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編織拉鏈牙鏈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編制拉鏈帶的同時在該拉鏈帶上編織固定了連續鏈牙列而成的編織拉鏈牙鏈帶,尤其涉及拉鏈帶的伸縮性和柔軟性得到提高且具有良好的外觀品質的編織拉鏈牙鏈帶。
背景技術:
在日本特開2008-93210號公報(專利文獻I)中,作為安裝在包或衣服等的開口部的拉鏈,公開了拉鏈帶具有彎曲形態的彎曲拉鏈。此處,一邊參照圖7—邊簡單說明專利文獻I記載的拉鏈。專利文獻I的拉鏈具有:編制而成的左右一對拉鏈帶40 ;在各拉鏈帶40編制后,沿著該拉鏈帶40的相對側緣被縫制的、未圖示的線圈狀的連續鏈牙列;沿著連續鏈牙列滑動的未圖示的拉頭。此外,在專利文獻I中,為了將拉鏈保持在彎曲形態,在左右拉鏈帶40的外側側緣(與相對側緣相反一側的側緣)的部位固定有未圖示的帶狀的伸縮性部件。進一步地,專利文獻I的拉鏈帶40為了使帶容易彎曲而如圖7所示由通過多條編織紗編制而成的經編帶構成。在該拉鏈帶40中,在從配置于最靠近相對側緣側的第一線圈縱行Wl到第四線圈縱行W4的范圍內形成鏈牙安裝部40a,在第五線圈縱行W5 第十四線圈縱行W14的范圍內形成帶主體部40b,并且,配置在該帶主體部40b的最外側的第十四線圈縱行W14形成拉鏈帶40的帶邊部。這種情況下,鏈牙安裝部40a的基底組織由0-1/1-0編組織的鏈狀編織紗41、1-0/1-2編組織的特里科(tricot)編織紗42、4-4/0-0編組織的第一緯插入紗43、0_0/3_3編組織的第二緯插入紗44、0-0/1-1編組織的經插入紗45編制而成。這種情況下,帶主體部40b和帶邊部的基底組織由特里科編織紗42和第一緯插入紗43編制而成。再進一步,在編制拉鏈帶40時,在形成帶邊部的第十四線圈縱行W14上,不僅編制了上述編組織,還編制了 0-1/1-0編組織的臨時鏈狀編織紗46。該臨時鏈狀編織紗46是水溶性紗,能夠在編制成拉鏈帶40之后通過浸潰在水中而溶化。臨時鏈狀編織紗46溶化而不復存在的帶邊部形成為不存在臨時鏈狀編織紗46的針腳而殘存特里科編織紗42的針腳的形態的基底組織,即形成為每隔I個線圈橫列不存在編織紗,在沿線圈縱行方向(拉鏈帶40的長度方向)相鄰的針腳之間具有寬間隙的基底組織。由此,帶邊部(第十四線圈縱行W14)與拉鏈帶40的其他部分相比成為紗線根數少的最粗的基底組織。因此,在使拉鏈帶40變形成彎曲形態的情況下,能夠容易地使帶邊部的針腳間的間隙變寬、變窄,所以提高了拉鏈帶40的伸縮性和柔軟性。如上述那樣,關于專利文獻I的拉鏈,拉鏈帶40的伸縮性和柔軟性好,并且在該拉鏈帶40上固定有伸縮性部件,所以拉鏈帶40能夠維持彎曲的形態,并且能夠防止在拉鏈帶40的帶面上產生波紋狀的褶皺和隆起部。而且,由于伸縮性部件會彈性變形,所以在對拉鏈帶40施加長度方向的拉拽力時,伸縮性部件能夠根據拉鏈帶40的變形伸長,之后,在拉拽力解除時,能夠彈性恢復到原來的長度縮短狀態。因此,例如,在將專利文獻I的拉鏈縫制到物品上時,即使在拉鏈帶
40以相對于物品變形的彎曲形態縫制的情況下,帶面也幾乎不會產生波紋狀的褶皺和隆起部,能夠維持平坦的狀態。此外,作為在拉鏈帶40編制而成后通過縫制而安裝連續鏈牙列的專利文獻I那樣的拉鏈不同的拉鏈,例如已知有在編制拉鏈帶的同時,通過在該拉鏈帶的鏈牙安裝部上將連續鏈牙列編織進去而固定的編織拉鏈。這樣的編織拉鏈從構造來看柔軟性好,所以特別適合用于柔軟的被服類(特別是貼身衣物類)等。關于這樣的編織拉鏈,例如在日本專利第3396335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以下技術,即:配置在拉鏈帶的鏈牙安裝部并固定連續鏈牙列的多個固定用鏈狀編織紗中的、連續鏈牙列的嚙合頭部側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形成得比其他固定用鏈狀編織紗粗。由此,能夠在拉鏈帶的鏈牙安裝部穩定且牢固地安裝連續鏈牙列,并且即使在連續鏈牙列的嚙合狀態時有較強的力作用,也能夠防止在連續鏈牙列發生嚙合裂開。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93210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396335號公報關于編織拉鏈,為了改善連續鏈牙列相對于拉鏈帶的鏈牙安裝部的安裝等,一直以來,如上述專利文獻2那樣針對拉鏈帶的鏈牙安裝部進行其編組織的改進等。然而,在編織拉鏈中,關于拉鏈帶的鏈牙安裝部以外的帶部分,實際情況是到目前為止未進行積極的改進。