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磨毛機,特別是涉及一種抽風磨毛機。
背景技術:
磨毛是紡織業中的一種工藝,是布料通過磨毛機的磨料絲磨擦作用,使織物表面形成了一層具有短絨毛層感覺,既保留原有特性又賦予織物新的風格,增加了保暖性和柔軟性,厚厚柔柔,質感豐盈,具有不掉色不起球的特性,顏色歷久彌新,適用于冬季保暖性產品以及貼身使用的產品。
傳統的磨毛機為了解決磨毛后的碎屑、絨毛、殘渣等雜物不沾染在磨好的布匹上,在磨毛機的毛刷大行星輪下部設立抽風機,邊磨毛邊抽走碎屑,但是單一的抽風機不具備良好的碎屑清除效果,總有部分碎屑會沾染在布匹之上,影響磨毛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抽風磨毛機,其能夠有效的解決磨毛加工過程中碎屑沾染在布匹之上影響磨毛效果的問題,相比單一的抽風磨毛機具有更好的毛屑收集效果,能夠顯著提升刷毛加工質量。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抽風磨毛機,其包括左輪盤、右輪盤、吸塵管、內螺管、外螺管、第一凹槽、抽風孔、第二山字形凹槽、磨毛輥定位塊、第一山字形凹槽、第二凹槽、磨毛輥、拖板,左輪盤通過吸塵管與右輪盤連接,左輪盤的外側面固定有內螺管和外螺管,右輪盤的內側面上固定有磨毛輥定位塊,第二山字形凹槽和第二凹槽均固定在右輪盤的外側邊,第二山字形凹槽和第二凹槽交替排列,左輪盤的外側邊上固定有第一凹槽和第一山字形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一山字形凹槽交替排列,多個抽風孔位于吸塵管表面上,磨毛輥固定在定位軸上,定位軸的兩端分別卡在第一凹槽中和第二凹槽中,拖板的兩側分別與第一山字形凹槽和第二山字形凹槽固定連接,拖板與磨毛輥交替排列。
優選地,所述右輪盤和吸塵管之間通過一個連接盤固定,連接盤上設有多個螺紋孔,螺栓與連接盤上的螺紋孔旋合實現右輪盤和吸塵管的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拖板的兩側分別通過夾子與第一山字形凹槽、第二山字形凹槽固定。
優選地,所述吸塵管由金屬材料制成。
優選地,所述抽風孔的形狀為橢圓形。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抽風磨毛機能夠有效的解決磨毛加工過程中碎屑沾染在布匹之上影響磨毛效果的問題,相比單一的抽風磨毛機具有更好的毛屑收集效果,能夠顯著提升刷毛加工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抽風磨毛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抽風磨毛機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抽風磨毛機包括左輪盤1、右輪盤2、吸塵管3、內螺管4、外螺管5、第一凹槽7、抽風孔8、第二山字形凹槽9、磨毛輥定位塊10、第一山字形凹槽11、第二凹槽12、磨毛輥13、拖板15,左輪盤1通過吸塵管3與右輪盤2連接,左輪盤1的外側面固定有內螺管4和外螺管5,右輪盤2的內側面上固定有磨毛輥定位塊10,第二山字形凹槽9和第二凹槽12均固定在右輪盤2的外側邊,第二山字形凹槽9和第二凹槽12交替排列,左輪盤的外側邊上固定有第一凹槽7和第一山字形凹槽11,第一凹槽7和第一山字形凹槽11交替排列,多個抽風孔8位于吸塵管3表面上,磨毛輥13固定在定位軸14上,定位軸14的兩端分別卡在第一凹槽7中和第二凹槽12中,拖板15的兩側分別與第一山字形凹槽11和第二山字形凹槽9固定連接,拖板15與磨毛輥13交替排列。
右輪盤2和吸塵管3之間通過一個連接盤6固定,連接盤6上設有多個螺紋孔61,螺栓與連接盤6上的螺紋孔61旋合實現右輪盤2和吸塵管3的固定連接,這樣增加右輪盤2和吸塵管3間的連接強度。
拖板15的兩側分別通過夾子20與第一山字形凹槽11、第二山字形凹槽9固定,這樣固定拖板15更加牢靠,同時方便拆裝。
吸塵管3由金屬材料制成,金屬材料具有良好的導電性。
抽風孔的形狀為橢圓形,這樣增大抽風面積。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磨毛機工作時對毛皮進行摩擦磨毛。右輪盤一側密封,左輪盤一側連接抽風機,抽風機緊靠毛刷,毛刷在刷出毛屑廢物后,通過抽風機將抽風孔處的毛屑廢物吸入吸塵管后排出,從而使刷毛效果更佳,抽風孔用于進行抽風。內螺管和外螺管方便連接抽風機。拖板調節布和磨毛輥的接觸面大小。根據布料的不同用上不同號數的磨料絲,然后布面在高速運轉的磨毛輥上,給予一定的張力,經過磨毛輥的摩擦后,布面就有了濃密的絨毛,磨毛后的碎屑直接通過吸塵管排出機外。磨毛輥定位塊方便對磨毛輥進行定位。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抽風磨毛機能夠有效的解決磨毛加工過程中碎屑沾染在布匹之上影響磨毛效果的問題,相比單一的抽風磨毛機具有更好的毛屑收集效果,能夠顯著提升刷毛加工質量。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