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聚碳硅烷纖維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聚碳硅烷纖維的交聯方法,尤其是是涉及一種聚碳硅烷纖維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
背景技術:
:碳化硅(SiC)纖維具有密度小、比強度大、比模量高、線膨脹系數小、耐高溫、耐腐蝕、高強度等特點,與金屬、陶瓷、聚合物具有很好的復合相容性,是高性能復合材料的理想增強纖維。同時SiC纖維集結構一隱身一防熱多功能于一身,在航天、航空、兵器、能源等高
技術領域:
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有機先驅體轉化法是以有機聚合物(多為有機金屬聚合物)為原料,利用其可溶、可熔等特性實現成型后,經高溫熱分解處理,使之從有機物轉變為無機陶瓷材料的方法。有機先驅體轉化法制備SiC纖維具有如下顯著特點(I)可制備連續、直徑較小的纖維(<20μπι),纖維的可編織性好,易于編織成為復雜形狀的預制件;(2)較低的制備溫度(<1250°C);(3)可對先驅體進行分子設計,控制先驅體的組成,如制備含有異元素的功能性陶瓷纖維等;(4)適合于工業化生產,生產效率高,其成本僅為CVD法制備的SiC纖維成本的1/10左右。因此,有機先驅體轉化法已成為目前制備連續SiC纖維較為理想的方法。有機先驅體轉化法是目前制備SiC纖維的主要方法(參見①Riedel,R.,Mera,G.,Hauser,H.andKlongczynskijA.,Silicon-basedpolymer-derivedceramicssynthesispropertiesandapplications-Areview,ij.Ceram.Soc.Japan,》,2006,114,425-444;②Miele,P.,Bernard,S.,Cornu,D.andTouryjB.,Recentdevelopmentsinpolymer-derivedceramicfibers(PDCFs):Preparation,propertiesandapplications-Areview.lLSoftMater.》,2006,4,249-286;@Bunsell,R.andPiantjA.,Areviewofthedevelopmentofthreegenerationsofsmalldiametersiliconcarbidefibers.J.Mater.ScL,2006,41,823-839;④Okamura,K.,ShimoojT.,SuzuyajK.,Suzuki,K.,SiC—basedceramicfiberspreparedviaorganic-to-1norganicconversionprocess-areview.{J·Ceram.Soc.Japan.〉〉,2006,114,445-454;⑤陳建軍,彭志勤,董文鈞,等.先驅體制備SiC纖維的發展歷程與研究進展.高科技纖維與應用))35(1):35-52;⑥趙大方,王海哲,李效東.先驅體轉化法制備SiC纖維的研究進展.無機材料學報h2009,24(6):1097-1100;⑦楊大祥,宋永才.先驅體法制備連續碳化硅纖維工業化生產的現狀與展望.機械工程材#》,2007,31(I):1-4;⑧楊大祥,宋永才.先驅體法制備連續SiC纖維的特性及其應用.m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WiJ,30(6):64-69.;⑨楚增勇,馮春祥,宋永才,先驅體法SiC纖維國內外研究與開發現狀,無機材料學報17(2):193-201)有機先驅體轉化法制備SiC纖維可分為以下四步工序步驟一先驅體合成,即合成以S1、C元素為主要組分的聚合物一聚碳硅烷(PCS);步驟二紡絲,即PCS先驅體通過熔融或溶液紡絲的方法制備PCS原纖維;步驟三交聯,將熱塑性的PCS原纖維通過適當方法轉化為熱固性的PCS交聯纖維;步驟四高溫燒成,即高溫下使PCS交聯纖維無機化成陶瓷纖維。PCS原纖維的交聯是SiC纖維制備的關鍵技術之一。原纖維成形以后,為避免纖維在無機化過程中熔融失去纖維形狀,要使原纖維中的分子形成三維網絡結構,這就是原纖維的交聯。交聯的過程是將熱塑性的PCS原纖維轉變成為熱固性的PCS交聯纖維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將眾多分子量較小的PCS分子通過化學反應結合成為分子量較大的體型分子。原纖維經交聯后,不再溶解或熔融,可以在無機化過程中保持纖維形狀。