另一方面,近年來,編織拉鏈的用途擴大到柔軟的被服類等,隨之,希望編織拉鏈本身具有更高的伸縮性和柔軟性。并且,在將編織拉鏈例如安裝到被服類等的被覆制品上的情況下,存在對該被覆制品的彎曲部位安裝編織拉鏈的情況。此時,在由于被覆制品的設計等而被覆制品的彎曲部位處的曲率大的情況下等,若在該彎曲部位安裝編織拉鏈,則編織拉鏈的拉鏈帶以相對于連續鏈牙列立起的方式翹曲,或者在拉鏈帶的帶面形成波紋狀的褶皺,所以存在制出的被覆制品的外觀性下降這一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現有課題而做出的,其具體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編織拉鏈牙鏈帶,其拉鏈帶的伸縮性和柔軟性得到提高,并且具有良好的外觀品質,而且,在將該編織拉鏈牙鏈帶安裝到被覆制品上時,能夠防止拉鏈帶翹曲和在拉鏈帶的帶面上形成褶皺的情況。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編織拉鏈牙鏈帶,作為其基本結構,通過在經編拉鏈帶的鏈牙安裝部上,在編制所述拉鏈帶的同時編織固定線圈狀或鋸齒狀的連續鏈牙列而形成,所述經編拉鏈帶具有帶主體部和形成在該帶主體部的第一側緣處的所述鏈牙安裝部,所述編織拉鏈牙鏈帶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帶主體部具有形成針腳且與相鄰的線圈橫列連結的編織紗,在所述帶主體部至少配置:作為所述編織紗而配置在整個該帶主體部的特里科編織紗;在所述帶主體部的相鄰的2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以鋸齒狀行走的第一緯插入紗;在包含最外緣的線圈縱行在內的2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以鋸齒狀行走的第二緯插入紗,所述最外緣的線圈縱行配置在所述帶主體部的最靠近第二側緣側,在最外緣的所述線圈縱行,每隔一個線圈橫列配置不具有編織紗的線圈橫列,并且在線圈縱行方向交替地緯紗插入所述第一緯插入紗和所述第二緯插入紗。在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中,優選的是,在所述鏈牙安裝部配置有:形成該鏈牙安裝部的基底組織的基底鏈狀編織紗;在包含配置于該鏈牙安裝部的線圈縱行在內的2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以鋸齒狀行走的第三緯插入紗,所述基底鏈狀編織紗中的一部分被用作固定所述連續鏈牙列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這種情況下,優選的是,在配置于所述鏈牙安裝部的最靠近帶相對側緣側的線圈縱行和與該線圈縱行相鄰的線圈縱行配置有第四緯插入紗,該第四緯插入紗呈鋸齒狀行走,并且與所述第三緯插入紗在線圈橫列之間交叉,使所述基底鏈狀編織紗的位置穩定。此夕卜,優選的是,對所述固定用鏈狀編織紗使用比構成所述帶主體部的各構成紗條硬的紗條。再有,在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中,優選的是,對構成所述帶主體部的各構成紗條使用與構成所述固定用鏈狀編織紗的紗條相比長絲數多的多長絲紗。或者優選的是,構成所述帶主體部的各構成紗條的長絲整體的截面積被設定得小于構成所述固定用鏈狀編織紗的紗條的長絲整體的截面積。發明的效果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在經編拉鏈帶的帶主體部具有形成針腳且與相鄰的線圈橫列連結的編織紗。此外,在該帶主體部至少具有:作為編織紗而配置在整個該帶主體部的特里科編織紗;在該帶主體部的相鄰的2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以鋸齒狀行走的第一緯插入紗;在包含該帶主體部的最外緣的線圈縱行在內的2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以鋸齒狀行走的第二緯插入紗。而且,在帶主體部的最外緣的線圈縱行,每隔一個線圈橫列配置不具有編織紗的線圈橫列,并且在線圈縱行方向(帶長度方向)交替地緯紗插入所述第一緯插入紗和所述第二緯插入紗。此外,編織紗是指在拉鏈帶的至少一個線圈縱行形成針腳,并且與相鄰的線圈橫列連結的紗線。