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旋轉(zhuǎn)多臂機構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包括這種多臂機構的織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748143閱讀:29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旋轉(zhuǎn)多臂機構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包括這種多臂機構的織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織機的多臂機構和裝配有這種多臂機構的織機。本發(fā)明還涉及屬于這種多臂機構的子組件以及控制這種多臂機構的方法。
背景技術
例如從EP-A-1 111 106中可知裝配帶有兩個壓力掣子的旋轉(zhuǎn)多臂機構的情形,其中,這兩個壓力掣子用于把驅(qū)動盤連接到偏心輪,該偏心輪形成用于致動一耦聯(lián)到綜框的擺動連桿的致動元件。整體來說,這樣的裝配是令人滿意的。
當將提升單元耦聯(lián)到多臂機構主軸的旋轉(zhuǎn)運動時,在所述盤和偏心輪之間傳遞的力交替地從一個掣子傳遞到另一個掣子。一個掣子用于傳遞驅(qū)動提升單元的驅(qū)動力,而另一個掣子通過返回力驅(qū)動,該返回力等于由提升元件返回到主軸的能量。驅(qū)動掣子在主軸運動中的驅(qū)動階段期間操作,也就是當所連接的綜框的速度和加速度具有相同的符號時操作。受驅(qū)動掣子在由主軸驅(qū)動運動的受驅(qū)動階段被加載,也就是當綜框的速度和加速度具有不同的符號時被加載。所連接的綜框在主軸的一個完整旋轉(zhuǎn)中完成一個來回運動。可以在主軸到達位于其兩個端點位置附近的選擇區(qū)域時對主軸的運動進行分離。這些選擇區(qū)域?qū)谠隍?qū)動階段工作的掣子和受驅(qū)動階段工作的掣子之間傳遞的力。
當提升單元處在運轉(zhuǎn)中時,所述掣子接合在驅(qū)動盤的對應凹口中并且承靠于該盤的對應表面。當適宜停止提升單元時,選擇裝置需要作用在掣子上,以便使掣子從凹口釋放,即使在受驅(qū)動階段期間工作的掣子是重加載的,也是如此。因此,讀取裝置的臂需要有效并且快速地作用在掣子上,這需要作用在掣子上的裝置的尺寸能夠適應要傳送的強力。由此,掣子控制元件具有很大的慣性,且該慣性會限制已知多臂機構的速度。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力求通過提供一種新型旋轉(zhuǎn)多臂機構解決這些限制,所述旋轉(zhuǎn)多臂機構中的操作速度和現(xiàn)有技術中的多臂機構相比能夠進一步提高,同時它的操作持續(xù)維持可靠。
為此目的,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織機的旋轉(zhuǎn)多臂機構,針對每個提升單元,其包括·擺動部件,其耦聯(lián)到綜框并且與松動地安裝在多臂機構的主軸上的致動元件相關聯(lián);·驅(qū)動元件,受限為與所述主軸一起旋轉(zhuǎn);·兩個受控掣子,用于耦聯(lián)旋轉(zhuǎn)中的驅(qū)動元件和致動元件,每個掣子都安裝到致動元件上,第一掣子設置有第一表面,用于選擇性地承靠于驅(qū)動元件的至少一個對應的第一表面,這些第一表面形成用于從驅(qū)動元件向致動元件傳遞驅(qū)動力的界面,而第二掣子設置有第二表面,用于選擇性地承靠于驅(qū)動元件的至少一個對應的第二表面,這些第二表面形成用于從致動元件向驅(qū)動元件傳遞返回力的界面;·第一彈性偏置裝置,用于將各個掣子彈性偏置向一種配置,在該配置中它們各自的支承表面接合驅(qū)動元件的對應表面;和·控制裝置,用于對抗第一彈性偏置裝置的作用而移動所述掣子。