交聯方式和交聯過程對SiC纖維的產率、組成、結構和性能具有重大影響。PCS原纖維的交聯方法現有多種,如空氣交聯法、電子束、離子束、紫外線及Y—射線輻照交聯法、化學氣相交聯法和熱交聯法等(參見①吳義伯,張國建,劉春佳等.聚碳硅烷制備連續SiC纖維的不熔化處理工藝研究進展.《材料導報》,2006,20(7):80-87;②余煜璽,李效東,曹峰等.先驅體法制備SiC陶瓷纖維過程中聚碳硅烷纖維的交聯方式.《宇航材料工藝》,2002,(6):10-13;③IchikawaH.DevelopmentofhighperformanceSiCfibersderivedfrompolycarbosilaneusingelectronbeamirraditioncuring-areview.{J·Ceram.Soc.Jpny)),2006,114(6):454-460;④OkamuraK.,SeguchiT.,ApplicationofradiationcuringinthepreparationofpolycarbosilanederivedSiCfibers,{J·Inorg·Organomet.P、,1992,2(I):171-179;⑤K.Okamura,T.MatsuzawajY.Hasegawa.γ-1rradiationcuringonpolycarbosilanefibersastheprecursorofSiCfibers.{J.Mater.ScLLett)},1985,4:55-57.;RabeJ.A.,LipowitzJ.,LuP.P.Curingpreceramicpolymersbyexposuretonitrogendioxide.USPatent,5,051,215;⑦HasegawaY.,NewcuringmethodforpolycarbosilanewithunsaturatedhydrocarbonsandapplicationtothermallystableSiCfibre,(Compos·ScLTechnol、51(2):161-166;⑧HasegawaY.,SiCfiberpreparedfrompolycarbosilanecuredwithoutoxygen,ij.1norg·Organomet.P.、,1992,2(I):161-169;⑨LipowitzJ.,BarnardT.,BujalskiD.,RabeJ.,ZankG.,ZangvilA.,XuY.,Fine-diameterpolycrystallineSiCfibers,{Compos.ScLTechno1、.,1994,51(2):167-171;LipowitzJ.,RabeJ.A.,ZangvilA.,XuY.,Structureandpropertiesofsylramicsiliconcarbidefiber-Apolycrystalline,stoichiometricβ-SiCcomposition,lLCeramicEng.ScLProc.、,1997,18(3):147-157)。其中,空氣交聯法是最早釆用最簡單易行的交聯方法,其本質是PCS中的活性基團S1-H鍵與氧氣反應形成S1-O-Si橋聯結構而實現纖維交聯。IS1-H^o2-ο-a+Jy2O該方法的不足是在SiC纖維中引入大量的氧(一般大于12wt%),經高溫燒成后,形成大量高溫不穩定的SiCxOy復合相,嚴重影響纖維的耐高溫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研究表明,由于交聯過程中引入過多的氧,高溫時發生分解反應使質量損失嚴重,在纖維中產生大量缺陷,導致所制得的SiC纖維的元素組成與微觀結構不完善,從根本上制約了最終SiC纖維的高溫力學性能,限制了SiC纖維的使用領域。因此,非氧交聯方法成為耐高溫SiC纖維的主要交聯方法。包括輻照交聯法、化學氣相交聯法、熱交聯法等。輻射交聯法是利用高能粒子的能量輻射引發PCS纖維交聯,常用的方法有電子束輻射、離子輻射、中子輻射、Y射線輻射、紫外光輻射、激光輻射、微波輻射等,其特征是在無水無氧的環境下進行,不需加入交聯劑,用這種方法可以制備低氧含量的SiC纖維。日本碳公司、宇部興產公司采用的惰性氣氛下電子束輻照方法使H1-NicalonS的氧含量降低到約O.2wt%,纖維的純度大大提高,表現出優異的力學性能與耐高溫性能。但PCS纖維在電子束輻射下發生交聯反應的過程比較緩慢,要達到必要的交聯程度(凝膠含量>80%)必須以高劑量率在真空或無氧氣氛下輻照IOMGy以上,不但使材料的制造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將給輻照工藝帶來苛刻要求,因此,輻射交聯方法設備昂貴,成本較高。