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腦針織橫編機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電腦針織橫編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腦針織橫編機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
背景技術:
在針織橫編機特別是電腦針織橫編機上通常配備有副羅拉機構和主羅拉機構,副羅拉機構在電腦針織橫編機上的具體位置對應于一對大體上呈八字形分布的針床的正中下方,并且盡可能地接近于筒口處,也就是說要求其位置盡可能靠近筒口。關于筒口的概念可參見CN101225576A的說明書第7頁第3段的描述以及該專利申請的圖2。主羅拉機構位于副羅拉機構的下方,由副羅拉機構將編織物處于挾持狀態下向下牽引給主羅拉機構,由主羅拉機構引出。由上述說明可知,副羅拉機構是介于電腦針織橫編機的編織機構與主羅拉機構之間的不可或缺的過渡機構,之所以說副羅拉機構不可或缺,是因為主羅拉機構由于既受到針床的限制,又受到自身結構的制約而無法接近至前述的筒口,除非在進入對編織正式編織之前由廢紗線編織出一段廢織物,以便由主羅拉機構牽引,然而,如此處置既影響進入正式編織的效率,又浪費廢紗線,更主要的問題還在于由于由主羅拉機構直接牽引編織物,那么拉力的均勻性無法保障,即無法在保證理想的適度張力下牽引織物,最終影響編織機構的正常編織工作,甚至使編織無法進行。副羅拉機構在中國專利文獻中不乏見諸,如除了前述的 CN101225576A 外,還有 CN100554556C、CN2910975Y、CB1928182A 和 CN2905846Y 等等。主羅拉機構在文獻中特別是中國專利文獻中也可見諸,盡管專利申請的名稱也有稱作副羅拉裝置,但其作用機理卻是起主羅拉作用,典型的如CN101215756A(針織橫編機副羅拉機構的羅拉連接裝置)和CN^K)5846Y (針織橫編機的副羅拉裝置)等等。更為典型的如CN201372347Y推薦的電腦橫編機主羅拉。主羅拉機構的結構包括成對配置的羅拉,即前羅拉和后羅拉,如業界所知之理, 由于主羅拉機構的一對羅拉(前、后羅拉)較為冗長,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易產生撓度,而撓度會影響前、后羅拉之間的間隙,使編織物難以獲得均衡的夾住力,影響編織物的引出效果,進而影響主羅拉機構對編織物的牽引效果。為了盡可能地減小主羅拉機構的前、后羅拉的撓度,業界往往將設計思想集中于羅拉的材質,但是實踐證明效果聊勝于無,對此,申請人作了曠日持久的探索與嘗試,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消除撓度而藉以保障前、后羅拉之間的配合效果使編織物獲得均衡的牽引力的電腦針織橫編機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電腦針織橫編機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所述的電腦針織橫編機包括機座,所述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包括轉動地設置在所述
3機座上的一前羅拉,特征在于所述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還包括有一調整架、一連接片軸、 一組連接片和一組調整機構,調整架固定在所述機座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的前羅拉的長度方向的一側,連接片軸支承在調整架上,并且對應于前羅拉的長度方向的上方,一組連接片間隔設置,各連接片的上端樞轉套置在連接片軸上,中部樞轉套置在羅拉的羅拉軸上,而連接片的下端伸展到所述的調整架,一組調整機構以間隔狀態設置于調整架上并且與所述連接片的下端相對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調整架包括一調整橫梁和一擋板, 調整橫梁的長度方向的底部并且朝向擋板的方向構成有一調整橫梁折邊,而擋板的長度方向的底部并且朝向調整橫梁的方向構成有一擋板折邊,擋板折邊與調整橫梁折邊彼此固定連接,并且調整橫梁與擋板之間構成有一觸腳調節腔;所述的連接片的下端延伸有前、后限位腳和觸腳,觸腳位于前、后限位腳之間,并且探入前述的觸腳調節腔內,前限位腳對應于所述調整橫梁的外側,而后限位腳對應于所述擋板的外側,所述的一組調整機構與所述觸腳相配合,其中在所述調整橫梁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觸腳的部位開設有致動套孔。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一組調整機構各包括具有容腔的彈簧座套、觸腳致動套、彈簧和調整螺桿,彈簧座套與所述調整橫梁固定,并且該彈簧座套的所述容腔與所述的致動套孔相對應,調整螺桿與彈簧座套相配合,該調整螺桿的一端位于容腔內并且在調整螺桿的該端固定有一彈簧座,調整螺桿的另一端位于容腔外并且固定有一調整旋鈕,觸腳致動套和彈簧置入于容腔內,其中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的彈簧座接觸, 而另一端與觸腳致動套的一端接觸,觸腳致動套的另一端對應于所述的致動套孔并且與所述的觸腳相接觸。