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紡織染整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衣著的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衣著不僅要求外觀自然,穿著舒適和經濟實惠,同時也要求服用過程中料理簡便,就是使織物既具有天然纖維的舒適、透氣、手感柔軟等特點,又具有良好的免燙性能和干濕態抗菌性能。
時至今日,人們已經研制開發了一些用于紡織品的抗菌整理劑,其中大多數是天然或有機抗菌劑,其抗菌效果差強人意,但這類抗菌劑的最大缺陷在于與微生物作用以后不可再生,且抗菌持久性較差。無機抗菌整理劑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廣譜性、長效性、耐候性、耐藥性、安全性等性能,目前已得到廣泛應用。
銀系抗菌劑為無機抗菌整理劑的代表,銀及其化合物在與水接觸后,只要釋放出50ppb的ag+即對大腸桿菌有明顯的殺傷力。但是在使用過程中,銀系抗菌劑中的銀離子極不穩定,在空氣和光照下極易被氧化為單質銀或氧化銀,導致銀系抗菌劑變色,不僅造成紡織品的抗菌性能降低,而且影響紡織品的顏色和美觀。因此,如何保證銀離子的穩定性是銀系抗菌劑需解決的一個首要問題。
cn1730804a公開了一種抗菌織物及其制備方法,無機抗菌劑粘附在織物的纖維表面和纖維之間,通過將銀離子負載在超細無機材料的表面和孔結構中。雖然其無機抗菌劑中的銀離子穩定性較好,但載體材料單一,其應用受到極大的限制,此外,銀離子與織物之間沒有親和力,在后整理過程中必須使用特定的粘合劑使銀離子粘結在織物表面,造成抗菌劑不易均勻分布在織物上,不僅影響到抗菌性能,同時還影響了織物的手感。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該紡織品抗菌整理劑主要用于人造和天然纖維紡織產品的后整理工序中,也可用于家庭紡織品洗滌后浸泡整理,使整理后的紡織品具有顯著的抗菌性能。
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包括下述重量份的成分:
本發明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中,可溶性銀鹽的含量為1-6份,例如1份、2份、3份、4份、5份或6份等;含羧基聚醚化合物的含量為0.1-1份,例如0.1份、0.2份、0.5份或1份等;含胺基聚醚化合物的含量為0.1-1份,例如0.1份、0.2份、0.5份或1份等;亞磷酸三甲酯的含量為8-15份,例如8份、9份、11份、13份或15份等;亞磷酸三異丙酯的含量為4-9份,例如4份、6份、7份、8份或9份等;硼酸三異丙酯的含量為4-7份,例如4份、5份、6份或7份等;氨基丙醇抗壞血酸磷酸酯的含量為3-7份,例如3份、4份、6份或7份等;聚甘油蓖麻醇酯的含量為8-15份,例如8份、9份、11份、13份或15份等;二甲基硅油的含量為14-20份,例如14份、16份、17份、18份或20份等;聚二甲基硅氧烷醇硬脂酸酯的含量為5-13份,例如5份、8份、10份、11份或13份等;仲醇聚氧乙烯醚的含量為4-8份,例如4份、5份、7份或8份等;丙二醇的含量為12-20份,例如12份、14份、15份、17份、18份或20份等;水的含量為300-400份,例如300份、320份、350份、370份、380份或400份等。
優選地,所述的可溶性銀鹽為硝酸銀、醋酸銀、檸檬酸銀或苯甲酸銀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混合物。
優選地,所述的含羧基聚醚化合物為至少一個端基為羧基的聚乙二醇,所述的聚乙二醇的平均分子量為200-20000,通式為hooc-peg-r,其中r為羧基、羥基或甲氧基,peg為聚乙二醇。
優選地,所述的含胺基聚醚化合物為聚醚胺d230、聚醚胺d2000、聚醚胺t403、聚醚胺d400或聚醚胺t5000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混合物。
優選地,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包括下述重量份的成分: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包括下述重量份的成分:
本發明通過將可溶性銀鹽、含羧基聚醚化合物、含胺基聚醚化合物、硼酸三異丙酯和氨基丙醇抗壞血酸磷酸酯加入整理劑中,使得各組分之間產生了協同增效作用,從而使整理劑對紡織品進行整理時,使得紡織品具有優異的抗菌效果。
第二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了如第一方面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的制備方法,所述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按重量取可溶性銀鹽、含羧基聚醚化合物、含胺基聚醚化合物、丙二醇和水,將丙二醇和水加熱至55-60℃,溫度穩定后將這幾種組分進行磁力攪拌,磁力攪拌轉速為100-500rpm,攪拌至均勻,為混合液a;
(2)保持溫度不變,按重量向步驟(1)的混合液a中依次緩慢滴加聚甘油蓖麻醇酯、二甲基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醇硬脂酸酯和仲醇聚氧乙烯醚,滴加上述各成分的同時進行磁力攪拌,攪拌轉速仍為100-500rpm,攪拌至上述各成分均完全的溶解,為混合液b;
(3)保持溫度仍為55-60℃,向混合液b中再加入亞磷酸三甲酯、亞磷酸三異丙酯、硼酸三異丙酯、氨基丙醇抗壞血酸磷酸酯,再對上述的所有成分進行磁力攪拌,攪拌至所有的成分混合均勻,得到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
具體的,本發明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按重量取可溶性銀鹽、含羧基聚醚化合物、含胺基聚醚化合物、丙二醇和水,將丙二醇和水加熱至55℃,溫度穩定后將這幾種組分進行磁力攪拌,磁力攪拌轉速為100rpm,攪拌至均勻,為混合液a;