所述多臂機構的特征在于第一彈性偏置裝置直接作用在第一掣子上并且間接作用在第二掣子上;并且,控制裝置適于對抗第一彈性偏置裝置的作用而移動第一掣子,同時第二掣子保持其支承表面接合所述驅(qū)動元件的第二表面的配置。
通過本發(fā)明,能夠通過所述控制裝置僅直接致動第一掣子——主軸的驅(qū)動力通過該第一掣子傳遞到致動元件和綜框,而處于負載下的第二掣子能夠在多臂機構處于從主軸接收驅(qū)動力的受驅(qū)動階段的情況下保持在適當位置,直到多臂機構進入驅(qū)動階段。然后,第二掣子能夠容易地從驅(qū)動元件的對應表面釋放。
根據(jù)本發(fā)明有利但非必須的方面,這樣的多臂機構可以結(jié)合一個或多個以下特征·第一彈性偏置裝置通過第一掣子作用在第二掣子上。
·其包括作用在第二掣子上但不作用在第一掣子上的第二彈性偏置裝置,該第二彈性偏置裝置施加用于從驅(qū)動元件的對應第二表面釋放第二掣子的支承表面的力。
·控制裝置包括直接作用在第一掣子上的移動構件,其用于施加對抗第一彈性偏置裝置的作用而移動第一掣子的力;以及,用于在最初的第一移動構件或第一掣子和其次的第二掣子之間傳遞力的彈性裝置。
·彈性力傳遞裝置包括壓簧或彈簧片。
·彈性力傳遞裝置設置在移動構件和第二掣子之間。
·彈性力傳遞裝置設置在第一掣子和第二掣子之間。
·控制裝置包括一直接作用在第一掣子上的移動構件和輔助彈性偏置裝置,用于施加對抗第一彈性偏置裝置的作用而移動第一掣子的力,所述輔助彈性偏置裝置在將第二掣子的支承表面從驅(qū)動元件的對應第二表面釋放的方向上偏置第二掣子,由于第一掣子相對于由移動構件施加的力的運動,僅當?shù)诙缸游词艿降谝粡椥云醚b置的作用時,這些輔助彈性偏置裝置適于將第二掣子的支承表面從驅(qū)動元件的對應第二表面釋放。在這種情況下,移動構件由安裝在致動元件上的推動件形成并且在可以沿著相對于主軸的旋轉(zhuǎn)軸線的半徑平移運動。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裝配有上述多臂機構的織機。這樣的織機和現(xiàn)有技術中的織機相比能夠以更高的速度操作。
在另一方面,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子組件,有時也稱“多臂機構提升單元”,其屬于上述的多臂機構,其包括形成致動元件的偏心輪、安裝在該偏心輪上的連桿、以及用于提供所述連桿和綜框之間連接的樞轉(zhuǎn)臂。這樣的子組件能夠作為設置有上述掣子的功能單元安裝,以作為用于多臂機構的備件。
最后,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控制上述多臂機構的方法,特別涉及在驅(qū)動元件和致動元件的分離過程中的方法a)在未直接作用在第二掣子上的情況下,對抗第一彈性偏置裝置、沿將第一掣子的支承表面從驅(qū)動元件的對應第一表面釋放的方向在第一掣子上施加作用;和
b)使得輔助裝置作用在第二掣子上以使得第二掣子的支承表面從驅(qū)動元件的對應第二表面釋放。
通過本發(fā)明的方法,在多臂機構的主軸和驅(qū)動元件仍在移動時,在180°的角行程結(jié)束處,開始驅(qū)動元件和致動元件之間的分離。第二掣子在輔助元件的作用下自動釋放。


借助以下對根據(jù)本發(fā)明原理的多臂機構及其控制方法的四個實施例的描述能夠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且更為清楚本發(fā)明其他優(yōu)點,其參照附圖僅以示例給出,其中·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織機的原理的示意圖,該織機包括本發(fā)明的多臂機構;·圖2是示出圖1中的II處局部放大的視圖;·圖3是示出在多臂機構的致動元件和驅(qū)動元件分離的第一步期間的與圖2相似的視圖;·圖4是在第二分離步驟期間與圖2相似的視圖;·圖5是在驅(qū)動元件和致動元件相對運動期間與圖2相似的視圖;·圖6是用于構成