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腦橫機,特別是涉及一種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
背景技術:
電腦橫機是針織領域最常見的機械,其中機頭三角部件是電腦橫機的關鍵部件, 一般裝配于三角底板上。在有些電腦橫機中,翻針三角與成圈三角由機構控制是聯動的;成圈三角處于工作狀態時,翻針三角退出工作狀態;翻針三角處于工作狀態時,成圈三角退出工作狀態;而有些電腦橫機的接針及吊目(集圈)是通過設置在工位板座上的接針壓板與吊目(集圈)壓板來完成的;控制翻針三角及成圈三角聯動動作需要三角座及電氣驅動裝置, 設置接針壓板與吊目(集圈)壓板需要工位板座及相關電氣驅動裝置。上述三角工作時需要經常動作切換,一些相應的壓片也要進行位置的變化,而無論是三角切換還是壓片位置變化,都必須靈活的輔助機構在電磁鐵的控制或其他電控驅動裝置配合下完成,且三角切換還必須保證靈敏活動。因此存在如下缺陷一、三角底板及提花三角底板背后要配置很多傳動機構及電氣驅動裝置,增加了橫機的重量及生產成本,對零件的制造和裝配要求較高,導致制造成本和安裝難度較高,且維修不便;二、由于結構復雜,受機械的磨損、電控失靈或者其他如毛灰、油污等因素等影響,常導致三角動作不靈敏、 不到位甚至出現卡死現象;三、三角動作不到位,使織針退圈、彎紗及成圈不能正常進行,出現撞針或漏針現象,使橫機機頭在運動時,速度不夠快,生產效率不夠高,故障率較高,降低了設備的編織效果,且影響用戶的生產。有鑒于此,本發明人結合從事針織工作多年的經驗,對上述技術領域的缺陷進行長期研究,本案由此產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運行平穩速度快、生產效率高的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包括三角底板。在三角底板上安裝有翻針三角、度目三角和中山三角,其中
翻針三角固定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活動地安裝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設置于翻針三角的下方與翻針三角相配合,度目三角和翻針三角上皆設有供針踵運行的軌道,度目三角軌道和翻針三角軌道之間的距離為控制織針的兩針踵的間距。中山三角固裝于翻針三角下方的三角底板上,本體呈左右對稱,自上而下疊加設置有第一軌道、第二軌道、第三軌道和第四軌道,均左右貫穿本體;第一軌道呈八字形,分為兩個單向走針軌道,第一右斜面、中間直槽及第一左斜槽構成單向走針軌道a,第一左斜面、 中間直槽及第一右斜槽構成單向走針軌道b,第二軌道為人字形雙向走針軌道;第三軌道和第四軌道均呈八字形,組成兩個單向走針軌道,兩軌道中間構成中間凹槽,第四左斜槽、中間凹槽、第三右斜面及第三右斜槽構成單向走針軌道c,第四右斜槽、中間凹槽、第三左斜面及第三左斜槽構成單向走針軌道d。進一步,所述中山三角的中間凹槽的正下方設有一限位槽,限位槽內設置有一擺動三角,擺動三角以中心孔定位,中心孔處于本體的中心線上;第四左斜槽、擺動三角左斜邊、第三右斜面及第三右斜槽組成單向走針軌道C’,第四右斜槽、擺動三角右斜邊、第三左斜面及第三左斜槽組成單向走針軌道d’。由于擺動三角設計,使針腳的滑動更加順暢,進而使電腦橫機運行速度更快、運行更加穩定、生產效率更高。進一步,所述擺動三角以中心孔固定,或者能繞中心孔左右擺動,限位槽對擺動三角進行擺幅限制。從而便于擺動三角的安裝,而活動的擺動三角設計,使針腳的滑動更加順暢,進而使電腦橫機運行速度更快、運行更加穩定、生產效率更高。進一步,擺動三角在限位槽里左右擺動的幅度等于限位槽的邊寬。從而實現更加順暢的滑動效果。 進一步,所述翻針三角包括上翻針三角,下翻針三角,左翻針起壓針三角,右翻針起壓針三角,呈左右對稱結構,上翻針三角上設置有第一凸起部、凹部和第二凸起部,下翻針三角安裝于上翻針三角的下方,下翻針三角設置有凸起部,下翻針三角的凸起部與上翻針三角的凹部相對設置,左翻針起壓針三角、右翻針起壓針三角分別安裝于下翻針三角的左右兩側,左翻針起壓針三角的上部設置有凹部,左翻針起壓針三角的凹部與上翻針三角的第一凸起部斜面對應設置,右翻針起壓針三角的上部設置有凹部,右翻針起壓針三角的凹部與上翻針三角的第二凸起部斜面對應設置。