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縫紉器械,特別涉及一種新型縫紉機。
背景技術:
縫紉機是用一根或多根縫紉線,在縫料上形成一種或多種線跡,使一層或多層縫料交織或縫合起來的機器。縫紉機能縫制棉、麻、絲、毛、人造纖維等織物和皮革、塑料、紙張等制品,縫出的線跡整齊美觀、平整牢固,縫紉速度快、使用簡便。
縫紉機自被發明出來至今一直是制衣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之一過程中很多的細節部分還不能通過自動化的手段實現無人化生產,如襯衫的衣領、袖口,拉鏈等縫合工作。
縫紉機在縫紉前期的準備工作中需要完成針頭的穿線,而受縫紉機的結構所限,在使用者方便觀察的舒適區往往不能有效地觀察到穿線位置。縫紉機通常所用針頭的針眼較小,經常需要使用者去靠近縫紉機朝向使用者的迎用面、靠近針眼所在位置,這通常需要使用者側頭、低頭非常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改變使用者穿線視角的新型縫紉機。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新型縫紉機,包括機身、設置在機身上的針頭,機身上設置有潛望鏡,潛望鏡設置在機身迎用面一側,潛望鏡包括兩個反射面相對設置的反射鏡和供反射鏡放置的鏡壁,兩個反射鏡成相同傾角設置,穿線時潛望鏡靠下方的反射鏡對準針眼位置,潛望鏡靠下方的反射鏡對準舒適區。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利用潛望鏡的工作原理,將處于下方的光線完成反射后出現在相對靠上的位置上,使使用者可以在眼睛位于較上位置時看到處于相對較低位置的針頭處,避免了使用者在穿線時歪頭、低頭或者側頭的不便,能提高使用者的舒適度,可以有效的提高穿線效率。
較佳的,所述潛望鏡上設置有凸透鏡。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利用凸透鏡的放大功能,可以將潛望鏡中較小的針頭圖像放大,便于使用者識別針孔,完成穿線,使使用者的穿線工作更為方便,進一步提高了穿線的效率。
較佳的,機身上開有滑道,所述潛望鏡滑移固定連接在滑道內。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使潛望鏡可以與機身發生相對移動,將潛望鏡移離原始位置,避免潛望鏡的設置影響穿線之后的縫紉工作。
較佳的,機上開有透鏡槽,透鏡槽開設在潛望鏡上方,鏡壁遠離機身迎用面一端鉸接有凸透鏡,翻轉凸透鏡,凸透鏡可與透鏡槽卡接。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采用鉸接的凸透鏡,可以使凸透鏡繞鉸接的軸線轉動,使凸透鏡向上翻轉,配合透鏡槽將凸透鏡插入機身內部,減小潛望鏡伸出機身部分的長度,盡量減小潛望鏡的設置對縫紉機本體尺寸的影響,盡量減小潛望鏡干涉縫紉工作的可能。
較佳的,鏡壁截面為矩形,鏡壁分為遠離機身迎用面的前鏡壁和靠近機身迎用面的后鏡壁,后鏡壁固接在機身迎用面上,前鏡壁與后鏡壁沿使用者與針頭連線方向滑移固定連接。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可以使后鏡壁向前鏡壁靠近,在不使用潛望鏡的時候,可以移動前鏡壁與后鏡壁貼合,減小縫紉機整體的厚度,同時減小潛望鏡阻礙使用者視線的可能。
較佳的,前鏡壁與后鏡壁上分別開有鏡滑槽,反射鏡上固接有與鏡滑槽滑動連接的滑柱,前鏡壁與后鏡壁沿豎直方向滑移固定連接。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設置鏡滑槽和滑柱可以使反射鏡在鏡滑槽限定下滑動,從而改變反射鏡在鏡壁內的設置角度,使反射鏡與鏡壁呈較小角度,可以避免前鏡壁向后鏡壁移動時發生干涉,為前鏡壁與后鏡壁沿豎直方向的滑移固定連接提供基礎。前鏡壁與后鏡壁沿豎直方向滑移固定連接可以使潛望鏡在不使用時所占的空間進一步減少,同時減少潛望鏡可能會占用的工作空間。
較佳的,鏡滑槽內設置有分別與鏡滑槽內壁和滑柱抵接的彈簧。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當前鏡壁向后鏡壁運動時,干涉反射鏡同時壓縮彈簧,使反射鏡的位姿發生改變,當需要使用潛望鏡,恢復鏡壁原始狀態時,可利用彈簧解除壓縮的彈力實現反射鏡的自動復位,并且通過彈簧與鏡滑槽內壁的配合將反射鏡定位在需要位置。