(2)保持溫度不變,按重量向步驟(1)的混合液a中依次緩慢滴加聚甘油蓖麻醇酯、二甲基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醇硬脂酸酯和仲醇聚氧乙烯醚,滴加上述各成分的同時進行磁力攪拌,攪拌轉速仍為100rpm,攪拌至上述各成分均完全的溶解,為混合液b;
(3)保持溫度仍為55℃,向混合液b中再加入亞磷酸三甲酯、亞磷酸三異丙酯、硼酸三異丙酯、氨基丙醇抗壞血酸磷酸酯,再對上述的所有成分進行磁力攪拌,攪拌至所有的成分混合均勻,得到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
第三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了如第一方面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在紡織品整理中的用途。
通過采用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整理劑,能使紡織品獲得良好的抗菌效果。
本發明中所述紡織品包括但不局限于棉織物、滌綸、腈綸、氨綸、聚酯纖維織物、竹纖維織物或混紡面料。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通過將可溶性銀鹽、含羧基聚醚化合物、含胺基聚醚化合物、硼酸三異丙酯和氨基丙醇抗壞血酸磷酸酯加入整理劑中,使得各組分之間產生了協同增效作用,從而使整理劑對紡織品進行整理時,使得紡織品具有優異的抗菌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理解本發明,本發明列舉實施例如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了,所述實施例僅僅是幫助理解本發明,不應視為對本發明的具體限制。
實施例1
一種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包括下述重量份的成分:
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按重量取可溶性銀鹽、含羧基聚醚化合物、含胺基聚醚化合物、丙二醇和水,將丙二醇和水加熱至55℃,溫度穩定后將這幾種組分進行磁力攪拌,磁力攪拌轉速為100rpm,攪拌至均勻,為混合液a;
(2)保持溫度不變,按重量向步驟(1)的混合液a中依次緩慢滴加聚甘油蓖麻醇酯、二甲基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醇硬脂酸酯和仲醇聚氧乙烯醚,滴加上述各成分的同時進行磁力攪拌,攪拌轉速仍為100rpm,攪拌至上述各成分均完全的溶解,為混合液b;
(3)保持溫度仍為55℃,向混合液b中再加入亞磷酸三甲酯、亞磷酸三異丙酯、硼酸三異丙酯、氨基丙醇抗壞血酸磷酸酯,再對上述的所有成分進行磁力攪拌,攪拌至所有的成分混合均勻,得到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
實施例2
一種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包括下述重量份的成分:
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的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一種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包括下述重量份的成分:
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的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4
一種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包括下述重量份的成分:
所述紡織品用抗菌整理劑的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對比例1
與實施例1相比,除不加入可溶性銀鹽、含羧基聚醚化合物和含胺基聚醚化合物外,其它與實施例1相同。
對比例2
與實施例1相比,除不加入硼酸三異丙酯和氨基丙醇抗壞血酸磷酸酯外,其它與實施例1相同。
將實施例1-4和對比例1-2制備得到的整理劑進行抗菌性能測試。
參照國家標準gb/t20944.3-2008《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實施例1-4整理后的棉紡織品洗滌50次后的抑菌率仍超過99%,與洗滌前的抑菌率相差不大,具有高效持久的抗菌效果;而對比例1-2整理后的棉紡織品洗滌50次后的抑菌率僅分別達到95%和94%。
從以上結果可以得出,本發明實施例1-4具有較好的抗菌效果,并且本發明中各個組分相互協同,缺一不可,對比例1-2中省略可溶性銀鹽、含羧基聚醚化合物、含胺基聚醚化合物或者硼酸三異丙酯和氨基丙醇抗壞血酸磷酸酯所得到的抗菌效果均不如本發明實施例1-4的效果好。
申請人聲明,本發明通過上述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的詳細工藝設備和工藝流程,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詳細工藝設備和工藝流程,即不意味著本發明必須依賴上述詳細工藝設備和工藝流程才能實施。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了,對本發明的任何改進,對本發明產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換及輔助成分的添加、具體方式的選擇等,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和公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