熱交聯法實質上是對空氣交聯方法的改進方法,其原理是PCS纖維在空氣中進行低程度的預氧化,使纖維表面形成交聯保護層,然后在較高的溫度惰性氣氛中熱交聯數小時,使PCS纖維內部實現良好的交聯,從而在盡可能少引入氧的情況下實現纖維的預氧化處理。熱交聯法對于設備等要求簡單,缺點是增加了纖維制備的工藝步驟,氧含量降低有限,且熱交聯時間較長,大大降低了纖維制備的效率。化學氣相交聯法(CVC)是一種通過PCS原纖維與活性氣氛化學氣相反應而實現交聯的方法。Lipowitz等人將PCS原纖維經NO2不熔化處理后再經BCl3處理,最終制得了氧含量少于O.lwt%的含B的SiC纖維。該法采用NO2和BCl3為活性氣氛,其中BCl3具有較強的腐蝕性,對設備要求較高,對環境危害較大。日本特殊無機材料研究所長谷川良雄將可以與PCS反應的化學活性物質的蒸氣取代空氣,在一定溫度下進行氣相化學反應,使PCS原纖維交聯。使用的化學活性物質主要分為兩類含氯化合物和不飽和碳氫化合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物質,前者如四氯化碳,氯苯;后者如環己烯、I一己炔、I一辛炔等。將數均分子量為2060的PCS(熔點約為270°C)在370°C熔紡成纖維,在特定的溫度下通入含有不飽和烴類的蒸氣,在氮氣氛下進行交聯,交聯后纖維在N2中經1300°C熱裂解制得氧含量<2wt%的SiC纖維,其抗拉強度在1400°C下會迅速下降,而模量直至15501時仍變化不大。與空氣交聯處理方法制得的SiC纖維相比,隨熱處理溫度的升高,其β-SiC微晶晶粒增長速度大大減緩。說明CVC交聯法可以抑制β-SiC晶粒的長大速度,從而有效提高了SiC纖維的高溫力學性能。PCS原纖維CVC反應是類似于電子束輻照的自由基反應。以環己烯為例,環己烯受熱后形成自由基,引發PCS分子中的S1-H和S1-CH3鍵斷裂,生成Si自由基和S1-CH2自由基,促進PCS分子的進一步交聯,最終形成S1-CH2-Si結構。化學氣相交聯的優點是產物氧含量較低,耐高溫抗氧化性能較好,設備簡單,成本低,適于大規模生產。然而,化學氣相交聯反應溫度在250°C以上,這就要求PCS的熔點(軟化點)必須高于250°C,否則PCS原纖維在發生化學氣相交聯前即熔融而失去纖維形狀。但是,PCS分子結構中含有較多的支鏈,除了沿扁球狀PCS分子的長軸排列外,沒有像PAN纖維那樣的大分子取向,原絲強度極低。其熔點(軟化點)高于250°C時,熔融紡絲對溫度尤其敏感,難于紡制連續原纖維。為解決上述矛盾,一般采用熔點230°C以下的PCS熔融紡絲,紡制連續PCS原纖維。之后對PCS纖維在空氣中進行低程度的預氧化,使其中的PCS熔點高于250°C,再進行化學氣相交聯。因此,現行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實際上是低度預氧化+化學氣相反應過程。制備的SiC纖維氧含量為6wt%9wt%,SiC纖維耐高溫性能仍舊受到限制。中國專利申請201210013751.8公開了一種聚碳硅烷纖維的催化交聯方法,采用鉬化合物、銠化合物或鈀化合物為催化劑,1,3-丁二烯,或1,4-戊二烯等二烯烴,或乙炔、丙炔等炔烴為活性氣氛,催化交聯PCS纖維。但是催化劑的引入不方便。另外,活性氣氛為富碳化合物,對最終纖維的高溫抗氧化性能有一定負面影響。
發明內容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工藝控制簡便,無需催化劑,在低于聚碳硅烷(PCS)熔點的溫度下即可實現的聚碳硅烷(PCS)原纖維交聯方法。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以硼烷化合物為活性氣氛,在低于聚碳硅烷熔點的溫度下,進行脫氫偶合反應,形成三維網絡結構,實現PCS原纖維的交聯。本發明具體包括以下操作步驟(1)將聚碳硅烷原纖維置于化學氣相交聯系統管式爐中,抽真空,然后用氮氣或氬氣置換系統內氣體至常壓,重復至少二次;(2)抽真空后,通入具有高化學活性的硼烷化合物氣體至常壓;(3)程序升溫至170°C250°C,反應時間O.5h25h;(4)程序升溫至350°C500°C,保溫時間O.5h12h,然后冷卻至室溫,即成。進一步,步驟(2)中,所述具有高化學活性的硼烷化合物為選自乙硼烷、丁硼烷、戊硼烷、己硼烷、癸硼烷等中的一種。進一步,步驟(3)中,程序升溫至180°C200°C,所述反應時間為1224h。進一步,步驟(4)中,程序升溫至400°C450°C,所述保溫時間為2_12h。進一步,步驟(1)和(2)中,所述抽真空,真空度優選抽至5X10_2Pa_7X10_2Pa;更優選抽至6X1(Γ2Pa。