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提花織物設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全彩色經顯色提花織物的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彩色提花梭織物包含經顯色(多色經)提花織物和緯顯色提花織物兩大類,緯顯色提花織物可以將風景、人像等圖片等作為紋樣,以高密低旦的桑蠶絲為原料,由一色經線和多色緯線交織成一種顏色層次豐富的絲織工藝品,但大多數緯顯色提花織物經緯密度較高,品種結構相對簡單,在表現一些風格粗獷的畫面時便會顯得粗獷不足而細膩有余。多色經提花織物由多色經線和較粗的多色緯線交織而成,具有風格粗獷、耐磨耐洗、裝飾實用性強等優點,但其顏色表現能力有限。近年來,隨著提花和織造技術的發展,多色經提花產品的設計效率大幅提高。但針對結構變化形式多樣,色彩變化單一的多色經提花織物設計而言,人們往往需要通過增加色紗數量,復雜組織結構來進行設計生產,使得設計難度加大,工藝更加復雜化,并使得該類織物的色彩創新空間得到了限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全彩色經顯色提花織物的設計方法。
為了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全彩色經顯色提花織物的設計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經緯顏色確定:確定經顯色提花織物6組經線的顏色為:紅、黃、綠、藍、黑、白,在織機上以1∶1∶1∶1∶1∶1排列,選取其中的1組或2組配在織物的表層用于確定織物色彩的色相,彩色經線設計不同的浮長用于表現織物色彩的純度,緯線以黑白分別置于織物的表里層來調節織物色彩的明度,選用4組緯線1∶1∶1∶1投緯,顏色分別為粗黑、細黑、粗白、細白,其中粗黑、粗白用于確定織物色彩的明度,而細黑、細白則用于明度的微調和織物組織的固結;
(2)表組織設計:采用循環為4的基礎組織,6色經4色緯織物的最小組織循環為24×16;通過規范化的經緯組合和組織結構設計,可明確表達8色相、5明度、6彩度共240種顏色變化:
表組織采用經線色彩的組合搭配來體現織物的8種色相,表達紅、黃、綠、藍4種純色系時,從4種彩色經線中選取對應顏色的經線配置在織物表層,其他顏色經線配置在織物里層不顯色;表達橙、黃綠、青、紫4種混合色系時,選用紅+黃、黃+綠、綠+藍、藍+紅4種組合的經線1∶1配置在織物表層,其他顏色經線配置在織物里層不顯色;
表組織采用4種黑白緯線的組合搭配來表達織物的5種明度變化,織物的表緯為:粗黑+細黑、粗黑+細白、粗黑+粗白、粗白+細黑、粗白+細白;
黑白經線用于明度的微調和保證組織結構的穩定;
表組織采用彩色經線的浮長變化來控制織物的6種彩度變化,分別為4×4基礎循環內,彩色經線零浮長、細緯上全壓、粗緯上1/4壓、粗緯上半壓、粗緯上全壓、粗緯上全壓加細緯上半壓;
黑白經線不會改變織物的色系,可用于保證組織結構的穩定;
(3)背襯組織設計:根據織物柔軟度需要,選用1/3破斜紋、2/2斜紋、3/1破斜紋、或平紋作為6色經4色緯的背襯組織;其中1/3破斜紋背襯由于背面浮長最長,交織最少,織物最柔軟,平紋背襯由于交織最多,浮長最短,織物最硬挺。
(4)接結組織設計:采用表緯下接里緯的接結組織,采用在表層的黑或白經線下接結里層的細緯,并采用3/1破斜紋為接結組織;
(5)組織圖的繪制:根據表組織、背襯組織和接結組織設計繪制30種單組緯顯色和30種雙組緯顯色組織示意圖,再通過計算機程序調換顯色經線,最后轉換為全展開的組織圖,規范化命名后存儲于組織庫;
(6)紋樣的分色:根據織物品種規格要求,將240種組織在織機上以小色塊的形式進行織造,使用測色儀器獲取240個織物色塊的真實顏色值,并將240種顏色存儲為分色色板。任意紋樣均使用240色色板進行選定色分色。在分色時,可通過選擇不同分色算法及擴散程度來使分色稿與原稿保持盡可能一致。采用真實顏色色板分色得到的分色稿與最后織造得到的織物之間具有極大的相似度,達到所見即所得的效果;
