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針織機械的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型針織機械的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包括上鋼圈、下鋼圈、下拉頭、針筒、選針器和提花針,所述的提花針在針筒外壁上的軸向槽內做軸向往返運動,上鋼圈固定于針筒上部,上鋼圈與針筒同心,下鋼圈固定于針筒下部,下鋼圈與針筒同心,選針器每三個為一組,共四組選針器均勻分布固定于下鋼圈的外圍,安裝選針器用的固定孔所形成的中心圓與下鋼圈同心,提花針均勻分布于針筒外壁上的軸向槽內;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實現了用下拉頭來控制提花針在多工位上做徑向外推運動,棄用了老款彈片式提花。使提花針在工作狀態下徑向和軸向運動更精準、靈敏、可靠,避免了提花針選針時,錯針、漏針和撞針的現象。
【專利說明】一種新型針織機械的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針織機械的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有針織機械的這種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是采用彈片式提花針來實現提花針的徑向外彈運動,現有針織機械的選針裝置中的提花針徑向作外彈運動時,主要動力源來自提花針背部彈片作用于針筒槽底部的反彈力,來實現提花針在不同工位保持外彈狀態。現有針織機械的提花針控制裝置中的提花針徑向作內壓運動時,動力源均來自選針器刀片內推的作用力以及下鋼圈內壁的反作用力。現有針織機械的選針裝置中的提花針在作上述作內外彈壓運動時,存在以下不足:
[0003]1、提花針背部彈片容易產生機械疲勞,容易發生局部的塑形變形,使得外彈力不足,從而導致提花針未彈出或外彈不到位,出現漏選或錯選的現象,導致次品增多產量下降,也局限了機器的運轉速度。
[0004]2、選針器在選提花針時,選針器刀片除了承受提花針在作圓周運動外甩的離心力外還有來自提花針背部彈片作用于針筒槽底部的反彈力,導致選針器刀片負荷太重,選針器刀片及提花針都易磨損,從而影響選針器刀片及提花針的使用壽命和設備穩定性。
[0005]3、選針器在選提花針時,選針器刀片內推提花針至極限位置時,這時的提花針腳尚未與下鋼圈內壁接觸,尚未實現藏針的話,而這時的提花針還受作圓周運動外甩的離心力以及來自提花針背部彈片作用于針筒槽底部的反彈力,在這兩個力的作用下,提花針會慢慢外彈,在提花針腳彈至下鋼圈內徑時,提花針還未能與下鋼圈內壁接觸的話,就會發生撞提花針現象。
【發明內容】
:
[0006]本發明解決了現有針織機械的這種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新型針織機械的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取的措施:
[0007]—種新型針織機械的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包括上鋼圈、下鋼圈、下拉頭、針筒、選針器和提花針,所述的提花針在針筒外壁上的軸向槽內做軸向往返運動,上鋼圈固定于針筒上部,上鋼圈與針筒同心,下鋼圈固定于針筒下部,下鋼圈與針筒同心,選針器每三個為一組,共四組選針器均勻分布固定于下鋼圈的外圍,安裝選針器用的固定孔所形成的中心圓與下鋼圈同心,提花針均勻分布于針筒外壁上的軸向槽內;
[0008]所述的下拉頭為整體式雙層下拉頭,整體式雙層下拉頭安裝在下鋼圈內側底部,整體式雙層下拉頭的安裝孔位所形成的的圓與下鋼圈同心;
[0009]所述的下拉頭為整體式單層下拉頭,整體式單層下拉頭安裝在下鋼圈內側底部,整體式單層下拉頭的安裝孔位所形成的圓與下鋼圈同心,下鋼圈下部均勻分布的安裝有四個分體式下拉頭,四個分體式下拉頭形成的圓與下鋼圈同心,分體式下拉頭沿下鋼圈做徑向往返運動。[0010]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實現了用下拉頭來控制提花針在多工位上做徑向外推運動,棄用了老款彈片式提花。使提花針在工作狀態下徑向和軸向運動更精準、靈敏、可靠,避免了提花針選針時,錯針、漏針和撞針的現象,有效的保障了機器更高速度的正常運轉,彌補了現有機器的速度局限性和穩定性。棄用了老款彈片式提花針,減輕了所有和彈片式提花針直接觸的零部件磨損,機器運行阻力更輕更節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發明整體式雙層下拉頭安裝分解結構示意圖。
