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管布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大循環經向彈力緯向排列亂管布的生產方法,具體為利用彈力經紗和織物組織結構生產的具有緯向彈力的,大循環緯向隨機排列亂管布。
背景技術:
傳統的管狀織物都是由表、里層織物交替織造,由同一根緯紗,在織機的兩側,交替引緯織制而成的,標致性產品就是水龍帶,一般都要用有梭織機織造?,F代無梭織機都是單側引緯,織成的管狀織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管狀織物,而是在織物表面、局部地區,形成類似于管狀的織物,其余部分還是普通織物。
彈力亂管狀織物的特點是在織物的表面看似無規律地隨機分布著局部緯向管子,并具有緯向拉伸彈性效應,外觀風格新穎獨特、穿著舒適有彈性,適宜做女裝裙料和夏季緊身外衣面料。附加值高??筛鶕b飾需要,改變緯管的長度、寬度、個數、分布位置、管子間距等。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大循環經向彈力緯向排列亂管布的生產方法。
技術方案:一種大循環經向彈力緯向排列亂管布的生產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織物規格設計——紋樣意匠設計——工藝設計——生產工藝;其中,所述紋樣意匠設計中,紋樣設計是由緯向管子與不起管的平紋間隔排列組成,綜合考慮緯管斷續排列的隨機性、疏密相間的美觀性、布面的平整性以及經向縮率的控制需要,合理安排管子的長度、寬度、與不起管的平紋的比例,設計時要綜合考慮以下幾點:
a.緯管組織:緯管組織依靠背面的經浮長線的彈性起到使布面正面凸起,呈緯管狀立體效果和賦予織物經向拉伸彈力的作用;
b.平紋組織:緯管之間的平紋組織由于交織點多,經紗受到束縛不易收縮,從而起到穩定布面,防止收縮,增加布面平整的作用;
c.管子寬度、管間距及相應根數:管子寬度過窄或管子在經向排列過于稀疏則管子的凸起效應不明顯,彈力也弱,反之,管子寬度過寬、經向分布的緯管過于密集則管間平紋區域變窄,布面經向收縮大且布面不易平整;
由于織物下機后緯向管子會在彈力作用下收縮凸起,并變窄,不易測量,則須以管子的展開寬度為基準計算起管緯紗根數;
d.管子重疊:相鄰管子重疊,不是指管子真正彼此覆蓋,而是側向投影重疊,重疊處管子較為密集,因而重疊的投影長度所占比例小,不超過單管長度1/4,保證布面整體受力的均衡性;
e.緯管排列:不同管子的排列規律取決于最大綜頁數,而多臂織機的綜頁數最大為16頁,每個管子所需綜頁數為1頁,管子間不起管的平紋地需要2頁綜,同時也要考慮布邊組織和降低織造難度;由于紋樣較為復雜紋版較長、穿綜多變,cad紋樣設計圖由長短不一、數量不同,位置錯落的六種管子組成,即a,b,c,d,e,f,考慮管子重疊和平紋地,共需10頁綜:自上而下亂管排列為a,b,c,a,b,d,a,e,f,即3根a管、2根b管,c、d、e、f管各1根錯落排列;f.每循環根數:每循環經紗根數:彈力經紗與普通經紗排列比=1:2,最寬處為兩根b管;
每循環經紗根數=每根b管經紗根數×2+兩管之間相距經紗根數+兩管頭尾相距經紗根數;
每循環循環緯紗根數:每管緯紗根數為6根,而各個緯管相距為16緯,a管3根、b管2根,其余c、d、e、f各一根。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織物規格設計中:
a.原紗條件:
根據舒適性和細膩輕薄、“柔、滑、彈”的風格及舒適性的服用要求設計要求,確定經緯紗組合;
緯紗組合:緯紗采用純棉紗;
