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應用到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紡布,具體涉及一種應用到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汽車內飾材料逐漸朝著綠色環保的方向推陳出新。傳統的汽車內飾件通常采用的都是PU板(聚氨酯板)或PP(聚丙烯)木粉板,其優點是成型性好,拉伸強度高,但其透氣性、韌性差,不抗沖擊。中國專利文獻CN201484319U公開了一種汽車頂篷內飾板材,所述汽車頂篷內飾板材由上向下依次包括面料層、復合層和底部層,所述復合層的上、下兩面分別附著有上膠膜和下膠膜,所述面料層與復合層的上膠膜粘合,所述底部層與所述復合層的下膠膜粘合, 其中,所述膠膜為聚乙烯,所述復合層采用的是麻纖維無紡布,這種復合材料雖然解決了 PU 板韌性差,不抗沖擊的問題,但是其隔音隔熱效果不佳,而且透氣性不好。中國專利文獻CN201863779U公開了一種汽車頂篷用隔音隔熱防火板材,所述汽車頂篷用隔音隔熱防火板材從上到下依次為上表層、聚乙烯發泡層和下表層,其中聚乙烯發泡層為多孔狀結構。該文獻中公開的汽車頂篷隔音隔熱防火板材,雖然通過位于中間層的聚乙烯發泡形成孔洞,可以部分起到透氣的效果,但是受到發泡工藝的影響,在發泡不均勻的情況下,透氣效果不佳;同時,該板材由于采用聚乙烯發泡,其強度不佳,雖然通過增加麻纖維層可提高強度,但復合麻纖維層后透氣性變差。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發泡層隔音隔熱效果及透氣性都不佳的缺陷,從而提供一種隔音隔熱效果好,透氣性好的無紡布。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強度較好的環保型無紡布。為此,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所述無紡布上成型有均勻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半徑為0. 5-2mm,相鄰兩個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2_6mm。優選地,所述通孔的半徑為1mm,相鄰兩個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4mm。優選地,所述無紡布的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麻纖維占20-90%,聚丙烯纖維和 /或聚乳酸纖維占10-60 %,其他纖維占0-30 %。優選地,所述麻纖維占30-80%。
優選地,所述麻纖維占70 %。優選地,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50_300g/m2。優選地,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100g/m2。優選地,所述通孔采用超聲波或者激光成型,所述打孔速度不大于5m/min。含有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無紡布的汽車內飾件。優選地,所述內飾件為汽車頂篷。本發明提供的應用到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提供的用于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所述無紡布上成型有均勻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半徑為0. 5-2mm,相鄰兩個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2_6mm。在所述無紡布上成型通孔,所述通孔具有較好的透氣性,因此,成型有通孔的無紡布具有較好的透氣效果。但是,運用在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一般都與其他層復合形成復合板材而使用,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如果所述通孔的直徑很大,但是相鄰兩個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很小, 這樣的無紡布不容易與其他板材復合在一起,尤其在采用針刺法復合時,復合難度很大;而如果所述通孔的直徑很小,而相鄰兩個所述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很大,這將影響無紡布的透氣性,因此,在本發明中,優選地,所述通孔的半徑為0. 5-2mm,相鄰兩個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2-6mm,進一步優選地,所述通孔的半徑為1mm,相鄰兩個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4mm。2.本發明提供的用于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優選地,所述無紡布的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麻纖維占20-90%,聚丙烯纖維和/或聚乳酸纖維占10-60%,其他纖維占 0-30%;進一步優選地,所述麻纖維占30-80%,再進一步優選地,所述麻纖維占70%。麻纖維的強度較高并且具有較好的透氣性,本發明的無紡布采用較多的麻纖維可以保證較高的強度和較高的透氣性。3.本發明提供的用于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優選地,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 50-300g/m2,進一步優選地,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100g/m2。在所述無紡布的材質相同、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克重越重,厚度越大,隔音隔熱效果越好,但是透氣性越差。本發明提供的用于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優選地,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50-300g/m2,進一步優選地,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100g/m2。在這一克重范圍內可以保證較好的透氣性和隔音隔熱效果。4.含有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無紡布的汽車內飾件。優選地,所述內飾件為汽車頂篷。 所述內飾件尤其是汽車頂篷由于含有上述無紡布因此具有了上述無紡布的上述優點,具有較好的隔音隔熱效果、較好的強度以及較好的透氣性。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核心目的是提供一種透氣性較好的無紡布,實現本發明的核心目的的核心手段是在無紡布上打孔。在實現本發明的核心目的的前提下,本發明還致力于提高無紡布包括隔音隔熱效果、強度在內的綜合性能。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實施例1一種應用到內飾件中的無紡布,所述無紡布上成型有均勻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半徑為0. 5mm,相鄰兩個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2mm ;所述無紡布的各組分的重量
百分比為麻纖維占20%,聚丙烯纖維占60%,其他纖維占20%;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50g/
