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織服裝領子邊口高效成型輔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針織服裝的縫紉輔助裝置,具體涉及一種針織服裝領子邊口高效成型輔件。
背景技術:
目前,針織面料的延伸性、卷邊性、脫散性對針織服裝的縫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性質使針織服裝在縫紉時產生了縫料位移、線跡斷裂、斷低紗產生針洞等問題,從而在縫紉時要考慮到送料機構的調節、線跡的選擇、機針的選擇,以確保縫制出合格的產品。邊口的處理在針織服裝縫制種尤為困難,這些邊口很多是要先折邊再在正面車明線,而明線較難與邊緣平行從而影響美觀;又有些邊口如領子是弧形的,車縫后很難保持圓順,另外邊口在在進行處理時會堆疊很多層面料進行縫制,從而使接縫變厚,變硬,進而影響穿著的舒適。在縫制加工中對于最簡單的無領型的質量要求最高,通常要借助縫制輔件來完成。無領型的羅紋領是一種很有特色的裝飾領。針織羅紋面料具有高彈性,縫制于衣服的邊口能完全適應人體頭部、手部、腰臀等處大小的變化,無需設門襟開口也能使穿脫方便。羅紋領的縫制可以用滾邊和绱領兩種方式。滾領就是在繃縫機上加裝滾邊龍頭一次完成縫制,有雙面光滾邊、單面光滾邊和兩面毛滾邊三種形式,一般應用在羅紋較薄、較窄的領型種;绱領使用彈性好的四線包縫線跡或在縫口上再壓一道繃縫線跡,使縫口出平服且具有裝飾效果,使用于羅紋較厚、較寬的領型。但是當羅紋的厚度與寬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用绱領的方式也無法達到品質要求。而現在有些針織服裝的羅紋領被設計成這種形式,這對既美觀又舒適的領子縫制制造了 一個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操作簡單、勞動效率高、降低生產成本、縫制質量好的針織服裝領子邊口高效成型輔件。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一種針織服裝領子邊口高效成型輔件,設置在繃縫機臺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四個部件,第三和第四部件固定在繃縫機的臺面上,分別位于縫紉針口的左右兩側,第一部件安置在第三部件上,第二部件安置在第四部件上,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分別位于縫紉針口的左右兩側,上述的第一部件為單片結構,其靠近針口的一端向上彎折扭曲呈S狀,另一端開有兩個滑槽;第二部件包括下層的連接板和上層的調節塊,連接板靠近針口的一端垂直向上彎折,彎折部分上開有兩個短滑槽,通過該短滑槽連接板與第四部件連接,連接板上還設置有開有一個長滑槽,調節塊寬度方向上彎曲呈弧形,其上焊接有螺母,調節塊通過螺母設置在連接板的長滑槽內;第三部件包括上下兩層,每層均開有六個通孔,所述通孔位置上下對應,上層靠近針口的一端向上彎折扭曲呈弧形,下層固定在繃縫機臺面上,上下兩層之間通過螺絲連接,第一部件通過其滑槽設置在上層上;第四部件包括下層的固定板和上層的連接塊,固定板固定在繃縫機臺面上,固定板靠近針口的一邊垂直向上彎折,與此邊相鄰的靠近繃縫機的臺面邊緣的一邊向下彎折扭曲呈弧形,固定板向上彎起的部分焊接固定有上層的連接塊,連接塊上開有滑槽,連接塊的滑槽部分設置在第三部件的上下兩層之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第三部件上下兩層每層中的六個通孔分別是兩個半徑0.4cm的通孔,該通孔用于將第三部件與繃縫機臺面固定;兩個半徑0.3cm的通孔,該通孔用于與第一部件連接;兩個半徑0.2cm的通孔,該通孔用于與第四部件連接。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四個部件均為不銹鋼材質。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中第一部件用于調整大身縫料塞進羅紋里的量,第二部件用于調整的羅紋寬窄,本實用新型能縫制保暖內衣等加厚的面料的領子,改善無法達到品質要求的傳統绱領方式,使領子接縫處平服美觀,穿著舒適。用新型縫制輔件的縫制工序中,套領把傳統工序中的合領和壓領兩道工序合成一道,其他工序保持不變。總體工序省去了一道,在生產上節約了縫紉總時間,明顯提高了生產效率。新型縫制輔件解決了領子接縫凹凸不平、羅紋與大身過度不平整,穿著不舒服的問題,制造出平整美觀的領子,使縫制品質普遍提高。而且,工序縮短,企業各個工序的工時相對減少,大貨生產周期相應變短,服裝生產成本降低,更具有競爭優勢。用新型輔件完成了以往無法做到的縫型,有效提高生產效益,開闊了有能力生產針織服裝的款式,對于企業的擴大生產有很大好處。
圖1為本實用新型安裝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向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部件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部件連接板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部件調節塊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三部件上層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三部件下層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四部件固定板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四部件連接塊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f圖2,本實用新型包括不銹鋼材質的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第三部件3和第四部件4。