進一步,所述度目三角包括左度目三角、右度目三角,其中,左度目三角設置于左翻針起壓針三角的下方,右度目三角設置于右翻針起壓針三角的下方,左度目三角的工作面與左翻針起壓針三角工作面之間的距離、以及右度目三角的工作面與右翻針起壓針三角工作面之間的距離為控制織針的兩針踵的間距。進一步,在左翻針起壓針三角、右翻針起壓針三角的外側皆設置有平針三角,B位復位三角安裝于中山三角的左右兩側。進一步,在三角底板上還設有壓腳和不織壓片,壓腳固裝于中山三角下方的三角底板上,不織壓片固裝于壓腳的下方,壓腳的兩端各有一個斜面,不織壓片共有四個斜面。進一步,所述的壓腳設置有四個,呈間隔設置于中山三角的下方。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發明省去了工位板機構,改為固定壓腳,特別是四個固定壓腳,同時,配合改進了中山三角及翻針三角的結構,省去了集圈(吊目)壓板,省去了三角傳動機構及電氣驅動裝置,簡化了結構和生產成本;
2、本發明重新配置了翻針三角、中山三角、壓腳的結構,簡化了結構,加快了機頭的運行速度,提高了織物的產量和生產效率。為進一步解釋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詳細結構示意圖3是本發明不編織的一種工作示意圖4是本發明成圈編織的一種工作示意圖5是本發明集圈編織的一種工作示意圖6是本發明翻針編織的一種工作示意圖7是本發明接針編織的一種工作示意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中山三角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9是本發明采用另一種中山三角時在中山三角區域接針編織的一種工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的一種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包括三角底板1,三角底板1上具有用于設置度目三角滑塊的通斜滑槽IA及1B,在三角底板1上安裝有翻針三角 2、度目三角3和中山三角4,翻針三角2固定于三角底板1上,度目三角3活動地安裝于三角底板1上,度目三角3設置于翻針三角2的下方與翻針三角2相配合,度目三角3和翻針三角2上皆設有供針腳運行的軌道,度目三角3軌道和翻針三角2軌道之間的距離為控制織針的兩針腳的間距。中山三角4固裝于翻針三角2的下方,四只壓腳5 (分別為壓腳51、 壓腳52、壓腳53、壓腳54)固定設置在中山三角4的下方,不織壓片6設置在四個壓腳5的下方,B位復位三角7固裝于與中山三角4相對應兩側的三角底板1上,平針三角8固設于翻針三角2兩側的三角底板1上。四只壓腳5的兩端各有一個斜面,不織壓片6共有四個斜面。翻針三角2可采用一體設置,也可以采分體設置。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為分體設置,包括上翻針三角21、下翻針三角22、左翻針起壓針三角23、右翻針起壓針三角對,呈左右對稱結構。上翻針三角21上設置有第一凸起部211、凹部212和第二凸起部213,下翻針三角22安裝于上翻針三角21的下方,下翻針三角22設置有凸起部221,下翻針三角22 的凸起部221與上翻針三角21的凹部212相對設置,左翻針起壓針三角23、右翻針起壓針三角M分別安裝于下翻針三角22的左右兩側,左翻針起壓針三角23左右兩端為斜面231 和232,其中斜面231為起針面,斜面232為壓針面;左翻針起壓針三角23的上部設置有凹部233,左翻針起壓針三角23的凹部233與上翻針三角21的第一凸起部211對應設置;右翻針起壓針三角M左右兩端為斜面241和斜面M2,其中斜面241為起針面,斜面242為壓針面;右翻針起壓針三角M的上部設置有凹部對3,右翻針起壓針三角M的凹部243與上翻針三角21的第二凸起部213對應設置。