在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中,在編組織中,在帶主體部的最外緣的線圈縱行上,每隔一個線圈橫列配置不具有編織紗的線圈橫列,換言之,交替地配置有由特里科編織紗形成針腳的線圈橫列和不具有針腳的線圈橫列,所以能夠容易地擴大、縮小其最外緣的線圈縱行上的針腳的間隔。由此,能夠容易地使拉鏈帶彎曲、特別是使拉鏈帶在相對于其帶面的水平方向上容易地彎曲。因此,能夠大幅提高編織拉鏈牙鏈帶的伸縮性和柔軟性。因此,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例如能夠容易地安裝到被服類等的被覆制品的彎曲部位上,并且在被安裝到該彎曲部位上時,能夠防止拉鏈帶相對于連續鏈牙列以立起的方式翹曲,也能夠防止在拉鏈帶的帶面上形成波紋狀的褶皺。因此,即使在將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安裝到被覆制品上時也能夠防止被覆制品的外觀性變差。另一方面,上述專利文獻I是在拉鏈帶編制而成之后縫制連續鏈牙列,所以不是涉及本發明那樣的編織拉鏈牙鏈帶,但是在該專利文獻I的拉鏈帶中,為了提高帶的伸縮性和柔軟性而在帶主體部的最外緣的線圈縱行交替地配置有由特里科編織紗形成針腳的線圈橫列和沒有針腳的線圈橫列。進一步地,在該最外緣的線圈縱行上,在形成針腳的線圈橫列上緯紗插入有緯插入紗。因此,在專利文獻I的拉鏈帶中,在最外緣的線圈縱行的相鄰針腳之間形成了寬的間隙。然而,如上述專利文獻I那樣,在最外緣的線圈縱行上,在各針腳之間形成寬的間隙的情況下,拉鏈帶的帶外緣處的外觀與通常的拉鏈帶(即,在最外緣的線圈縱行上,在各線圈橫列形成有針腳的拉鏈帶)相比容易給人以鋸齒狀的外觀感,所以存在制品的外觀品質下降這一問題。再有,這種情況下,還存在導致拉鏈帶的最外緣強度下降,容易產生紗線被拆散開這樣的問題。與之相對,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在帶主體部的最外緣的線圈縱行,在線圈縱行方向交替地緯紗插入第一緯插入紗和第二緯插入紗。即,在本發明中,在最外緣的線圈縱行上的形成有特里科編織紗的針腳的線圈橫列上,以折回的方式緯紗插入第一緯插入紗或第二緯插入紗,此外,對該線圈縱行上的沒有針腳的線圈橫列也以折回的方式緯紗插入第二緯插入紗或第一緯插入紗。因此,在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中,不會如上述專利文獻I的拉鏈帶那樣使帶外緣處的外觀給人以鋸齒狀的外觀感,能夠觀察到帶外緣呈筆直狀態,所以能夠提高編織拉鏈牙鏈帶的外觀品質。而且,在本發明中,第二緯插入紗在包含最外緣的線圈縱行在內的2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以鋸齒狀行走,所以,能夠使帶外緣部的強度提高,能夠防止在帶外緣部產生紗線被拆散開的情況。在這樣的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中,在鏈牙安裝部配置有:形成該鏈牙安裝部的基底組織的基底鏈狀編織紗;在包含該鏈牙安裝部的至少I個線圈縱行在內的2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以鋸齒狀行走的第三緯插入紗,上述基底鏈狀編織紗中的一部分被用作固定所述連續鏈牙列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由此,能夠在編制拉鏈帶的同時將連續鏈牙列牢固地編織固定到鏈牙安裝部,并且能夠使鏈牙安裝部的基底組織穩定。這種情況下,在配置于所述鏈牙安裝部的最靠近帶相對側緣側的線圈縱行和與該線圈縱行相鄰的線圈縱行上配置第四緯插入紗,該第四緯插入紗以鋸齒狀行走,并且與所述第三緯插入紗在線圈橫列之間交叉,使所述基底鏈狀編織紗的位置穩定,所以,固定用鏈狀編織紗的位置穩定,從而能夠將連續鏈牙列可靠地固定在規定位置上。更詳細地說,通過第三緯插入紗和第四緯插入紗,能夠防止第二線圈縱行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向第一線圈縱行或第三線圈縱行的方向錯位,尤其是,由于具有第四緯插入紗,所以第二線圈縱行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不會向第三線圈縱行的方向錯位,由此不會接近第三線圈縱行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因此,能夠使鏈牙列在幅寬方向上穩定地固定在第二線圈縱行和第三線圈縱行上。