[0012]圖2是本發明整體式雙層下拉頭結構示意圖。
[0013]圖3是本發明整體式單層下拉頭和分體式下拉頭安裝分解結構示意圖。
[0014]圖4是本發明整體式單層下拉頭結構示意圖。
[0015]圖5是本發明分體式分體式下拉頭結構示意圖。
[0016]圖6是本發明提花針平面結構示意圖。
[0017]圖7是本發明整體式雙層下拉頭安裝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8是本發明整體式單層下拉頭和可活動下拉頭安裝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9]圖9是本發明整體式雙層下拉頭安裝展開結構示意圖
[0020]圖10是本發明整體式單層下拉頭和可活動下拉頭安裝展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一種新型針織機械的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包括上鋼圈2、下鋼圈5、下拉頭、針筒1、選針器4和提花針3,所述的提花針3在針筒I外壁上的軸向槽內做軸向往返運動,上鋼圈2固定于針筒I上部,上鋼圈2與針筒I同心,下鋼圈5固定于針筒I下部,下鋼圈5與針筒I同心,選針器4每三個為一組,共四組選針器4均勻分布固定于下鋼圈5的外圍,安裝選針器4用的固定孔所形成的中心圓與下鋼圈5同心,提花針3均勻分布于針筒I外壁上的軸向槽內;所述的下拉頭為整體式雙層下拉頭6,整體式雙層下拉頭6安裝在下鋼圈5內側底部,整體式雙層下拉頭6的安裝孔位所形成的的圓與下鋼圈5同心;所述的下拉頭為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安裝在下鋼圈5內側底部,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的安裝孔位所形成的圓與下鋼圈5同心,下鋼圈5下部均勻分布的安裝有四個分體式下拉頭8,四個分體式下拉頭8形成的圓與下鋼圈5同心,分體式下拉頭8沿下鋼圈5做徑向往返運動。
[0022]上鋼圈2、下鋼圈5、整體式雙層下拉頭6、選針器4為固定構件,針筒1、提花針3、選針器4前端的選針刀片均為運動構件。在工作時,針筒I作逆時針圓周運動,提花針3在沿針筒I外壁作軸向往復運動的同時,也可沿針筒I外壁上的軸向槽徑向作內外推壓運動,選針刀片在其尾部壓電陶瓷的控制下,可作上下擺動進行選針。參見附圖1、7、9。
[0023]作為優選,所述的下鋼圈5內側底部嵌入有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的安裝孔位與下鋼圈5形成同心圓,下鋼圈5下部均勻分布的安裝有四個分體式下拉頭8,四個分體式下拉頭8形成的圓與下鋼圈5同心,分體式下拉頭8可以做徑向往返運動。分體式下拉頭8共四個,均布安裝于下鋼圈5下部,且與其同心,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可以做徑向往返運動;其中上鋼圈2、下鋼圈5、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選針器4為固定構件,針筒1、提花針3、分體式下拉頭8、選針器4前端的選針刀片均為運動構件。在工作時,針筒I作逆時針圓周運動,提花針3在沿針筒I的外壁作軸向往復運動的同時,也可沿針筒I外壁上的軸向槽徑向作內外推壓運動,分體式下拉頭8在其尾部氣缸的作用下,作徑向進出運動,選針刀片在其尾部壓電陶瓷的控制下,可作上下擺動進行選針。參見附圖3、8、10。
[0024]提花針3(參見附圖6)棄用了老款針背部的彈片,減輕了所有和針直接觸的零部件磨損,機器運行阻力更輕更節能。同時避免了現有設備中選針時錯針、漏針和撞針的現象。實際使用過程中,在第一選針器系統、第三選針器系統對應八個位置均配備了相應的整體式雙層下拉頭6 (可選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與分體式下拉頭8組合)將提花針3徑向推動,從而控制提花針3的徑向外推運動。
