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紡織用筘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紡織用筘,用于對經紗進行間隔,屬于紡織機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紡織工程中,在整經、漿紗、織造エ序都需要使用眾多的鋼筘,以織機為例,織機的織造過程有送經、開ロ、引緯、打緯、卷取五大運動,其中打緯運動是將鋼筘固定在打緯軸上,經紗從筘齒間穿過,隨著打緯軸的正反轉動,鋼筘繞打緯軸的軸線擺動,每擺動ー次將一根緯紗推至織ロ,即完成對ー根緯紗的打緯動作,用于此處的鋼筘被稱為織筘,用于分絞的則被稱為分絞筘等等。傳統的鋼筘包括相互平行的上筘梁和下筘梁,上筘梁與下筘梁之間連接有眾多筘 齒,筘齒均為垂直齒,各筘齒長度一致,全部是平行排列,經紗分別位于各筘齒之間的間隔中,每根經紗對應ー個筘齒間隙。對于一定幅寬的織物,其經紗密度越高,則要求筘齒總數越多,每個筘齒間隙的寬度則越窄,而筘齒間隙過窄,容易使經紗與筘齒發生摩擦而損傷,對于經紗的接頭、竹節紗等紗疵,更是難于通過筘齒間隙,容易造成抽毛疵點。又由于筘齒對經紗的摩擦越大,經紗的斷頭率必然升高,影響織造效率及織物質量。對于碳纖維織物,其經紗呈扁平狀,寬度較寬,需要的筘齒間隙比較大,碳纖維雖然強度高,但極不耐磨,一旦筘齒與碳纖維的側面發生一定程度的摩擦,將造成抽毛,因此必須保證筘齒間隙稍大于碳纖維經紗寬度,這就使得碳纖維經紗密度受到了很大限制,對于經紗密度要求高的碳纖維織物,傳統鋼筘將不能使用。2000年5月17日,公告號為CN2378404Y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ー種用于織機上的鋼筘,其筘齒由前層筘齒和后層筘齒構成,前層筘齒與后層筘齒之間相互交錯設置,前層筘齒所在的平面與后層筘齒所在的平面之間的夾角為2° 5°,該夾角的頂點設在上梁上。該專利采用雙層鋼筘,就某一根經紗而言,其行進路線上筘齒的投影間隙沒有變化,只是經紗偏在筘齒間隙的ー邊,另ー邊為經紗的接頭、竹節紗等紗疵越過筘齒間隙提供了避讓的空間,利于經紗的接頭、竹節紗等紗疵通過,避免經紗接頭等被筘齒間隙卡死。但是對于碳纖維經紗不但要求通過筘齒吋,能夠提供足夠的寬度,而且要求碳纖維經紗的側面不能與筘齒發生接觸,該專利的鋼筘不能滿足此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干,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紡織用筘,能夠在保證筘齒間隙的前提下,提高經紗密度。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ー種紡織用筘,包括筘本體,所述筘本體包括相互平行的上筘梁和下筘梁,所述上筘梁的下平面和所述下筘梁的上平面之間連接有眾多片狀筘齒,經紗分別位于各筘齒之間的間隔中,相鄰筘齒在所述筘本體長度方向上首尾相接呈等腰V形連接,相鄰兩筘齒分別與所述上筘梁或下筘梁圍成截面為正等腰三角形或倒等腰三角形通孔,所述經紗被間隔分成上層經紗和下層經紗,所述上層經紗分別位于所述倒等腰三角形通孔中,所述下層經紗分別位于所述正等腰三角形通孔中。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經紗被間隔分成上層經紗和下層經紗,倒等腰三角形通孔和正等腰三角形通孔的靠近三角形底邊處比較寬,上層經紗和下層經紗分別位于倒等腰三角形通孔和正等腰三角形通孔的靠近三角形底邊處,平行筘齒只相當于一個三角形底邊的寬度,本實用新型的紡織用筘,上層經紗和下層經紗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可發生重疊,同樣筘齒間隙的情況下,經紗密度得以提高;或者在同樣的經紗密度情況下,經紗兩側的間隙更大,尤其適用于高密碳纖維織物的生產。此外,傳統的鋼筘安裝在織機上時,所有的經紗位于一個平面內,織出的織物是平面的;而本實用新型的經紗筘,在經紗較細時,上層經紗和下層經紗可以都位于筘齒高度方向的中部,即可以使所有的經紗位于一個平面內;當經紗較粗時,筘齒必然將上層經紗固定在靠近上筘梁處,將下層經紗固定在靠近下筘梁處,可以織出凹凸不平的織物。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筘本體的后方設有分絞棒,所述分絞棒的軸線平行于所述筘本體所在的平面且平行于所述上筘梁和下筘梁,所述上層經紗位于所述分絞棒上方,所述下層經紗位于所述分絞棒下方。通過分絞棒,將位于一個平面內的經紗等分成上下兩層,分別進入倒等腰三角形通孔或正等腰三角形通孔中。·
