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干衣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衣柜,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干衣、殺菌功能的干衣柜,屬于干衣柜的優化技術。
背景技術:
現有的干衣柜一般采用開放式的結構,柜體設有進氣孔和排氣孔,設有定時開關, 工作時從柜外吸氣進入柜內,吸入的空氣被加熱后吹過衣物,幫助衣物把水份蒸發出來,通 過設在頂部的排氣孔將濕熱的空氣排到柜外。優點是結構簡單、控制簡單、成本低,缺點主 要有兩個1、能量利用低,由于采用半開放式的結構,熱量大量被吹出柜外,沒有得到有效利 用;2、控制不準確,需要依靠使用者的經驗設置工作時間。在專利號為ZL200820204767的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智能自動多功能干衣 柜,優點是增加了智能控制,避免了受操作者經驗的影響,控制更精確,但設計上存在以下 缺點1、能量利用低,在柜體上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仍然有大量熱量被排到柜外;2、需要人工清理積水。3、消毒裝置采用紫外燈,對絲織品以及部份衣物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時間一 長,容易變色,并且,紫外燈照射不到的位置就不能起到殺菌的作用。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更為環保的具有干衣、殺菌功能的干衣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技術現狀,提供一種控制精確、熱能利用率更高的干衣柜。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干衣柜,主要由柜體1、抽濕器2、控制器3、掛衣桿4組 成,抽濕器2安置在柜體底板的中間位置,抽濕器2主要包括四周設有回風口的外殼21、安 置在外殼21內的抽濕裝置22、殺菌裝置23、濕度探頭24、溫度探頭25,所述的外殼21的頂 部設有出風喉管26,所述的出風喉管的邊緣設有2個以上相同高度的支撐柱27,支撐柱頂 端安置一個錐形導流器28。所述的椎形導流器28按錐體倒置的方式安置在支柱27的頂端,錐頂對著出風喉 管26的中心,錐底為面積大于出風喉管26最大截面面積的平面。所述的出風喉管26呈喇叭形,喇叭口對著錐形導流器28。所述的抽濕裝置22包括由上到下、順次連接的恒溫加熱器221、軸流風機222、散 熱器223、帕爾貼元件224、冷凝器225。在外殼21底部設有一個接水盤211,接水盤211位于冷凝器225的下方,接水盤 211通過排水管212與安置在柜體外的水蒸發槽213連接,水蒸發槽213下安置有恒溫加熱器 214。所述的控制器3安置在柜體外,主要由控制盒31、安置在控制盒31內的控制主板 32、電源板33以及安置在控制盒31上的控制面板34組成。所述的控制面板34上設有開關鍵、濕度下限設置鍵、顯示屏。所述的控制主板32的輸入端與電源板33、控制面板34、濕度探頭24、溫度探頭25 連接,輸出端與恒溫加熱器221、軸流風機222、帕爾貼元件224、殺菌裝置23、恒溫加熱器 214、控制面板34連接。所述的殺菌裝置23采用負離子發生器或等離子發生器。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柜體上不設進風口和出風口,通過內部的空氣強制循環進行抽濕干燥。2、熱能利用率高,利用柜壁與柜內空氣的溫度差,形成柜內空氣的自然對流,利用 風機的強制吸氣和吹氣,形成柜體內部的空氣強制循環。3、通過對柜內空氣濕度的控制實現精確控制,當檢測到柜內空氣的濕度達到預先 設定的濕度下限時停止工作。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發明的抽濕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的抽濕器的外殼構造立體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的控制器的接線原理圖。圖中1、柜體,2、抽濕器,21、外殼,211、接水盤,212、排水管,213、水蒸發槽,214、 恒溫加熱器,22、抽濕裝置,221、恒溫加熱器,222、軸流風機,223、散熱器,224、帕爾貼元件, 225、冷凝器,23、殺菌裝置,24、濕度探頭,25、溫度探頭,26、出風喉管,27、支撐柱,28,椎形 導流器,3、控制器,31、控制盒,32、控制主板,33、電源板,34、控制面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一種干衣柜,主要由柜體1、抽濕器2、控制器3、掛衣 桿4組成,抽濕器2安置在柜體底板的中間位置,抽濕器2主要包括四周設有回風口的外殼 21、安置在外殼21內的抽濕裝置22、殺菌裝置23、濕度探頭24、溫度探頭25,所述的外殼21 的頂部設有出風喉管26,所述的出風喉管的邊緣設有2個以上相同高度的支撐柱27,支撐 柱頂端安置一個錐形導流器28。所述的椎形導流器28按錐體倒置的方式安置在支柱27的頂端,錐頂對著出風喉 管26的中心,錐底為面積大于出風喉管26最大截面面積的平面。所述的出風喉管26呈喇叭形,喇叭口對著錐形導流器28。所述的抽濕裝置22包括由上到下、順次連接的恒溫加熱器221、軸流風機222、散 熱器223、帕爾貼元件224、冷凝器225。