[0025]作為優選,下拉頭可以為整體式雙層下拉頭6 ;整體式雙層下拉頭6有八個交叉分雙層的外推部分,第一選針器系統對應的第一層卜拉頭外推曲面高度需低于提花針3背部槽口高度;第三選針器系統對應的第二層下拉頭外推曲面厚度要小于提花針3背部槽口寬度,第二層下拉頭外推曲面中心高度與處于起始藏針針位的提花針3背部槽口中心高度一致,便于對處于起始藏針針位的提花針3進行讓位,避免對起始藏針位的提花針3 二次外拉,導致卡針;從而使得整體式雙層下拉頭6實現對第一選針器系統、第三選針器系統對應的八個位置提花針3進行固定式的外推控制。參見附圖1、7、9。
[0026]作為優選,下拉頭可以為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和分體式下拉頭8組合而成;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有四個均勻分布于同一平面的外推曲面,四個均勻分布的外推曲面與第三選針器系統的提花針3外推位置相對應,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外推曲面厚度要小于提花針3背部槽口寬度,且外推曲面中心高度與處于起始藏針針位的提花針3背部槽口中心高度一致,便于對處于起始藏針針位的提花針3進行讓位,避免對起始藏針位的提花針二次外拉,導致卡針,從而實現對第三選針器系統對應的四個位置提花針3進行固定式的外推控制;分體式下拉頭8共四個,均勻分布安裝于下鋼圈5下部且與第一選針器系統的提花針3外推位置相對應,分體式下拉頭8的外推曲面高度需低于第一選針器系統對應的提花針3起始藏針時的背部槽口高度,從而實現對第一選針器系統對應的四個位置提花針3進行活動式的外推控制。參見附圖3、8、10。
[0027]由上述可知,通過本發明專利設計的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實現了控制提花針在多種工位上做徑向外推運動,使提花針3在針槽內做徑向外推運動更靈敏更精準,從而完全避免了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彈片式提花針所會廣生的機械疲勞、漏針、錯針和打針現象。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針織機械的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包括上鋼圈(2)、下鋼圈(5)、下拉頭、針筒(I)、選針器(4)和提花針(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花針(3)在針筒(I)外壁上的軸向槽內做軸向往返運動,上鋼圈⑵固定于針筒⑴上部,上鋼圈⑵與針筒⑴同心,下鋼圈(5)固定于針筒⑴下部,下鋼圈(5)與針筒⑴同心,選針器⑷每三個為一組,共四組選針器(4)均勻分布固定于下鋼圈(5)的外圍,安裝選針器(4)用的固定孔所形成的中心圓與下鋼圈(5)同心,提花針(3)均勻分布于針筒⑴外壁上的軸向槽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針織機械的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拉頭為整體式雙層下拉頭(6),整體式雙層下拉頭(6)安裝在下鋼圈(5)內側底部,整體式雙層下拉頭(6)的安裝孔位所形成的的圓與下鋼圈(5)同心。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針織機械的多工位提花針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拉頭為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安裝在下鋼圈(5)內側底部,整體式單層下拉頭(7)的安裝孔位所形成的圓與下鋼圈(5)同心,下鋼圈(5)下部均勻分布的安裝有四個分體式下拉頭(8),四個分體式下拉頭(8)形成的圓與下鋼圈(5)同心,分體式下拉頭(8)沿下鋼圈(5) 做徑向往返運動。
【文檔編號】D04B15/84GK103541142SQ201310553781
【公開日】2014年1月2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6日
【發明者】翁俊鋒 申請人:翁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