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遠紅外母粒制備:將遠紅外超細微粉與纖維基料摻混、干燥,加入聚合物助紡劑,進入螺旋擠出機熔融共混擠出,造粒,得到遠紅外母粒;2)遠紅外纖維生產:將遠紅外母粒和纖維切片共混后,經紡絲、卷繞、拉伸后形成遠紅外纖維;所述遠紅外超細微粉由如下重量份的組分組成:海藻碳纖維60-75份、氧化鋁15-20份、氧化鋯5-15份、電氣石5-10份、玻璃微珠2-5份。本發明通過母粒法,在遠紅外微粉中添加海藻碳纖維,遠紅外效果顯著,加工路線簡單,易操作,成本低,易于工業化生產。且可和纖維組織牢固結合,耐久性強,無毒安全。
【專利說明】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遠紅外保健織物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功能紡織品,它具有保暖升溫、保健等功能。遠紅外保健整理織物可用來開發保健蓄熱產品、醫療用品等,如內衣、貼身保暖服,床罩、床單、毛毯等床上用品,坐墊、護膝、腰帶、抗菌防臭保健鞋襪和電熱制品等。
[0003]在紅外輻射波段中,當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團從高能量的振動狀態回復到低能量的振動狀態時,會發生2.5?25 μ m的遠紅外輻射。如果輻射源是由分子的轉動特性改變所引起的輻射,則發生大于25 μ m的遠紅外輻射。研究表明,振動光譜的能量約為轉動光譜能量的100倍。2.5?25 μ m位高載能波,特別是8?14 μ m波段的遠紅外線,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0004]根據生物醫學的研究,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作為人體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擔負著向人體各器官輸送氧氣和養料,并帶走廢棄物的重任。因此,保持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通暢是維持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人體皮膚對遠紅外輻射吸收能力是很強的,在7?14 μ m有較強的吸收峰,人體可以高效地吸收4?14 μ m波段的遠紅外線,人體吸收了遠紅外線后,引起細胞、血液中的C一H, C一O, C一C, C一N等化學鍵振動加劇,從而引起一系列有益的生理現象。通過共鳴吸收形成熱反應,促使皮下深層的溫度上升,并使微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將淤血等妨礙新陳代謝的障礙全部清除干凈,使血液與組織之間的營養成分交換增加,可以起到擴張毛細血管,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淋巴液循環的作用。
[0005]遠紅外可以使細胞活化,使老死細胞排泄或賦予再生能力,可增強細胞能量,增強細胞的功能和活力等作用。
[0006]因紅外輻射能使生物體分子產生共振吸收效應,所以在紅外光譜的作用下,物體的分子能級被激發而處于較高能級,這便改變了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活性,從而發揮了生物大分子調節機體代謝、免疫等活動的功能,有利于機體機能的恢復和平衡,達到防病、治病作用。人體內的一些有害物質,例如食品中的重金屬和其他有毒物質、乳酸、游離脂肪酸、脂肪和皮下脂肪、鈉離子、尿酸、積存在毛細孔中化妝品殘余物等,也就能夠借助代謝的方式,不必透過腎臟,直接從皮膚隨汗水一起排出,避免增加腎臟的負擔。
[0007]遠紅外線能穿透皮膚,觸及神經,因此借助于神經和血液的反應,可對各種腺體的功能和人體物質總交換發生作用。由于遠紅外織物有促進人體微循環、消炎鎮痛、加速傷口愈合、活化機體、消除疲勞、調節自律神經等特殊功效,所以特別適用于制作保健絨毯,保健睡衣、睡褲,關節防護用品,保健被、床單等。目前的遠紅外織物通常采用浸潰法將遠紅外材料粘著或吸附在織物纖維上,導致結合度不夠,耐久性差。
【發明內容】
[0008]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
[0009]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一種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0010]I)遠紅外母粒制備:將遠紅外超細微粉與纖維基料摻混、干燥,加入聚合物助紡齊U,進入螺旋擠出機熔融共混擠出,造粒,得到遠紅外母粒;
[0011]2)遠紅外纖維生產:將遠紅外母粒和纖維切片共混后,經紡絲、卷繞、拉伸后形成遠紅外纖維;
[0012]所述遠紅外超細微粉由如下重量份的組分組成:海藻碳纖維60-75份、氧化鋁15-20份、氧化鋯5-15份、電氣石5-10份、玻璃微珠2_5份。
[0013]所述纖維基料與所述遠紅外超細微粉的重量比為100:3_15,遠紅外超細微粉的最大粒徑< 0.5微米。