(7)紋版的制作: 采用固定色板分色得到的紋樣僅有240個顏色,240個顏色一一對應組織庫里的240個組織,在紋織軟件中通過鏈庫或者在PHOTOSHOP軟件通過填充等方式得到正身紋版,再添加邊組織、選緯組織等輔助針組織后即可得到相應的紋版文件。
作為優選,該方法步驟(5)采用的組織圖的繪制方法為:以四枚組織為基礎組織,經線緯線不展開整體繪制,然后通過計算機程序將組織展開,得到展開的組織圖。
作為優選,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確定經線:滌綸網絡絲,經線的排列順序從左至右依次為:紅、黃、綠、藍、黑、白,并且按照1∶1∶1∶1∶1∶1排列;
確定緯線:棉紗和滌綸網絡絲,緯線的排列順序依次為:黑色棉紗,白色棉紗,黑色滌綸網絡絲,白色滌綸網絡絲,按1∶1∶1∶1排列;
總紋針:6144針
選緯針:第1針到第8針,共8針;
左邊針:第11針到第25針,共16針;
主紋針:第26針到第5065針,共5040針;
右邊針:第5066到第5080針,共16針;
(2)紋樣編排:紋樣原稿的色彩不受任何限制,根據紋針數和織物品種要求,紋樣最低應具有5040/6=840像素寬,為保證織物紋樣具有較好的清晰度,意匠稿需要進行6針4梭勾邊處理;
(3)工藝設計:在紋織系統或PHOTOSHOP中,采用240真實色色板將彩色紋樣進行索引分色,系統自動對應組織庫中的240種組織。完成組織鋪設后,再配置相應的輔助針組織和邊組織,即可得到電子提花龍頭能夠讀取的EP或JC5等紋版文件;
(4)織造:在設定的經緯工藝條件下,將EP或JC5紋版文件輸入到提花機上進織造。
作為優選,上機經密為71根/cm,上機緯密為30根/cm。
作為優選,織物紋樣的色彩設計采用單經色顯色、雙經色顯色、三經色顯色3種顯色方法。
作為優選,步驟(3)中選用1/3破斜紋,將1/3破斜紋作為6色經4色緯的背襯組織。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方法減少了色紗的選用,僅選用紅、黃、藍、綠、黑、白6種經紗顏色,再配合代表這幾種顏色相應組織,根據空間色彩混合原理,通過經緯交織混色來實現多色經提花織物的創新設計開發,即可以用很少的紗線顏色來實現豐富多彩的織物色彩效果,同時大大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
本方案提出6色經4色緯,大大提升了顏色層次過渡的均勻性。
本方法能夠用很少的紗線顏色交織出豐富多彩的織物顏色效果,減少了由于所選紗線原色和對應組織過多造成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譬如顏色匹配錯誤,分色設計,意匠設計麻煩等的問題,開辟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來設計多色經提花織物,僅用6種彩色經線和4種粗細不同的黑白緯線,省略意匠設計和修圖過程,直接在分色圖像上鋪對應的色板組織,通過交織使得織物顏色層次豐富,圖案效果逼真,實現了多色經提花織物產品的創新開發設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5040樣卡圖;
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1組和2組經線顯色的色卡;
圖3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組經線顯色的色卡;
圖4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組經線顯色的色卡;
圖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組織表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選緯組織圖;
圖7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邊組織圖;
圖8-10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織造完畢的紋樣;
圖1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紋樣原圖;