當所述硼烷化合物為固態化合物(例如癸硼烷)時,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I)將聚碳硅烷原纖維和硼烷化合物(例如癸硼烷)置于化學氣相交聯系統中,抽真空至5X10_2Pa_7X10_2Pa,然后用氮氣或氬氣置換系統內氣體至常壓,重復三次;(2)抽真空至5Χ1(Γ2Pa-7XKT2Pa后,通入氮氣至常壓;(3)程序升溫至180200°C,反應時間2025h;(4)程序升溫至400500°C,保溫時間1015h,冷卻至室溫,即成。本發明在交聯機理上,與傳統的化學氣相交聯機理完全不同。本發明通過引入具有高化學活性的硼烷化合物為活性氣氛,大大降低了反應溫度,使得PCS原纖維的交聯反應在較低的溫度下(一般低于200°c,最高不超過250°C),即可完成。因此,完全實現了無氧化學氣相交聯。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1)無需催化劑,無需引入氧,在低于聚碳硅烷(PCS)熔點的溫度下,即可發生脫氫偶合反應,實現聚碳硅烷纖維的交聯;(2)引入B元素,有利于提高碳化硅纖維耐高溫性能;(3)不需對現有化學氣相交聯系統做任何設備改動,工藝簡便,適于大規模生產。圖1是PCS原纖維的紅外譜圖(FTIR);圖2是實施例1所得PCS交聯纖維的紅外譜圖(FTIR)。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I)將聚碳硅烷原纖維置于現有化學氣相交聯系統管式爐中,抽真空至真空度達6X10_2Pa,然后用氮氣置換系統內氣體至常壓,重復三次;(2)抽真空至真空度達6X10_2Pa后,通入乙硼烷氣體至常壓;(3)程序升溫至180°C,反應時間24h;(4)程序升溫至400°C,保溫時間2h,冷卻至室溫,即成。通過FTIR譜圖中2100CHT1的S1-H吸收峰與1250CHT1的S1-CH3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ASi_H/ASi_eH3)來表征PCS及交聯纖維的S1-H鍵含量。根據圖1的FTIR可知,PCS原纖維的SiH含量為O.982。從圖2的FTIR可知,交聯纖維的S1-H鍵含量為O.321,S1-H鍵反應程度為67.3%,凝膠含量為99.97%。氧含量分析表明,PCS原纖維氧含量為O.72wt%,PCS交聯纖維氧含量為O.73wt%,可認為不引入額外的氧。實施例2(I)將聚碳硅烷原纖維置于現有化學氣相交聯系統管式爐中,抽真空至6XI(T2Pa)及用氬氣置換系統內氣體至常壓,重復三次;(2)抽真空至6X10_2Pa,后,通入丁硼烷氣體至常壓;(3)程序升溫至200°C,反應時間12h;(4)程序升溫至450°C,保溫時間6h。冷卻至室溫,即成。所得PCS交聯纖維的FTIR譜圖與圖2基本一致,僅吸收峰強度略有不同。根據FTIR譜圖,PCS原纖維的SiH含量為O.982,交聯纖維的S1-H鍵含量為O.385,交聯纖維的S1-H鍵反應程度為60.8%。實施例3(I)將聚碳硅烷原纖維置于現有化學氣相交聯系統的管式爐中,抽真空至6X10_2Pa),然后用氮氣置換系統內氣體至常壓,重復三次;(2)抽真空至6X10_2Pa后,通入氣化的戊硼烷至常壓;(3)程序升溫至200°C,反應時間20h;(4)程序升溫至450°C,保溫時間12h。冷卻至室溫,即成。PCS交聯纖維的FTIR譜圖與圖2基本一致,僅吸收峰強度略有不同。根據FTIR譜圖,PCS原纖維的SiH含量為O.982,交聯纖維的S1-H鍵含量為O.398,S1-H鍵反應程度為59.4%ο實施例4(I)將聚碳硅烷原纖維置于現有化學氣相交聯系統管式爐中,抽真空至真空度達6X10_2Pa,然后用氮氣置換系統內氣體至常壓,重復三次;(2)抽真空后通入氣化的已硼烷至常壓;(3)程序升溫至200°C,反應時間24h;(4)程序升溫至450°C,保溫時間12h。冷卻至室溫,即成。PCS交聯纖維的FTIR譜圖與圖2基本一致,僅吸收峰強度略有不同。根據FTIR譜圖,PCS原纖維的SiH含量為O.982,交聯纖維的S1-H鍵含量為O.379,S1-H鍵反應程度為61.4%ο實施例5(I)將聚碳硅烷原纖維和癸硼烷置于現有化學氣相交聯系統管式爐中,抽真空至6X10_2Pa,然后用氮氣置換系統內氣體至常壓,重復三次;(2)抽真空至6X10_2Pa后,通入氮氣至常壓;(3)程序升溫至200°C,反應時間24h;(4)程序升溫至450°C,保溫時間12h,再冷卻至室溫,即成。PCS交聯纖維的FTIR譜圖與圖2基本一致,僅吸收峰強度略有不同。