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針織面料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3D網眼夾絲布面料。
背景技術:
皮革產品分為天然革和人造合成革,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皮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然而,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由于各國加大了對環境保護的力度,實行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恢復生態的措施,使得皮革工業產量在逐漸下降,人造合成革正被逐步用來替代真皮革的一部分,因此,為彌補天然皮革的不足及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人造合成革工業將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人造合成革是在底布涂覆樹脂或浸漬聚氨酯樹脂再經過后整理而制成,革基布的性能直接影響了人造合成革的特性,因此,革基布的生產技術、設備及質量水平是人造合成革行業得以良好持續發展的基礎。
將織物做底布,在其表面進行再加工技術從14世紀就開始了,先是涂亞麻油布,用氧化聚合成膜法制作防水布、帳篷等,然后利用動物膠、天然橡膠等天然物質作為涂層劑制作的產品也不斷出現。
世界上最早的革基布產生于1921年,當時的人造革雛形是通過在底布上涂覆硝酸纖維素溶液而得到的硝化纖維漆布制成,隨后革基布也與人造合成革的生產和研究工作一樣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最開始是機織布、帆布、針織布到起毛布,所采用的原料從最原始的棉纖維也擴大到了合成纖維,但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人們發現天然皮革基板是由普通纖維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粗細的微細膠原纖維在三維方向上相互交絡而成,要做到仿真皮效果好,基布必須具有類似于天然皮革的這種三維網狀結構,使其縱橫拉伸強度均滿足需求。
汽車的每一步生產制造要求都很高,其內部的皮革面料也不例外。現有的簡單平紋織物的厚度及拉伸強度均欠佳,而且有些面料上容易出現鉤絲,皮革覆壓后很容易造成皮革表面有凸點,影響皮革質量,無法滿足汽車皮革基布的要求。
而且現有的面料規格不穩定,內在物理性能不均衡,抗拉伸能力不強,而且不利于貼合在海綿等填充物上。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現有的面料規格不穩定,內在物理性能不均衡,抗拉伸能力不強,而且有利于貼合在海綿等填充物上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3D網眼夾絲布面料,其布面呈3D立體效果的細長網眼,循環具有20個線圈橫列和4個線圈縱列,布底平整,有利于貼合在海綿等填充物上,有效解決了現有的面料規格不穩定,內在物理性能不均衡,抗拉伸能力不強,而且有利于貼合在海綿等填充物上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3D網眼夾絲布面料,其布面呈3D立體效果的細長網眼,循環具有20個線圈橫列和4個線圈縱列,
第1和第3線圈縱列的20路結構單元為,第1.3.5.7.9.11.13.15.17.19.路上針為成圈單元,下針為浮線單元,第2.4.6.8.10.12.14.16.18.20路上針為浮線單元,下針為成圈單元;
第2線圈縱列的20路結構單元為,第1.3.5.7.路上針為成圈單元,下針為集圈單元,第9.11.13.15.17.19路上針為成圈單元,下針為浮線單元,2.4.6.8.10.12.14.16.18.20路上針為浮線單元,下針為成圈單元;
第4線圈縱列的20路結構單元為,第1.3.5.7.9路上針為成圈單元,下針為浮線單元,第11.13.15.17.19路上針為成圈單元,下針為集圈單元,2.4.6.8.10.12.14.16.18.20路上針為浮線單元,下針為成圈單元。
具體地,面料的厚度為2mm。
具體地,面料的幅寬為230cm,克重為400g/m2。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3D網眼夾絲布面料,其布面呈3D立體效果的細長網眼,循環具有20個線圈橫列和4個線圈縱列,布底平整,有利于貼合在海綿等填充物上,有效解決了現有的面料規格不穩定,內在物理性能不均衡,抗拉伸能力不強,而且有利于貼合在海綿等填充物上問題;布面密布3D立體效果的細長網眼,美觀大方,吸濕透氣,面料質地粗獷,耐磨性極好;環保無毒,瑕疵少無鉤絲。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一種3D網眼夾絲布面料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三角配置圖。
圖中:表示成圈;表示集圈;表示浮線。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所示,一種3D網眼夾絲布面料,厚度為2mm,面料的幅寬為230cm,克重為400g/m2,其布面呈3D立體效果的細長網眼,循環具有20個線圈橫列和4個線圈縱列,
第1和第3線圈縱列的20路結構單元為,第1.3.5.7.9.11.13.15.17.19.路上針為成圈單元,下針為浮線單元,第2.4.6.8.10.12.14.16.18.20路上針為浮線單元,下針為成圈單元;
第2線圈縱列的20路結構單元為,第1.3.5.7.路上針為成圈單元,下針為集圈單元,第9.11.13.15.17.19路上針為成圈單元,下針為浮線單元,2.4.6.8.10.12.14.16.18.20路上針為浮線單元,下針為成圈單元;
第4線圈縱列的20路結構單元為,第1.3.5.7.9路上針為成圈單元,下針為浮線單元,第11.13.15.17.19路上針為成圈單元,下針為集圈單元,2.4.6.8.10.12.14.16.18.20路上針為浮線單元,下針為成圈單元。
一個循環的排針為:羅紋對針C D C D
A B A C
本實用新型的三角配置圖見圖2。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