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層織物織造的雙氣流通道雙梭口開口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織造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織機的開口裝置,具體涉 及一種雙層織物織造的雙氣流通道雙梭口開口機構。
背景技術:
傳統織造工藝采用的各種織機,織機主軸旋轉一周,依次完成開口、引 緯、打緯、巻取和送經五大運動,將經紗和緯紗交織在一起,制得織物。但 傳統織機的開口為單層梭口,每次只能引入一根緯紗,織造出單層織物,引
緯率較低。織機的引緯率-布幅x轉速,通常采用提升轉速來提高織機的引
諱率,而織機轉速的提高必然使織機的制造成本、振動和噪聲急劇增加,從 而限制了通過提升織機的轉速來提高引緯率,也就不能進一步提高織機的產 量,同時也使一些特殊的織物產品(如平絨織物、天鵝絨織物等)的織造受
到限制。為此,專利《雙氣流通道噴氣引緯裝置》(專利號ZL03219027.1, 公告號CN2677401Y,公告日2005.02.09)提出了一種雙氣流通道噴氣引緯 裝置,使噴氣織機在織機主軸的每轉中能同時引入二根緯紗,實現雙梭口、 雙層織物同時織造,從而提高引緯率和產量;同時也實現了寬幅織物織造, 達到拓寬織物品種的目的。但將該引緯裝置用于織機,在織機主軸的開口運 動中,還需與之相配的、同時能張開兩個梭口的開口機構,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層織物織造的雙氣流通道雙梭口開口機構,滿足雙氣流通道噴氣引緯織造的需要,使織機主軸在完成開口運動時, 同時形成兩個梭口,每次引入兩根緯紗,在織機轉速不變的前提下,提升織機 的引緯率,并能織造平絨織物和天鵝絨織物等特殊的織物產品。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雙層織物織造的雙氣流通道雙梭口開 口機構,由依次連接的雙層開口凸輪、轉子、轉子臂、連桿、角形臂和提綜 桿構成,提綜桿與綜框連接,雙層開口凸輪為橢圓形,長軸兩端輪廓曲面分 別包含有中心角,該中心角為遠休角,兩個遠休角之間按順時針方向依次設
置有升程角、近休角和回程角,雙層開口凸輪采用對稱設計,升程角為45。
75。,遠休角為15° 45°,回程角為45° 75°,近休角為15° 45°。 本實用新型的特征還在于,
雙層開口凸輪的最大半徑與最小半徑之差為40mm 100mm。 本實用新型雙梭口機構采用雙層開口凸輪控制每頁綜框的升降,在織造 過程中,使得織機主軸在完成開口運動時能同時形成兩個梭口,每次可引入 兩根緯紗,在保持織機轉速不變的前提下,提升織機的引諱率,使織物的產 量提升一倍,并能完成平絨織物和天鵝絨織物等特殊的織物產品的織造。
圖1是本實用新型開口機構的結構示意圖2是本實用新型開口機構中雙層開口凸輪的結構示意圖3是采用本實用新型開口機構織造六頁平紋組織平絨織物的原理示意圖。
圖中,l.雙層開口凸輪,2.轉子,3.轉子臂,4.連桿,5.角形臂,6.提綜 桿,7.綜框。
其中,OH.升程角,(X2.遠休角,(X3.回程角,(X4.近休角,①.上層梭口引入的第1根緯紗,②.上層梭口引入的第2根緯紗,③.上層梭口引入的第3根 緯紗,④.上層梭口引入的第4根緯紗,I.下層梭口引入的第l根緯紗,II.
