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創造涉及紡織接線工具,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大圓機的接線工具及接線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大圓機用于進行筒式織物的編織,如圖1所示,現有的大圓機首先將紗線23從砂筒24上解繞,然后將紗線23輸送至的大圓機的織針22處,大圓機上的織針22在往復勾連紗線23的同時繞大圓機中心旋轉,將紗線23編織成筒狀的織物21,織物21在大圓機的底部收集,織針22的運動規律參見圖2所示步驟1到10。紗線23在編織成織物21的過程中處于高速運動狀態,紗線23與大圓機的零部件,尤其是織針22發生劇烈摩擦。
當紗線23上存在瑕疵時紗線23很容易出現斷開,如不及時將紗線23重新連接,大圓機織出的織物21上就會缺少紗線23,影響織物21的品質。雖然大圓機能夠通過設置報警裝置發現紗線23斷開的情況,但是由于機械運動的慣性,大圓機仍會運轉一段時間,織物21上斷開的線頭難以被找到,也就不容易找到用于接線的基準,并且大圓機上可供接線的操作空間十分狹小,這都使接線工作耗費大量時間,降低了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創造旨在解決上述所提及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用于大圓機的接線工具,提供接線的基準,使接線工作簡便,同時,提供一種接線方法,能夠節省接線時間,使大圓機迅速恢復工作。
本發明創造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用于大圓機的接線工具,包括第一桿件、第二桿件和將第一桿件與第二桿件連接的彈性件,第一桿件和第二桿件遠離彈性件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
優選的,第一桿件沖壓成型,第一桿件的厚度為0.3~0.5mm。
優選的,第一勾部遠離第一桿件的一側設置有倒角部。
優選的,第一桿件設置有第三桿件,第三桿件與第一桿件鉸接,第一桿件、第一勾部和第三桿件形成封閉空腔。
進一步的,第三桿件遠離第一桿件的一端設置有永磁塊。
優選的,第一桿件設置有用于連接彈性件的安裝部,安裝部為半環或通孔。
優選的,彈性件為彈簧、橡膠條或橡膠圈。
一種接線方法,使用上述任一一種用于大圓機的接線工具進行接線操作,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準備步驟,準備一段彈性線,并將彈性線對折;
勾線步驟,第一勾部由下至上從大圓機的織針之間穿過,然后與彈性線的對折部位連接;
勾布步驟,第一勾部將彈性線牽引至織針下側,第二勾部在彈性件保持受拉狀態下勾住織物;
套線步驟,將織針上方的彈性線套于若干織針的針鉤內;
連線步驟,將彈性線遠離第一勾部的一側與紗線連接。
優選的,彈性線含有氨綸絲或滌綸絲。
優選的,準備步驟中還需使用毛刷將織針的針鉤打開。
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一種用于大圓機的接線工具用于形成紗線連接的基準,避免因尋找織物上的斷線而延長接線時間;通過設置第一勾部,簡化紗線與接線工具的連接;通過設置第二勾部將接線工具與織物連接,對紗線提供拉力,使紗線能隨大圓機的運轉進行移動;通過設置第一桿件、第二桿件和彈性件便于將接線工具從織物上拆下;通過將第一桿件和第二桿件沖壓成型,節省加工時間,降低第一桿件和第二桿件的厚度,方便接線工具從織針之間穿過;通過設置倒角部避免第一勾部從織針之間貫穿時發生卡滯;通過設置第三桿件避免紗線從第一勾部松脫;通過設置永磁塊,保證第三桿件與第一勾部形閉合空間,避免第三桿件活動無法防止紗線松脫。
一種接線方法通過彈性線與接線工具連接,代替紗線與接線工具連接,避免用手扯動紗線與接線工具連接,避免紗線在接線工作中再次斷開;通過勾線步驟、勾布步驟使彈性線與織物固定,節省接線時間,使大圓機能夠迅速恢復工作。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創造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