度目三角3包括左度目三角31,右度目三角32,其中左度目三角31設置于左翻針起壓針三角23的下方,右度目三角32設置于右翻針起壓針三角M的下方,左度目三角 31的左、右兩端為斜面311和斜面312,當下針鍾運行到左度目三角31的斜面311的上部時,上針鍾剛好位于左翻針起壓針三角23的起針面231的下部;右度目三角32的左、右兩端為斜面321和斜面322,當下針鍾運行到右度目三角32的斜面321的上部時,上針鍾剛好位于右翻針起壓針三角M的起針面Ml的下部。中山三角4本體呈左右對稱,可采用一體設置,也可以采分體設置。本實施例中為分體設置,包括上中山三角41和下中山三角42。上中山三角41具有第一右斜面411及第一左斜面412,在中山三角4上自上而下疊加設置有第一軌道43、第二軌道44、第三軌道45 和第四軌道46,其中第一軌道43設置在上中山三角41上,第一軌道43為翻針軌道,呈八字形,第一右斜面411與第一直線槽431及第一左斜槽432形成單向走針軌道a,第一左斜面412與第一直線槽431及第一右斜槽433形成單向走針軌道b ;第二軌道為編織軌道44, 且為人字形雙向走針軌道;第三軌道45和第四軌道46均呈八字形,組成兩個單向走針軌道,為吊目及接針共用軌道,兩軌道中間構成中間凹槽456,第四左斜槽461、中間凹槽456、 第三右斜面妨4及第三右斜槽455構成單向走針軌道c,第四右斜槽465、中間凹槽456、第三左斜面452及第三左斜槽451構成單向走針軌道d。中山三角還可以有另一種結構,如圖8所示,中山三角4的中間凹槽456的正下方設有一限位槽47,限位槽47內設置有一擺動三角48,擺動三角48以中心孔481定位,中心孔481處于中山三角4本體的中心線上;第四左斜槽461、擺動三角左斜邊482、第三右斜面 454及第三右斜槽455組成單向走針軌道C,,第四右斜槽465、擺動三角右斜邊483、第三左斜面452及第三左斜槽451組成單向走針軌道d’。由于擺動三角設計,使針腳的滑動更加順暢,進而使電腦橫機運行速度更快、運行更加穩定、生產效率更高。擺動三角48以中心孔 481定位,可以是以中心孔481固定,從而便于擺動三角的安裝,也可以是能繞中心孔481左右擺動,而該活動的擺動三角設計,可使針腳的滑動更加順暢,進而使電腦橫機運行速度更快、運行更加穩定、生產效率更高。如圖8、圖9所示,本實施例采繞中心孔481左右擺動,限位槽47對擺動三角48進行擺幅限制。而且,在本實施例中,為實現更好的滑動效果,擺動三角48在限位槽47里左右擺動的幅度等于限位槽47的邊寬。前述構成橫機的一套編織系統,當然,也可以在橫機的三角底板上安裝有多套的上述編織系統。采用本發明,首先,省去了工位板機構,改為固定壓腳,特別是四個固定壓腳,同時,配合改進了中山三角及翻針三角的結構,省去了集圈(吊目)壓板,省去了三角傳動機構及電氣驅動裝置,簡化了結構和生產成本;其次,本發明重新配置了翻針三角、中山三角、 壓腳的結構,簡化了結構,加快了機頭的運行速度,提高了織物的產量和生產效率第三,通過將中山三角固定于三角底板上,同時通過第一軌道、第二軌道、第三軌道和第四軌道的設置,取消了現有的活絡三角、以及設置活絡三角軸柄的三角座及相匹配的電氣驅動裝置,以及集圈(吊目)壓板,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且便于維護;第四,通過中山三角疊加四軌道的改進設計,尤其是第三軌道的設置,在編織軌道正上方在增加一個翻針輔助軌道,有效的防止出現撞針或漏針現象,使電腦橫機運行更加穩定,從而提高機器成圈或翻針編織的穩定性和機頭的運動速度,進而提高編織質量、增加織物的產量。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圖3所示是本發明的不編織示意圖,箭頭為橫機機頭的運動方向,10為組合針的上針踵,20為組合針的中針踵,30為組合針的下針踵,右度目三角32及左度目三角31處于零位。當組合針經過E-E位置時,選針器不選針,下針踵30處于B位置,不沿B位復位三角7 上升,上針踵10及中針踵20在平針三角8及B位復位三角7之間運動;接著下針踵30沿不織壓片6上的斜面6A上升,把中針踵20及上針踵10壓入橫機針槽內,后沿斜面6B下降, 此時中針踵20已處于下中山三角的上表面,當中針踵將要進入第四軌道46時,下針踵30 已沿斜面6C上升,接著再沿斜面6D下降,在整個編織區域內中針踵20及上針踵10 —直被壓入橫機針槽內,且不沿編織三角上升,組合針不參加編織。