以下結合附圖
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圖I為本實用新型紡織用筘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紡織用筘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圖中1.上筘梁、2.筘齒、3.下筘梁、4.上層經紗、5.下層經紗、6.分絞棒。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紡織用筘包括筘本體,筘本體包括相互平行的上筘梁I和下筘梁3,上筘梁I的下平面和下筘梁3的上平面之間連接有眾多片狀筘齒2,片狀筘齒2的寬度方向與上筘梁I及下筘梁3的厚度方向平行,各片狀筘齒2的兩端分別焊接在上筘梁I和下筘梁3上且各焊縫相互平行,經紗分別位于各筘齒之間的間隔中,相鄰筘齒在筘本體長度方向上首尾相接呈等腰V形連接,相鄰兩筘齒分別與上筘梁或下筘梁圍成截面為正等腰三角形或倒等腰三角形通孔,經紗被間隔分成上層經紗4和下層經紗5,上層經紗4分別位于倒等腰三角形通孔中且靠近上筘梁1,下層經紗5分別位于正等腰三角形通孔中且靠近下筘梁3。如圖2所示,筘本體的后方設有分絞棒6,分絞棒6的軸線平行于筘本體所在的平面且平行于上筘梁I和下筘梁3,上層經紗4位于分絞棒6上方,下層經紗5位于分絞棒6下方。工作中,經紗被間隔分成上層經紗和下層經紗,倒等腰三角形通孔和正等腰三角形通孔的靠近三角形底邊處比較寬,上層經紗和下層經紗分別位于倒等腰三角形通孔和正等腰三角形通孔的靠近三角形底邊處,筘齒將上層經紗固定在靠近上筘梁處,將下層經紗固定在靠近下筘梁處,可以織出凹凸不平的織物。[0017]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他實施 方式,如每個筘齒間不限于穿一根經紗。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紡織用筘,包括筘本體,所述筘本體包括相互平行的上筘梁和下筘梁,所述上筘梁的下平面和所述下筘梁的上平面之間連接有眾多片狀筘齒,經紗分別位于各筘齒之間的間隔中,其特征在于相鄰筘齒在所述筘本體長度方向上首尾相接呈等腰V形連接,相鄰兩筘齒分別與所述上筘梁或下筘梁圍成截面為正等腰三角形或倒等腰三角形通孔,所述經紗被間隔分成上層經紗和下層經紗,所述上層經紗分別位于所述倒等腰三角形通孔中,所述下層經紗分別位于所述正等腰三角形通孔中。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紡織用筘,其特征在于所述筘本體的后方設有分絞棒,所述分絞棒的軸線平行于所述筘本體所在的平面且平行于所述上筘梁和下筘梁,所述上層經紗位于所述分絞棒上方,所述下層經紗位于所述分絞棒下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紡織用筘,屬于紡織機械技術領域。該紡織用筘的筘本體包括相互平行的上筘梁和下筘梁,上筘梁和下筘梁之間連接有眾多片狀筘齒,各片狀筘齒的兩端分別焊接在上筘梁和下筘梁上,經紗分別位于各筘齒之間的間隔中,相鄰筘齒在筘本體長度方向上首尾相接呈等腰V形連接,相鄰兩筘齒分別與上筘梁或下筘梁圍成截面為正等腰三角形或倒等腰三角形通孔,經紗被間隔分成上層經紗和下層經紗,上層經紗分別位于倒等腰三角形通孔中且靠近上筘梁,下層經紗分別位于正等腰三角形通孔中且靠近下筘梁。在同樣筘齒間隙的情況下,經紗密度得以提高;或者同樣的經紗密度情況下,經紗兩側的間隙更大,尤其適用于高密碳纖維織物的生產。
文檔編號D03D49/62GK202519423SQ201220110410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2日
發明者昭君, 王世國 申請人:王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