圖1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調整后的紋樣圖
圖13是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分色后的紋樣圖;
圖14是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電子紋版圖;
圖1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織造后的實物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描述說明。
如果無特殊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采用的原料均為本領域常用的原料,實施例中所采用的方法,均為本領域的常規方法。
實施例1:
一種全彩色經顯色提花織物的設計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經緯顏色確定:確定經顯色提花織物6組經線的顏色為:紅、黃、綠、藍、黑、白,在織機上以1∶1∶1∶1∶1∶1排列,選取其中的1組或2組配在織物的表層用于確定織物色彩的色相,彩色經線設計不同的浮長用于表現織物色彩的純度,緯線以黑白分別置于織物的表里層來調節織物色彩的明度,選用4組緯線1∶1∶1∶1投緯,顏色分別為粗黑、細黑、粗白、細白,其中粗黑、粗白用于確定織物色彩的明度,而細黑、細白則用于明度的微調和織物組織的固結,
(2)表組織設計:采用循環為4的基礎組織,6色經4色緯織物的最小組織循環為24×16;通過規范化的經緯組合和組織結構設計,可明確表達8色相、5明度、6彩度共240種顏色變化:
表組織采用經線色彩的組合搭配來體現織物的8種色相,表達紅、黃、綠、藍4種純色系時,從4種彩色經線中選取對應顏色的經線配置在織物表層,其他顏色經線配置在織物里層不顯色;表達橙、黃綠、青、紫4種混合色系時,選用紅+黃、黃+綠、綠+藍、藍+紅4種組合的經線1∶1配置在織物表層,其他顏色經線配置在織物里層不顯色;
表組織采用4種黑白緯線的組合搭配來表達織物的5種明度變化,織物的表緯為:粗黑+細黑、粗黑+細白、粗黑+粗白、粗白+細黑、粗白+細白;黑白經線用于明度的微調和保證組織結構的穩定;
表組織采用彩色經線的浮長變化來控制織物的6種彩度變化,分別為4×4基礎循環內,彩色經線零浮長、細緯上全壓、粗緯上1/4壓、粗緯上半壓、粗緯上全壓、粗緯上全壓加細緯上半壓;黑白經線不會改變織物的色系,可用于保證組織結構的穩定;
(3)背襯組織設計:根據織物柔軟度需要,選用1/3破斜紋、2/2斜紋、3/1破斜紋、平紋、作為6色經4色緯的背襯組織,其中1/3破斜紋背襯由于背面浮長最長,交織最少,織物最柔軟,平紋背襯由于交織最多,浮長最短,織物最硬挺。故選用1/3破斜紋,將1/3破斜紋作為6色經4色緯的背襯組織;
(4)接結組織設計:采用表緯下接里緯的接結組織,采用在表層的黑或白經線下接結里層的細緯,并采用3/1破斜紋為接結組織;
(5)組織圖的繪制:根據表組織、背襯組織和接結組織設計繪制30種單組緯顯色和30種雙組緯顯色組織示意圖,再通過計算機程序調換顯色經線,最后轉換為全展開的組織圖,規范化命名后存儲于組織庫;
(6)紋樣的分色:根據織物品種規格要求,將240種組織在織機上以小色塊的形式進行織造,使用測色儀器獲取240個織物色塊的真實顏色值,并將240種顏色存儲為分色色板。任意紋樣均使用240色色板進行選定色分色。在分色時,可通過選擇不同分色算法及擴散程度來使分色稿與原稿保持盡可能一致。采用真實顏色色板分色得到的分色稿與最后織造得到的織物之間具有極大的相似度,達到所見即所得的效果;
(7)紋版的制作: 采用固定色板分色得到的紋樣僅有240個顏色,240個顏色一一對應組織庫里的240個組織,在紋織軟件中通過鏈庫或者在PHOTOSHOP軟件通過填充等方式得到正身紋版,在添加邊組織、選緯組織等輔助針組織后即可得到相應的紋版文件。
關于該方法,所采用的組織圖的繪制方法為:以四枚組織為基礎組織,經線緯線不展開整體繪制,然后通過計算機程序將組織展開,得到展開的組織圖。
如下以實際生產為例,具體的步驟如下:
(1)確定經線:16.7tex滌綸網絡絲,經線的排列順序從左至右依次為:紅、黃、綠、藍、黑、白,并且按照1比1排列;
確定緯線:60tex棉紗和16.7tex滌綸網絡絲,棉紗和滌綸網絡絲,緯線的排列順序依次為:黑色棉紗,白色棉紗,黑色滌綸網絡絲,白色滌綸網絡絲;
總紋針:6144針
選緯針:第1針到第8針,共8針;
左邊針:第11針到第25針,共16針;
主紋針:第26針到第5065針,共5040針;
右邊針:第5066到第5080針,共16針;
織造設備:奇匯 5040針電子提花龍頭,國產劍桿織機,
具體如圖1所示, 5040樣卡。
(2)紋樣編排:紋樣原稿的色彩不受任何限制,根據紋針數和織物品種要求,紋樣最低應具有5040/6=840像素寬,為保證織物紋樣具有較好的清晰度,意匠稿需要進行6針4梭勾邊處理;
以上組織通過排列組合的方式共有12+360+720+720=1812個組織。將所有的組織作出,并通過計算機輔助軟件將組織展開。將所有的組織編排在一起生成電子紋版格式,所用的電子龍頭的紋針數為5040,按照組織的命名順序,每行排列35個組織,每個組織的大小為144×144像素,大約2cm×5cm的小方塊,織造出組織色卡,所有的組織排列在一起有利于以后的測色。其電子紋版圖如圖2、3、4:以上3圖只是BMP格式的圖像文件,要想上機織造,必須將BMP文件轉換成提花機能夠讀取的EP或JC5等格式。
(3)工藝設計:在紋織系統或PHOTOSHOP中,采用240真實色色板將彩色紋樣進行索引分色,系統自動對應組織庫中的240種組織。完成組織鋪設后,再配置相應的輔助針組織和邊組織,即可得到電子提花龍頭能夠讀取的EP或JC5等紋版文件;
先將BMP的圖像文件導入到紋織CAD系統中,將其分色,共分成2色,其中白色代表緯組織點,紅色代表經組織點。然后進行工藝操作,先投梭,保存投梭,再填組織表,其組織表如圖5;其中12號是選緯針,xw1234是選緯組織,如圖6,10號針是邊針,b8-8是邊組織,如圖7。完成之后,點擊紋版處理即可將BMP圖像文件轉換成電子提花龍頭能夠讀取的EP或JC5等格式。將EP或JC5文件儲存到軟盤中,再輸入到提花機上進織造。
(4)織造:在設定的經緯工藝條件下,將EP或JC5紋版文件輸入到提花機上進織造,上機經密為71根/cm,上機緯密為30根/cm。
織造完畢的紋樣共3塊,如圖8、9、10;
實施例2:
紋樣設計
要使六色經三色緯織物的圖形獲得最佳清晰度,數字紋樣上的每個色彩像素點需對應一個6針3梭的組織。 [31]同理,六色經四色緯的數字紋樣上的每個色彩像素點需對應一個6針4梭的組織。故紋樣寬度的像素值一般設為一花總紋針數的六分之一,紋樣高度的像素值則根據打緯密度和成品尺寸計算,并且是組織緯向循環數的倍數。
為了盡量體現所有256色色卡中的顏色,挑選一塊含有紅、橙、黃、黃綠、綠、青、藍、紫8個色調的數碼圖像作為紋樣,如圖11;
原始圖像的規格為1024×768,要對紋樣的規格進行調整,成品的經密為71/cm,緯密為35/cm,由于每個像素點對應6針4梭,故紋樣寬度為5040/6=840,為了使成品圖像不變形,紋樣高度調整為5040×768×35/71/1024/4=464,取460。調整后如圖12:
工藝設計
紋樣規格調整好后可對紋樣進行分色,分色時采用256色色卡,將紋樣分成256個顏色。具體步驟為用Photoshop打開紋樣,用“索引顏色”將紋樣分成可感知的256色,然后將色卡導入,即可用色卡上的顏色對紋樣進行分色,分色后得到如圖13所示的圖像,分色后的紋樣要比分色前的明度要低,但總體上層次比較清晰,顏色也比較豐富,能夠表達出原圖的信息。分色后,每一種顏色都有一個對應的組織,如圖像上Hsb值為5,35,41的顏色所對應的組織結構是W-D4-S5,每一種顏色鋪上所對應的組織再進行工藝處理就可以得到電子紋版。
將電子文版輸入到電子提花機后,把第一至第四道緯紗分別設置為粗黑、粗白、細黑、細白,便可開始試織實驗。電子文版如圖14;
經過上機試織,得到如下的實物產品,如圖15。
通過比較數碼圖像與試織的產品,試織產品風格粗獷,顏色較豐富,層次清晰,能夠較好的表達數碼圖像所展示的內容。但是試織產品的整體明度較原稿稍暗,個別顏色與原稿也有少許出入,日后有待改進。但是從總體效果來說,本論用顏色自動對應組織的紋織設計方法取得了初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