下層梭口引入的第2根緯紗,m.下層梭口引入的第3根緯紗,W.下層梭口
引入的第4根緯紗,h.絨經動程,h,.上層地經動程,h2.下層地經動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開口機構的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并排豎直設置的兩提綜 桿6,兩提綜桿6的上端分別與綜框7的下端相連接,兩提綜桿6的下端分 別與兩角形臂5的一個支臂相連接,該兩個支臂等長,兩角形臂5的另一支 臂分別與連桿4的一端相連接,連接4的另一端通過連接桿與兩轉子臂3的 一端相連接,轉子臂3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轉子2,轉子2的外圓表面分別 與雙層開口凸輪1的外輪廓表面相接觸。
本實用新型開口機構中雙層開口凸輪l的結構,如圖2所示。其外形輪廓為 橢圓形,長軸兩端輪廓曲面分別包含有中心角,該中心角為遠休角ci2,兩個 遠休角(X2之間、按順時針方向依次設置有升程角on、近休角ou和回程角a3。 雙層開口凸輪1采用對稱設計。升程角on為45° 75°,遠休角a2為15° 45°, 回程角013為45° 75°,近休角014為15° 45。。
本實用新型開口機構,通過驅動雙層開口凸輪l轉動,在雙層開口凸輪 l轉動過程中,將其表面的曲面輪廓通過轉子2拾取,產生往復運動,再將 該往復運動通過轉子臂3、連桿4、角形臂5和提綜桿6傳遞到綜框7,驅動 綜框7作垂直升降運動。綜框7垂直升降運動的時間由雙層開口凸輪1的升 程角on、遠休角a2、回程角(X3和近休角(X4的角度大小決定,綜框7垂直升 降運動的動程由雙層開口凸輪1的最大半徑與最小半徑之差決定。為了減少雙層開口凸輪l的轉動慣量,雙層開口凸輪l采用對稱設計,即雙層開口凸
輪l回轉一周能夠帶動綜框7實現兩次開口運動,通過設計雙層開口凸輪l 最大半徑與最小半徑之差的不同,可以實現各層梭口高低的不同,從而實現 多層梭口織造,雙層開口凸輪1最大半徑與最小半徑之差為40 100mm。
將本實用新型開口機構與雙氣流通道噴氣引緯裝置相結合,可以滿足雙 氣流通道噴氣引緯織造的需要,每頁綜框7的升降運動由一套本雙梭口開口 機構驅動,雙層開口凸輪、轉子和轉子臂等均安裝于雙層開口凸輪箱內。
采用本實用新型開口機構織造六頁平紋組織平絨織物的原理示意圖,如 圖3所示。采用6套本發明雙梭口機構,其中,2套雙梭口機構驅動第三頁 和第四頁的綜框7,該兩綜框7分別帶動上層地經1和上層地經2升降,該 兩套機構中雙層開口凸輪1的最大半徑與最小半徑之差確保上層地經1和上 層地經2在中間位置線的上方,形成上層地經梭口,上層地經梭口用以供上 層噴嘴引緯使用,上層地經動程為hn另外2套雙梭口機構驅動第五頁和第 六頁的綜框7,該兩綜框7分別帶動下層地經1和下層地經2升降,該兩雙 梭口機構中雙層開口凸輪1的最大半徑與最小半徑之差確保下層地經1和下 層地經2位于中間位置線的下方,形成下層地經梭口,下層地經梭口用以供 下層噴嘴引緯使用,下層地經動程為h2;最后2套傳動機構驅動第一頁和第 二頁的綜框7,該兩綜框7帶動絨經a和絨經b升降,該兩雙梭口機構中雙 層開口凸輪l的最大半徑與最小半徑之差應確保絨經動程h》上層地經動 程^ +下層地經動程h2,形成絨經梭口;通過所形成的上層地經梭口、下層 地經梭口和絨經梭口,即可實現六頁平紋組織平絨織物的織造。
權利要求1.雙層織物織造的雙氣流通道雙梭口開口機構,由依次連接的雙層開口凸輪(1)、轉子(2)、轉子臂(3)、連桿(4)、角形臂(5)和提綜桿(6)構成,提綜桿(6)與綜框(7)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雙層開口凸輪(1)為橢圓形,長軸兩端輪廓曲面分別包含有中心角,該中心角為遠休角(α2),兩個遠休角(α2)之間按順時針方向依次設置有升程角(α1)、近休角(α4)和回程角(α3),雙層開口凸輪(1)采用對稱設計,所述的升程角(α1)為45°~75°,所述的遠休角(α2)為15°~45°,回程角(α3)為45°~75°,近休角(α4)為15°~45°。
2.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梭口開口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雙層開 口凸輪(1)的最大半徑與最小半徑之差為40mm 10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雙層織物織造的雙氣流通道雙梭口開口機構,由依次連接的雙層開口凸輪、轉子、轉子臂、連桿、角形臂和提綜桿構成,提綜桿與綜框連接,雙層開口凸輪為橢圓形,長軸兩端輪廓曲面分別包含有中心角,該中心角為遠休角,兩個遠休角之間按順時針方向依次設置有升程角、近休角和回程角,雙層開口凸輪采用對稱設計,升程角為45°~75°,遠休角為15°~45°,回程角為45°~75°,近休角為15°~45°。本實用新型雙梭口開口機構與雙氣流通道噴氣引緯裝置相結合,可以滿足雙氣流通道噴氣引緯織造的需要,在織機轉速不變的前提下,提升織機的引緯率,并能完成平絨織物和天鵝絨織物等特殊的織物產品的織造。
文檔編號D03C5/00GK201386176SQ20092003221
公開日2010年1月20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16日
發明者梁海順, 胡巧娥, 賈正鋒 申請人: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