經紗組合:經紗甲:采用純棉紗;
經紗乙:采用彈力紗,其中外包覆紗為75d/36f滌綸dty絲,芯絲為40d氨綸絲。
排列比:彈力經紗:普通經紗=1:2,也可以根據彈性要求采用其他比例,如果經向彈力要求大,則增加彈力經紗的比例;
b.經緯向緊度確定:經向緊度確定為ej=50%,緯向緊度確定為ew=40%。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工藝設計中,地組織、邊組織每筘穿4根,其中邊組織采用緯重平組織;穿綜設計:交織點較多的平紋地和布邊穿在第1、2頁綜,布身采用分區穿法,根據提綜規律不同,其穿綜次序如下:
布邊:(1,1;2,2)×12×2;布身:(3,1,2)×3,(4,1,2)×8,(5,1,2)×5,(6,1,2)×6,(5,1,2)×3,(7,1,2)×3,(8,1,2)×3,(9,1,2)×3,(10,1,2)×6;共10頁綜。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生產工藝中,整經工藝:整經要做到“張力、排列、卷繞”三均勻,卷繞密度適當增加,控制在0.5-0.6g/cm3。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生產工藝中,漿紗工藝:采用雙漿槽、全烘筒、高壓漿紗機上漿,由于緯向亂管布組織采用10頁綜頁,綜頁多,后頁綜開口不易清晰,漿紗以被覆毛羽為主;計算漿紗覆蓋系數小于60%,因而不必采用雙漿槽,以免由于每個漿槽漿紗根數較少,分擔的漿紗外力增加而惡化漿紗伸長;
彈力經紗與普通經紗分步上漿,即1個彈力紗織軸,一個普通經紗織軸,漿紗完成后,在穿綜工序合并成全幅經紗;
彈力紗漿料配方:漿料建議配方:pva12.5kg,固體丙烯10kg,蠟片yl-2kg,漿槽含固率9.0%,漿槽黏度9±1秒(漏斗水值3.7秒),壓漿輥ⅰ速壓漿力0.24mpa,ⅱ速壓漿力:經軸側0.3mpa(約合8.4kn),烘筒側為0.4mpa(約合9.6kn)。上漿率9%,回潮率3.5%,伸長率0.5%,后上蠟0.3%;
普通紗漿料配方:pva12.5kg,磷酸酯30kg,固體丙烯10kg,蠟片yl-2kg,漿槽含固率10.5%,漿槽黏度9±1秒(漏斗水值3.7秒),壓漿輥ⅰ速壓漿力0.2mpa,ⅱ速壓漿力:經軸側約合8.4kn,烘筒側為9.6kn。上漿率11%,回潮率7.5%。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生產工藝中,織造工序:經紗采用普通純棉經紗和彈力包覆紗兩種不同經紗,經紗張力不同,采用雙織軸織造,以利于經紗張力分別控制;采用劍桿織機,將綜平時間290度,開口早,閉口也早,有利于及時夾持緯紗末端;右側廢邊根數由12根增加到18根,增加對緯紗末端的夾持作用。
有益效果:本發明中的彈力亂管布屬于夏季女裙裝和上衣時裝面料,要求質地輕薄細膩致密、色彩淡雅、穿著舒適透氣、富有彈性、外觀新穎,具有斷續的緯向起伏的管狀裝飾效應,體現織物細膩中略帶粗獷,并具有柔、滑、彈的獨特風格,形成獨特的彈力泡皺效果。
本發明中的具體優勢如下:
1.經向彈力亂管布通過起管部位的織物背面的經浮長線的彈力作用使得織物正面凸起形成立體管狀效果;
2.設計時,增大彈力亂管布的緯管的不同高低、遠近位置、緯管數、緯管長度等,即增大每一循環內的變化數量,可以產生隨機的亂管效果;
3.設計亂管布時,要綜合考慮管子寬度、長度、布局對隨機外觀和緯管布受力均衡性影響;
4.管間平紋與管寬度的比例是直接影響管子凸起效果、質地平整度、彈力收縮性,織物幅寬的關鍵因素;