較佳的,機身靠近針頭的位置固接有帶開關的光源。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設置光源可以為穿線時針頭位置提供較高的亮度,同時避免潛望鏡的設置影響穿線位置的亮度。設置有開關可以滿足只在需要時打開光源,避免光源在沒有潛望鏡阻隔的情況下長時間直接照射對使用者的眼睛造成刺激。
較佳的,所述光源設有多個。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設置多個光源可以照射到彼此形成的陰影位置,從而減少陰影,形成無影燈的效果,避免陰影對穿線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使用透鏡槽可以在保護凸透鏡,避免在進行縫紉工作時潛望鏡干擾使用者視線的同時,可以作為潛望鏡的定位結構,當將凸透鏡卡接在透鏡槽內時,潛望鏡收凸透鏡干涉不能在移動,可以起到為潛望鏡定位的作用。
在盡量減小潛望鏡設置對縫紉機本身工作影響下利用潛望鏡改變使用者的穿線視角,為使用者提供更加良好的穿線視野,同時盡量減少多余的操作步驟使用較為簡潔。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中新型縫紉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中新型縫紉機使用潛望鏡時的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1中新型縫紉機潛望鏡的剖視圖;
圖4是實施例2中新型縫紉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2中新型縫紉機潛望鏡使用時的剖視圖;
圖6是實施例2中新型縫紉機潛望鏡收起時的剖視圖;
圖7是實施例2中新型縫紉機開關斷開時的剖視圖;
圖8是實施例2中新型縫紉機開關閉合時的剖視圖。
圖中,1、機身;11、機頭;12、底座;2、針頭;3、光源;4、滑道;41、通過槽;42、伸出槽;43、透鏡槽;5、潛望鏡;51、鏡壁;511、前鏡壁;5111、滑沿;512、后鏡壁;5121、后面板;5122、側板;5123、頂板;52、反射鏡;521、滑柱;53、鏡滑槽;531、沿滑槽;532、平滑槽;533、立滑槽;534、鏡轉孔;54、彈簧;55、凸透鏡;6、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底面”和“頂面”、“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實施例1,一種新型縫紉機,如圖1所示,包括機身1,機身1為空心殼體,空心部分設置有完成縫紉動作的運動組件和驅動組件。機身1包括下半部分為矩形并且為空心的底座12,和設置在底座12上內部中空的機頭11。機頭11整體為帶有兩個彎折機塊狀結構,一端垂直固接在底座12上表面,另一端垂直懸空在底座12上方。機頭11懸空的一端的下表面上開有通孔,針頭2從通孔中伸出機頭11。針頭2連接在運動組件上。機頭11懸空端的底部固接有光源3,光源3為七個LED燈,LED燈均勻分布在針頭2的周 圍。
機頭11靠近使用者一端的機身1的壁較厚,且開有豎直方向的圓形滑道4,滑道4貫穿機頭11懸空端下表面的。機頭11底端開有形通過槽41,通過槽41的拱形部分為半圓弧,半圓弧直徑與滑道4一致。通過槽41與滑道4底端部分相切。通過槽41沿垂直機身1迎用面方向設置且與與滑道4垂直。機身1迎用面上,開有垂直于機身1迎用面且與滑道4相切的伸出槽42。伸出槽42的截面為長圓形,長圓形的長度與機身1懸空端到穿線位置的垂直距離一致,伸出槽42開在滑道4頂端。
機頭11迎用面的壁上開有與伸出槽42方向一致的透鏡槽43,透鏡槽43截面為長圓形。透鏡槽43開在伸出槽42正上方。
結合圖3,滑道4內滑動連接有潛望鏡5,潛望鏡5為帶有兩個彎折的圓管狀,潛望鏡5的鏡壁51各橫截面圓心的路徑為Z型,在潛望鏡5兩個彎折處鏡壁51內分別固接有橢圓形的反射鏡52,兩反射鏡52與水平方向呈四十五度設置且反射面向對。潛望鏡5靠上一端的彎折部分從伸出槽42伸出,下端的彎折部分可以滑入通過槽41。潛望鏡5靠上端的鏡壁51上設有兩個鉸鏈凸臺,鉸鏈凸臺上帶有鉸孔。