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多臂機構的與圖3相似的視圖;·圖7是用于構成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多臂機構的與圖3相似的視圖;·圖8是用于構成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多臂機構的與圖3相似的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圖1中示出的多臂機構R包括間歇旋轉(zhuǎn)運動的主軸1,其每半轉(zhuǎn)停止一次。主軸1上所設有的軸承系列2的數(shù)量和織機M的綜框或提升單元3的數(shù)量相等。每個軸承2均具有偏心輪4,偏心輪4松動地安裝在軸承2上且擺動連桿5的開口繞偏心輪4松動地安裝在第二軸承2’上。連桿5的自由端51耦聯(lián)到樞轉(zhuǎn)臂6,該樞轉(zhuǎn)臂6通過連桿機構61作用而豎直地移動綜框3,使其進行在圖1中由雙箭頭F1表示的豎直振蕩運動。為了使附圖清楚起見,極為示意性地示出綜框3。
主軸1的旋轉(zhuǎn)軸線由X1標記。
在兩個偏心輪4之間,主軸1受限為與具有中心開口的驅(qū)動盤8一起旋轉(zhuǎn),該中心開口基本上是圓形的并且設置有接合在形成于主軸1的外周中的對應形狀的縱向溝槽1a中的兩個齒81。驅(qū)動盤8的外周邊緣82設置有四個凹口83,其限定了形成在驅(qū)動盤8的邊緣表面的厚度中的四個肩部84A,84B,84C和84D。
兩個掣子10和11繞兩個相應銷12A和12B鉸接,銷12A和12B固定到偏心輪4且各個銷分別限定了用于相應掣子10或11的旋轉(zhuǎn)軸線X10,X11。軸線X10和X11都平行于軸線X1。
掣子10包括相對于軸線X10大致徑向延伸的第一臂101,該第一臂具有能夠以如下方式接合在其中兩個凹口83中的端部102,即,其端部表面103隨后能夠承靠于肩部84A和84C之一。掣子10還具有徑向上的第二臂104,它的端部105接合在形成于推動件或滑動件13的端部131處的叉部中,該推動件或滑動件13安裝在偏心輪4上且可沿著相對于軸線X1的半徑D1在兩個方向上平移運動,如雙箭頭F2所表示的。
第二掣子11具有和第一掣子10相同的形狀,其包括相對于軸線X11徑向延伸的兩個臂111和114,這兩個臂具有用于分別和肩部84B和84D以及推動件13配合工作的端部112和115。臂111的端部表面113用于選擇性地承靠于肩部84B和84D。
當驅(qū)動盤8由主軸1沿圖1和2中的箭頭F8的方向驅(qū)動時,端部表面103和84A形成用于把驅(qū)動力F3從驅(qū)動盤8傳遞到偏心輪4的界面。
對應于由提升單元輸送的制動能的返回力F4通過支承在肩部84B上的表面113傳遞到偏心輪4,這具體是發(fā)生在主軸1繞著軸線X1旋轉(zhuǎn)180°結(jié)束時。當所述掣子接合在其他兩個凹口83中時,同樣的力分別首先施加在表面103和84C間的界面上,其次施加在表面113和84D之間的界面上。
推動件或滑動件13設計為由擺動桿14或15的末端141或151致動,所述擺動桿由圖1中兩個箭頭16表示的讀取裝置控制。桿14和15受到兩個復位彈簧17的作用而對抗讀取裝置16的作用迫壓末端141和151使其與推動件13接合。
偏心輪4具有設置有齒42的兩個突片41,齒42用于接合形成在臂53自由端處的對應齒52,臂53以繞軸線X53樞轉(zhuǎn)的方式安裝到連桿5上并且受到彈性裝置(未示出)的作用F5的作用而將齒42和52迫壓接合。元件41和52形成兩個固定點裝置,其中一個固定點裝置在主軸1到達它的在直徑上相對的停止位置中的一個或另一個時自動接合,并且當偏心輪4在驅(qū)動盤8的驅(qū)動下通過掣子10和11離開它的停止位置時自動釋放。
從圖1可以看出,蓋18距離偏心輪4的面43一段距離安裝在偏心輪4上。元件10到13容置在蓋18和面43之間。