在外殼21底部設有一個接水盤211,接水盤211位于冷凝器225的下方,接水盤 211通過排水管212與安置在柜體外的水蒸發槽213連接,水蒸發槽213下安置有恒溫加熱 器 214。所述的控制器3安置在柜體外,主要由控制盒31、安置在控制盒31內的控制主板 32、電源板33以及安置在控制盒31上的控制面板34組成。所述的控制面板34上設有開關鍵、濕度下限設置鍵、顯示屏。如圖5所示,所述的控制主板32的輸入端與電源板33、控制面板34、濕度探頭24、 溫度探頭25連接,輸出端與恒溫加熱器221、軸流風機222、帕爾貼元件224、殺菌裝置23、 恒溫加熱器214、控制面板34連接。所述的殺菌裝置23采用負離子發生器或等離子發生器。控制器3通過對柜內空氣濕度的控制,實現對衣物的干燥。當控制主板32接收到 來自控制面板的開指令時,把電信號給恒溫加熱器221、軸流風機222、帕爾貼元件224、殺 菌裝置23、恒溫加熱器214,讓它們開始工作,軸流風機222把柜內的空氣吸入抽濕器2,經 干燥和殺菌后,被風機吹進出風喉管26,受出風喉管26和錐形導流器28的導流作用,抽濕 器吹出的風傾斜向上吹向柜的四壁,熱升冷降,這些干燥溫暖的空氣,攜帶著大量的殺菌物 質,向上升起,吹過衣物,幫助衣物蒸發水份,同時帶走衣物蒸發出來的水份,到達柜頂后, 溫度有所下降,由于熱升冷降,這部份空氣會向下流動,同時在風機222的作用下,又被吸 入抽濕器2內進行干燥和殺菌,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柜內的衣物干燥。所述的錐形導流器28,錐底的面積大于出風喉管26的最大截面面積,是為了防止 衣物上的水滴或其他物品掉進抽濕器2。所述的抽濕器安置在柜體1內,通常是安裝在柜底的中間位置,這樣可以做到360 度出風,加上錐形導流器28和出風喉管26的導流作用,抽濕器2吹出的風不是水平吹出, 而是稍向上傾斜吹出。這樣的設計,符合衣柜設計的特點,衣物主要是掛在柜體的上方。上述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解 釋本發明的用途,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技術 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實質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化或替代,也應屬于本發明的保 護范疇。
權利要求
一種干衣柜,主要由柜體(1)、抽濕器(2)、控制器(3)、掛衣桿(4)組成,抽濕器(2)安置在柜體(1)底板的中間位置,抽濕器(2)主要包括四周設有回風口的外殼(21)、安置在外殼(21)內的抽濕裝置(22)、殺菌裝置(23)、濕度探頭(24)、溫度探頭(2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殼(21)的頂部設有出風喉管(26),所述的出風喉管的邊緣設有2個以上相同高度的支撐柱(27),支撐柱頂端安置一個錐形導流器(2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椎形導流器(28)按錐體倒置的 方式安置在支柱(27)的頂端,錐頂對著出風喉管(26)的中心,錐底為面積大于出風喉管 (26)最大截面面積的平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風喉管(26)呈喇叭形,喇叭 口對著錐形導流器(28)。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抽濕裝置(22)包括由上到下、 順次連接的恒溫加熱器(221)、軸流風機(222)、散熱器(223)、帕爾貼元件(224)、冷凝器 (225)。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柜,其特征在于在外殼(21)底部設有一個接水盤 (211),接水盤(211)位于冷凝器(225)的下方,接水盤(211)通過排水管(212)與安置在 柜體外的水蒸發槽(213)連接,水蒸發槽(213)下安置有恒溫加熱器(214)。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器(3)安置在柜體外,主 要由控制盒(31)、安置在控制盒(31)內的控制主板(32)、電源板(33)以及安置在控制盒 (31)上的控制面板(34)組成。
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干衣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面板(34)上設有開關 鍵、濕度下限設置鍵、顯示屏。
8.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干衣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主板(32)的輸入端與 電源板(33)、控制面板(34)、濕度探頭(24)、溫度探頭(25)連接,輸出端與恒溫加熱器 (221)、軸流風機(222)、帕爾貼元件(224)、殺菌裝置(23)、恒溫加熱器(214)、控制面板 (34)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殺菌裝置(23)采用負離子發生 器或等離子發生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干衣柜,主要由柜體1、抽濕器2、控制器3、掛衣桿4組成,抽濕器2安置在柜體底板的中間位置,抽濕器2主要由外殼21、抽濕裝置22、殺菌裝置23、出風喉管26、錐形導流器28組成。本發明的干衣柜,柜體上不設進風口和出風口,利用安置在柜體內的抽濕器,吸入空氣,經干燥和殺菌后,再吹入柜內,形成柜體內部的空氣強制循環,如此循環往復,直至達到預先設定的濕度下限。
文檔編號D06F58/10GK101858029SQ20101019447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4日
發明者李耀強 申請人:李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