凸透鏡55整體為圓柱形,鉸接在鉸鏈凸臺上。凸透鏡55與鉸鏈凸臺鉸接處設有開有鉸孔的透鏡凸臺,凸透鏡55和潛望鏡5通過一根圓柱形鉸鏈軸鉸接。
結合圖2,初始時,凸透鏡55翻在潛望鏡5上方,凸透鏡55卡接在透鏡槽43內部,此時凸透鏡55的下表面與透鏡槽43的下表面抵接。潛望鏡5位于滑道4的最頂部,鏡壁51的頂部與伸出槽42的頂部抵接,鏡壁51的底端在機身1內部的通過槽41中。當需要穿線時,將凸透鏡55從透鏡槽43中取出,凸透鏡55繞鉸鏈翻轉與鏡壁51靠上部分的端部抵接。潛望鏡5下移,鏡壁51靠上部分的下方與從伸出槽42的下表面抵接。打開關6閉LED燈,進行穿線,完成穿線后關閉LED燈,將潛望鏡5恢復到初始狀態,開始縫紉工作。
實施例2,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如圖4所示,滑道4為垂直機身1迎用面方向的細槽,滑道4整體為門字形,滑道4的寬度與鏡壁51厚度一致。
如圖5和圖6所示,鏡壁51為分體設計的前鏡壁511和后鏡壁512,鏡壁51上開有供反射鏡52滑動的鏡滑槽53,鏡滑槽53包括沿滑槽531、平滑槽532和立滑槽533。前鏡壁511整體為L型板,前鏡壁511固接在機身1迎用面上,前鏡壁511為帶有滑沿5111的L型板,滑沿5111豎直設置在前鏡壁511的兩側的靠上位置,滑沿5111上開有長條形的沿滑槽531。前鏡壁511的側面上開有卡孔。
后鏡壁512整體呈Z字形,后鏡壁512包括與前鏡壁511平行的后面板5121、與前鏡壁511垂直的側板5122以及固接在側板5122和后面板5121上的頂板5123,后面板5121 與側板5122固接在一起。后面板5121為與前面板5122形狀相似的L型板。
頂板5123為矩形板。頂板5123的上表面固接有鉸鏈凸臺,鉸鏈凸臺上開有鉸孔。
側板5122為表面為L型薄板,側板5122設有兩塊,分別設置在后面板5121兩側。兩側相對面上固接有凸塊,凸塊可與卡孔卡接。側板5122靠上有鏡轉孔534。每個側板5122靠下位置與后面板5121接觸位置且靠近鏡壁51內側的一側開有豎直設置的立滑槽533和水平設置的平滑槽532。
反射鏡52為帶有四個滑柱521的矩形鏡片。滑柱521垂直固接在反射鏡52的邊沿上,滑柱521的軸線與側板5122向對面垂直。靠上設置的反射鏡52靠上端的滑柱521與鏡轉孔534轉動連接,靠上設置的反射鏡52靠下端的滑柱521,在沿滑槽531中滑動。靠下設置的反射鏡52靠上端的滑柱521滑動連接立滑槽533內,立滑槽533靠近頂板5123的槽壁與滑柱521之間設置有彈簧54,彈簧54兩端分別固接在槽壁與滑柱521上。靠下設置的反射鏡52靠下端的滑柱521滑動連接在平鏡滑槽532內,平滑槽532靠近后面板5121的槽壁與滑柱521之間抵接有彈簧54,彈簧54兩端分別固接在槽壁與滑柱521上。
凸透鏡55為矩形,凸透鏡55頂端固接有帶鉸孔的鉸鏈凸臺。凸透鏡55和頂板123通過穿過鉸孔的鉸鏈軸鉸接。和凸透鏡55相應的透鏡槽43為矩形,透鏡槽43截面大于凸透鏡55的截面。透鏡槽43開設在滑道上方。透鏡槽43的頂部開有孔,開關6從孔中伸出,開關6為Y字形,當凸透鏡55進入透鏡槽43內時,凸透鏡55干涉開管遠離使用者的分支,開關6斷開。當凸透鏡55拉出透鏡槽43時,凸透鏡55干涉開關6靠近使用者的開關6,開關6閉合。
初始狀態時,凸透鏡55翻在潛望鏡5上方,凸透鏡55卡接在透鏡槽43內部,結合圖7,此時凸透鏡55干涉到開關6使開關6處于斷開狀態。凸透鏡55的下表面與透鏡槽43的下表面抵接。后鏡壁512位于滑道4的最頂部,側板5122和頂板5123滑進滑道4,頂板5123與滑道4抵接。后面板5121與前鏡壁511之間間隔反射鏡52厚度的距離,將反射鏡52加在中間,沿滑槽531和平滑槽532中的彈簧54處于拉伸狀態,立滑槽533中的彈簧54處于壓縮狀態。
當需要穿線時,將凸透鏡55從透鏡槽43中取出,凸透鏡55繞鉸鏈翻轉與后鏡壁512靠上部分的端部抵接。結合圖8,凸透鏡55干涉開關6,使開關6處于閉合狀態。光源3被打開。拉動后鏡壁512向靠近使用者的方向和靠近針頭2的方向運動,使卡孔與凸塊卡接。此時彈簧54回復到自然位置,反射鏡52與水平面成四十五度,開始穿線,完成穿線后將潛望鏡5恢復到初始狀態,開始縫紉工作。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 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