如圖4所示是本機構成圈編織的工作示意圖,箭頭為橫機機頭的運動方向。當組合針經過E-E位置時,選針器選針,下針踵30沿B位復位三角7上升,上針踵10及中針踵 20在平針三角8及B位復位三角7之間運動;接著下針踵30被送入A位置,中針踵20經右度目三角32沿下中山三角42上升,經過42R及42S位置,當到達下中山三角42的最高點42T時,織針處于最大退圈位置,接著中針踵20碰到上中山三角41的壓針面41A,沿壓針面41A下降,再接著沿左度目三角31下降,組合針完成成圈編織。如圖5所示是本發明集圈編織的工作示意圖,箭頭為橫機機頭的運動方向,右度目三角32處于零位。當組合針經過E-E位置時,選針器選針,下針踵30沿B位復位三角7 上升進入H位置,上針踵10及中針踵20在平針三角8及B位復位三角7之間運動;下針踵 30沿壓腳M的斜面上升,中針踵20在碰到右度目三角32時沿32A軌跡上升,隨后碰到下中山三角42后上升,接著下針踵30沿壓腳53上的斜面上升,中針踵20也隨著下針踵30 的上升而抬高,當下針踵30到達壓腳53的高位時,中針踵20被頂壓到下中山三角42的上表面并沿上表面運動,接著進入第二軌道44,沿左度目三角31下降;下針踵30接著沿壓腳 52及壓腳51運動;上針踵10隨中針踵20 —起運動,組合針完成集圈(吊目)編織。如圖6所示是本發明翻針編織的工作示意圖,箭頭為橫機機頭的運動方向,右度目三角32處于滑槽IA內可調節的最低位置。當組合針經過E-E位置時,選針器選針,下針踵30沿B位復位三角7上升進入A位,上針踵10及中針踵20在平針三角8及B位復位三角7之間運動;中針踵20沿右度目三角32上的斜面32A上升,帶動上針踵10上升,接著上針踵10沿右翻針起壓針三角M的斜面24A上升,當到達右翻針起壓針三角M的最高點后, 上針踵10沿上翻針三角21運動,同時中針踵20沿上中山三角41上的斜面411運動,經上中山三角41的上表面,進入第一直線槽431,當碰到壓針斜面41C時,沿壓針斜面41C下降, 同時帶動上針踵10沿左翻針起壓針三角23上的壓針面232下降,再接著中針踵20沿左度目三角31下降,組合針完成翻針編織。如圖7所示是本發明接針工作示意圖,箭頭為橫機機頭的運動方向,該編織系統位于翻針編織系統的相匹配對應面。左度目三角31處于三角底板1上斜通滑槽IB的可調節最低位。當組合針經過F-F位置時,選針器選針,下針踵30沿B位復位三角上升進入H位置,上針踵10及中針踵20在平針三角及B位復位三角之間運動;下針踵30沿壓腳51上的斜面上升,帶動中針踵20沿左度目三角31的上表面運動,隨后中針踵20進入單向走針軌道c,具體為先進入下中山三角42的第四左斜槽461,繼續沿中間凹槽456運動,接著中針踵20沿第三右斜面妨4上升并進入第三右斜槽455,同時下針踵30沿壓腳52及53運動, 中針踵20接著進入右度目三角32軌道內并沿軌道運動,下針踵30沿壓腳M運動,接著組合針完成接針編織。如圖9所示,是本發明采用另一種中山三角4時,在中山三角區域接針編織的一種工作示意圖,箭頭為橫機機頭的運動方向,該編織系統位于翻針編織系統的相匹配對應面。 除中山三角外其他區域的工作情況同上述,此處就不再贅述。中針踵從中山三角的左邊入口,進入單向走針軌道C’,具體為先進入第四左斜槽461,接著由于針腳的推力,擺動三角 48擺向右邊,被限位槽47限制了擺動,這時,針腳會沿著擺動三角左斜邊482進入第三右斜面妨4及第三右斜槽455,從而針腳會沿著該軌道走出該三角。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改進了中山三角的結構,增加了活動的擺動三角設計,使針腳的滑動更加順暢,進而使電腦橫機運行速度更快、運行更加穩定、生產效率更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并非對本案設計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設計關鍵所做的等同變化,均落入本案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包括三角底板,其特征在于在三角底板上安裝有翻針三角、度目三角和中山三角,其中翻針三角固定