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連接片軸上設置有隔套,所述的連接片的上端樞轉套置在隔套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由設置在調整架上的一組調整機構有選擇地對連接片作用,由連接片帶動前羅拉,使前羅拉朝著后羅拉的方向貼靠,從而能夠消除因撓度而產生對織物的牽引力的不平衡影響。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專利局的審查員尤其是公眾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將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實用新型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范疇。實施例請見圖1,給出了電腦針織橫編機的機座1,在圖1中,雖然申請人僅僅給出了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的前羅拉2,但是依據公知技術例如依據申請人在背景技術欄中提及的專利文獻完全可以知道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還具有后羅拉,前羅拉2與后羅拉相同作用而將
4由電腦針織橫編機的編織機構編織的并且由副羅拉機構引出的編織物牽引出。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設計要點,前述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還包括有一調整架3、一連接片軸4、一組連接片5和一組調整機構6、,調整架3的兩端固定在機座 1上,也就是說調整架3固定在機座1的兩端之間,并且與前羅拉2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相對應,這里所稱的一側是指在使用狀態下前羅拉2朝向外的一側(背對后羅拉的一側)。調整架3的優選而非絕對限于的結構如下,包括一調整橫梁31和一擋板32,調整橫梁31和擋板 32與機座1固定,在調整橫梁31的底部并且朝向擋板32的方向彎折構成有一調整橫梁折邊311,并且在調整橫梁31上間隔開設有致動套孔312。擋板32的底部并且朝向調整橫梁 31的方向彎折成有一擋板折邊321,該擋板折邊321由螺釘3211與調整橫梁折邊311固定。 優選地,可在調整橫梁折邊311和/或擋板折邊321上開設調整槽,由螺釘3211在調整槽的部位將調整橫梁折邊311與擋板折邊321固定。調整槽可有助于調整調整橫梁31與擋板32之間的觸腳調節腔33寬度。還優選地,調整橫梁31的高度比擋板32的高度高。前述的連接片軸4設在軸座42上,而軸座42通過固定螺釘421與固定架3固定, 更確切地講,軸座42與固定架3的調整橫梁31固定。由圖1所示,連接片軸4對應于前羅拉2的長度方向的上方,并且在連接片軸4上分段設置有隔套41。前述的一組連接片5的數量并不受到圖示數量(圖示為三枚)的限制,并且呈間隔配置,各連接片5的上端樞轉套置在連接片軸4上,并且由設在連接片軸4上的卡簧43卡擋,連接片5的中部樞軸套置在前羅拉2的羅拉軸21上,而連接片5的下端構成有前、后限位腳51、52和觸腳53,觸腳53位于前、后限位腳51、52之間,并且觸腳53對應于前述的觸腳調節腔33,前限位腳51對應于調整橫梁31的外側,也即對應于調整橫梁31背對擋板32 的一側,后限位腳52對應于擋板32的外側,也即對應于擋板32背對調整橫梁31的一側。 當前限位腳51與調整橫梁31的外壁接觸時,則表明下面將要描述的調整機構6對觸腳53 的推動達到極限,反之亦然,也就是說,觸腳53的順時針或逆時針的運動范圍控制在觸腳調節腔33的寬度范圍。由于一組連接片5的數量為三枚,因此,相應的一組調整機構6也為三套,各調整機構6包括彈簧座套61、觸腳致動套62、彈簧63和調整螺桿64,彈簧座套61具有一容腔 611,當彈簧座套61通過一組定位螺釘612與前述的調整架3的調整橫梁31固定時,則容腔611對應于前述的開設于調整橫梁31上的致動套孔312。調整螺桿64與彈簧座套61螺紋配合,該調整螺桿64的一端位于容腔611內并且固定有一彈簧座641,而調整螺桿64的另一端位于彈簧座套61的容腔611外,并且固定有一調整旋鈕642。觸腳致動套62及彈簧63容納于容腔611內,彈簧63的一端支承在前述的彈簧座64上,另一端支承在觸腳致動套62上,觸腳致動套62經致動套孔312探入觸腳調節腔33與觸腳53相配合。應用例請見圖2并且繼續結合圖1,當前羅拉2與后羅拉(未示出)之間因撓度而出現影響對編織物的牽引效果的情形時,也就是說,當前羅拉2與后羅拉之間平行間隙發生變化時, 那么可有選擇地或者全部地對各調整機構6進行調整。具體是通過調整旋鈕642對調整螺桿62調節,例如當調整螺桿62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彈簧座641推動彈簧63,由彈簧63 將力施加給觸腳致動套62,觸腳致動套62作用于觸腳53,使連接片5帶動前羅拉2朝向后羅拉方向貼靠,從而能消除因羅拉的撓度而產生的對編織物的均衡牽引力的影響。