壓縮彈簧19設置在面43和蓋18之間。壓縮彈簧19承靠于安裝在偏心輪4上的支承座44。壓縮彈簧19通過推動件19’在掣子10的臂101上施加彈性力F19,進而易于在凹口83逐漸與端部102對準時將臂101的端部102接合在該凹口83中。
力F19相對于軸線X10沿如下方向?qū)⑥D(zhuǎn)矩C19賦予掣子10,即,臂104在推動件13的橫向突片132上施加趨于將推動件移離軸線X1的力F104的方向。如果給出的推動件13的端部的形狀與端部105和115重疊,則力F104以力F131的形式被傳遞到桿11的臂114,力F131趨于使掣子11繞著軸線X11沿與掣子10在轉(zhuǎn)矩C19的作用下的轉(zhuǎn)動方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動。換句話說,由力F131產(chǎn)生的轉(zhuǎn)矩C’19沿圖2中順時針方向驅(qū)動桿111,因此具有將端部112帶入或保持在凹口83中的適當位置的效果。這樣,彈簧19和推動件19’直接作用在掣子10上并通過掣子10和推動件13間接作用在掣子11上,使表面103和113分別和圖2配置中的肩部84A和84B接合,或當掣子與在圖1底部可見的凹口83配合工作時同肩部84C和84D接合。
尤其從圖3更可以看出,在主軸1減速的結(jié)束處且在它完全靜止之前,可以通過借由桿14的末端141施加將推動件13朝向軸線X1移動的力F14而作用在推動件13上。此后,與推動件13的端部131配合而限定了用于容置端部105的凹入?yún)^(qū)的突片132在所述端部施加指向主軸1的力F132。該力產(chǎn)生繞軸線X10的轉(zhuǎn)矩C14,從而使得第一掣子10沿將其端部102從該端部事先接合的凹口83中釋放的方向轉(zhuǎn)動。由于在主軸1減速的階段中掣子10被卸載,這樣的操作可以迅速完成。換句話說,隨后,表面103和84A之間的接觸壓力基本為0。在轉(zhuǎn)矩C14作用下掣子10產(chǎn)生的運動對抗彈性力F19進行。
表面113和84B之間的接觸壓力高。掣子11僅支承在推動件13的端部131上。在鄰近端部115處沒有和推動件13的突片132等同的突片,因此沒有相當于力F132的力被傳遞到臂114。這使得當掣子10在力F14的作用下移動時掣子11仍然保持在掣子11的表面113與肩部84B接合的配置中。
突片133設置在推動件13上與具有突片132那側(cè)相反的一側(cè)上。壓縮彈簧20和推動件20’插入到突片133和端部115之間。壓縮彈簧作用在端部115上并且經(jīng)由推動件20施加一彈性力F20,該彈性力F20賦予掣子11繞軸線X11的轉(zhuǎn)矩C20,進而趨于使得所述掣子沿從肩部84B釋放表面113的方向繞軸線X11樞轉(zhuǎn)。
彈簧20的剛性以轉(zhuǎn)矩C20沒有克服主軸1減速時的表面113和84B之間的界面處的摩擦力F0的方式進行選擇。由驅(qū)動盤8傳遞到偏心輪4的返回力的大小使得摩擦力F0非常強。相反,只要驅(qū)動盤8和偏心輪4已經(jīng)停止,在主軸1已經(jīng)完成半轉(zhuǎn)后,轉(zhuǎn)矩C20足以使端部112從該端部之前所處的凹口83中釋放。通過隨后的掣子10和11的釋放,使得由驅(qū)動盤8構成的驅(qū)動元件從由偏心輪4形成的用于致動連桿5的元件分離。
從以上可以看出,力F14以提前于提升單元的停止位置的方式施加在推動件13上,這樣主軸1的旋轉(zhuǎn)速度可得以提高。驅(qū)動元件和致動元件4之間的分離分兩個步驟進行,這兩個步驟在時間上略有偏差并且分別對應于a)掣子10釋放;以及b)掣子11釋放。
要被移動以便從偏心輪4釋放驅(qū)動盤8的部件數(shù)量很少,這樣也使得能夠達到較高操作速度并且增加多臂機構的穩(wěn)定性。
在分離操作結(jié)束處,構成多臂機構的部件處于圖4的配置中,其中,偏心輪4不需要被驅(qū)動,驅(qū)動盤8能夠隨著主軸1沿箭頭F8的方向旋轉(zhuǎn)180°以使肩部84C和84D分別到達圖3中的肩部84A和84B的配置。如果隨后由于讀取裝置16的作用而消除了力F14,則當與肩部84C和84D毗鄰的凹口83變得與端部102和112對準時,掣子10和11在彈簧19的作用F19的作用下接合在凹口83中。
