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縫紉機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縫紉機機架用布料夾持機構。
背景技術:
:
現有的電動縫紉機中,其運行時,需要人兩只手扶住布料推動進行縫紉,而布料壓靠在臺板上移動,其摩擦大,人工推動時力量無法有效控制,容易忽快忽慢,從而影響縫制效果,需要雙手移動,效率低,效果也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縫紉機機架用布料夾持機構,它通過上壓板和夾持底板吸附夾持固定,并通過人工單手即可推動,其推動時摩擦力小,推動方便,而且推力控制方便,其效率高,效果好,降低人工勞動量。
本發明解決所述技術問題的方案是:
一種縫紉機機架用布料夾持機構,包括機架臺板,所述機架臺板的中部頂面設置有臺板,臺板的底面固定有多個吸盤,吸盤吸附在機架臺板的頂面上,臺板的頂面中部具有多個截面為弧形的導向通槽,夾持底板處于臺板的上方,夾持底板的底面固定有支撐板,支撐板的底面固定有多個導向塊,導向塊的底面具有多個主凹槽,球體插套在對應的主凹槽中,球體的下部插套在對應的導向通槽中,夾持底板的兩側固定有移動連接塊,移動連接塊的底面固定有導向移動塊,導向移動塊的中部具有導向通孔,導向通孔的底面具有豎直通槽,臺板的兩側頂面固定有導向桿,導向桿插套在導向通孔中,夾持底板的左側或右側鉸接有上壓板,上壓板壓靠在夾持底板的底面上;
所述上壓板和夾持底板的后端中部具有上下對齊的腰形通槽,腰形通槽與機架臺板和臺板上具有的腰形通孔相對應。
所述上壓板的底面固定有摩擦層,摩擦層壓靠在夾持底板的頂面上。
所述夾持底板的底面中部具有安裝凹槽,永磁鐵板插套在安裝凹槽中,永磁鐵板固定在安裝凹槽的頂面上,支撐板的中部頂面固定在永磁鐵板的底面上,上壓板與永磁鐵板相吸附。
所述導向桿的底部固定有支撐桿,支撐桿的底端固定在連接塊上,連接塊固定在臺板的頂面上,支撐桿的上部插套在豎直通槽中。
所述導向移動塊包括兩個半連接塊,兩個半連接塊的相對壁面具有弧形凹槽,兩個弧形凹槽組成導向通孔。
本發明的突出效果是:
與現有技術相比,它通過上壓板和夾持底板吸附夾持固定,并通過人工單手即可推動,其推動時摩擦力小,推動方便,而且推力控制方便,其效率高,效果好,降低人工勞動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局部俯視圖;
圖3為圖1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見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縫紉機機架用布料夾持機構,包括機架臺板10,所述機架臺板10的中部頂面設置有臺板11,臺板10的底面固定有多個吸盤101,吸盤101吸附在機架臺板10的頂面上,臺板11的頂面中部具有多個截面為弧形的導向通槽111,夾持底板15處于臺板11的上方,夾持底板15的底面固定有支撐板12,支撐板12的底面固定有多個導向塊13,導向塊13的底面具有多個主凹槽14,球體3插套在對應的主凹槽14中,球體3的下部插套在對應的導向通槽111中,夾持底板15的兩側固定有移動連接塊151,移動連接塊151的底面固定有導向移動塊152,導向移動塊152的中部具有導向通孔155,導向通孔155的底面具有豎直通槽156,臺板11的兩側頂面固定有導向桿112,導向桿112插套在導向通孔155中,夾持底板15的左側或右側鉸接有上壓板16,上壓板16壓靠在夾持底板15的底面上;
所述上壓板16和夾持底板15的后端中部具有上下對齊的腰形通槽1,腰形通槽1與機架臺板10和臺板11上具有的腰形通孔2相對應。
進一步的說,所述上壓板16的底面固定有摩擦層161,摩擦層161壓靠在夾持底板15的頂面上。
進一步的說,所述夾持底板15的底面中部具有安裝凹槽153,永磁鐵板154插套在安裝凹槽153中,永磁鐵板154固定在安裝凹槽153的頂面上,支撐板12的中部頂面固定在永磁鐵板154的底面上,上壓板16與永磁鐵板154相吸附。
進一步的說,所述導向桿112的底部固定有支撐桿113,支撐桿113的底端固定在連接塊114上,連接塊114固定在臺板11的頂面上,支撐桿113的上部插套在豎直通槽156中。
進一步的說,所述導向移動塊152包括兩個半連接塊,兩個半連接塊的相對壁面具有弧形凹槽,兩個弧形凹槽組成導向通孔155。
本實施在使用時,將布料放置在上壓板16和夾持底板15之間,通過上壓板16與永磁鐵板154相吸附,使得布料夾持在上壓板16和夾持底板15之間,然后,通過人工推動,從而使得夾持底板15向后移動,縫紉機運行,縫紉針從腰形通槽1伸入并穿過布料伸入腰形通孔2中,然后進行來回縫紉,腰形通槽1沿著腰形通孔2移動,實現處于腰形通槽1處的布料進行縫紉,其效率高,效果好。
其中,其通過球體3和導向桿112實現中間摩擦移動,其摩擦力小,移動方便,推力控制方便,而且其臺板11采用吸盤101固定,方便在機架臺板10上位置移動,其移動安裝方便,可以安裝在不同的機架臺板10上使用,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