5.織造彈力亂管布,由于綜頁較多,紗線線密度低、緯向彈力大,要保證開口清晰,調節上機工藝,避免斷邊、緯縮等疵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中的緯管組織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的緯管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中的cad紋樣設計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例
經彈緯管織物構成原理如下:具有立體效應的經向彈力亂管狀織物和生產方法,面料兼具新穎性、服用舒適性,用作時尚女裝面料,通過彈力經浮長線在織物背面分布位置不同的錯落變化、形成看似橫向隨機分布的緯向彈力亂管效應,同時由于緯管的經向可拉伸性,形成經向彈性。
如圖1,起緯管的經紗系統由普通經紗(圖1和圖2中的1所示)和彈力經紗(圖1和圖2中的2所示)按一定比例相間排列,普通經紗形成緯向管子主體(圖1中b-c—d圍成的區域),沉在織物背面的彈力經浮長線(圖1和圖2中的2)的收縮拉力作用使得普通經紗織造的織物正面凸起形成具有彈力管狀織物。從圖2的緯管組織圖中可以看出織造一個緯管織物部分最少采用3頁綜,其中平紋固結部分為2頁綜。
1.織物風格和服用性設計
彈力亂管布屬于夏季女裙裝和上衣時裝面料,要求質地輕薄細膩致密、色彩淡雅、穿著舒適透氣、富有彈性、外觀新穎,具有斷續的緯向起伏的管狀裝飾效應,體現織物細膩中略帶粗獷,并具有柔、滑、彈的獨特風格,形成獨特的彈力泡皺效果。
2.織物規格
2.1原紗條件
根據舒適性和細膩輕薄、“柔、滑、彈”的風格及舒適性的服用要求設計要求,確定經緯紗組合。
緯紗組合:緯紗采用純棉紗,例如jc14.6tex。
經紗組合:經紗甲:采用純棉紗,例如jc14.6tex;
經紗乙:采用彈力紗,例如75d/40d滌綸彈力包覆紗。其中外包覆紗為75d/36f滌綸dty絲,芯絲為40d氨綸絲。
排列比:彈力經紗:普通經紗=1:2,也可以根據彈性要求采用其他比例,如果經向彈力要求大,則增加彈力經紗的比例。
2.2經緯向緊度確定
織物的緊度是影響織物結構的關鍵,也決定了織物的質地和織造難度,根據亂管布的服用彈力要求、起管需要,綜合考慮在機縮率、下機幅率、整理縮率,參照色織彈力府綢的經緯向緊度,經向緊度確定為ej=50%左右,緯向緊度確定為ew=40%左右。
3.紋樣意匠設計
紋樣設計實際是由緯向管子與不起管的平紋間隔排列組成,需綜合考慮緯管斷續排列的隨機性、疏密相間的美觀性、布面的平整性以及經向縮率的控制需要,合理安排管子的長度、寬度、與不起管的平紋的比例。設計時要綜合考慮以下幾點:
3.1緯管組織
緯管組織依靠背面的經浮長線的彈性起到使布面正面凸起,呈緯管狀立體效果和賦予織物經向拉伸彈力的作用。
3.2平紋組織
緯管之間的平紋組織由于交織點多,經紗受到束縛不易收縮,從而起到穩定布面,防止收縮,增加布面平整的作用。
3.3管子寬度、管間距及相應根數
管子寬度過窄或管子在經向排列過于稀疏則管子的凸起效應不明顯,彈力也弱,反之,管子寬度過寬、經向分布的緯管過于密集則管間平紋區域變窄,布面經向收縮大且布面不易平整。
由于織物下機后緯向管子會在彈力作用下收縮凸起,并變窄,不易測量,則須以管子的展開寬度為基準計算起管緯紗根數。例如本坯布管子寬度為2mm,根據織物坯布緯密=300(根/10cm)則起管緯紗根數=2×3=6根。各個管子間距設計均為4mm,則管間平紋的緯紗根數=4×4=16根。
3.4管子重疊
相鄰管子重疊,不是指管子真正彼此覆蓋,而是側向投影重疊,如同一行高低不一的樹木的投影相疊。不重疊則紋樣過于呆板,隨機效果不明顯,但重疊處會造成管子在此處較為密集,因而重疊的投影長度所占比例要小,一般不超過單管長度1/4,從而保證布面整體受力的均衡性。