如果必須使多臂機構反向操作,具體是在經(jīng)紗斷裂后,能夠通過作用在推動件13上停止偏心輪4。在這種情況下,主軸1的旋轉(zhuǎn)速度明顯低于它向前的操作速度,這樣,與掣子10的釋放相比釋放掣子11所觀測到的略微的延遲是沒有害處的。
從圖5中可以更清楚的看出,當驅(qū)動盤8到達接近圖3中位置的位置時,在主軸1旋轉(zhuǎn)180°后,如果由于讀取裝置16的作用消除了力F14,則掣子10的臂101的端部102能夠進入到對應的凹口83中并且僅僅是在與掣子11的臂111同時的情況下進行。這樣,當浮動時,也就是在連桿5脫離其固定點而處在未確定的角位置的情況下時,掣子10沒有任何風險地接合在其自己的對應凹口83中。所述掣子可變得僅同時接合在凹口83中,正如僅在主軸1的速度較小的情況下發(fā)生的那樣。這樣沒有損壞驅(qū)動盤8或掣子10和11的風險。
在掣子11的附近設置位置191來容置類似于元件19和19’的彈簧和推動件。這樣,如果主軸1和驅(qū)動盤8沿與箭頭F8的相反的方向向前轉(zhuǎn)動,則能夠使掣子10和11釋放的作用和順序倒轉(zhuǎn),其中所述掣子的結(jié)構基本上是一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位置191中安裝彈簧和推動件并且逆轉(zhuǎn)推動件13使得彈簧20位于掣子10旁邊就足夠了。
在圖6示出的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中,和第一實施例中類似的元件的附圖標記是一樣的。彈簧19和推動件19’在掣子10上施加彈性力F19,用于將其臂的端部102接合在凹口83中。該力通過臂104和114的端部105和115之間的接觸而傳遞到掣子11。驅(qū)動盤8隨主軸1沿箭頭F8的方向一起轉(zhuǎn)動。掣子10用于將驅(qū)動力傳遞到偏心輪4。掣子11用于向其傳遞返回力。
此實施例和上述實施例的不同在于輔助彈簧20和相關聯(lián)的推動件20’沒有插入到推動件或滑動件13的一部分和掣子11之間,而是插入到由偏心輪4承載的固定支承座45和掣子11的臂114之間。在這種情況下,當釋放力F14施加在可沿著相對于主軸1的旋轉(zhuǎn)軸線的半徑D1相對于偏心輪4移動的推動件13上,推動件13的端部131把所述力以力F132的形式傳遞到掣子10的臂104。這產(chǎn)生了對應的轉(zhuǎn)矩C14,該轉(zhuǎn)矩僅被傳遞到掣子10并且使臂101相對于其之前接合的凹口83釋放。一旦存在于表面113和肩部84B之間的界面處的摩擦力F0能夠由轉(zhuǎn)矩C20克服,則掣子11的臂111在由于彈簧20的彈性力F20產(chǎn)生的繞掣子11的旋轉(zhuǎn)軸線X11的轉(zhuǎn)矩C20的作用下從其所接合的凹口83釋放。
附加的位置191和201能夠使彈簧19和20與它們的推動件19’和20’一起安裝在與沿箭頭F8的相反方向向前旋轉(zhuǎn)的驅(qū)動盤8相適應的位置中。
在圖7示出的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中相似的元件的附圖標記是一樣的。如上所述,彈簧19和推動件19’在掣子10上施加彈性力F19,用于把它接合在凹口83中。這個實施例和以上實施例的不同在于第一掣子10和第二掣子11之間的連接由大致C狀的彈簧片20完成,該彈簧片由卡釘21固定到掣子11的臂114。掣子10的臂104的端部105承靠于彈簧20的彎曲端部202。默認地,彈簧20通過處于其分支部相較于圖7所示更為接近的配置下而將轉(zhuǎn)矩C19傳遞到掣子11。
如上所述,推動件和滑動件13被安裝在偏心輪4上以便能夠沿著相對于主軸1的旋轉(zhuǎn)軸線的半徑D1平移運動。
