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上送料連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了一種上送料連桿,屬于縫紉機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市場上對服裝加工機械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的厚料機擺動軸結構由鋼套和連桿配合,通過油線潤滑,不僅造成油污染布料的問題,而且需要手工注油,增強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且現有的連桿底座較薄,導致其彈性較大,在上時間使用后位置會發生變化,需要經常復位其初始位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上送料連桿,能夠自動向鋼套中輸送潤滑油,無需手工注油,保證了連桿轉動時的潤滑效果,通過加厚連桿底座,增強了整個裝·置的剛性。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上送料連桿,包括兩個鋼套和連桿底座,所述鋼套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桿底座的兩端,所述連桿底座一側側面上設有凹槽,所述連桿底座內設有連通所述鋼套與凹槽的油孔。前述的上送料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面為拱形。述的上送料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孔設置在凹槽底面延伸方向的連桿底座內。前述的一種上送料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孔靠近凹槽的一端高于所述油孔靠近鋼套的一端。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連桿底座上設置一個可放置海綿類物體的凹槽,凹槽中的物體所吸附的潤滑油通過油孔逐漸流入到鋼套中,實現潤滑的目的,通過加厚連桿底座,增強了整個裝置的剛性,使其不易移動。
圖I是本實用新型上送料連桿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A-A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I和圖2所示,一種上送料連桿,包括兩個鋼套I和連桿底座2,所述鋼套I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桿底座2的兩端,所述連桿底座2 —側側面上設有凹槽3,所述連桿底座2內設有連通所述鋼套I與凹槽3的油孔4。將吸附有潤滑油的海綿類物體安裝在凹槽3中,在上送料連桿轉動的過程中,海綿中的潤滑油通過油孔4逐漸流入到鋼套I中,實現潤滑的目的。[0015]所述凹槽3的底面為拱形,所述油孔4設置在凹槽3底面延伸方向的連桿底座2內,使海綿中的潤滑油依靠重力作用沿拱形底面,流入油孔4內,進而流入鋼套I內,實現潤滑的目的。所述油孔4靠近凹槽3的一端高于所述油孔4靠近鋼套I的一端,通過這種傾斜的結構,更加有利于潤滑油流入到鋼套中。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連桿底座的厚度比現有的連桿底座要厚,不僅由于在其表面開槽,而且連桿底座的剛性更強,不易產生移動。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上送料連桿,能夠自動向鋼套中輸送潤滑油,無需手工注油,保證了連桿轉動時的潤滑效果,通過加厚連桿底座,增強了整個裝置的剛性。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
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
權利要求1.一種上送料連桿,包括兩個鋼套(I)和連桿底座(2),所述鋼套(I)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桿底座(2)的兩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底座(2)—側側面上設有凹槽(3),所述連桿底座(2)內設有連通所述鋼套(I)與凹槽(3)的油孔(4)。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上送料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的底面為拱形。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上送料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孔(4)設置在凹槽(3)底面延伸方向的連桿底座(2)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上送料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孔(4)靠近凹槽(3)的一端高于所述油孔(4)靠近鋼套(I)的一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上送料連桿,包括兩個鋼套和連桿底座,所述鋼套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桿底座的兩端,所述連桿底座一側側面上設有凹槽,所述連桿底座內設有連通所述鋼套與凹槽的油孔。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通過油線潤滑時需要手工注油的問題,通過在連桿底座上設置一個可放置海綿類物體的凹槽,凹槽中的物體所吸附的潤滑油通過油孔逐漸流入到鋼套中,實現潤滑的目的,通過加厚連桿底座,增強了整個裝置的剛性,使其不易移動。
文檔編號D05B71/00GK202626558SQ20122022954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2日
發明者任小龍 申請人:吳江市金真縫紉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