3.5緯管排列
由于不同管子的排列規律取決于最大綜頁數,而多臂織機的綜頁數最大為16頁,每個管子所需綜頁數為1頁,管子間不起管的平紋地需要2頁綜,同時也要考慮布邊組織和降低織造難度。由于紋樣較為復雜紋版較長、穿綜多變,圖3為cad紋樣設計圖,由長短不一、數量不同,位置錯落的六種管子組成,即a,b,c,d,e,f,考慮管子重疊和平紋地,共需10頁綜。
自上而下亂管排列為a,b,c,a,b,d,a,e,f,即3根a管、2根b管,c、d、e、f管各1根錯落排列。
3.6每循環根數
3.6.1每循環經紗根數如圖1中,彈力經紗與普通經紗排列比=1:2,最寬處
為兩根b管。
(1)每根b管根數=16×(2+1)=48(根);
(2)兩管左右之間相距=6×(2+1)=18(根);
(3)兩管頭尾左右相距=12×(2+1)=36(根);
每循環經紗根數=每根b管經紗根數×2+兩管之間相距經紗根數+兩管頭尾相
距經紗根數=(1)+(2)+(3)=48×2+18+36=150(根)
3.6.2每循環循環緯紗根數
每管緯紗根數為6根,而各個緯管相距為16緯,a管3根、b管2根,其余c、d、e、f各一根。則
每個循環緯紗根數=3×a+2×b+c+d+e+f+管間緯紗根數
=3×6+2×6+6+6+6+6+16×9
=198
4.工藝設計
4.1主要工藝參數
地組織、邊組織每筘穿4根。其中邊組織采用緯重平組織。
4.2穿綜設計
交織點較多的平紋地和布邊穿在第1、2頁綜,原因是前面綜頁開口動程較小,緯紗拉伸變形小,有利于降低織造斷頭率,布身采用分區穿法,根據提綜規律不同,其穿綜次序如下:
布邊:(1,1;2,2)×12×2;布身:(3,1,2)×3,(4,1,2)×8,(5,1,2)×5,(6,1,2)×6,(5,1,2)×3,(7,1,2)×3,(8,1,2)×3,(9,1,2)×3,(10,1,2)×6。
共10頁綜。
5.織造工序
5.1整經工藝
整經要做到“張力、排列、卷繞”三均勻,卷繞密度適當增加,控制在0.5-0.6g/cm3
5.2漿紗工藝
采用雙漿槽、全烘筒、高壓漿紗機上漿,由于緯向亂管布組織采用10頁綜頁,綜頁多,后頁綜開口不易清晰,漿紗以被覆毛羽為主。計算漿紗覆蓋系數小于60%,因而不必采用雙漿槽,以免由于每個漿槽漿紗根數較少,分擔的漿紗外力增加而惡化漿紗伸長。
彈力經紗與普通經紗分步上漿。即1個彈力紗織軸,一個普通經紗織軸,漿紗完成后,在穿綜工序合并成全幅經紗。
彈力紗漿料配方:漿料建議配方:pva12.5kg,固體丙烯10kg,蠟片yl-2kg,漿槽含固率9.0%,漿槽黏度9±1秒(漏斗水值3.7秒),壓漿輥ⅰ速壓漿力0.24mpa,ⅱ速壓漿力:經軸側0.3mpa(約合8.4kn),烘筒側為0.4mpa(約合9.6kn)。上漿率9%,回潮率3.5%,伸長率0.5%,后上蠟0.3%。
普通紗漿料配方
pva12.5kg,磷酸酯30kg,固體丙烯10kg,蠟片yl-2kg,漿槽含固率10.5%,漿槽黏度9±1秒(漏斗水值3.7秒),壓漿輥ⅰ速壓漿力0.2mpa,ⅱ速壓漿力:經軸側約合8.4kn,烘筒側為9.6kn。上漿率11%,回潮率7.5%。
5.3織造工序
且經紗采用普通純棉經紗和彈力包覆紗兩種不同經紗,經紗張力不同,要采用雙織軸織造,以利于經紗張力分別控制。
采用劍桿織機,將綜平時間290度,開口早,閉口也早,有利于及時夾持緯紗末端;右側廢邊根數由12根增加到18根,增加對緯紗末端的夾持作用。
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發明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