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地毯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簇絨機上料機構。
背景技術:
簇絨技術生產(chǎn)地毯起源于美國,由于其勞動生產(chǎn)率高、成本低的生產(chǎn)特點,再加上簇絨地毯本身外觀豐滿且富有彈性的產(chǎn)品特點,被越來越多的廣大群眾所喜愛。主要用作走道、室內(nèi)的地面的鋪設,成為機制地毯中產(chǎn)量最大、應用最廣的品種。
簇絨機是簇絨地毯的主要生產(chǎn)設備,簇絨機通過簇絨針上下往復運動而將絨紗整排、高速的植入底布之上,形成整齊而又密集的圈絨或割線。簇絨的原理和縫紉機的工作原理相仿,近代簇絨機相當于一臺極大的縫紉機,只是機臺的橫向一排上有成千上萬根簇絨針而已。
現(xiàn)有的簇絨機,機身在上料側設有兩個支出的支架,支架上開設有開口向上的置軸槽,上料時需要將事先采購的成卷狀的底布套插在底布軸上,再將底布軸抬起放置在置軸槽內(nèi),依靠簇絨機自身的牽引力拖動底布軸在置軸槽內(nèi)轉動,實現(xiàn)底布的上料。
由于簇絨機在簇絨過程中,底布軸上的底布屬于生產(chǎn)消耗品,為了防止底布軸在簇絨過程被牽引起,底布軸本身的自重需要很大。相應的,將底布套在底布軸上后,二者的總重量更加大。需要經(jīng)常進行更換。每次都需多人同時搬運才能將套有底布的底布軸放置在置軸槽內(nèi),一人根本無法完成,消耗了非常大的人力。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方便省力放置底布軸的簇絨機上料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一種簇絨機上料機構,包括機身上分置兩側的支架以及放置在支架上的底布軸,所述支架上設有供底布軸放置的置軸槽,支架和機身之間設有滑移組件,滑移組件的滑移方向為遠離或靠近地面的方向,所述支架和機身之間設有用于驅動支架沿滑移方向滑移的驅動組件。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在給簇絨機上料時,將成卷狀的底布套在底布軸上,通過控制驅動組件驅動滑移組件沿滑移方向運動下來,滑移組件帶動支架運動至離地面較近的位置,工人不費力的將底布軸放置在置軸槽內(nèi),放置完畢后,再控制驅動組件驅動滑移組件向遠離地面的方向運動,將支架抬到工作位置即可,這樣的設置使得工人不必將底布軸搬運很高的距離就可以放置底部軸,操作過程只需控制驅動組件即可,方便省力,提高工作和生產(chǎn)效率。
較佳的,所述機身上固設有入料輥。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簇絨機上料時,底布從入料輥上方繞過,入料輥對底布起到支撐作用,底布在底布軸和入料輥的共同支撐下鋪展開,方便工人從此處觀察底布質(zhì)量,若底布出現(xiàn)問題可隨時進行調(diào)整或停止機器,若底布上留有雜線需手工摘除,提高底布的質(zhì)量,避免雜線進入簇絨機構內(nèi)部而產(chǎn)生毯面不平整的現(xiàn)象。
較佳的,入料輥內(nèi)置有中空腔且側壁設有若干通孔,中空腔連接有除塵設備。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除塵設備箱中空腔內(nèi)通入空氣,使得中空腔內(nèi)的氣壓大于外部氣壓,中空腔內(nèi)空氣由通孔進入外部,由于底布軸繞在入料輥外壁,空氣從通孔吹出時可以將底布上的雜線吹走,提高底布的質(zhì)量,提高了地毯的質(zhì)量,免去了手工摘除的繁瑣,同時節(jié)省了人工。
較佳的,所述滑移組件包括固設在機身上的滑移軸以及套設在滑移軸上的滑移套,滑移軸和滑移套的軸線重合且與滑移方向平行,滑移套與支架固定連接。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滑移軸固設在機身上,當滑移套在滑移軸上沿滑移方向滑動時,滑移套帶動與其固定的支架沿滑移方向移動,即帶動底布軸沿滑移方向移動。滑移套結構簡單,體積小且有抗振能力,能夠保證支架的穩(wěn)定,提高整體設備的穩(wěn)定性和加工精度。
