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面料領域,涉及一種新型結構的羅紋小提花面料。
背景技術:
一般紡織服裝,在織造結構上都大同小異。面料技術創新可以根據織物結構去改造,也可以從織物原材料方面去改造。由于考慮到成本,原材料供應,機器種類等各方面因素,市場上針織產品大多以最簡單的緯平針為主。因而產品的構造大同小異,缺乏特殊新穎的產品。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結構并且結合新型材料的羅紋小提花面料。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羅紋小提花面料,具有羅紋型小提花,花型的最小循環單元包含12路緯紗組成的8個線圈橫列和7個線圈縱列:
第一線圈縱列由2、3、5、6、7和10路緯紗在面料正面經過緯編依次串套而成;
第二線圈縱列由1和7路緯紗在面料反面經過緯編串套而成;
第三線圈縱列由2、3、5、6、7和10路緯紗在面料正面經過緯編依次串套而成;
第四線圈縱列由4和10路緯紗在面料反面經過緯編串套而成;
第五線圈縱列由1、4、8、9、11和12路緯紗在面料正面經過緯編依次串套而成;
第六線圈縱列由1和7路緯紗在面料反面經過緯編串套而成;
第七線圈縱列由1、4、8、9、11和12路緯紗在面料正面經過緯編依次串套而成。
進一步的,所述1、4、7、10路緯紗編織的白色線圈為面料的地組織。
進一步的,所述白色線圈反面的高度是正面白色線圈高度的兩倍,反面白色線圈的高度是正面2、3、5、6、8、9、11或12路線圈高度的四倍,反面線圈被拉的很長,下機后力圖收縮,被架空的線圈就凸出在織物表面,形成明顯的凹凸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1、4、7和10路緯紗為腈綸紗,所述2、3、5、6、8、9、11和12路緯紗為竹麗爾紗,可以增加面料的凹凸感和保暖性能。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布面呈明顯的凹凸效果,給人視覺上的吸引。
(2)采用腈綸(保暖性材料)及竹麗爾纖維(生態、吸濕透氣、輕柔滑爽材料),兩者相結合,面料既保暖又具有柔和的手感。
(3)結構采用羅紋小提花組織,不僅能通過染色去改善色彩,更能采用色紗織造,多種效果供選擇。
(4)制作面料時,可以選用的生產機器范圍比較大。
附圖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圖進行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羅紋小提花面料,具有羅紋型小提花,花型的最小循環單元包含十二路緯紗組成的8個線圈橫列和7個線圈縱列,1、4、7、10路緯紗編織面料的地組織的白色線圈。第一線圈縱列由2、3、5、6、7和10路緯紗在面料正面經過緯編依次串套而成;第二線圈縱列由1和7路緯紗在面料反面經過緯編串套而成;第三線圈縱列由2、3、5、6、7和10路緯紗在面料正面經過緯編依次串套而成;第四線圈縱列由4和10路緯紗在面料反面經過緯編串套而成;第五線圈縱列由1、4、8、9、11和12路緯紗在面料正面經過緯編依次串套而成;第六線圈縱列由1和7路緯紗在面料反面經過緯編串套而成;第七線圈縱列由1、4、8、9、11和12路緯紗在面料正面經過緯編依次串套而成,這樣完成一個編織循環。其中,1和2、4和5、7和8、10和11路緯紗分別在同一個橫列上。反面白色線圈的高度是正面白色線圈高度的兩倍,反面白色線圈的高度是正面2、3、5、6、8、9、11或12路線圈高度的四倍,反面線圈被拉的很長,下機后力圖收縮,被架空的線圈就凸出在織物表面,形成明顯的凹凸效果,這樣的結構既保暖又透氣,既舒適又美觀。
本實用新型中1、4、7和10路緯紗為腈綸紗,2、3、5、6、8、9、11和12路緯紗為竹麗爾紗,腈綸紗具有保暖性能,竹麗爾纖維為生態、吸濕透氣、輕柔滑爽的材料,兩者相結合,面料既保暖又具有柔和的手感,還可以增加面料的凹凸感。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優選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