當將釋放力F14施加在推動件13上時,在沒有直接傳遞到掣子11的情況下將該力傳遞到掣子10的臂104上,對抗力F19。由于返回力被施加到掣子11的表面113上,阻止了掣子11的轉(zhuǎn)動。力F4通過承靠于彈簧20的彎曲端部202的臂104的端部105傳遞到掣子11,這樣能夠使彈簧20的分支部在所引起的力F’14的作用下移動而分開,然后使力F’14能夠以彈性力F20的形式傳遞到臂114,彈性力F20的大小取決于彈簧20的剛性。力F20引起繞軸線X11的轉(zhuǎn)矩C20,該轉(zhuǎn)矩C20趨于沿從凹口83釋放端部113的方向轉(zhuǎn)動所述掣子。如果給定力F20的性質(zhì),轉(zhuǎn)矩C20可以較小,這樣,只要摩擦力F0大于彈性力F20,掣子11仍然通過其表面113承靠于肩部84D而保持接合。
如果驅(qū)動盤9的向前旋轉(zhuǎn)的方向與箭頭F8表示的方向相反,則倒轉(zhuǎn)推動件13并且使掣子10和11互換就以足夠。
在圖8示出的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中相似的元件的附圖標記是一樣的。這個實施例和第三實施例的不同在于沒有使用推動件。擺動桿14或等同元件變得通過其末端141直接承靠于掣子10的臂104的端部105。壓縮彈簧10和推動件20’被插入到臂104的端部150與介于掣子11的臂114和繞軸12B設置的掣子的中心部分117之間的連接區(qū)域116之間。
通過推動件19’,彈簧19在掣子10的臂101上施加主力F19,進而趨于使掣子10和11的臂101和111的端部表面103和113與驅(qū)動盤8中的肩部84A和84B或等同部件接合。彈簧19和推動件19’直接作用在掣子10上。并且,它們通過可承靠于掣子11的臂114的端部115的掣子10的徑向第三臂106的端部107而作用在掣子11上。在分離期間,力F14直接傳遞到臂104并通過彈簧20傳遞到臂114。
無論在何種實施例中,裝置19和19’朝如下配置彈性地加載第一掣子10,即,在該配置中,第一掣子的表面103和對應的肩部84A或84C接合而間接作用在第二掣子11上,以便使第二掣子的表面113進入與對應肩部84B或84D接合的配置。在首先的第二多臂機構11和其次的第一掣子10的控制裝置13和/或14之間的機械分離能夠使第二掣子保持接合在對應的凹口83中,即使第一掣子變得釋放也是如此。當由驅(qū)動盤8構成的驅(qū)動元件仍然減速時且在其完全靜止之前,這可以使第一掣子釋放。
本發(fā)明能夠使用無需每半轉(zhuǎn)停止一次而是慢慢降至角選擇區(qū)域的主軸。這能夠使得織機的操作速度增加。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織機(M)的旋轉(zhuǎn)多臂機構(R),針對每個提升單元,其包括·擺動部件(5),其耦聯(lián)到綜框(3)并且與松動地安裝在多臂機構的主軸(1)上的致動元件(4)相關聯(lián);·驅(qū)動元件(8),受限為與所述主軸一起旋轉(zhuǎn);·兩個受控掣子(10,11),用于耦聯(lián)旋轉(zhuǎn)中的所述驅(qū)動元件(8)和致動元件(4),每個掣子都安裝到所述致動元件上,第一掣子(10)設置有第一表面(103),用于選擇性地承靠于所述驅(qū)動元件的至少一個對應的第一表面(84A,84C),這些第一表面形成用于從所述驅(qū)動元件(8)向所述致動元件(4)傳遞驅(qū)動力(F3)的界面(103/84A,103/84C),而第二掣子(11)設置有第二表面(113),用于選擇性地承靠于所述驅(qū)動元件的至少一個對應的第二表面(84B,84D),這些第二表面形成用于從所述致動元件向所述驅(qū)動元件傳遞返回力(F4)的界面(113/84B,113/84D);·第一彈性偏置裝置(19,19’),用于將各個掣子(10,11)彈性偏置(F19)至一種配置,在該配置中它們各自的支承表面(103,113)接合所述驅(qū)動元件(8)的對應表面(84A-84D);和·控制裝置(13-15),用于對抗所述第一彈性偏置裝置(19,19’)的作用(F19)移動所述掣子;