此外,第二線圈縱行在鏈牙列嚙合及分離時具有這樣的作用:通過第二線圈縱行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來限制該鏈牙列中的相鄰2個嚙合頭部的間隔過大的情況,由于第二線圈縱行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不會錯位,因此嚙合分離能夠得到長期的維持,伴隨該操作的滑動性也能夠長期穩定。此外,對所述固定用鏈狀編織紗使用比構成所述帶主體部的各構成紗條硬的紗條,從而能夠使連續鏈牙列的固定更穩定。另一方面,構成帶主體部的各構成紗條比固定用鏈狀編織紗柔軟,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帶主體部的柔軟性。
再有,在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中,對構成所述帶主體部的各構成紗條使用與構成所述固定用鏈狀編織紗的紗條相比長絲數多的多長絲紗,或者將構成所述帶主體部的各構成紗條的長絲整體的截面積設定得小于構成所述固定用鏈狀編織紗的紗條的長絲整體的截面積小,從而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帶主體部的柔軟性。
圖1是表示使用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而構成的拉鏈的主視圖。圖2是表示該編織拉鏈牙鏈帶中的加強用鏈狀編織紗溶化之前的拉鏈帶的編組織的組織圖。圖3是放大地示意性示出該編織拉鏈牙鏈帶的帶主體部中的加強用鏈狀編織紗溶化之前的編組織的示意圖。圖4是在該編織拉鏈牙鏈帶中使用的各構成編織紗的編組織圖。圖5是表示該編織拉鏈牙鏈帶中的加強用鏈狀編織紗溶化之后的拉鏈帶的編組織的組織圖。圖6是放大地示意性示出該編織拉鏈牙鏈帶的帶主體部中的加強用鏈狀編織紗溶化后的編組織的示意圖。圖7是表示以往的拉鏈中的拉鏈帶的編組織的組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此外,本發明絲毫不限于以下說明的實施方式。只要具有與本發明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并且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就能夠進行多種變更。例如,在以下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拉鏈牙鏈帶的連續鏈牙列是通過將單根長絲成型為線圈狀而形成的,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通過將單根長絲成型為鋸齒狀而形成。圖1是表示使用本發明的編織拉鏈牙鏈帶而構成的拉鏈的主視圖。此外,圖2及圖3表示該編織拉鏈牙鏈帶中的加強用鏈狀編織紗溶化之前的拉鏈帶的編組織,圖5及圖6表示加強用鏈狀編織紗溶化之后的拉鏈帶的編組織。此外,在以下說明中,前后方向是指編織拉鏈牙鏈帶中的拉鏈帶的長度方向,左右方向指拉鏈帶的帶寬方向,表背方向指與拉鏈帶的帶面正交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拉鏈I具有:編織固定有連續鏈牙列12的左右一對編織拉鏈牙鏈帶10 ;沿著左右一對連續鏈牙列12滑動而使該連續鏈牙列12嚙合、分離的拉頭5。此時,作為上述拉頭5,使用與以往通常使用的拉頭相同的拉頭。左右一對上述編織拉鏈牙鏈帶10分別具有:編制而成的拉鏈帶11 ;在編制拉鏈帶11的同時被編織固定在該拉鏈帶11上的連續鏈牙列12。上述連續鏈牙列12是如下形成的:通過沖壓以固定間隔按壓聚酰胺或聚酯等合成樹脂制單根長絲而形成嚙合頭部12a,之后,卷繞成線圈狀。該連續鏈牙列12以嚙合頭部12a從拉鏈帶11的帶相對側緣突出的方式在編制拉鏈帶11的同時被編入其中而固定。此外,在各連續鏈牙列12的前端(上端)分別固定有前碼13,在連續鏈牙列12的后端(下端)固定有一個后碼14。由此,能夠防止拉頭5從連續鏈牙列12的前端和后端拔脫的情況。此外,在本發明中,代替上述后碼14,也可以固定具有插管和座管的打開件。
