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超薄無紡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超薄無紡布,特別是一種含有光敏材料和調溫材料的超薄無紡布。
背景技術: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氣候變暖、紫外線輻射增大等多種現象日趨明顯,同時隨著生產水平的發展,社會物質的豐富,人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方式,特別注意自我健康保護, 而且隨著現代水平的發展,人們對有溫控、防輻射、吸收紅外線等多功能的織物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然而在現有技術中,這類的多功能織物的研制還存在一定的技術難點及滯后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一種具有抗紫外線、對紅外線和溫度具有調節功能的超薄無紡布。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具有抗紫外線、對紅外線和溫度具有調節功能的超薄無紡布具有如下構成
一種超薄無紡布,該超薄無紡布采用靜電紡絲法制備,該超薄無紡布為單層,該超薄無紡布的厚度為60-136微米,紡絲原料為(1)纖維主體原料為聚苯硫醚和聚酰胺,兩者之間的質量比為(50-55) (58-62) ; (2)在上述纖維主體原料中含有(A)相變調溫微膠囊,該相變微膠囊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取,以聚脲型樹脂為囊壁,該微膠囊所含的相變材料為癸酸、月桂酸、硬脂酸甲酯、C17 C19的直鏈烷烴的混合物,上述四種相變材料的質量比為 (1. 04-1. 31) (0. 90-0. 95) (0. 70-0. 73) (1. 27-2. 35),相變材料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5-17) (86-96),所述相變調溫微膠囊的平均粒徑為300-366納米;(B)紅外敏感材料,該紅外敏感材料為納米級二氧化釩,該納米級二氧化釩的平均粒徑為216-276納米且其最大顆粒與最小顆粒的粒徑比< 1. 32,該納米級二氧化釩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9-16) (90-96) ; (C)紫外線吸收劑,該紫吸收劑為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該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的平均粒徑為276-311納米且其最大顆粒與最小顆粒的粒徑比< 1. 12,該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 (10-18) (92-102),制備該復合超薄無紡布時靜電紡絲施加的電壓為2549KV,噴嘴距鋁箔表面的距離為10-16厘米。
上述超薄無紡布可用于在遮陽材料。
上述超薄無紡布可用于保溫材料。
上述超薄無紡布可用于抗紫外線輻射材料。
上述超薄無紡布在汽車座椅中的應用。
由于該超薄無紡布含有相變調溫微膠囊,所以其對溫度具有明顯調節作用,同時該超薄無紡布含有納米級二氧化釩,二氧化釩是一種紅外敏感材料,其可以根據外界紅外線的變化對紅外線進行投射或反射,因此該超薄無紡布具有控溫作用,再者其含有紫外線吸收劑,因此該超薄無紡布對不可見的紫外線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綜上所述,該超薄無紡布集調節溫度、調節紅外線、抗紫外線等多種功能于一身。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超薄無紡布,該超薄無紡布采用靜電紡絲法制備,該超薄無紡布為單層,該超薄無紡布的厚度為60-136微米,紡絲原料為(1)纖維主體原料為聚苯硫醚和聚酰胺, 兩者之間的質量比為50 58 ; (2)在上述纖維主體原料中含有(A)相變調溫微膠囊,該相變微膠囊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取,以聚脲型樹脂為囊壁,該微膠囊所含的相變材料為癸酸、月桂酸、硬脂酸甲酯、C17 C19的直鏈烷烴的混合物,上述四種相變材料的質量比為 1.04 0.90 0. 70 1.27,相變材料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5 86,所述相變調溫微膠囊的平均粒徑為300納米;(B)紅外敏感材料,該紅外敏感材料為納米級二氧化釩,該納米級二氧化釩的平均粒徑為216納米且其最大顆粒與最小顆粒的粒徑比< 1. 32,該納米級二氧化釩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9 90 ; (C)紫外線吸收劑,該紫吸收劑為納米級 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該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的平均粒徑為276納米且其最大顆粒與最小顆粒的粒徑比< 1. 12,該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10 92,制備該復合超薄無紡布時靜電紡絲施加的電壓為25KV,噴嘴距鋁箔表面的距離為10厘米。
實施例2
1、一種超薄無紡布,該超薄無紡布采用靜電紡絲法制備,該超薄無紡布為單層, 該超薄無紡布的厚度為60-136微米,紡絲原料為(1)纖維主體原料為聚苯硫醚和聚酰胺,兩者之間的質量比為陽62 ; (2)在上述纖維主體原料中含有(A)相變調溫微膠囊, 該相變微膠囊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取,以聚脲型樹脂為囊壁,該微膠囊所含的相變材料為癸酸、月桂酸、硬脂酸甲酯、C17 C19的直鏈烷烴的混合物,上述四種相變材料的質量比為 1.31 0.95 0. 73 2. 35,相變材料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17 96,所述相變調溫微膠囊的平均粒徑為366納米;(B)紅外敏感材料,該紅外敏感材料為納米級二氧化釩,該納米級二氧化釩的平均粒徑為276納米且其最大顆粒與最小顆粒的粒徑比< 1. 32,該納米級二氧化釩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16 96 ; (C)紫外線吸收劑,該紫吸收劑為納米級 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該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的平均粒徑為276-311 納米且其最大顆粒與最小顆粒的粒徑比<1. 12,該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18 102,制備該復合超薄無紡布時靜電紡絲施加的電壓為^KV, 噴嘴距鋁箔表面的距離為16厘米。
