖县| 如东县| 洛南县| 民勤县| 宕昌县| 和平县| 旌德县| 临高县| 承德市| 余干县| 巴林右旗| 屯门区| 夏邑县| 阿勒泰市| 武城县| 岐山县| 阳泉市| 凤阳县| 洱源县| 襄垣县| 阳城县| 东山县| 济阳县| 东丰县| 孟津县| 揭东县| 襄城县| 永城市| 舟山市| 虹口区| 东辽县| 洛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