所述多臂機構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彈性偏置裝置(19,19’)直接作用(F19)在所述第一掣子(10)上并且間接(F104,F(xiàn)131)作用在所述第二掣子(11)上;并且,所述控制裝置適于對抗所述第一彈性偏置裝置(19,19’)的作用(F19)移動(C14)所述第一掣子,同時所述第二掣子保持其支承表面(113)接合所述驅(qū)動元件(8)的第二表面(84B,84D)的配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彈性偏置裝置(19,19’)通過所述第一掣子(10)作用在所述第二掣子(11)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臂機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作用在所述第二掣子(11)上但不作用在所述第一掣子(10)上的第二彈性偏置裝置(20,20’),其施加用于將所述第二掣子的支承表面(113)從所述驅(qū)動元件(8)的對應第二表面(84B,84D)釋放的力(F20)。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裝置包括·移動構件(13,14),直接作用在所述第一掣子(10)上以施加對抗所述第一彈性偏置裝置(19,19’)的作用(F19)而移動所述第一掣子的力(F132,F(xiàn)14);·彈性裝置(20,20’),用于在最初的所述第一移動構件(13)或第一掣子(10)和其次的所述第二掣子(11)之間傳遞力。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力傳遞裝置包括壓縮彈簧(20)或彈簧片(20’)。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多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力傳遞裝置(20,20’)設置在所述移動構件(13)和所述第二掣子(11)之間。
7.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多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力傳遞裝置(20)設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掣子(10,11)之間。
8.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多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裝置包括·移動構件(13)直接作用在所述第一掣子(10)上以施加對抗所述第一彈性偏置裝置(19,19’)的作用(F19)而移動所述第一掣子的力,·輔助彈性偏執(zhí)裝置(20,20’),用于在將所述第二掣子(11)的支承表面(113)從所述驅(qū)動元件(8)的對應第二表面(84B,84D)釋放的方向上偏置所述第二掣子(11),由于所述第一掣子(10)相對于由所述移動構件(13)施加的力(F14)的運動(C14),僅當所述第二掣子未受到所述第一彈性偏置裝置的作用時,這些輔助彈性偏置裝置適于將所述第二掣子的支承表面從所述驅(qū)動元件的對應第二表面釋放。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構件由安裝在所述致動元件(4)上的推動件(13)形成并且能夠沿著相對于所述主軸(1)的旋轉(zhuǎn)軸線(X1)的半徑(D1)平移運動。
10.一種裝配有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多臂機構(R)的織機(M)。