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拉鏈帶11具有帶主體部I Ia和鏈牙安裝部I Ib,該鏈牙安裝部Ilb形成在該帶主體部Ila的一側緣(第一側緣),且編織有連續鏈牙列12。如圖2所示,該拉鏈帶11由通過多根編織紗和多根緯插入紗編制而成的經編帶構成。此外,在拉鏈帶11中,將配置在左右拉鏈帶11的最靠近帶相對側緣側(內側)的線圈縱行作為第一線圈縱行W1,在該第一線圈縱行Wl 第三線圈縱行W3的范圍內形成有鏈牙安裝部11b,在其他的第四線圈縱行W4 第十三線圈縱行W13的范圍內形成有帶主體部11a。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配置在該帶主體部Ila的最靠近另一側緣(第二側緣)側的最外緣的第十三線圈縱行W13形成帶邊部。拉鏈帶11在其編制時以具有圖2及圖3所示的編組織的方式編制。具體進行說明,帶主體部Ila的編組織使用以下紗構成,S卩:配置在第四線圈縱行W4 第十三線圈縱行W13的區域中的特里科編織紗20(1-2/1-0);配置在帶主體部Ila的區域中并在4個線圈縱行的范圍內呈鋸齒狀行走的第一緯插入紗21 (4-4/0-0);在從第十一線圈縱行Wll到最外緣的第十三線圈縱行W13這三個線圈縱行的范圍內呈鋸齒狀行走的第二緯插入紗22(0-0/3-3);僅配置在最外緣的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中的水溶性臨時鏈狀編織紗25 (0-1/1-0);配置在第四線圈縱行W4 第六線圈縱行W6上的加強用鏈狀編織紗 26(0-1/1-0)。這種情況下,第二緯插入紗22以使得在最外緣的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上第一緯插入紗21和第二緯插入紗22被交替緯紗插入的方式,使行走位置相對于第一緯插入紗21錯開一個線圈橫列而配置。因此,第一緯插入紗21和第二緯插入紗22在線圈橫列之間交叉地配置。此外,為了編制成拉鏈帶11,作為基本結構,必須在最外緣的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上配置鏈狀編織紗,因此,在編制編織拉鏈牙鏈帶10時,水溶性的臨時鏈狀編織紗25被編織在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中。此外,當該臨時鏈狀編織紗25配置在最外緣的第十三線圈縱行W13時,牢固地形成拉鏈帶11,但使拉鏈帶11的伸縮性和柔軟性降低。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樣,在將編織拉鏈牙鏈帶10編制而成之后,將臨時鏈狀編織紗25溶化,由此臨時鏈狀編織紗25被從編組織中去除。另一方面,鏈牙安裝部Ilb的編組織使用以下紗構成,即:配置在第一線圈縱行Wl 第三線圈縱行W3上的基底鏈狀編織紗27(0-1/1-0);配置在從第一線圈縱行Wl到第五線圈縱行W5的區域中且在包含第一線圈縱行Wl 第三線圈縱行W3的3個線圈縱行范圍內呈鋸齒狀行走的第三緯插入紗23(3-3/0-0);在第一及第二線圈縱行Wl、W2上呈鋸齒狀行走,并且與第三緯插入紗23在線圈橫列之間交叉的第四緯插入紗24(0-0/2-2)。此外,配置在第一線圈縱行Wl 第三線圈縱行W3上的基底鏈狀編織紗27中的、配置在第二線圈縱行W2和第三線圈縱行W3上的基底鏈狀編織紗27被用作固定連續鏈牙列12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在本實施方式中,對臨時鏈狀編織紗25使用由聚乙烯醇構成的水溶性的多長絲紗,對其他的編織紗及緯插入紗使用尼龍或聚酯類的多長絲紗。此外,在本發明中,對各紗的材質不特別限定,也可以使用由其他材質構成的紗。再有,這種情況下,對配置在帶主體部Ila上的特里科編織紗20、第一緯插入紗21、第二緯插入紗22以及加強用鏈狀編織紗26使用比配置在鏈牙安裝部Ilb上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柔軟的多長絲紗(換言之,對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使用比配置在帶主體部Ila上的特里科編織紗20、第一緯插入紗21、第二緯插入紗22、以及加強用鏈狀編織紗26硬的多長絲紗)。例如,在利用具有相同細度的紗條進行比較的情況下,對特里科編織紗20、第一緯插入紗21、第二緯插入紗22、以及加強用鏈狀編織紗26使用每單位截面積的長絲數比鏈牙安裝部Ilb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多的多長絲紗。或者,也可以對特里科編織紗20、第一緯插入紗21、第二緯插入紗22、以及加強用鏈狀編織紗26使用長絲整體的截面積比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小的多長絲紗。