圖1為一種現有大圓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大圓機的織針工作原理圖;
圖3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創造實施例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現有的大圓機,包括機體,機體一側設置有纏繞了紗線23的紗筒24,紗線23引至機體的上方,機體中部有用于進行編織的織針22,織針22會沿著大圓機的中心旋轉同時將紗線23編織成織物21,機體的底部收集已經織成筒的織物21。
如圖2所示,織針22按步驟1到10的工作順序將紗線23編織成織物21。由于織針22工作時沿大圓機的中心帶高速旋轉。一旦紗線23斷開,則很難找到斷線位置,并且大圓機上密布了織針22,接線空間十分狹小,不利于操作,使得接線工作耗時時間長,影響了大圓機的生產效率。
為解決以上問題,提供一種用于大圓機的接線工具,形成紗線23連接的基準,避免因尋找織物21上的斷線位置而延長接線時間。
具體的,如圖3所示,接線工具包括第一桿件11、第二桿件12和將第一桿件11與第二桿件12連接的彈性件13,第一桿件11和第二桿件12遠離彈性件13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勾部14和第二勾部15。
紗線23與第一勾部14通過簡單的打結即可連接,不需要將紗線23多次纏繞來防止松脫,因而簡化了紗線23與接線工具的連接,設置第二勾部15將接線工具與織物24連接,可以使接線工具與織物24直接勾住,對紗線23提供拉力,使紗線23能隨大圓機的運轉進行移動。
第二勾部15可以設置有錐端16,方便與織物21連接,同時避免劃傷織物21。
為方便對接線工具操作,第一桿件11沖壓成型,第一桿件11的厚度為0.3~0.5mm,既便于從狹小縫隙間穿過,又容易制造,成本低廉。
進一步的,為避免紗線23從第一勾部14松脫,如圖4所示,第一桿件11設置有第三桿件17,第三桿件17與第一桿件11鉸接,第一桿件11、第一勾部14和第三桿件17形成封閉空腔。
作為以上方案的進一步拓展,如圖5所示,第三桿件17設置有永磁塊18,使第三桿件17與第一勾部14保持閉合,結構易于實現且非常實用。
彈性件13可以為彈簧、橡膠條或橡膠圈,使接線工具易于調整,拆裝方便。
為方便將彈性件13與第一桿件11和第二桿件12連接,如圖6所示,第一桿件11設置有用于連接彈性件13的安裝部19,安裝部19為半環或通孔。
為避免接線工具使用中卡滯,第一勾部14遠離第一桿件11的一側設置有倒角部20。
一種接線方法,使用上述任一一種用于大圓機的接線工具進行接線操作,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準備步驟,準備一段彈性線,并將彈性線對折,以代替原有的紗線23,無需用手扯動紗線23與接線工具連接,避免在接線過程中紗線23因彈性不足再次斷開。
勾線步驟,第一勾部14由下至上從大圓機的織針22之間穿過,然后與彈性線的對折部位連接,無需將彈性線與第一勾部用打結方式連接,因而節省操作時間。如果使用帶第三桿件17的接線工具,還需要將第三桿件17打開和關閉以使彈性線套在第一勾部14。
勾布步驟,第一勾部14將彈性線牽引至織針22下側,第二勾部15在彈性件13保持受拉狀態下勾住織物21,相當于彈性線與織物21連接在一起,大圓機重新開始工作時,彈性線隨織物21一起移動,不需要再尋找斷線位置,不需要與斷線連接,因而節省接線時間。
套線步驟,將織針22上方的彈性線套于若干織針22的針鉤內,使得彈性線在大圓機重新開始工作時,被織針22按正常編織規律編織。
連線步驟,將彈性線遠離第一勾部14的一側與紗線23連接。將紗線23與彈性線以打結的形式連接或者采用專用的捻線盒粘結,紗線23隨彈性線一起被織針22編織。
作為以上方案的進一步拓展,彈性線含有氨綸絲或滌綸絲,具有良好的彈性。
作為以上方案的進一步拓展,為方便進行套線步驟的操作,準備步驟中還需使用毛刷將織針22的針鉤打開,同時打開針鉤的過程還使織針22處的毛絮被清除,進行接線工作時視線不受干擾。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而并非對其進行限制,凡未脫離本發明創造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創造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