實施例3
一種超薄無紡布,該超薄無紡布采用靜電紡絲法制備,該超薄無紡布為單層,該超薄無紡布的厚度為60-136微米,紡絲原料為(1)纖維主體原料為聚苯硫醚和聚酰胺,兩者之間的質量比為(50-55) (58-62) ; (2)在上述纖維主體原料中含有(A)相變調溫微膠囊,該相變微膠囊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取,以聚脲型樹脂為囊壁,該微膠囊所含的相變材料為癸酸、月桂酸、硬脂酸甲酯、C17 C19的直鏈烷烴的混合物,上述四種相變材料的質量比為1.220. 93 0.71 1. 98,相變材料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12 90,所述相變調溫微膠囊的平均粒徑為323納米;(B)紅外敏感材料,該紅外敏感材料為納米級二氧化釩,該納米級二氧化釩的平均粒徑為2M納米且其最大顆粒與最小顆粒的粒徑比< 1. 13,該納米級二氧化釩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11 92; (C)紫外線吸收劑,該紫吸收劑為納米級 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該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的平均粒徑為288納米且其最大顆粒與最小顆粒的粒徑比< 1. 09,該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15 96,制備該復合超薄無紡布時靜電紡絲施加的電壓為2519KV,噴嘴距鋁箔表面的距離為14厘米。
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上述的實施例,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形而不脫離本發明的范圍和精神。倘若這些改動和變形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內,則本發明的意圖也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形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超薄無紡布,該超薄無紡布采用靜電紡絲法制備,該超薄無紡布為單層,該超薄無紡布的厚度為60-136微米,紡絲原料為(1)纖維主體原料為聚苯硫醚和聚酰胺,兩者之間的質量比為(50-55) (58-62) ; (2)在上述纖維主體原料中含有(A)相變調溫微膠囊,該相變微膠囊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取,以聚脲型樹脂為囊壁,該微膠囊所含的相變材料為癸酸、月桂酸、硬脂酸甲酯、C17 C19的直鏈烷烴的混合物,上述四種相變材料的質量比為 (1. 04-1. 31) (0. 90-0. 95) (0. 70-0. 73) (1. 27-2. 35),相變材料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5-17) (86-96),所述相變調溫微膠囊的平均粒徑為300-366納米;(B)紅外敏感材料,該紅外敏感材料為納米級二氧化釩,該納米級二氧化釩的平均粒徑為216-276納米且其最大顆粒與最小顆粒的粒徑比< 1. 32,該納米級二氧化釩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9-16) (90-96) ; (C)紫外線吸收劑,該紫吸收劑為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該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的平均粒徑為276-311納米且其最大顆粒與最小顆粒的粒徑比< 1. 12,該納米級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與纖維主體原料的質量比為 (10-18) (92-102),制備該復合超薄無紡布時靜電紡絲施加的電壓為2549KV,噴嘴距鋁箔表面的距離為10-16厘米。
2.如權利要求1中的超薄無紡布在遮陽材料中的應用。
3.如權利要求1中的超薄無紡布在保溫材料中的應用。
4.如權利要求1中的超薄無紡布在抗紫外線輻射材料中的應用。
5.如權利要求1中的超薄無紡布在汽車座椅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超薄無紡布,該超薄無紡布采用靜電紡絲法制備,該超薄無紡布為單層,該超薄無紡布的厚度為60-136微米,紡絲原料為(1)纖維主體原料為聚苯硫醚和聚酰胺,兩者之間的質量比為(50-55)∶(58-62);(2)在上述纖維主體原料中含有(A)相變調溫微膠囊,該相變微膠囊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取,以聚脲型樹脂為囊壁,該微膠囊所含的相變材料為癸酸、月桂酸、硬脂酸甲酯、C17~C19的直鏈烷烴的混合物。由于該超薄無紡布含有相變調溫微膠囊,所以其對溫度具有明顯調節作用,同時該超薄無紡布含有納米級二氧化釩,二氧化釩是一種紅外敏感材料,其可以根據外界紅外線的變化對紅外線進行投射或反射,因此該超薄無紡布具有控溫作用。
文檔編號D01D1/02GK102505349SQ20111030750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1日
發明者韓曉春 申請人:寧波市瑞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