作為具體的一例,在對鏈牙安裝部Ilb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使用細度為167dtex以上且330dtex以下、長絲數為40根以上且不足120根的多長絲紗的情況下,帶主體部Ila的特里科編織紗20、第一緯插入紗21、以及加強用鏈狀編織紗26分別使用細度為84dtex以上且167dtex以下、長絲數為120根以上且160根以下的多長絲紗。此外,在對長絲的根數進行計數的情況下,按拉鏈牙鏈帶的構成紗條對多長絲紗進行分類,并利用例如電子顯微鏡放大其圓形截面。由此,能夠按構成紗條對長絲的根數進行計數。此外,在測量長絲的截面積的情況下,也同樣地放大多長絲紗的圓形截面,從而能夠進行該測量。此外,對第二緯插入紗22使用細度為167dtex以上且330dtex以下、長絲數為120根以上且160根以下的多長絲紗。由此,能夠利用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將連續鏈牙列12牢固地固定在鏈牙安裝部Ilb上,并且能夠柔軟地形成帶主體部11a。并且,以上述那樣的編組織編制的編織拉鏈牙鏈帶10在編制而成之后實施熱固來固定其形態。再然后,將所得到的編織拉鏈牙鏈帶10浸潰在水中,從而將配置在最外緣的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上的水溶性臨時鏈狀編織紗25溶化而去除。由此,得到具有圖5及圖6所示那樣的編組織的編織拉鏈牙鏈帶10。在這樣得到的本實施方式的編織拉鏈牙鏈帶10中,在整個帶主體部I Ia配置有特里科編織紗20和第一緯插入紗21,在帶主體部Ila的第七線圈縱行W7 第十三線圈縱行W13的區域中不存在形成將在相同線圈縱行上相鄰的線圈橫列連結起來的針腳的組織。另一方面,加強用鏈狀編織紗26僅配置在帶主體部Ila中的鏈牙安裝部Ilb側的第四線圈縱行W4 第六線圈縱行W6上。因此,拉鏈帶11的帶主體部Ila與例如在整個帶主體部配置了鏈狀編織紗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伸縮性和柔軟性,能夠柔軟地構成該帶主體部11a。并且,在帶主體部Ila中的第七線圈縱行W7 第十三線圈縱行W13的區域中,不會相對于一個針腳形成2個以上的針圈,所以能夠得到以下效果,S卩:能夠使該區域中的拉鏈帶11的厚度薄,并且能夠以比較平坦的狀態形成其帶面。再有,在該編織拉鏈牙鏈帶10中,在成為帶主體部Ila的最外緣的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中每隔一個線圈橫列配置不具有編織紗的線圈橫列,換言之,形成特里科編織紗20的一端側(第十三線圈縱行W13側)的線圈橫列每隔一個線圈橫列而配置。特別是,在通過拉鏈帶的編組織圖觀察的情況下,在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上交替配置有通過特里科編織紗20形成針腳的線圈橫列和無針腳的線圈橫列。此外,如圖6所示,配置在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上的特里科編織紗20的一端側(第十三線圈縱行W13側)、以及該特里科編織紗20的另一端側(第十二線圈縱行W12側)在第二緯插入紗22的上側穿過。此外,在配置于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上的特里科編織紗20中,配置于第十三線圈縱行W13和與其相鄰的第十二線圈縱行W12之間的緯向橫連的紗部分在第二緯插入紗22的下側穿過。如上述那樣,由于在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上每隔一個線圈橫列配置不具有編織紗的線圈橫列,所以例如在拉鏈帶11受到外力時等,由特里科編織紗20形成的針腳的間隔容易擴大、收縮,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拉鏈帶11的帶主體部Ila的伸縮性和柔軟性。因此,例如,能夠使拉鏈帶11在相對于其帶面的水平方向以期望的曲率容易地彎曲。因此,根據該編織拉鏈牙鏈帶10,即使在安裝于例如被服類等被覆制品的彎曲部位的情況下,也能夠配合該彎曲部位的形狀而容易地安裝。而且,當在該彎曲部位安裝了編織拉鏈牙鏈帶10時,能夠防止拉鏈帶11相對于連續鏈牙列12以立起的方式翅曲,也能夠防止在拉鏈帶11的帶面形成波紋狀的褶皺。由此,能夠防止安裝有編織拉鏈牙鏈帶10的被覆制品的外觀性變差,能夠提供外觀品質良好的被覆制品。