第三部件3和第四部件4固定在繃縫機的臺面5上,分別位于縫紉針口 6的左右兩側,第一部件I設置在第三部件3上,第二部件2設置在第四部件4上,第一部件I和第二部件2分別位于縫紉針口 6的左右兩側。參見圖3,第一部件I為單片結構,其靠近針口 6的一端沿所示虛線向上彎折扭曲呈S狀,另一端開有兩個滑槽11。參見圖4和圖5,第二部件2包括下層的連接板21和上層的調節塊22,連接板21靠近針口的一端沿所示虛線垂直向上彎折,彎折部分上開有兩個短滑槽23,通過該短滑槽23連接板21與第四部件4連接,連接板21上還設置有開有一個長滑槽24,調節塊22寬度方向上沿所示虛線彎曲呈弧形,其上焊接有螺母25,調節塊22通過螺母25設置在連接板21的長滑槽24內。參見圖6和圖7,第三部件3包括上層31和下層32,上層31和下層32上均開有六個通孔33,所述通孔33位置上下對應。上層31靠近針口 6的一端沿所示虛線向上彎折扭曲呈弧形,下層32固定在繃縫機臺面5上,上下兩層之間通過螺絲連接。每層的六個通孔33分別是兩個半徑0.4cm的通孔331,該通孔用于將第三部件3與繃縫機臺面5固定。兩個半徑0.3cm的通孔332,該通孔用于與第一部件I的滑槽11連接。兩個半徑0.2cm的通孔333,該通孔用于與第四部件4連接。參見圖8和圖9,第四部件4包括下層的固定板41和上層的連接塊42,固定板41固定在繃縫機臺面5上,固定板41靠近針口的一邊沿所示虛線a垂直向上彎折,與此邊相鄰的靠近繃縫機臺面5邊緣的一邊沿所示虛線b向下彎折扭曲呈弧形。固定板41向上彎起的部分焊接固定有上層的連接塊42,連接塊42上開有滑槽43,該滑槽43設置在第三部件3的上層31和下層32之間。第一部件I用于調節領圈縫份。第二部件2中連接板21上的兩個短滑23,使調節塊22可做上下方向輕微調節。連接板21上的長滑槽24用來調節羅紋寬度。第四部件4連接塊42上的滑槽43夾雜在第三部件3的上層31和下層32之間,用于組合調試。使用時,將針織衣領、衣片從縫紉機側面套至成型輔件處,參見圖1,衣領的羅紋羅口從圓弧形的滑槽穿過,形成上下兩層,衣片放在衣領上下兩層的中間,啟動縫紉機,包縫線將快速的把衣領、衣片縫制在一起。該縫制方法使領口具有一定的舒適彈性、領口平整美觀,同時又具有較高的縫制效率。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結構所作的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針織服裝領子邊口高效成型輔件,設置在繃縫機臺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四個部件,第三和第四部件固定在繃縫機的臺面上,分別位于縫紉針口的左右兩側,第一部件安置在第三部件上,第二部件安置在第四部件上,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分別位于縫紉針口的左右兩側,上述的第一部件為單片結構,其靠近針口的一端向上彎折扭曲呈S狀,另一端開有兩個滑槽; 第二部件包括下層的連接板和上層的調節塊,連接板靠近針口的一端垂直向上彎折,彎折部分上開有兩個短滑槽,通過該短滑槽連接板與第四部件連接,連接板上還設置有開有一個長滑槽,調節塊寬度方向上彎曲呈弧形,其上焊接有螺母,調節塊通過螺母設置在連接板的長滑槽內; 第三部件包括上下兩層,每層均開有六個通孔,所述通孔位置上下對應,上層靠近針口的一端向上彎折扭曲呈弧形,下層固定在繃縫機臺面上,上下兩層之間通過螺絲連接,第一部件通過其滑槽設置在上層上; 第四部件包括下層的固定板和上層的連接塊,固定板固定在繃縫機臺面上,固定板靠近針口的一邊垂直向上彎折,與此邊相鄰的靠近繃縫機的臺面邊緣的一邊向下彎折扭曲呈弧形,固定板向上彎起的部分焊接固定有上層的連接塊,連接塊上開有滑槽,連接塊的滑槽部分設置在第三部件的上下兩層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織服裝領子邊口高效成型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部件上下兩層每層中的六個通孔分別是兩個半徑0.4cm的通孔,該通孔用于將第三部件與繃縫機臺面固定;兩個半徑0.3cm的通孔,該通孔用于與第一部件連接;兩個半徑0.2cm的通孔,該通孔用于與第四部件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織服裝領子邊口高效成型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個部件均為不銹鋼材質。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針織服裝領子邊口高效成型輔件,設置在繃縫機臺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四個部件,第三和第四部件固定在繃縫機的臺面上,分別位于縫紉針口的左右兩側,第一部件安置在第三部件上,第二部件安置在第四部件上,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分別位于縫紉針口的左右兩側,本實用新型第一部件用于調整大身縫料塞進羅紋里的量,第二部件用于調整的羅紋寬窄。操作簡單、勞動效率高、降低生產成本、縫制質量好。
文檔編號D05B35/00GK202925283SQ20122034854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8日
發明者閻玉秀, 吳英俊, 金子敏 申請人:浙江凱洛琪服飾有限公司, 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