權利要求1.一種電腦針織橫編機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所述的電腦針織橫編機包括機座 (1),所述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包括轉動地設置在所述機座(1)上的一前羅拉O),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還包括有一調整架(3)、一連接片軸G)、一組連接片(5) 和一組調整機構(6),調整架(3)固定在所述機座(1)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的前羅拉O)的長度方向的一側,連接片軸(4)支承在調整架C3)上,并且對應于前羅拉( 的長度方向的上方,一組連接片( 間隔設置,各連接片( 的上端樞轉套置在連接片軸(4)上,中部樞轉套置在羅拉( 的羅拉軸上,而連接片( 的下端伸展到所述的調整架(3),一組調整機構(6)以間隔狀態設置于調整架(3)上并且與所述連接片(5)的下端相對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針織橫編機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調整架(3)包括一調整橫梁(31)和一擋板(32),調整橫梁(31)的長度方向的底部并且朝向擋板(3 的方向構成有一調整橫梁折邊(311),而擋板(3 的長度方向的底部并且朝向調整橫梁(31)的方向構成有一擋板折邊(321),擋板折邊(321)與調整橫梁折邊(311)彼此固定連接,并且調整橫梁(31)與擋板(3 之間構成有一觸腳調節腔(3 ;所述的連接片(5)的下端延伸有前、后限位腳(51、52)和觸腳(53),觸腳(53)位于前、后限位腳(51、 52)之間,并且探入前述的觸腳調節腔(3 內,前限位腳(51)對應于所述調整橫梁(31)的外側,而后限位腳(5 對應于所述擋板(3 的外側,所述的一組調整機構(6)與所述觸腳 (53)相配合,其中在所述調整橫梁(31)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觸腳(5 的部位開設有致動套孔(31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針織橫編機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組調整機構(6)各包括具有容腔(611)的彈簧座套(61)、觸腳致動套(62)、彈簧(63)和調整螺桿(64),彈簧座套(61)與所述調整橫梁(31)固定,并且該彈簧座套(61)的所述容腔(611)與所述的致動套孔(31 相對應,調整螺桿(64)與彈簧座套(61)相配合,該調整螺桿(64)的一端位于容腔(611)內并且在調整螺桿(64)的該端固定有一彈簧座(641), 調整螺桿(64)的另一端位于容腔(611)外并且固定有一調整旋鈕(642),觸腳致動套(62) 和彈簧(6 置入于容腔(611)內,其中彈簧(6 的一端與所述的彈簧座(641)接觸,而另一端與觸腳致動套(6 的一端接觸,觸腳致動套(6 的另一端對應于所述的致動套孔 (312)并且與所述的觸腳(53)相接觸。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針織橫編機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片軸(4)上設置有隔套(41),所述的連接片(5)的上端樞轉套置在隔套Gl)上。
專利摘要一種電腦針織橫編機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屬于電腦針織橫編機技術領域。所述的電腦針織橫編機包括機座,所述的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包括設置在機座上的一前羅拉,特點是所述主羅拉壓力調整機構還包括有一調整架、一連接片軸、一組連接片和一組調整機構,調整架固定在所述機座上,并且對應于前羅拉的長度方向的一側,連接片軸支承在調整架上,并且對應于前羅拉的長度方向的上方,一組連接片間隔設置,各連接片的上端樞轉套置在連接片軸上,中部樞轉套置在羅拉的羅拉軸上,而連接片的下端伸展到所述的調整架,一組調整機構以間隔狀態設置于調整架上并且與所述連接片的下端相對應。優點能夠消除因撓度而產生對織物的牽引力的不平衡影響。
文檔編號D04B15/90GK202011954SQ20112010356
公開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1日
發明者蘭先川, 金永良 申請人:常熟市金龍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