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單面提花大圓機的單面三線添紗三角,屬于針織機械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單面提花大圓機提花結構及操作比較簡單,且變化品種靈活,加工范圍適中,被廣泛用于國內外生產企業,但普遍存在質量不穩定,運行速度不高的缺點,目前主要用于舒適性內外衣的使用。主要原因在于,由于現有技術中添紗三角的結構問題,在機器高速運轉時,織針很容易被帶起來形成錯花,因此限制了面料產量和質量的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單面提花大圓機的單面三線添紗三角,具體方案為:
一種單面提花大圓機的單面三線添紗三角,包括添紗三角本體,所述添紗三角本體上開有上針槽和下針槽,所述下針槽由護針區分隔成進針槽和回針槽,回針槽位于進針槽下方,所述護針區為外凸的平臺;所述進針槽包括依次銜接的地紗起針區域、地紗吃紗區域、提花紗起針區域、提花紗吃紗區域和第一壓針區域;所述地紗吃紗區域之后設有第二壓針區域,第二壓針區域的進針槽向下傾斜。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壓針區域的進針槽向下傾斜30~45度。
進一步的,所述提花紗起針區域的進針槽向上傾斜,第二壓針區域與提花紗起針區域的進針槽相交,其夾角不小于90度。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壓針區域與提花紗起針區域之間為圓弧過渡。
進一步的,所述地紗吃紗區域在豎直方向上高于提花紗吃紗區域。
進一步的,所述護針區包括相互獨立的前護針區和后護針區,前護針區位于提花紗起針區域之前,后護針區位于提花紗起針區域之后。
進一步的,所述前護針區的前端在水平方向上不超過第二壓針區域。
進一步的,所述后護針區的厚度小于前護針區的厚度。
進一步的,所述后護針區的厚度較前護針區小1/3~1/2。
進一步的,所述添紗三角本體設有兩個螺孔,兩個螺孔分別位于添紗三角本體的左上角和右下角。
傳統的添紗三角的進針槽從地紗吃紗區域直接過渡到提花紗起紗區域,織針在高速運行時,容易出現“竄針”,織針會勾到多余的紗線,導致錯花的出現。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點在于:本方案的添紗三角在地紗吃紗區域之后設有第二壓針區域,上竄的織針可以被強制下拉,可以有效解決“竄針”問題。改進方案中,將后護針區的厚度減少1/3左右,有利于護針片順利通過護針區。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的一種單面提花大圓機的單面三線添紗三角,包括添紗三角本體1,所述添紗三角本體1上開有上針槽2和下針槽,所述下針槽由護針區分隔成進針槽和回針槽9,回針槽9位于進針槽下方,所述護針區為外凸的平臺;所述進針槽包括依次銜接的地紗起針區域3、地紗吃紗區域4、提花紗起針區域6、提花紗吃紗區域7和第一壓針區域8;所述地紗吃紗區域4之后設有第二壓針區域5,第二壓針區域5的進針槽向下傾斜。
所述第二壓針區域5的進針槽向下傾斜30~45度。所述提花紗起針區域6的進針槽向上傾斜,第二壓針區域5與提花紗起針區域6的進針槽相交,其夾角不小于90度。所述第二壓針區域5與提花紗起針區域6之間為圓弧過渡。所述地紗吃紗區域4在豎直方向上高于提花紗吃紗區域7。所述護針區包括相互獨立的前護針區11和后護針區12,前護針區11位于提花紗起針區域6之前,后護針區12位于提花紗起針區域6之后。所述前護針區11的前端在水平方向上不超過第二壓針區域5。所述后護針區12的厚度小于前護針區11的厚度。所述后護針區12的厚度較前護針區11小1/3~1/2。所述添紗三角本體1設有兩個螺孔12,兩個螺孔12分別位于添紗三角本體的左上角和右下角。
傳統的添紗三角的進針槽從地紗吃紗區域直接過渡到提花紗起紗區域,織針在高速運行時,容易出現“竄針”,織針會勾到多余的紗線,導致錯花的出現。
本方案的添紗三角在地紗吃紗區域之后設有第二壓針區域,上竄的織針可以被強制下拉,可以有效解決“竄針”問題。改進方案中,將后護針區的厚度減少1/3左右,有利于護針片順利通過護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