2m 。實施例2一種應用到內飾件中的無紡布,所述無紡布上成型有均勻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半徑為2mm,相鄰兩個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6mm ;所述無紡布的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麻纖維占90%,聚丙烯纖維占10%,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300g/m2。實施例3
一種應用到內飾件中的無紡布,所述無紡布上成型有均勻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半徑為1mm,相鄰兩個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4mm ;所述無紡布的各組分的重量百
分比為麻纖維占50%,聚乳酸纖維占20%,其他纖維占30%,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200g/
2m 。實施例4一種應用到內飾件中的無紡布,所述無紡布上成型有均勻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半徑為0. 8mm,相鄰兩個通孔的圓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3. 5mm ;所述無紡布的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麻纖維占80%,聚乳酸纖維占20%,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300g/m2。實施例5一種應用到內飾件中的無紡布,所述無紡布上成型有均勻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半徑為1. 2mm,相鄰兩個通孔的圓切邊距離為4. 5mm ;所述無紡布的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麻纖維占70%,聚乳酸纖維和聚丙烯纖維占30%,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100g/m2。實施例6一種應用到內飾件中的無紡布,所述無紡布上成型有均勻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半徑為3mm,相鄰兩個通孔的圓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5mm ;所述無紡布的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麻纖維占30%,聚乳酸纖維和聚丙烯纖維占55%,其他纖維占15%,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250g/m2。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無紡布中的通孔采用傳統的水刺打孔存在一定的難度,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的通孔都采用超聲波打孔,所述打孔的速度不大于不大于5m/min,當然, 上述通孔也可以采用激光打孔。包括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的無紡布的汽車內飾件,該汽車內飾件優選為汽車頂篷,該汽車頂篷具有上述無紡布的優點,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透氣性。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明創造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
1.一種應用到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無紡布上成型有均勻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半徑為0. 5-2mm,相鄰兩個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2_6m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到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通孔的半徑為1mm,相鄰兩個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線的距離為4m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應用到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無紡布的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麻纖維占20-90%,聚丙烯纖維和/或聚乳酸纖維占10-60%, 其他纖維占0-3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應用到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纖維占 30-80%。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應用到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纖維占70%。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應用到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50-300g/m2。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應用到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無紡布的克重為100g/m2。
8.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應用到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采用超聲波或者激光成型,所述打孔速度不大于5m/min。
9.含有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無紡布的汽車內飾件。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汽車內飾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飾件為汽車頂篷。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紡布,具體涉及一種應用到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本發明提供的用于汽車內飾件中的無紡布,所述無紡布上成型有均勻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半徑為0.5-2mm,相鄰兩個通孔的圓切邊距離為2-6mm。在所述無紡布上成型通孔,所述通孔對于聲音和熱量具有容納作用,因此,成型有通孔的無紡布不僅具有較好的隔音隔熱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透氣性。
文檔編號D04H1/435GK102425036SQ20111030486
公開日2012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明者劉國忠, 姚建剛, 方慶霽 申請人: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