根據FTIR譜圖,PCS原纖維的SiH含量為O.982,交聯纖維的S1-H鍵含量為O.342,S1-H鍵反應程度為65.2%ο從以上所述實施例可見,以硼烷化合物為活性氣氛,可在不高于200°C下通過B-H與S1-H的脫氫偶合反應,實現PCS原纖維的交聯。本發明無需催化劑,在低于聚碳硅烷(PCS)熔點的溫度下,即可發生脫氫偶合反應,形成三維網絡結構,實現PCS原纖維的交聯,同時引入了有利于SiC纖維的耐高溫性能的B元素。本發明工藝簡便,適于大規模生產。權利要求1.一種聚碳硅烷纖維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將聚碳硅烷原纖維置于化學氣相交聯系統管式爐中,抽真空,然后用氮氣或氬氣置換系統內氣體至常壓,重復至少二次;(2)抽真空,然后通入具有高化學活性的硼烷化合物氣體至常壓;(3)程序升溫至170°C250°C,反應時間O.5h25h;(4)程序升溫至350°C500°C,保溫時間O.5h14h,然后冷卻至室溫,即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硅烷纖維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所述具有高化學活性的硼烷化合物為選自乙硼烷、丁硼烷、戊硼烷、己硼烷、癸硼烷中的一種。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硅烷纖維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程序升溫至180°C200°C,所述反應時間為12-24h。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硅烷纖維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程序升溫至400°C450°C,所述保溫時間為2-12h。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聚碳硅烷纖維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所述保溫時間為2-12h。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硅烷纖維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2)中,所述抽真空,真空度抽至5X10_2Pa-7XIO^2Pa0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聚碳硅烷纖維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其特征在于,真空度抽至6Χ1(Γ2Pa。8.一種聚碳硅烷纖維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將聚碳硅烷原纖維和硼烷化合物置于化學氣相交聯系統管式爐中,抽真空至真空度達5X10_2Pa-7X10_2Pa,然后用氮氣或氬氣置換系統內氣體至常壓,重復至少二次;(2)抽真空至真空度達5X10_2Pa_7X10_2Pa后,通入氮氣至常壓;(3)程序升溫至180200°C,反應時間2025h;(4)程序升溫至400500°C,保溫時間1014h,冷卻至室溫,即成。全文摘要一種聚碳硅烷纖維的化學氣相交聯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聚碳硅烷原纖維置于化學氣相交聯系統管式爐中,抽真空,再用氮氣或氬氣置換系統內氣體至常壓,重復至少二次;(2)抽真空后通入硼烷化合物氣體至常壓;(3)程序升溫至170℃~250℃,反應時間0.5h~25h;(4)程序升溫至350℃~500℃,保溫時間0.5h~14h,然后冷卻至室溫。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1)無需催化劑,無需引入氧,在低于聚碳硅烷(PCS)熔點的溫度下,即可發生脫氫偶合反應,實現聚碳硅烷纖維的交聯;(2)引入B元素,有利于提高碳化硅纖維耐高溫性能;(3)不需對現有化學氣相交聯系統做任何設備改動,工藝簡便,適于大規模生產。文檔編號D01F9/10GK103046166SQ20131002734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申請日期2013年1月25日優先權日2013年1月25日發明者謝征芳,王軍,宋永才,王浩,簡科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