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活動地安裝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設置于翻針三角的下方與翻針三角相配合,度目三角和翻針三角上皆設有供針踵運行的軌道,度目三角軌道和翻針三角軌道之間的距離為控制織針的兩針踵的間距;中山三角固裝于翻針三角下方的三角底板上,本體呈左右對稱,自上而下疊加設置有第一軌道、第二軌道、第三軌道和第四軌道,均左右貫穿本體;第一軌道呈八字形,分為兩個單向走針軌道,第一右斜面、中間直槽及第一左斜槽構成單向走針軌道a,第一左斜面、中間直槽及第一右斜槽構成單向走針軌道b,第二軌道為人字形雙向走針軌道;第三軌道和第四軌道均呈八字形,組成兩個單向走針軌道,兩軌道中間構成中間凹槽,第四左斜槽、中間凹槽、第三右斜面及第三右斜槽構成單向走針軌道c,第四右斜槽、中間凹槽、第三左斜面及第三左斜槽構成單向走針軌道d。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山三角的中間凹槽的正下方設有一限位槽,限位槽內設置有一擺動三角,擺動三角以中心孔定位,中心孔處于本體的中心線上;第四左斜槽、擺動三角左斜邊、第三右斜面及第三右斜槽組成單向走針軌道C’,第四右斜槽、擺動三角右斜邊、第三左斜面及第三左斜槽組成單向走針軌道 d,。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擺動三角以中心孔固定,或者能繞中心孔左右擺動,限位槽對擺動三角進行擺幅限制。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擺動三角在限位槽里左右擺動的幅度等于限位槽的邊寬。
5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針三角包括上翻針三角、下翻針三角、左翻針起壓針三角、右翻針起壓針三角,呈左右對稱結構,上翻針三角上設置有第一凸起部、凹部和第二凸起部,下翻針三角安裝于上翻針三角的下方,下翻針三角設置有凸起部,下翻針三角的凸起部與上翻針三角的凹部相對設置,左翻針起壓針三角、右翻針起壓針三角分別安裝于下翻針三角的左、右兩側,左翻針起壓針三角的上部設置有凹部,左翻針起壓針三角的凹部與上翻針三角的第一凸起部斜面對應設置, 右翻針起壓針三角的上部設置有凹部,右翻針起壓針三角的凹部與上翻針三角的第二凸起部斜面對應設置;所述的度目三角包括左度目三角、右度目三角,其中,左度目三角設置于左翻針起壓針三角的下方,右度目三角設置于右翻針起壓針三角的下方,左度目三角的工作面與左翻針起壓針三角工作面之間的距離、以及右度目三角的工作面與右翻針起壓針三角工作面之間的距離為控制織針的兩針踵的間距。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在左翻針起壓針三角、右翻針起壓針三角的外側皆設置有平針三角,B位復位三角安裝于中山三角的左右兩側。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腦橫機的三角編織系統,屬于電腦橫機技術領域,包括三角底板,其特征在于在三角底板上安裝有翻針三角、度目三角、中山三角,其中翻針三角固定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活動地安裝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設置于翻針三角的下方與翻針三角相配合,度目三角和翻針三角上皆設有供針踵運行的軌道,度目三角軌道和翻針三角軌道之間的距離為控制織針的兩針踵的間距;中山三角固裝于翻針三角下方的三角底板上,在中山三角上自上而下疊加設置有第一軌道、第二軌道、第三軌道和第四軌道,本發明具有運行穩定、速度快,生產效率高的優點。
文檔編號D04B15/36GK102383255SQ201110299059
公開日2012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9日
發明者陶春明 申請人:陶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