較佳的,所述滑移組件包括固設在機身上的導軌以及滑動連接在導軌上的滑塊,導軌的長度方向與滑移方向平行,滑塊與支架固定連接。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導軌固設在機身上,當滑塊在導軌上沿滑移方向滑動時,滑塊帶動與其固定的支架沿滑移方向移動,即帶動底布軸沿滑移方向移動。滑塊的啟動摩擦力小,滑塊對導軌的磨耗小,滑動起來更加省力,縮短調(diào)整時間,提高簇絨生產(chǎn)效率;導軌可以同時承受上下左右等各方向的負荷,使用壽命長,可以長時間的進行穩(wěn)定,保證簇絨機的加工精度。
較佳的,所述驅動組件包括與支架固接的螺母,螺母內(nèi)轉動連接有螺桿,螺桿的一端連接有電機,螺桿的軸線與滑移方向平行。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電機啟動帶動螺桿轉動,隨著螺桿的轉動,螺母在螺桿上做直線運動,由于螺桿的軸線與滑移方向平行,螺母帶動支架在滑移方向做直線運動。這樣的設置將電機輸出軸的轉動運動轉化為支架沿滑移方向的直線運動,節(jié)省了人力,且方便快捷,響應迅速。
較佳的所述驅動組件包括與機體固接的氣缸,氣缸的另一端與支架固接,氣缸的運動方向與滑移方向平行。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氣缸中的活塞桿在缸內(nèi)做直線往復運動時地帶動支架做同樣的運動,由于氣缸的運動方向與滑移方向平行,支架沿滑移方向運動。氣缸能夠承受較大的負載,正好滿足于放置有底布軸和底部的支架的提升運動。氣缸將壓縮氣體的壓力轉換為機械能,相比于用電機驅動螺桿,氣缸更加節(jié)能。氣缸的的操作簡單,便于維護。
較佳的,所述置軸槽的內(nèi)壁為與底布軸外壁相適配的圓滑面。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底布軸在旋轉過程中與置軸槽的內(nèi)壁不斷碰觸,設置成圓滑面能夠有效減少碰觸,使得底布軸在置軸槽內(nèi)平緩均勻的旋轉,保證設備的上料穩(wěn)定性,進一步提高了加工精度。
較佳的,所述置軸槽的內(nèi)壁鋪設有彈性層。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底布軸在旋轉過程中與置料槽的內(nèi)壁不斷碰觸,設置彈性層能夠對碰觸起到緩沖作用。避免底布軸長期運動而導致端頭磨損,保證底布軸的工作精度,避免上料底部的偏移,進一步提高加工精度。
較佳的,所述置軸槽邊緣轉動連接有將底布軸限制在置軸槽內(nèi)的護蓋。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護蓋鉸接在置軸槽的邊緣,工人將底布軸放在置軸槽內(nèi)后,轉動護蓋將護蓋蓋在置軸槽上,和置軸槽形成一個周向封閉的空腔,限制底布軸在置軸槽內(nèi)轉動,防止簇絨速度較大時,底布軸旋轉出置軸槽,保證了工人的生產(chǎn)安全。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氣缸的選用使設備在環(huán)保方面做出了貢獻,在保證機器正常運轉并達到工作目的同時,提高了設備的環(huán)保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中簇絨機上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中簇絨機上料機構的放大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2中簇絨機上料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身;11、入料輥;111、通孔;112、除塵設備;2、支架;21、短直角邊框;22、斜邊框;23、長直角邊框;3、底布軸;31、放置槽;32、彈性層;33、護蓋; 4、滑移軸;41、滑移套;5、導軌;51、滑塊;6、螺母;61、螺桿;62、電機;7、氣缸。