此外,在該編織拉鏈牙鏈帶10中,在帶主體部Ila的最外緣的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上,第一緯插入紗21和第二緯插入紗22在線圈縱行方向上被交替地緯紗插入。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最外緣的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上的、形成有特里科編織紗20的針腳的線圈橫列上,以折回的方式緯紗插入了第二緯插入紗22,并且在該第十三線圈縱行W13上的、沒有針腳的線圈橫列上以折回的方式緯紗插入了第一緯插入紗21。由此,在拉鏈帶11的帶外緣處的外觀中,看上去鋸齒狀的觀感變弱,能夠對該帶外緣賦予筆直的外觀感而使之看上去整齊漂亮。因此,能夠提高該編織拉鏈牙鏈帶10處的外觀品質。再有,通過緯紗插入了該第二緯插入紗22,使拉鏈帶11的外緣部處的強度提高,從而能夠防止紗線在該拉鏈帶11的外緣部被拆散開。再有,在本實施方式的編織拉鏈牙鏈帶10中,鏈牙安裝部Ilb由基底鏈狀編織紗27、第三緯插入紗23、第四緯插入紗24形成,并且連續鏈牙列12被配置在第二線圈縱行W2和第三線圈縱行W3上的基底鏈狀編織紗27固定。因此,能夠在編制拉鏈帶11時將連續鏈牙列12穩定地編入鏈牙安裝部11b,并且能夠牢固地固定該連續鏈牙列12。特別是,在該鏈牙安裝部Ilb中,在第二線圈縱行W2上,在相同線圈橫列上緯紗插入了第三緯插入紗23和第四緯插入紗24,所以在編制而成的編織拉鏈牙鏈帶10中,能夠防止配置在第二線圈縱行W2上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的位置在線圈橫列方向錯位,能夠在規定位置穩定地保持該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其結果,連續鏈牙列12相對于鏈牙安裝部Ilb的固定位置也穩定,能夠在使用該編織拉鏈牙鏈帶10構成拉鏈I時穩定地得到拉頭5的期望的滑動性。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編織拉鏈牙鏈帶10中,在帶主體部Ila中的第四線圈縱行W4 第六線圈縱行W6的區域配置有加強用鏈狀編織紗26。配置有該加強用鏈狀編織紗26的區域在如圖1所述那樣構成拉鏈I時,成為拉頭5上的未圖示的左右的凸緣部可能會接觸的區域。因此,通過在該第四線圈縱行W4 第六線圈縱行W6的區域中編織加強用鏈狀編織紗26,能夠提高該區域的強度,即使反復進行拉頭5的滑動也能夠有效防止拉鏈帶11磨損等不良情況。此外,在本發明中,對于編織拉鏈牙鏈帶10的編組織,只要在帶主體部Ila至少使用特里科編織紗20、呈鋸齒狀配置在帶主體部Ila中的第一緯插入紗21、在包含最外緣的線圈縱行在內的2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呈鋸齒狀行走的第二緯插入紗22,就不受特別限定,也可以在帶主體部Ila和鏈牙安裝部Ilb配置其他編織紗和緯插入紗等。再有,第一緯插入紗21也可以不像上述那樣在4個線圈縱行的范圍內配置成以鋸齒狀行走,而例如在2個或者3個線圈縱行的范圍內、或者5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配置成以鋸齒狀行走。此外,同樣地,對于第二緯插入紗22,也可以在包含最外緣的線圈縱行在內的2個線圈縱行或者4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配置成以鋸齒狀行走。附圖標記說明I 拉鏈5 拉頭10編織拉鏈牙鏈帶11拉鏈帶Ila帶主體部Ilb鏈牙安裝部12連續鏈牙列12a嚙合頭部13 前碼14 后碼20特里科編織紗21第一緯插入紗22第二緯插入紗23第三緯插入紗24第四緯插入紗25臨時鏈狀編織紗26加強用鏈狀編織紗27基底鏈狀編織紗27a固定用鏈狀編織紗Wl W13第一線圈縱行 第十三線圈縱行
權利要求