11.一種屬于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多臂機構的子組件,所述子組件包括形成致動元件的偏心輪(4)、安裝在該偏心輪上的連桿(5)、以及用于提供所述連桿和綜框(3)之間的連接的樞轉(zhuǎn)臂(6)。
12.一種用于控制旋轉(zhuǎn)多臂機構(R)的方法,針對每個提升單元,其包括擺動部件(5),其耦聯(lián)到綜框(3)并且與松動地安裝在多臂機構的主軸(1)上的致動元件(4)相關聯(lián);·驅(qū)動元件(8),受限為與所述主軸一起旋轉(zhuǎn);·兩個受控掣子(10,11),用于耦聯(lián)旋轉(zhuǎn)中的所述驅(qū)動元件(8)和致動元件(4),每個掣子都安裝到所述致動元件上,第一掣子(10)設置有第一表面(103),用于選擇性地承靠于所述驅(qū)動元件的至少一個對應的第一表面(84A,84C),這些第一表面形成用于從所述驅(qū)動元件(8)向所述致動元件(4)傳遞驅(qū)動力(F3)的界面(103/84A,103/84C),而第二掣子(11)設置有第二表面(113),用于選擇性地承靠于所述驅(qū)動元件的至少一個對應的第二表面(84B,84D),這些第二表面形成用于從所述致動元件向所述驅(qū)動元件傳遞返回力(F4)的界面(113/84B,113/84D);·第一彈性偏置裝置(19,19’),用于將各個掣子(10,11)彈性偏置(F19)至一種配置,在該配置中它們各自的支承表面(103,113)接合所述驅(qū)動元件(8)的對應表面(84A-84D);和·控制裝置(13-15),用于對抗所述第一彈性偏置裝置(19,19’)的作用(F19)移動所述掣子;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將所述驅(qū)動元件(8)從所述致動元件(4)分離的過程中a)在未直接作用在所述第二掣子(11)上的情況下,對抗所述第一彈性偏置裝置(19,19’)的作用、沿將所述第一掣子的支承表面(103)從所述驅(qū)動元件(8)的對應第一表面(84A,84C)釋放的方向在所述第一掣子(10)上施加作用(F14);和b)使得輔助裝置(20,20’)作用在所述第二掣子(11)上以使該第二掣子的支承表面(113)從所述驅(qū)動元件(8)的對應第二表面(84B,84D)釋放。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多臂機構包括用于耦聯(lián)旋轉(zhuǎn)中的驅(qū)動元件(8)和致動元件(4)的兩個受控掣子(10,11)。第一裝置(19)能夠?qū)⒏鱾€掣子(10,11)朝它們各自的支承表面(103,113)和致動元件(8)的對應表面(84A,84B)接合的配置彈性地偏置。設置有用于對抗所述彈性偏置裝置(19)的作用而移動掣子的控制裝置(13,14),其直接作用在第一掣子(10)并間接作用在第二掣子(11)上。所述控制裝置能夠?qū)顾鰪椥云醚b置(19)移動(C
文檔編號D03C1/00GK101054748SQ200710095849
公開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4月11日
發(fā)明者讓-皮埃爾·帕熱斯, 羅伯特·諾琴蒂, 維利·加利奈蒂斯 申請人:施托布利法韋日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阳县| 七台河市| 讷河市| 阆中市| 拉萨市| 梁山县| 若羌县| 土默特右旗| 民和| 陆川县| 海伦市| 昭苏县| 乌鲁木齐市| 隆回县| 永年县| 龙胜| 呼伦贝尔市| 孟州市| 阳朔县| 黄龙县| 涿鹿县| 汝阳县| 曲阳县| 固镇县| 保亭| 五原县| 柳河县| 玉溪市| 漯河市| 青州市| 内黄县| 桑日县| 水城县| 宜君县| 休宁县| 留坝县| 桂阳县| 扎赉特旗| 山西省| 沽源县| 荃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