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底面”和“頂面”、“內(nèi)”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實施例1:簇絨機上料機構,如圖1和圖2所示,在上料側,機身1上對稱設置有兩個直角三角形的金屬框型支架2,兩支架2位于同一水平面。短直角邊框21水平放置,短直角邊框21的上表面為支架2的上表面,斜邊框22靠近機體設置,長直角邊框23與水平面垂直且靠近上料側設置。
長直角邊框23上料側的外壁上固定設有一個開口向上的置軸槽31,置軸槽31的內(nèi)壁為與底布軸3的外壁相適配的圓滑面,圓滑面上鋪設彈性層32,彈性層32選用有彈性的材料制成,減少底布軸3因與置軸槽31碰觸而產(chǎn)生的磨損。
在長直角邊框23靠近上料側的外壁即置軸槽31遠離上料側的槽邊處設有一個向機體內(nèi)部凹的臺階。在置軸槽31靠近上料側的槽邊緣處,鉸接有一個護蓋33,當護蓋33沿鉸接處轉動至將置軸槽31的開口覆蓋住時,護蓋33正好卡在臺階上,護蓋33的內(nèi)壁與置軸槽31的內(nèi)壁組成一個周向封閉的圓滑的圓周空間,簇絨機上料時,依靠簇絨機自身的牽引力拖動底布軸3在此空間內(nèi)轉動。
機體上設有入料輥11,入料輥11的兩端與機體固定連接,入料輥11與底布軸3平行且高于底布軸3。入料輥11內(nèi)置有圓柱形的中空腔,側壁上設有若干通孔111,中空腔的一端連接有除塵設備112。除塵設備112箱中空腔充氣,氣體從通孔111吹出,將底布上的雜線吹走,完成對底布的除塵。
在支架2靠上位置與機體中間設有螺母6和螺桿61,螺母6斜邊框22固定連接,螺母6內(nèi)轉動連接螺桿61,螺桿61通過支撐座與機體固定,螺桿61一端連接有電機62。
在支架2上部左右相對設置兩個滑移套41,滑移套41與支架2固定連接,滑移套41內(nèi)套接有滑移軸4,滑移軸4的兩端通過固定在機體上的立板實現(xiàn)與機體的相對固定。滑移軸4和滑移套41的軸線重合。
長直角邊框23下端開有支撐孔,支架2下部設有一個支撐軸,支撐軸的外壁與支撐孔的內(nèi)壁相適配,支撐軸與機身1一體成型,支撐軸的軸心與地面垂直。
其中,當工人上料時,啟動電機62帶動螺桿61轉動,螺母6在螺桿61上相對向下運動,螺母6帶動支架2向下運動。滑移套41沿滑移軸4做直線運動,支撐孔與支撐軸相對向下滑移運動,使支架2置于離地面很近的位置。轉動護蓋33,漏出置軸槽31,工人只需用很小的力將底布軸3的兩端放置在置軸槽31上,再轉動護蓋33至臺階34上,將置軸槽31蓋住即可。再啟動電機62反轉,電極電動螺桿61反向轉動,螺母6在螺桿61上向上運動,螺母6帶動支架2向上運動,將支架2抬到工作位置即可。在接下來的生產(chǎn)過程中,每次上料,只需控制電機62,重復上述步驟即可,使得放置底布軸3的工作步驟變得方便省力。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滑移組件和驅動組件的設置方式,如圖3所示,在支架2上部設有的左右相對設置兩個導軌5,導軌5的長度方向與地面垂直,導軌5固定蓋在機體上。導軌5上滑動連接滑塊51,滑塊51與支架2固定連接。
長直角邊框23下端設有氣缸7,氣缸7與機身1固定連接,氣缸7的運動方向為垂直于地面的方向,氣缸7中的活塞桿在缸內(nèi)做直線往復運動時地帶動支架2做同樣的運動。
支架2帶動滑塊51在導軌5上做上下滑移的直線運動,即改變了支架2與地面的距離。
相比于實施例1,導軌5和滑塊51的設置使得支架2的移動更加省力,氣缸7可以用更小的力驅動支架2沿導軌5滑動。通過氣缸7帶動支架2沿導軌5滑動,以改變支架2與地面的距離,達到了方便省力放置底布軸3的效果。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jù)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nèi)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