[0014]所述海藻碳纖維最好是選擇平均粒徑< 0.3微米,最大粒徑< 0.4微米。
[0015]遠紅外母粒和纖維切片按質量比1:10-20混合;
[0016]所述聚合物助紡劑優選鋁鋯酸酯偶聯劑;
[0017]遠紅外纖維生產工藝和同類常規纖維生產工藝相同。例如,遠紅外滌綸的生產,可將一定比例的遠紅外聚酯母粒加入聚酯切片中,在轉鼓干燥機中充分混合、干燥,以達到均勻分散的目的。工藝條件及過程按聚酯切片的干燥工藝實施。紡絲時,紡絲機卷繞速度3200m/min,牽伸加搶變形機牽伸速度150?800m/min ;紡絲溫度282?288°C。
[0018]本發明適用于各類合成纖維,例如但不限于滌綸、錦綸、丙綸等。
[0019]本發明通過母粒法,在遠紅外微粉中添加海藻碳纖維,遠紅外效果顯著,加工路線簡單,易操作,成本低,易于工業化生產。且可和纖維組織牢固結合,耐久性強,無毒安全。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實施例1
[0021]遠紅外超細微粉的準備:
[0022]
海藻碳纖維 60份、
氧化銘15份、
氣化鋯15份、
電氣石5份、
舖轉 5份;
[0023]
[0024]將上述組分混合后,通過氣流粉碎機將混合料研磨成平均粒徑< 0.4微米,最大粒徑< 0.5微米的遠紅外超細微粉。
[0025]遠紅外母粒制備:
[0026]將遠紅外超細微粉與纖維基料摻混、干燥,加入聚合物助紡劑,進入螺旋擠出機熔融共混擠出,造粒,得到遠紅外母粒;纖維基料與遠紅外超細微粉的重量比為100:3 ;
[0027]遠紅外纖維生產:
[0028]將遠紅外母粒和纖維切片共混后,經紡絲、卷繞、拉伸后形成遠紅外纖維。遠紅外母粒和纖維切片按質量比1:10混合。
[0029]實施例2
[0030]遠紅外超細微粉的準備:
[0031]海藻碳纖維75份、
[0032]氧化鋁20份、
[0033]氧化鋯5份、
[0034]電氣石10份、
[0035]玻璃微珠2份;
[0036]將上述組分混合后,通過氣流粉碎機將混合料研磨成平均粒徑< 0.3微米,最大粒徑< 0.4微米的遠紅外超細微粉。
[0037]遠紅外母粒制備:
[0038]將遠紅外超細微粉與滌綸纖維基料摻混、干燥,加入聚合物助紡劑,進入螺旋擠出機熔融共混擠出,造粒,得到遠紅外母粒;纖維基料與遠紅外超細微粉的重量比為100:15 ;
[0039]遠紅外纖維生產:
[0040]將遠紅外母粒和滌綸纖維切片共混后,經紡絲、卷繞、拉伸后形成遠紅外纖維。遠紅外母粒和滌綸纖維切片按質量比1:20混合。
[0041]應用實施例
[0042]遠紅外性能
[0043]采用本發明遠紅外滌綸纖維與棉纖維按照2:8的比例混紡形成混紡紗,用該混紡紗織造成混紡織物。
[0044]采用普通滌綸纖維和棉纖維按照相同比例的混紡紗制造成混紡織物作為對比樣。
[0045]按照行業標準FZT64010-2000《遠紅外紡織品》的方法測定纖維的遠紅外性能,結果如下:
[0046]由實施例1樣品制成的混紡織物其法向發射率提高值為17.8%,洗滌10次后,法向發射率提高值為15.5% ;
[0047]由實施例2樣品制成的混紡織物其法向發射率提高值為19.3%,洗滌10次后,法向發射率提高值為16.1%。
[0048]可見,本發明遠紅外纖維的遠紅外效果優異,并且具有優良的耐水洗性能,經多次洗滌后仍具有良好的遠紅外性能。
【權利要求】
1.一種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遠紅外母粒制備:將遠紅外超細微粉與纖維基料摻混、干燥,加入聚合物助紡劑,進入螺旋擠出機熔融共混擠出,造粒,得到遠紅外母粒; 2)遠紅外纖維生產:將遠紅外母粒和纖維切片共混后,經紡絲、卷繞、拉伸后形成遠紅外纖維; 所述遠紅外超細微粉由如下重量份的組分組成:海藻碳纖維60-75份、氧化鋁15-20份、氧化錯5-15份、電氣石5-10份、玻璃微珠2-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基料與所述遠紅外超細微粉的重量比為100:3-1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遠紅外超細微粉的最大粒徑< 0.5微米。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藻碳纖維的平均粒徑< 0.3微米,最大粒徑< 0.4微米。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遠紅外母粒和纖維切片按質量比1:10-20混合。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遠紅外纖維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助紡劑為鋁鋯酸酯偶聯劑。
【文檔編號】D01F1/10GK103469328SQ201310365734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1日
【發明者】蔣建業 申請人:昆山鐵牛襯衫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