1.一種編織拉鏈牙鏈帶(10),通過在經編拉鏈帶(11)的鏈牙安裝部(Ilb)上,在編制所述經編拉鏈帶(11)的同時編織固定線圈狀或鋸齒狀的連續鏈牙列(12)而形成,所述經編拉鏈帶(11)具有帶主體部(Ila)和形成在該帶主體部(Ila)的第一側緣處的所述鏈牙安裝部(11b),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鏈牙安裝部(Ilb)配置有:形成該鏈牙安裝部(Ilb)的基底組織的基底鏈狀編織紗(27);在包含配置于該鏈牙安裝部(Ilb)的線圈縱行在內的3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以鋸齒狀行走的第三緯插入紗(23), 所述基底鏈狀編織紗(27)中的一部分被用作固定所述連續鏈牙列(12)的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 所述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被用在與第一線圈縱行(Wl)相鄰的第二線圈縱行(W2)和與所述第二線圈縱行(W2)相鄰的第三線圈縱行(W3),所述第一線圈縱行(Wl)配置于所述鏈牙安裝部(Ilb)的最靠近帶相對側緣側, 在所述第一線圈縱行(Wl)和所述第二線圈縱行(W2)上,第四緯插入紗(24)呈鋸齒狀行走且與所述第三緯插入紗(23)在線圈橫列之間交叉, 在所述第二線圈縱行(W2)與所述第三線圈縱行(W3)之間只有所述第三緯插入紗(23)行走, 所述鏈牙安裝部(Ilb)由形成所述第一線圈縱行(Wl)的基底鏈狀編織紗(27)、形成所述第二線圈縱行(W2)及所述第三線圈縱行(W3)的所述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以及所述第三緯插入紗(23)和所述第四緯插入紗(24)形成。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拉鏈牙鏈帶,其特征在于, 對所述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使用比構成所述帶主體部(Ila)的各構成紗條硬的紗條。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拉鏈牙鏈帶,其特征在于, 對構成所述帶主體部(Ila)的各構成紗條使用與構成所述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的紗條相比長絲數多的多長絲紗。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拉鏈牙鏈帶,其特征在于, 構成所述帶主體部(Ila)的各構成紗條的長絲整體的截面積被設定得小于構成所述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的紗條的長絲整體的截面積。
5.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拉鏈牙鏈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帶主體部(Ila)具有形成針腳且與相鄰的線圈橫列連結的編織紗, 在所述帶主體部(Ila)至少配置:作為所述編織紗而配置在整個該帶主體部(Ila)中的特里科編織紗(20);在所述帶主體部(Ila)的相鄰的2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以鋸齒狀行走的第一緯插入紗(21);在包含最外緣的線圈縱行(W13)在內的2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以鋸齒狀行走的第二緯插入紗(22),所述最外緣的線圈縱行(W13)配置在所述帶主體部(Ila)的最靠近第二側緣側, 在最外緣的所述線圈縱行(W13),每隔一個線圈橫列配置不具有編織紗的線圈橫列,并且在線圈縱行方向交替地緯紗插入所述第一緯插入紗(21)和所述第二緯插入紗(22)。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編織拉鏈牙鏈帶,其經編拉鏈帶(11)具有帶主體部(11a)和形成在其第一側緣處的鏈牙安裝部(11b)。在鏈牙安裝部配置有形成基底組織的基底鏈狀編織紗(27);在包含配置于鏈牙安裝部的線圈縱行在內的3個以上線圈縱行的范圍內以鋸齒狀行走的第三緯插入紗(23),基底鏈狀編織紗中一部分被用作鏈牙列固定用鏈狀編織紗(27a),固定用鏈狀編織紗被用在與第一線圈縱行(W1)相鄰的第二線圈縱行(W2)和與第二線圈縱行(W2)相鄰的第三線圈縱行(W3),在第一和第二線圈縱行上,第四緯插入紗(24)呈鋸齒狀行走且與第三緯插入紗(23)在線圈橫列之間交叉,在第二與第三線圈縱行之間只有第三緯插入紗(23)行走。
文檔編號D04B21/14GK103082590SQ20131001227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13日
發明者魚住典央, 池口祥人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